沈锡中
主任医师 教授
消化科主任
消化内科董玲
主任医师 教授
3.7
消化内科张顺财
主任医师 教授
3.7
消化内科王吉耀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消化内科朱畴文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孙剑勇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刘红春
主任医师
3.6
消化内科蒋炜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王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周朝晖
主任医师
3.6
郭津生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高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石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倪燕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蔡瑜
主任医师
3.6
消化内科刘韬韬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吴昊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翁书强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吴盛迪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薛如意
副主任医师
3.5
佘为民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胡世珑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詹丽萍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张宁萍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李蕾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李锋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曾晓清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陈妍洁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姚群燕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孙达龙
副主任医师
3.5
刘茗
主治医师
3.5
消化内科陈琦
主治医师
3.5
消化内科汪皓琪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张丹瑛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刘黎黎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罗添成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徐蓓莉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殷杰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方颖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陈洁
主治医师
3.4
陈丽萍
医师
3.4
消化内科刘厚钰
教授
3.4
消化内科王超
3.4
消化内科邹燕婷
住院医师
3.4
消化内科周达
住院医师
3.4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解毒、代谢、储存营养等多项生命活动。许多疾病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定期检查肝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肝脏问题。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肝功能检查中的几个常见指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也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肝细胞内的一种酶。当肝细胞受损或炎症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数值升高。因此,ALT常被用于检测肝脏损伤,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等疾病。-正常范围:通常为0-40U/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所差异)-升高的常见原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小贴士:ALT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功能严重受损,但如果数值持续增高,建议尽快就医,查明原因。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又叫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ALT类似,也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但AST在心脏、肌肉、肾脏等其他组织中也存在。因此,单独AST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问题,需结合ALT一起分析。-正常范围:0-40U/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所差异)-升高的常见原因:除肝脏疾病外,还可见于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ALT与AST比值(DeRitis比值)是帮助区分肝病与其他原因的一个重要参考。若AST/ALT>2,多提示酒精性肝病。另外肌肉损伤也会造成这种情况。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物质,肝脏通过代谢将其转化为无毒的形式。胆红素分为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它们是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的关键指标。-正常范围:-总胆红素(TBIL):5.1-20.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0-6.8μmol/L-升高的常见原因:肝细胞损伤(如肝炎)、胆道阻塞(如胆结石)、溶血性疾病。小贴士:如果胆红素升高,皮肤和巩膜(眼白)可能出现发黄(黄疸),并出现尿黄,这是肝脏或胆道问题的信号,应及时就医。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主要负责维持血液渗透压和运输营养物质。白蛋白水平下降通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正常范围:35-55g/L-降低的常见原因: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小贴士:白蛋白降低往往提示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可能性,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是另一种反映肝脏和胆道功能的酶。它对胆道疾病特别敏感,GGT的升高是胆汁淤积的早期表现,因此常用于筛查胆道梗阻和肝内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药物性肝损伤等。-正常范围:男性10-60U/L,女性7-40U/L-升高的常见原因:酒精性肝病、胆管阻塞、药物或毒物性肝损伤。小贴士:GGT的升高可以反映过量饮酒或药物损伤,如果长期高于正常值,应考虑改善生活方式,减少酒精摄入。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和骨骼中,常用于评估胆道功能和骨骼疾病。-正常范围:45-125U/L-升高的常见原因:胆道梗阻、肝内胆汁淤积、骨病(如骨转移、Paget病)。小贴士:如果ALP升高,特别是伴有GGT升高,可能提示胆道问题,包括肝外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不总是意味着肝脏出了严重问题,有时生活方式、药物使用或急性疾病都会引起短暂的波动。因此,在解读肝功能检查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如果你对肝功能检查结果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诊疗建议。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药物使用和酒精摄入都会影响其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护肝脏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对自己的肝功能指标有疑问,不妨关注我,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中国等高流行区,乙肝患者数量众多。很多人发现自己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后,会产生困惑:我是否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何时需要开始治疗以及乙肝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的检查。并非所有乙肝阳性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1.HBVDNA载量:HBVDNA是病毒复制的标志。通常,当HBVDNA载量高于2000IU/mL时,提示病毒在体内活跃,可能需要治疗。2.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的炎症和损伤情况。持续性ALT升高通常提示肝脏有炎症,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3.肝脏纤维化程度:通过肝脏活检或无创性肝脏硬度测定(如FibroScan),可以评估肝脏的纤维化和炎症程度。如果发现有明显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也提示需要治疗。4.HBeAg状态: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就是俗称的“大三阳”,通常表明病毒复制活跃。HBeAg阳性、HBVDNA载量高且ALT升高的患者通常需要治疗。对于HBeAg阴性患者,俗称“小三阳”,如果HBVDNA高且有肝脏损伤迹象,也应考虑治疗。5.肝脏超声或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的结构变化,如有无肝硬化或肝脏肿块。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1.急性乙型肝炎: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无需抗病毒治疗,因为身体通常能自行清除病毒。但在某些严重的急性乙肝病例中,尤其是伴随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短期抗病毒治疗。2.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面临长期病毒感染的风险。如果患者的HBVDNA高、ALT升高且肝脏病理显示明显炎症或纤维化,则建议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3.肝硬化患者: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无论HBVDNA水平如何,都应考虑抗病毒治疗,以减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癌的发生风险。4.特殊人群: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正在接受化疗或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即使HBVDNA水平较低甚至测不出,也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以防止免疫功能受抑制后病毒活化。无论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乙肝阳性患者都应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检查包括:1.肝功能检测:定期检测ALT、AST等指标,了解肝脏炎症状况。2.HBVDNA定量:评估病毒复制水平,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或调整抗病毒治疗。3.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超声、弹性成像(FibroScan)等,用于评估肝脏纤维化或硬化的进展情况。4.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癌的标志物,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5.HBeAg和抗HBe抗体检测:特别是在初次诊断和治疗过程中,HBeAg状态对治疗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乙肝阳性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立即接受治疗。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取决于患者的病毒载量、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等多个因素。通过定期随访和检查,乙肝患者可以有效监测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您被诊断为乙肝阳性,建议与专科医生详细讨论,制定适合您的个体化管理计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由于肝脏功能复杂,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也很多,如果要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由于实验室的质控不完全一致,每家医院实验室的正常值有所差异,应以化验单上正常值为准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ALT及AST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内,一旦肝细胞受到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ALT及AST可释放到细胞外,使血液中的ALT及AST水平升高,1%的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血清ALT水平至少升高1倍,血浆中ALT及AST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水平的高低不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必须注意是否有横纹肌及心肌损伤的存在,如AST升高幅度明显超过ALT,则更提示心肌及横纹肌损伤的可能性,应做相关的检查。2.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是衰老红细胞的代谢产物,经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由细胞内排泌到细胞外,最终经胆道系统排泄到肠道,未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的胆红素为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后的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二者相加为总胆红素。当红细胞破坏过多,肝细胞来不及进行结合代谢时,血浆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而直接胆红素不升高,这时应考虑溶血(即溶血性黄疸)。当血浆中间接胆红素升高,但无溶血症据时,应考虑非溶血性先天性黄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如Gilbert综合征)。当血浆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时,考虑胆汁淤积,有可能为肝细胞损伤,也可能由肝外梗阻,需结合其他检查,才能明确。3.胆汁酸(TBA)。是胆固醇代谢产物,对肠道消化吸收有着重要作用,一旦肝细胞受到损伤或胆道梗阻,胆汁酸可返流至血液,使血液的胆汁酸浓度增高。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在肝脏这二种酶主要存在于胆管细胞内,也存在于肠道肾脏及骨骼中(同功酶),同样经肝细胞由胆道系统排出,一旦肝外梗阻或胆汁淤积,由于压力及炎症作用,可诱导胆管细胞产生更多的酶,同时减少同功酶的排出,使血中rGT及ALP明显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及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轻微升高往往没有临床意义,只有超过正常值上限2~3倍以上才有意义。酒精可诱导rGT产生,青少年由于骨骼生长活跃,ALP可升高。5.白蛋白。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人体中的白蛋白仅在肝细胞中合成,而球蛋白不在肝脏合成,因此球蛋白不应作为肝功能指标,肝脏合成白蛋白具有强大的潜在的代偿能力,一般的肝损伤不会导致白蛋白降低,只有才肝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才会使白蛋白合成受到影响(如肝硬化,中重度慢性肝炎,肝衰竭)。白蛋白降低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过度消耗(感染,甲亢等),蛋白丢失(肾病,肠病等)。以上肝功能指标看上去似乎简单,但要明确解读有时比较复杂,各种肝脏疾病都可以使肝功能损伤,因此一旦发现以上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积极寻找肝功能异常的病因,给予积极对因治疗。
总访问量 4,417,028次
在线服务患者 10,331位
直播义诊 3次
科普文章 72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