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
>
推荐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已收藏
+收藏
简称: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
公立
三甲
综合医院
主页
介绍
科室列表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义诊活动
推荐专家
疾病:
房颤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赵国安
主任医师
教授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 心血管内科
擅长:在心脏介入诊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技术
专业方向:
心血管内科
主观疗效:暂无统计
态度:暂无统计
在线问诊:
未开通
预约挂号:
未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3.5
暂无
查看详情
搜索
搜索结果:未搜索到相关疾病
不限
内科
外科
妇产科学
儿科学
其他科室
热门
冠心病
心律失常
高血压
风湿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心脏病
F
房颤
X
心肌炎
房颤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市东方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房颤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房颤治疗,除了消融还有其他方案吗?
各位病友好!随着房颤消融手术的更为普及,目前全国的房颤手术量在逐年上升,使得更多的病友房颤得到根治。但是随着手术量的上升,我也观察到了相当多的消融失败病例或者复发病例,那么这些患者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目前的消融手术对于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较为肯定,但对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疗效尚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尤其对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心房较大的患者,消融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而这些复发的患者很多出现了房扑和房颤的交替发作,使得发作时的心率较术前更快,患者心慌、胸闷、气急等症状更为严重。这些患者未来的治疗选择也是相当棘手:一方面再次进行消融,仍然要面对较大的心房,且心腔内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正常的电位了,消融的目标是什么对医生来说很是迷茫;另一方面,药物对复发的房颤房扑往往控制效果不佳,患者症状严重,且房颤房扑会让心房继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而最新的房室结消融+左束支起搏方法,为我们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俗的讲,我们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是依靠心室进行的,但这个泵的供电是来源于心房内,两者通过一根电线将其连接起来,在医学术语上称之为房室结。当在正常的窦性心律时,心房提供的电是规律且在一定范围内(通常在60-100次/分钟),但房颤房扑发生时,心房内电的频率高达每分钟几百甚至上千次,而且完全不规律,虽然房室结能够过滤一部分,但传导给心室的电频率仍然很快且完全不规律,进而导致了患者一系列症状的发生。那么如果我们把两者之间连接的电线(房室结)切断,那么心房内的这些非常快速和不规律的电就不能影响心室的泵血功能,然后我们在切断电线的接头处接一个新的电线(即左束支起搏,可以把心室自身的正常电线应用起来,保证了左右心室的收缩的同步性,最大程度还原了心室原有的收缩特性。这种方法不同于原来的心尖部起搏,后者长期起搏会导致三尖瓣的返流加重和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让这个新的电线来给心室供电,且电的频率和范围完全受我们的控制,这样心室这个水泵就能恢复原来那种平稳而有效的工作。这时候,虽然心房仍然在发作房颤房扑,但这些紊乱的电已经被完全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它已经无法影响我们心脏的正常运转了。近几年,我们应用这个方法治疗了很大一部分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心室频率完全恢复正常后,患者不再有心慌、胸闷、气急的症状,症状改善很明显;2、心室频率恢复规律后,心房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被阻止,延缓后心衰的发生;3、在上面的基础上,由于病情的平稳,患者大大减少了再次住院和看门诊次数,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即可。哪些患者适合这个方法呢,我们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有如下特点的房颤房扑患者可以考虑:1、房颤消融复发和失败的患者;2、房颤持续时间长、心房明显扩大的患者(因为此类患者消融复发的概率较大);3、合并心肌病的房颤患者(有心肌病的基础,这些患者消融复发的概率也较大);4、心率很快的房颤且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长期的快心率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进而很快发展为心衰)。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老大难”的房颤患者,欢迎各位病友问诊咨询或线下就诊,相信能够为你的房颤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赵亮医生的科普号
2024 ESC房颤管理指南: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策略
引言:房颤管理的新时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全球患者超过3300万,其危害不仅在于心悸、乏力等症状,更与卒中、心力衰竭等致命并发症密切相关。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提出了全新的“AF-CARE路径”,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本文将结合指南核心内容,为房颤患者解析科学管理的四大支柱,帮助患者与医生共同应对这一“心脏乱舞”的挑战。一、合并症与危险因素管理(C-Comorbidity)?房颤的“根”在全身?房颤并非孤立存在,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共舞。指南强调,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治疗房颤的基石:?1.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增加房颤风险。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20-129/70-79mmHg,优先选择ACEI/ARB类药物。?2.糖尿病与肥胖:SGLT2抑制剂不仅能控糖,还可减少房颤复发;体重指数(BMI)≥40kg/m?者,减重手术可显著降低房颤负担。?3.睡眠呼吸暂停(OSA):约50%的房颤患者合并OSA。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后,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减少房颤复发。?4.生活方式干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限酒(男性<30克/周,女性<20克/周),避免过度运动诱发房颤。?二、预防卒中与血栓栓塞(A-AvoidStroke)?抗凝治疗:生命安全的“守门员”?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倍,抗凝治疗是核心措施:?1.风险评估:采用CHA?DS?-VA评分(包括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卒中史、血管疾病等),评分≥2分需长期抗凝。?2.药物选择: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优先于华法林,因其出血风险更低,且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3.特殊人群:?-出血高风险者:管理可逆出血因素(如控制血压、避免联用抗血小板药),必要时考虑左心耳封堵术。?-高龄或衰弱患者:DOACs仍可获益,但需个体化评估。?三、症状控制:心率与节律管理(R-ReduceSymptoms)?从“减速”到“复位”的智慧?1.心室率控制:?-药物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地尔硫?)适用于多数患者;心衰患者可联用地高辛。?-目标心率:静息心率<110次/分,症状明显者进一步降至60-80次/分。?2.节律控制:?-早期干预:新发房颤或合并心衰者,早期导管消融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31%,优于单纯药物。?-复律策略:?-电复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预激综合征患者首选,成功率>90%。?-药物复律:胺碘酮、伊布利特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但需警惕心动过缓风险。?四、动态评估与长期管理(E-Evaluation)?终身管理:与房颤“和平共处”?1.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抗凝效果、心功能及症状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2.心脏成像:超声心动图监测心房结构变化,磁共振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指导消融决策。?3.患者教育:?-自我监测:智能手表或便携心电图仪筛查房颤复发。?-症状日记:记录心悸、气短发作情况,及时反馈医生。?五、患者参与:共同决策的力量?指南强调“医患共治”模式:?1.个体化选择:根据年龄、合并症、生活需求,与医生共同决定抗凝药物、消融时机等。?2.心理支持:房颤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30%,正念冥想、社交活动可改善心理状态。?结语:以科学为盾,护心跳节律?2024ESC指南的核心是“全程管理,动态优化”。房颤患者需意识到:规范抗凝防卒中、控制危险因素减复发、早期干预保心功能。从今夜的健康饮食到明日的定期随访,每一步都在为心脏注入生机。作为医生,我们愿与您携手,让每一次心跳都稳健有力!?您的医生朋友?2025年5月6日??下期预告:房颤为什么会引起中风?揭秘心脏“乱舞”背后的致命危机---?参考文献:?-合并症管理策略?-抗凝治疗与CHA?DS?-VA评分?-心室率与节律控制?-动态评估与患者教育?医生简介李海玲,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留美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副秘书长、HRS、APHRS上海卒中学会会员。持续开展心房颤动和心房心肌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近20年。曾以上海市优秀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于2012-2014年赴美国明尼苏达Lillehei心脏研究所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2019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心脏超声。独立开展快速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心脏生理性起搏、心力衰竭的器械植入、心腔内超声及心肌活检等技术,是冷冻消融全球带教导师、上海市“年度房颤管理优秀工作者”“优秀房颤中青年工作者”、上海心律学会优秀学术贡献奖获得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MYL4及位点,构建了稳定的房颤动物模型,为房颤的发病机制补充了理论基础及提供了良好的动物研究平台。多次获得国内外顶级会议优秀论文或优秀病例奖项,如美国心律学会年会青年研究者奖,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血管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华内科学学术会议优秀病例一等奖、医师报首届中青年心律失常菁英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及院级项目5项,并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及上海市申康新技术推广项目1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一作/通讯16篇),国家发明专利8项,参编专业用书3部。主攻心房颤动、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缓慢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李海玲医生的科普号
漫谈房颤
自国家大力开展推广房颤中心建设以来,大众对房颤的知晓率已有了明显提高。但作为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的知晓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作为国家房颤联盟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作者希望能从更为通俗的角度,向大众介绍一下,房颤是怎么回事?房颤有什么危害?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上房颤?房颤有哪些治疗方法?在《漫谈心脏》一文里面,我们曾与大家聊起过,每个人的心脏,都有2个心房,2个心室。《驿动的心之心律失常》一文里,也曾提起过,我们每个人的心脏电路系统都有一个指挥部,名称叫“窦房结”。正常情况下,心脏里每个心肌细胞的活动,都要受窦房结的指挥。但如果心房里的心肌细胞电活动能力过强了,就可能篡夺窦房结的指挥权。如果偶尔篡夺成功一次,就会发生一次心房来源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如果窦房结被连续篡权,那就会在这段时间内,心脏都是由心房来源的电活动主导,称为“房性心动过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就是心房的电活动特别快(频率可达350次至600次)而又乱,我们给这种情况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为“心房颤动”(意为心房起源的颤动,简称为“房颤”)。那为什么起名为房颤呢?注意看,下图就是房颤的心电图。图中红框里,较为高尖、频率相对慢的波,是代表心室的电活动,称为QRS波。而那些成串的,象是不规则的被拉伸的正弦波的波形,就是心房波,其频率特别快(频率可达350次至600次)而又乱。?爱听歌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德华先生唱歌有一个特色,就是以颤音而见长。大家注意看下图,曲谱上颤音的标记符号(红框所示),是在字母“tr”(英文trill的简写)之后一个成串的波形。把这一波形与房颤心电图里的心房波形对照一下,看起来是否比较相象呢?因而我们就把上图所示心电图的表现,称之为心房的颤动,简称为房颤。?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发房颤时,心脏不再象下面的左图那样,是规则的收缩;而是如下面的右图那样,是不规则的抖动。既然是心房原因导致的抖动,那就取名为“心房颤动”。?那发作房颤时,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影响呢?首先,房颤发作时,心房的电活动特别快而乱,带动心室的电活动也变得快而乱。我们自己能感知到(或是用听诊器能听到)的心脏的跳动,就是心室的频率。因而我们会因心跳快而乱而感到心慌,有病友会形容“心脏跳到嗓子眼了”。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胸闷、气喘、疲乏。如果心跳过快,影响到了脑子的血液供应,则可出现头晕,甚至出现眼前发黑(医学上称“黑蒙”)或晕倒(医学上称为“晕厥”)。当然,也有20%-30%的房颤病人可以没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否有症状,房颤对人的危害是一样的。大部分病人发房颤时,心跳的频率可达到110-130以上。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很快把心脏贮存的能量消耗完,使后面心肌细胞没有能量可以利用,心肌细胞收缩力就会明显下降,导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而出现气喘、(夜间)不能平躺、双下肢浮肿等情况。?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全身器官的动脉栓塞,尤其是脑动脉栓塞。脑动脉栓塞的后果就是脑梗塞。如果下肢动脉栓塞了,就会导致下肢的剧烈疼痛,严重的可能因下肢缺血坏死,需要作截肢手术。房颤为什么容易导致动脉栓塞呢?主要是因为心脏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称为左心耳,它是一个盲端结构,位于左心房的前下方。左心耳有点类同普外科的阑尾,平常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但阑尾一旦发炎时,就须外科手术切除。而左心耳在机体一旦发作房颤时,就会成为祸害的根源。因为房颤时,左心耳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时,就会随着血流,迁移到全身各个部位去。血栓从心脏出来后,首先到达的是升主动脉。升主动脉的血流方向是向上的。而大脑动脉的方向也是向上的。因而从方向上,天然的,血栓最易到的地方就是脑动脉,故动脉栓塞的部位,最常见的就是脑动脉,最易形成的就是脑梗塞。左心耳易形成血栓的原理,以及哪些人容易发生脑梗塞,我们将在《捂住“耳朵”防脑梗——左心耳封堵术》一文向大家作详细介绍。既然房颤有这些危害,那我们如何知晓,自己是否患有房颤呢?这一部分内容,将会在《如何知道自己有房颤》一文里详细呈现。?大家都很关心,得了房颤后该怎么治疗。我们积极治疗房颤,目的无非是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预防象脑梗塞(及其它器官栓塞)这样的严重并发症。可以使用药物,早期使用的是华法林;近年来,更常用的是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非药物手段,则是左心耳封堵。其次是希望能终止房颤,并预防其今后再出现。可以使用药物,如普罗帕酮、索它洛尔及胺碘酮等。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非药物手段,则是导管消融。具体导管消融的原理,及适应人群,我们将在《漫谈房颤之导管消融术》一文里向大家详细介绍。需要告诉朋友们的是,目前尚无能治愈房颤的药物。导管消融,是目前唯一有希望根除房颤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可以使多数患者长期摆脱房颤的困扰。还有部分房颤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前来就诊时已经是房颤的晚期,表现为心衰,心房特别大,药物、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均难以奏效。对于此类患者,可以考虑行“电路重建”治疗。其基本的原理是,用导管消融手段,打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活动的联系。这样虽然心房仍是房颤,但它不能再影响到心室;而心室里我们则装一个起搏器,并且采用生理性起搏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重新恢复规则的心跳,去除心跳不规则引起的症状,并保护心功能。我们中心的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治疗策略,可以使约95%的晚期房颤的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不少人心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并且于较长时间里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文章转载自作者的科普公众号“唐郎中聊驿动的心”。作者,唐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律失常亚学科带头人,房颤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国房颤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第十二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第七、八届);卫健委心血管介入(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培训导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和康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2001至2006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现国家心脏中心)硕、博连读。2006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10000余例。擅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治疗。尤其对室上速、房颤、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及导管消融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首先应用及报道了多个电生理相关治疗技术。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9篇(第一作者9篇);发表SCI论文22篇(第一作者9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曾获“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特需门诊:周四上午国际医疗出诊:周四上午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周四下午
唐恺医生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