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房颤治疗,除了消融还有其他方案吗?
各位病友好!随着房颤消融手术的更为普及,目前全国的房颤手术量在逐年上升,使得更多的病友房颤得到根治。但是随着手术量的上升,我也观察到了相当多的消融失败病例或者复发病例,那么这些患者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目前的消融手术对于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较为肯定,但对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疗效尚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尤其对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心房较大的患者,消融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而这些复发的患者很多出现了房扑和房颤的交替发作,使得发作时的心率较术前更快,患者心慌、胸闷、气急等症状更为严重。这些患者未来的治疗选择也是相当棘手:一方面再次进行消融,仍然要面对较大的心房,且心腔内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正常的电位了,消融的目标是什么对医生来说很是迷茫;另一方面,药物对复发的房颤房扑往往控制效果不佳,患者症状严重,且房颤房扑会让心房继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而最新的房室结消融+左束支起搏方法,为我们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俗的讲,我们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是依靠心室进行的,但这个泵的供电是来源于心房内,两者通过一根电线将其连接起来,在医学术语上称之为房室结。当在正常的窦性心律时,心房提供的电是规律且在一定范围内(通常在60-100次/分钟),但房颤房扑发生时,心房内电的频率高达每分钟几百甚至上千次,而且完全不规律,虽然房室结能够过滤一部分,但传导给心室的电频率仍然很快且完全不规律,进而导致了患者一系列症状的发生。那么如果我们把两者之间连接的电线(房室结)切断,那么心房内的这些非常快速和不规律的电就不能影响心室的泵血功能,然后我们在切断电线的接头处接一个新的电线(即左束支起搏,可以把心室自身的正常电线应用起来,保证了左右心室的收缩的同步性,最大程度还原了心室原有的收缩特性。这种方法不同于原来的心尖部起搏,后者长期起搏会导致三尖瓣的返流加重和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让这个新的电线来给心室供电,且电的频率和范围完全受我们的控制,这样心室这个水泵就能恢复原来那种平稳而有效的工作。这时候,虽然心房仍然在发作房颤房扑,但这些紊乱的电已经被完全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它已经无法影响我们心脏的正常运转了。近几年,我们应用这个方法治疗了很大一部分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心室频率完全恢复正常后,患者不再有心慌、胸闷、气急的症状,症状改善很明显;2、心室频率恢复规律后,心房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被阻止,延缓后心衰的发生;3、在上面的基础上,由于病情的平稳,患者大大减少了再次住院和看门诊次数,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即可。哪些患者适合这个方法呢,我们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有如下特点的房颤房扑患者可以考虑:1、房颤消融复发和失败的患者;2、房颤持续时间长、心房明显扩大的患者(因为此类患者消融复发的概率较大);3、合并心肌病的房颤患者(有心肌病的基础,这些患者消融复发的概率也较大);4、心率很快的房颤且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长期的快心率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进而很快发展为心衰)。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老大难”的房颤患者,欢迎各位病友问诊咨询或线下就诊,相信能够为你的房颤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赵亮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5月24日367
0
3
-
2024 ESC房颤管理指南: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策略
引言:房颤管理的新时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全球患者超过3300万,其危害不仅在于心悸、乏力等症状,更与卒中、心力衰竭等致命并发症密切相关。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提出了全新的“AF-CARE路径”,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本文将结合指南核心内容,为房颤患者解析科学管理的四大支柱,帮助患者与医生共同应对这一“心脏乱舞”的挑战。一、合并症与危险因素管理(C-Comorbidity) 房颤的“根”在全身 房颤并非孤立存在,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共舞。指南强调,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治疗房颤的基石: 1.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增加房颤风险。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20-129/70-79mmHg,优先选择ACEI/ARB类药物。 2.糖尿病与肥胖:SGLT2抑制剂不仅能控糖,还可减少房颤复发;体重指数(BMI)≥40kg/m²者,减重手术可显著降低房颤负担。 3.睡眠呼吸暂停(OSA):约50%的房颤患者合并OSA。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后,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减少房颤复发。 4.生活方式干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限酒(男性<30克/周,女性<20克/周),避免过度运动诱发房颤。 二、预防卒中与血栓栓塞(A-AvoidStroke) 抗凝治疗:生命安全的“守门员”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倍,抗凝治疗是核心措施: 1.风险评估:采用CHA₂DS₂-VA评分(包括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卒中史、血管疾病等),评分≥2分需长期抗凝。 2.药物选择: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优先于华法林,因其出血风险更低,且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 3.特殊人群: -出血高风险者:管理可逆出血因素(如控制血压、避免联用抗血小板药),必要时考虑左心耳封堵术。 -高龄或衰弱患者:DOACs仍可获益,但需个体化评估。 三、症状控制:心率与节律管理(R-ReduceSymptoms) 从“减速”到“复位”的智慧 1.心室率控制: -药物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地尔硫䓬)适用于多数患者;心衰患者可联用地高辛。 -目标心率:静息心率<110次/分,症状明显者进一步降至60-80次/分。 2.节律控制: -早期干预:新发房颤或合并心衰者,早期导管消融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31%,优于单纯药物。 -复律策略: -电复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预激综合征患者首选,成功率>90%。 -药物复律:胺碘酮、伊布利特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但需警惕心动过缓风险。 四、动态评估与长期管理(E-Evaluation) 终身管理:与房颤“和平共处” 1.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抗凝效果、心功能及症状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2.心脏成像:超声心动图监测心房结构变化,磁共振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指导消融决策。 3.患者教育: -自我监测:智能手表或便携心电图仪筛查房颤复发。 -症状日记:记录心悸、气短发作情况,及时反馈医生。 五、患者参与:共同决策的力量 指南强调“医患共治”模式: 1.个体化选择:根据年龄、合并症、生活需求,与医生共同决定抗凝药物、消融时机等。 2.心理支持:房颤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30%,正念冥想、社交活动可改善心理状态。 结语:以科学为盾,护心跳节律 2024ESC指南的核心是“全程管理,动态优化”。房颤患者需意识到:规范抗凝防卒中、控制危险因素减复发、早期干预保心功能。从今夜的健康饮食到明日的定期随访,每一步都在为心脏注入生机。作为医生,我们愿与您携手,让每一次心跳都稳健有力! 您的医生朋友 2025年5月6日 下期预告:房颤为什么会引起中风?揭秘心脏“乱舞”背后的致命危机--- 参考文献: -合并症管理策略 -抗凝治疗与CHA₂DS₂-VA评分 -心室率与节律控制 -动态评估与患者教育 医生简介李海玲,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留美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副秘书长、HRS、APHRS上海卒中学会会员。持续开展心房颤动和心房心肌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近20年。曾以上海市优秀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于2012-2014年赴美国明尼苏达Lillehei心脏研究所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2019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心脏超声。独立开展快速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心脏生理性起搏、心力衰竭的器械植入、心腔内超声及心肌活检等技术,是冷冻消融全球带教导师、上海市“年度房颤管理优秀工作者”“优秀房颤中青年工作者”、上海心律学会优秀学术贡献奖获得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MYL4及位点,构建了稳定的房颤动物模型,为房颤的发病机制补充了理论基础及提供了良好的动物研究平台。多次获得国内外顶级会议优秀论文或优秀病例奖项,如美国心律学会年会青年研究者奖,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血管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华内科学学术会议优秀病例一等奖、医师报首届中青年心律失常菁英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及院级项目5项,并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及上海市申康新技术推广项目1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一作/通讯16篇),国家发明专利8项,参编专业用书3部。主攻心房颤动、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缓慢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李海玲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5月06日438
0
0
-
漫谈房颤
自国家大力开展推广房颤中心建设以来,大众对房颤的知晓率已有了明显提高。但作为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的知晓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作为国家房颤联盟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作者希望能从更为通俗的角度,向大众介绍一下,房颤是怎么回事?房颤有什么危害?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上房颤?房颤有哪些治疗方法?在《漫谈心脏》一文里面,我们曾与大家聊起过,每个人的心脏,都有2个心房,2个心室。《驿动的心之心律失常》一文里,也曾提起过,我们每个人的心脏电路系统都有一个指挥部,名称叫“窦房结”。正常情况下,心脏里每个心肌细胞的活动,都要受窦房结的指挥。但如果心房里的心肌细胞电活动能力过强了,就可能篡夺窦房结的指挥权。如果偶尔篡夺成功一次,就会发生一次心房来源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如果窦房结被连续篡权,那就会在这段时间内,心脏都是由心房来源的电活动主导,称为“房性心动过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就是心房的电活动特别快(频率可达350次至600次)而又乱,我们给这种情况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为“心房颤动”(意为心房起源的颤动,简称为“房颤”)。那为什么起名为房颤呢?注意看,下图就是房颤的心电图。图中红框里,较为高尖、频率相对慢的波,是代表心室的电活动,称为QRS波。而那些成串的,象是不规则的被拉伸的正弦波的波形,就是心房波,其频率特别快(频率可达350次至600次)而又乱。 爱听歌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德华先生唱歌有一个特色,就是以颤音而见长。大家注意看下图,曲谱上颤音的标记符号(红框所示),是在字母“tr”(英文trill的简写)之后一个成串的波形。把这一波形与房颤心电图里的心房波形对照一下,看起来是否比较相象呢?因而我们就把上图所示心电图的表现,称之为心房的颤动,简称为房颤。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发房颤时,心脏不再象下面的左图那样,是规则的收缩;而是如下面的右图那样,是不规则的抖动。既然是心房原因导致的抖动,那就取名为“心房颤动”。 那发作房颤时,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影响呢?首先,房颤发作时,心房的电活动特别快而乱,带动心室的电活动也变得快而乱。我们自己能感知到(或是用听诊器能听到)的心脏的跳动,就是心室的频率。因而我们会因心跳快而乱而感到心慌,有病友会形容“心脏跳到嗓子眼了”。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胸闷、气喘、疲乏。如果心跳过快,影响到了脑子的血液供应,则可出现头晕,甚至出现眼前发黑(医学上称“黑蒙”)或晕倒(医学上称为“晕厥”)。当然,也有20%-30%的房颤病人可以没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否有症状,房颤对人的危害是一样的。大部分病人发房颤时,心跳的频率可达到110-130以上。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很快把心脏贮存的能量消耗完,使后面心肌细胞没有能量可以利用,心肌细胞收缩力就会明显下降,导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而出现气喘、(夜间)不能平躺、双下肢浮肿等情况。 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全身器官的动脉栓塞,尤其是脑动脉栓塞。脑动脉栓塞的后果就是脑梗塞。如果下肢动脉栓塞了,就会导致下肢的剧烈疼痛,严重的可能因下肢缺血坏死,需要作截肢手术。房颤为什么容易导致动脉栓塞呢?主要是因为心脏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称为左心耳,它是一个盲端结构,位于左心房的前下方。左心耳有点类同普外科的阑尾,平常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但阑尾一旦发炎时,就须外科手术切除。而左心耳在机体一旦发作房颤时,就会成为祸害的根源。因为房颤时,左心耳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时,就会随着血流,迁移到全身各个部位去。血栓从心脏出来后,首先到达的是升主动脉。升主动脉的血流方向是向上的。而大脑动脉的方向也是向上的。因而从方向上,天然的,血栓最易到的地方就是脑动脉,故动脉栓塞的部位,最常见的就是脑动脉,最易形成的就是脑梗塞。左心耳易形成血栓的原理,以及哪些人容易发生脑梗塞,我们将在《捂住“耳朵”防脑梗——左心耳封堵术》一文向大家作详细介绍。既然房颤有这些危害,那我们如何知晓,自己是否患有房颤呢?这一部分内容,将会在《如何知道自己有房颤》一文里详细呈现。 大家都很关心,得了房颤后该怎么治疗。我们积极治疗房颤,目的无非是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预防象脑梗塞(及其它器官栓塞)这样的严重并发症。可以使用药物,早期使用的是华法林;近年来,更常用的是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非药物手段,则是左心耳封堵。其次是希望能终止房颤,并预防其今后再出现。可以使用药物,如普罗帕酮、索它洛尔及胺碘酮等。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非药物手段,则是导管消融。具体导管消融的原理,及适应人群,我们将在《漫谈房颤之导管消融术》一文里向大家详细介绍。需要告诉朋友们的是,目前尚无能治愈房颤的药物。导管消融,是目前唯一有希望根除房颤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可以使多数患者长期摆脱房颤的困扰。还有部分房颤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前来就诊时已经是房颤的晚期,表现为心衰,心房特别大,药物、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均难以奏效。对于此类患者,可以考虑行“电路重建”治疗。其基本的原理是,用导管消融手段,打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活动的联系。这样虽然心房仍是房颤,但它不能再影响到心室;而心室里我们则装一个起搏器,并且采用生理性起搏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重新恢复规则的心跳,去除心跳不规则引起的症状,并保护心功能。我们中心的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治疗策略,可以使约95%的晚期房颤的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不少人心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并且于较长时间里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文章转载自作者的科普公众号“唐郎中聊驿动的心”。作者,唐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律失常亚学科带头人,房颤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国房颤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第十二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第七、八届);卫健委心血管介入(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培训导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和康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2001至2006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现国家心脏中心)硕、博连读。2006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10000余例。擅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治疗。尤其对室上速、房颤、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及导管消融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首先应用及报道了多个电生理相关治疗技术。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9篇(第一作者9篇);发表SCI论文22篇(第一作者9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曾获“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特需门诊:周四上午国际医疗出诊:周四上午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周四下午
唐恺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26日113
0
0
-
房颤的诊疗
接上文我们已经探讨了房颤的,下面我们更深入地讨论房颤的其他内容特别是房颤的治疗。房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是由于心房扩大、纤维化、瘢痕化或交感兴奋等因素导致的异位兴奋灶、折返激动和触发活动的发生。另外房颤也和多种因素相关,可以通过这些因素实现对于房颤的预防。房颤的诊断除了根据前文说到的症状和体征外,心电图是诊断的主要手段,表现为P波消失大小、时限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根据房颤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时间越久,房颤复律的难度就越高,也是治疗依据的一部分。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的预防在房颤治疗中非常重要,房颤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心腔内血栓,血栓脱落即可形成卒中。目前指南提出并非所有房颤病人都需要抗凝治疗,需要权衡患者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两者推荐的评分系统分别为CHA2DS2‑VASc-60和HAS-BLED ,首选的抗凝药物为非维生素K依赖的口服抗凝药,例如利伐沙班、艾多沙班、达比加群等,也可以使用华法林,不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复律顾名思义就是将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复律的方式包括药物复律(ADD)、电复律、导管消融和外科消融。依据房颤分类,持续时间越短的房颤复律的成功率就越高,复发率也就越低,复发的因素还包括高龄、心房大小、合并心脏病以及心房的纤维化程度等。药物复律推荐使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决奈达隆及索他洛尔等药物。电复律可作为药物复律失败的患者,也常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较高,复发率也明显优于ADD,所以合并心衰患者首选导管消融。有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术后5、10、15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67.8%、56.3%、47.6%,持续性房颤分别为46.6%、35.6%、26.5%,持久性房颤分别为30.4%、18.0%、3.4%。外科消融虽然创伤大,但成功率和复发率为最佳,房颤患者进行其他心脏手术时推荐一并进行,同时也作为导管消融失败的备选方案,称之为迷宫术式,利用射频的方法隔离并干扰异常折返环路,在窦房结和房室结间建立唯一通路。一般而言房颤持续超过12小时即可形成左心房血栓,在复律之前应充分评估左心房是否存在血栓,其中经食道超声(TEE)是诊断血栓的金标准,若未评估血栓,则需要先抗凝治疗3周后再行复律,复律后推荐继续抗凝4周。部分无法复律的患者建议进行长期的心室率控制,目标值为<110次/分,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胺碘酮和洋地黄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主要是避开禁忌症。新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急性发作以及持续性房颤突然出现快速心室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常需要急诊处理。其中绝大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可在48小时内自行复律,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推荐紧急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我们可以纠正诱因、控制心室率、药物复律同时注意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诊疗需兼顾症状控制、卒中预防及病因管理。诊断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捕捉房颤波为金标准,需评估CHA2DS2-VASc评分判断卒中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抗凝出血风险。治疗策略包括:①节律控制(药物复律/电复律或导管消融)与室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依据患者症状及心功能选择;②抗凝治疗优先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中高危患者(CHA2DS2-VASc≥2分男性或≥3分女性)需长期抗凝;③导管消融推荐用于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④积极控制高血压、甲亢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强调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及安全性,降低卒中及心衰风险,改善远期预后。
韦海鸿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24日1453
0
2
-
华西房颤:华西医院钱永军团队提出针对心房颤动合并功能性瓣膜反流的华西方案:以心房颤动优先治疗策略。
华西房颤钱永军教授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钱永军团队于2024年12月在EuropeanHeartJournal发表文章“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secondarymitralregurgitationandsecondarytricuspidregurgitationinatrialfibrillationpatientsandhowtotreatthem”(点击二维码阅读原文)。该研究介绍了使用胸腔镜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伴功能性瓣膜瓣反流的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了房颤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的潜在关系,并提出针对房颤合并功能性瓣膜反流患者以房颤优先的华西治疗策略。功能性瓣膜反流是指在瓣膜结构正常的情况下,由腱索应力增加(整体和/或局灶性左心室扩张,乳头肌位移和/或功能障碍)和瓣膜关闭力量下降(左心室收缩性和/或同步性降低)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二尖瓣反流和/或三尖瓣反流。房颤和功能性瓣膜反流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房颤既可能是功能性瓣膜反流的原因,也可能是功能性瓣膜反流的结果。我们团队在广泛开展胸腔镜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过程中,注意到有部分患者术前存在瓣膜反流,其反流程度在窦性心律恢复后有所降低,且该术式具有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的优势。目前临床上对于房颤合并重度继发性瓣膜反流患者大都采用体外循环下房颤消融同期行瓣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我们结合临床发现与文献查阅提出了华西方案:胸腔镜微创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可降低房颤患者的功能性瓣膜反流程度,在一些患者中可采用房颤优先的治疗策略,从而避免额外的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回顾性纳入89例房颤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和/或三尖瓣反流患者,所有患者仅接受胸腔镜微创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并进行1年的随访,以术后反流程度变化为主要结局指标,房颤复发率及心脏逆向重构情况为次要结局指标。我们发现,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程度显著降低,左心也发生了显著的逆向重构,对房颤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采取房颤优先的华西治疗策略具有可行性。虽然房颤伴三尖瓣反流患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术后反流程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心重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此前研究存在差异,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进一步探索发现,在65例同时诊断为房颤伴功能性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中,三尖瓣反流程度的降低与二尖瓣反流程度的降低显著相关(OR=4.567,P<0.05)(图1)。同时我们也发现,术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越严重的患者术后反流程度越容易降低。由此我们推测,部分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缓解可能继发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缓解,结论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我们为排除瓣膜手术干扰,纳入的人群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程度普遍较低。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房颤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间的潜在关系,随着对房颤合并功能性瓣膜反流患者以房颤优先的治疗策略认可度的逐渐提升,我们提出的华西治疗策略在未来可能改变对此类疾病的认知及诊疗方案。专家点评安琪教授:对房颤伴功能性瓣膜反流患者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疗策略是近年来得到较多关注的话题。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仅接受胸腔镜微创外科射频消融的患者,巧妙地排除了瓣膜手术对反流的干扰,提供了对于房颤合并功能性瓣膜反流患者采用房颤优先的华西治疗策略效果良好的证据。这为房颤合并功能性瓣膜反流患者是否可以仅通过胸腔镜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从而避免额外的瓣膜手术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可能在未来指导临床实践。该研究基于对与类似研究结论差异的深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对房颤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是否存在关联这一目前仍存在争议的问题提供了新颖的解答,对进一步探索并理解房颤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安琪,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先心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近三十年,有丰富的心脏外科临床经验。2001年后重点从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曾经多次在国外短期及中期进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专业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多次在国外学术会议上报道。作者心得2024年7月,Naser等在EuropeanHeart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econdarytricuspidregurgitation:incidence,types,andoutcomesinatrialfibrillationvs.sinusrhythm”的研究论文,深入揭示了继发性三尖瓣反流与房颤之间的联系。彼时我们刚刚初步完成数据分析工作,正对我们研究中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程度没有显著降低这一结论存在不解。Naser等的工作揭示了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可能有着并不单一的成因,并特别提到了有关肺动脉压的内容,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于是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缓解可能继发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缓解后肺动脉压的降低”这一假说,并由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为这一假说寻得了初步的数据支持。因此我们迅速向EuropeanHeartJournal进行了相关投稿。该研究于2024年9月投稿,历时两个月的审稿,于2024年11月接收,并于12月4日发表。期间编辑与审稿人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使得我们能够进一步改进稿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本研究的灵感源自于对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的深入探索,通过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房颤合并瓣膜反流患者的反流程度在消融术后有所降低”这一潜在规律提供数据支撑,形成了有临床实践意义的科学研究。本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可能是获得期刊青睐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本研究虽然与其他研究存在不同,但随着我们的探索,对该差异提出了合理的假说,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继发性二尖瓣与三尖瓣反流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提供了证据,这或许是该研究最终得以发表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投稿的时效性,我们深知该研究还远远不够完善,在稿件接收后我们也重新审视了我们的工作,团队内部讨论并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例如对肺动脉压数据的补录与进一步研究等。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并完善研究,为房颤合并功能性瓣膜反流患者以房颤优先的华西治疗策略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证据支持,希望在未来能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多方案的选择。通信作者钱永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及德国斯图加特心脏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十佳青年医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ehei最高奖菁英奖、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厄尔·巴肯奖第一名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健委专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库专家。专注于心脏病尤其是房颤、瓣膜病的腔镜微创治疗等,拥有7项华西医院微创心脏手术新技术。主持科研项目14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现为JTCVS特约翻译,并担任国内外多本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人。共同第一作者孙伊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心脏大血管外科方向博士在读。已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urHeartJ、AnnEmergMe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际会议壁报展示2篇。共同第一作者王政捷,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心脏外科2021级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现博士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1篇,获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国际会议壁报展示1篇。
华西医院科普号2025年04月08日94
0
0
-
啥是心房颤动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规律的电流信号控制跳动(60~100次/分钟)。而房颤时,心房的电信号变得快速且混乱,导致心房像“颤抖”一样无效收缩,心跳变得不规则且偏快(可达100~200次/分钟)。二、为什么会得房颤?房颤的病因复杂,常见诱因包括:-心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年龄增长:6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增加。-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酒、吸烟、熬夜、精神压力大。三、房颤有哪些症状?-典型表现:心慌、心悸、胸闷、乏力,活动后气短。-隐匿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危险信号:若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可能提示心跳过快或过慢,需紧急就医!四、房颤的危害:不只是心慌!房颤最大的风险是血栓形成!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脑卒中(中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致残/致死率更高。-其他器官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长期影响:持续房颤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五、如何诊断房颤?-心电图(ECG):确诊金标准,可捕捉到房颤的典型波形。-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适合阵发性房颤。-其他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血液检查(排查甲亢等病因)。六、房颤如何治疗?治疗目标:控制症状+预防血栓,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方案:1.控制心室率-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目的:减缓心跳,缓解心慌症状。2.预防血栓形成-抗凝药物(关键!):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需医生评估出血风险)。-误区纠正:阿司匹林不能替代抗凝药!其对房颤相关血栓的预防效果有限。3.恢复窦性心律-药物复律:如胺碘酮、普罗帕酮(需在医生监护下使用)。-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导管消融术:微创手术,通过射频能量消除异常电信号,适合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4.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无法长期抗凝的高卒中风险患者,通过封堵血栓易形成部位降低风险。七、预防房颤:从生活做起-控制基础病: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定期体检:尤其有心悸症状的中老年人,建议定期做心电图筛查。八、患者日常管理-坚持用药:抗凝药不可随意停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如服用华法林)。-自我监测:学会自测脉搏,若发现脉搏不规则或过快(>100次/分钟),及时就医。-避免诱因:限制咖啡因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九、常见误区-误区1:“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无症状房颤仍存在中风风险,需抗凝治疗!-误区2:“房颤可以根治”→部分患者可通过消融术治愈,但多数需长期管理。-误区3:“手术后不用吃药”→部分患者术后仍需抗凝,需遵医嘱调整。十、总结房颤是“隐形杀手”,早发现、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中风风险。若您或家人出现心慌、脉搏不齐等症状,请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管理守护心脏健康!
刘铁成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05日40
0
1
-
房颤科普:正确认识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正常情况下心房以规律的60-100次/分钟收缩泵血,而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能力,呈现快速(300-600次/分钟)且无序的颤动状态。这种异常会导致心室泵血效率下降20%-30%,相当于心脏每分钟少泵出约1.5升血液。约90%的阵发性房颤与肺静脉触发有关,而持续性房颤多由心房扩大、纤维化等结构性改变引发。典型症状包括:- 心悸(感觉心脏乱跳、胸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运动耐量下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但约30%患者为无症状房颤,这类人群往往在体检或发生脑卒中后才确诊。更危险的是,房颤患者每年中风发生率高达4%-5%,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以上,且脑卒中致残率提高2倍。哪些情况为房颤高发因素(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升高: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上升1倍(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0%)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风险增加2倍 -糖尿病患者风险提高1.5倍 -冠心病患者风险达非冠心病者的2.5倍其他因素: 肥胖(BMI>30使风险增3倍) 长期酗酒(每日>3杯)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防治体系:风险管控血压控制:<140/90mmHg(理想值<130/80)-血糖管理:HbA1c<7%-体重管理:BMI控制在22以内-戒烟限酒:酒精摄入量≤1标准杯/天分层管理- CHA₂DS₂-VASc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危(0分)、中危(1分)、高危(≥2分)三组:根据栓塞危险分层进行规范抗凝精准治疗节律控制:药物治疗(胺碘酮、普罗帕酮)(有效率50%左右)导管消融(射频消融)术(成功率达80%-90%,复发率<15%)心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左心耳封堵术:闭合血栓形成根源(降低卒中风险达70%) 适应症:不能耐受长期抗凝者常见误区与真相房颤不仅是心脏问题,更是全身健康的“警报器”。通过早筛查、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80%的房颤相关卒中可被预防。若您或家人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律筛查,守护心脏健康从每一次规律的心跳开始。误区1:“心跳快就是房颤”真相:窦性心动过速、早搏等也可能引发心悸,需心电图鉴别。误区2:“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真相:无症状房颤的卒中风险与有症状者相同,更易被忽视。误区3:“抗凝药会导致大出血”真相:新型抗凝药出血风险可控,定期随访可将风险降至1%-2%。
徐彪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04日251
0
1
-
我在您做了两次消融手术,非常成功,后来我又做了心肌肥厚手术(微创),想问一下以后房颤犯了还可以消融吗
房颤大讲堂2025年03月27日55
0
1
-
房颤消融手术后科学恢复指南
房颤(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许多患者术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什么时候能洗澡?多久能运动?什么时候能回归正常生活?”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梳理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 一、术后洗澡时间:安全与清洁兼顾 房颤消融术通常为经皮穿刺血管后行手术治疗,一般在大腿或颈部有2-4个血管穿刺点。 1.术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部位(通常在大腿根部或颈部)绝对干燥,用无菌敷料覆盖,可擦浴避开伤口。2.淋浴时间:若伤口无渗血、红肿,术后48-72小时穿刺点结痂后即可淋浴,但需注意:水温不超过40℃,避免长时间冲淋;不可用力搓揉穿刺部位,用水冲洗即可。3.术后1周内禁止盆浴、游泳或泡温泉,防止伤口浸泡引发感染。 二、体力运动:循序渐进,避免风险 术后运动需分阶段恢复,既要促进心肺功能,又要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或心脏负担过重:1.术后2周内:伤口愈合关键期,避免剧烈活动 -术后第1天可下床缓慢行走; -禁止提重物(>5kg)、弯腰用力或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 2.术后2-4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可进行散步、瑜伽、太极等低强度活动,每日20-30分钟; -避免对抗性运动(如篮球)和突然加速的活动(如短跑)。 3.术后1个月后: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经医生评估后,可逐步恢复慢跑、骑行、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 -运动时心率建议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 特殊提醒:服用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期间,需避免高风险运动(如滑雪、登山),以防磕碰后出血难止。 三、工作与生活恢复: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1.办公室工作: -术后1周内可恢复伏案工作,但需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久坐。 2.体力劳动: -搬运、驾驶等需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建议术后2周再逐步恢复; -重体力劳动(如建筑工人)需延长至术后4周。 3.社交与旅行: -术后1周可参与聚餐、短途旅行,但需避免熬夜、饮酒和情绪激动; -长途飞行或高原旅行建议术后3个月再进行,以防血栓风险。 四、长期恢复与生活习惯调整 1.药物管理: -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需规律服用3个月至终身(根据卒中风险); -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通常服用至少3个月,期间需监测心率、血压及甲状腺功能。 2.饮食建议: -术后4-6周内选择温软半流食(如粥、面条),避免坚硬、过烫食物刺激食道; -长期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减少咖啡因和酒精。 3.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需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评估心房恢复情况;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若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恢复周期延长至6-8周,需预防跌倒并加强营养支持; -合并慢性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同步监测血压、学堂并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影响心脏恢复; 六、若出现以下“红灯信号”,需立即就医:1) 穿刺部位突然出血、肿胀;2) 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昏迷;3) 心悸持续超过30分钟,或脉搏持续<50次/分/>120次/分;4) 发热>38.5℃伴寒战(警惕感染) 总而言之,多数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可回归日常生活,恢复期间需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虑或急于求成,安全比速度更重要!科学恢复、定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让治疗效果最大化。
陈婕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7日457
0
1
-
刘主任:做完房颤脉冲消融手术后多长时间不复发,就算彻底治愈了
房颤大讲堂2025年02月27日22
0
0
房颤相关科普号

陈宝霞医生的科普号
陈宝霞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
1016粉丝9.3万阅读

王振华医生的科普号
王振华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
心血管外科
6粉丝946阅读

王长鹰医生的科普号
王长鹰 副主任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387粉丝2.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刘旭 主任医师上海市胸科医院 心内科
房颤 535票
心律失常 45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票
擅长:房颤,房扑,室上速,频发室早,预激综合征的微创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微创治疗。尤其是复杂疑难的房颤消融。 -
推荐热度4.9杨兵 主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 心内科
房颤 208票
心律失常 63票
冠心病 12票
擅长:1.运用射频导管消融(国家卫健委介入培训导师)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各种类型的早搏; 2.植入装置(国家卫健委介入培训导师)治疗,如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的起搏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治疗心力衰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植入装置的随访; 3.心源性脑卒中防治:左心耳封堵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首批培训导师)预防房颤卒中,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预防卒中和治疗偏头痛。 4.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诊断和治疗Brugada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短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 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导管消融室间隔减容术。 -
推荐热度4.9储慧民 主任医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房颤 175票
心律失常 49票
冠心病 11票
擅长:室上速、室早、房颤、房速、室速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房颤左心耳封堵术、心动过缓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各种心血管疑难病症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