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
主任医师 教授
普外科主任
普外科许戈良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
普外科李建生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普外科胡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3.9
普外科荚卫东
主任医师 教授
3.8
普外科王继洲
主任医师 研究员
3.7
普外科吴立胜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普外科刘文斌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普外科宋瑞鹏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3.6
普外科柴仲培
主任医师 教授
3.6
陈炯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普外科马金良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普外科宁忠良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普外科滕安宝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普外科张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乳腺外科洪士开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普外科王成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普外科刘流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普外科梁伟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普外科朱志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杨树高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普外科胡庆富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普外科姚寒晖
主任医师
3.5
胃肠外科郭坤
主治医师 副研究员
3.4
普外科何新阳
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李煜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林先盛
副主任医师
3.4
急诊科涂从银
主任医师 教授
3.3
普外科柏亚平
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王跃生
主任医师
3.4
胡元国
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龙润生
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葛勇胜
主任医师
3.4
胃肠外科赵旭辉
主任医师
3.3
普外科谢放
副主任医师
3.4
胃肠外科樊平
副主任医师
3.3
乳腺外科朱正志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4
普外科陈灿文
医师
3.4
普外科李永山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李正刚
副主任医师
3.4
邵成送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虞德才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戴恒兵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刘永庆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卢华东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王高生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夏洪海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赵涛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邱陆军
副主任医师
3.4
普外科黄德好
副主任医师
3.4
当出现大便带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明显消瘦等症状时,可选择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普外科就诊。医生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一般会做一个直肠指诊(用手指检查肛门直肠有无病灶),根据病情需要会推荐行肠镜或腹部CT初步检查。如肠镜或CT发现病灶怀疑大肠癌(结直肠癌)时,医生会推荐进行进一步检查。初步诊断大肠癌后需要做哪些检查,以评估肿瘤分期并指导下一步的手术或放化疗呢?一、体格检查:(1)一般状况评价、营养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腹部隆起、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3)直肠指检:医生用手指伸进病人的肛门,检查直肠有无病变。对疑似结直肠癌者常规做直肠指检。病人一般采取左侧卧位或膝胸位,详细记录直肠肿瘤大小、形状、质地、方位、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及齿状线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及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无指套血染。(4)三合诊:即经肛门及阴道指诊。对于女性直肠癌病人,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推荐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二、实验室检查(抽血及尿便常规):(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2)血生化:了解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3)凝血像常规:了解凝血功能有无异常;(4)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及CA199: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结直肠癌及判断预后的肿瘤指标;有肝转移病人建议检测甲胎蛋白(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病人建议检测CA125。(5)免疫组合:了解有无乙肝、甲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6)血型检测:了解病人ABO血型及RH血型,如需输血时方便及时用血;(7)尿常规:观察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及细菌计数,结合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8)粪便常规及粪便隐血试验:了解大便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用于诊断消化道出血。三、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直观的观察肿瘤部位、形态,同时通过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是大肠癌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所有疑似结直肠癌病人均推荐全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1)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2)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3)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四、影像学检查CT检查:全腹部及盆腔CT平扫+增强: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距离肛缘>10cm)推荐常规检查全腹盆CT平扫+增强,可用于判断肿瘤的临床分期(cTNM),以评估肿瘤治疗方案及手术切除可行性。在临床允许的情况下推荐清洁结肠后,让病人饮含有2.5%甘露醇水2000mL充盈肠道;不常规推荐注射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抑制肠道蠕动。胸部CT平扫或增强CT:用于判断大肠癌是否有肺转移,以及评估肺部有无炎症病变。磁共振(MRI)检查:中低位直肠癌(距离肛缘≤10cm)病人常规推荐行直肠磁共振平扫+弥散+增强,用于判断直肠癌临床分期(cTNM)以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及手术切除可行性。建议MRI扫描前排空肠道,不常规推荐过度充盈直肠,不常规推荐注射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抑制肠道蠕动。其它常规检查:1、肺功能检查:用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的大小,以评估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力。2、心电图检查:用于评估病人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梗、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以判断手术耐受力。3、超声心动检查:包括心脏彩超、左心功能测定、组织多普勒显像。通过声波的回声测定心腔的大小以及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可以明确患者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及有无器质性疾病,以评估手术耐受程度。4、肝胆胰脾+腹腔+腹膜后超声:用于评估肝胆胰脾、腹腔、腹膜后有无占位及肿瘤转移性病变情况。-----------------------------------------------------其它非常规检查(特殊情况下需要):肝脏磁共振(MRI):对于怀疑存在肝转移的病人,推荐行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增强造影检查。PET-CT检查:大肠癌病人一般不常规推荐行PET-CT检查;但对于怀疑存在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人可考虑行PET-CT,有助于发现或确定其他影像方法漏诊或疑诊的远处转移病灶。ECT(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同PET-C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判断骨转移情况,具体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确定。------------------------------------------------------五、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用于评估肿瘤预后、制定治疗方案及指导化疗用药。1、确诊结直肠癌后,推荐利用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或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上述四个蛋白阳性表达于细胞核,任何一个蛋白表达缺失为dMMR(错配修复功能缺陷),所有四个蛋白表达均阳性为pMMR(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推荐的5个微卫星检测位点(BAT25、BAT26、D5S346、D2S123、D17S250)。判断标准分3级:所有5个位点均稳定为MSS(微卫星稳定),1个位点不稳定为MSI-L(微卫星低度不稳定),2个及2个以上位点不稳定为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多由MMR基因突变及功能缺失导致,也可通过检测MMR蛋白缺失来反映MSI状态。一般而言,dMMR相当于MSI-H,pMMR相当于MSI-L或MSS。2、当确定为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时,术前需行基因检测,检测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情况。检测位点包括KRAS/NRAS基因的第2/3/4号外显子及BRAF基因的V600E。结合临床需求进行其他相关分子标记物检测。声明:本文由临床营养专栏编辑整理,供学习交流及知识科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结直肠分段及解剖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是人体的大肠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部位大肠可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水分并将食物残渣代谢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的脏器。结肠又可以分为右半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2/3)、左半结肠(横结肠左1/3、降结肠、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直肠长度约12-15cm,结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发病率在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2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其中2020年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常见,极少数为鳞癌及粘液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以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结肠癌男女发病率相近,而直肠癌以男性多见。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主要症状早期大肠癌无明显的症状,患者有时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腹泻、便秘等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血便、粘液便及粪条变细等大便性状的改变。随着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依其生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1.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①腹痛:右半结肠癌约有70%~80%病人有腹痛,多为隐痛;②贫血:因癌灶的坏死、脱落、慢性失血而引起,约有50%~60%的病人血红蛋白低于100g/L; ③腹部肿块:腹部肿块亦是右半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腹部肿块同时伴梗阻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多见。2.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①便血、黏液血便:70%以上可出现便血或黏液血便;②腹痛:约60%出现腹痛,腹痛可为隐痛,当出现梗阻表现时,亦可表现为腹部绞痛;③腹部肿块:40%左右的病人可触及左侧腹部肿块。3.直肠癌的临床表现:①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有肛门下坠感,伴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②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出现肠梗阻表现;③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脓血便。直肠癌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便血80%~90%;便频60%~70%;便细40%;黏液便35%; 肛门痛20%;里急后重20%;便秘10%。伴随症状:体重下降及消瘦:是大肠癌的常见伴随症状,因长期腹痛、腹胀导致进食减少及肠道功能减退,引起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后期可出现严重消瘦。肿瘤局部浸润症状:癌肿侵犯前列腺、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表现。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持续性剧烈疼痛。肿瘤转移症状:大肠癌可通过血液转移至肝脏、肺脏、骨等部位,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功能损害、黄疸等,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呼吸困难、咳血等,转移至骨骼可出现转移部位骨骼痛等。晚期出现肝转移时可有腹水、肝大、黄疸、贫血、消瘦、水肿等。 就医当出现大便带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明显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医院就诊。就诊科室可选择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普外科。医生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一般会做一个直肠指诊(用手指检查肛门直肠有无病灶),根据病情需要会进一步行肠镜、腹部CT或MRI检查。如肠镜发现病灶,医生会同时对病灶行病理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可基本明确诊断。
总访问量 2,923,042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579位
科普文章 7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