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明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小儿神经内科张晓莉
主任医师
4.0
小儿神经内科董燕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小儿神经内科杜开先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小儿神经内科张香敏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神经内科郭芪良
主治医师
3.5
小儿神经内科陈豪
副主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徐丹
主治医师 讲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韩瑞
主治医师 讲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段小燕
主治医师
3.4
李小丽
主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甘玲
主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关静
主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王丽君
主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刘帅
主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李梦春
医师
3.3
癫痫患者就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在任何年龄、地区和种族的人群中都有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由于病程长和临床反复发作为、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癫痫的确诊和发作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治疗、合理用药以及预后判断的先决条件。而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准确的病史提供和恰当合理的辅助检查结果。因此患者的求医就诊其实还是有一些学问的,学会和医生良性互动对于提高诊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癫痫患者就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述如下:一、就诊前准备1. 发作观察仔细观察发作形式,尽可能用手机、相机或者摄像机等将患者的发作录下来,这样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录像时要注意,尽量光线充足,晚上应该开灯,患者家属不要遮挡患者,摄像过程中要包括患者全身整体情况、面部以及发生癫痫发作的主要部位(比如抽搐的肢体)的清晰影像。患者发作时,旁边的亲属一定要镇静,尽可能观察患者的发作情况,包括眼睛是否凝视、向哪个方向,头是否扭转、向哪个方向,脸色是否发青、发白、是否口周发紫,是否吐沫或者唾液增多,肢体有无僵硬、抽搐、是否对称,有无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是否非常疲劳、困倦,肢体是否无力(对称还是不对称),有无呕吐,刚发作后是否说话口齿不清等等。如果患者是成年人或者青少年,发作时意识未完全丧失,发作后应尽可能记录下发作刚开始或者即将开始时的所有感受或者异常动作、行为等。2. 辅助检查准备脑电图:最好在具有脑电图技师和癫痫专业医生资质的医疗单位做,因为阅图者的能力和经验很重要。同时应要求脑电图室尽可能多打印一些原始图,尤其是清醒时的背景、发作时的以及当地医生认为有异常的图,这样可以方便其他医生自己看图。脑电图应该是包括清醒以及至少一个完整睡眠周期的图,而且最好是非药物诱导的自然睡眠。一般癫痫患者常规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空腹血糖检查,外地病人可提前在当地做好这些检查。二、就诊时的注意事项总体原则,一定要尽可能让医生充分了解你的所有想法,同时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1.如何说病情家属或目击者应尽可能向大夫仔细描述患者发作的情况,尤其是发作即将开始或者刚开始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异常的感觉、动作或者行为,最先开始出现抽搐的身体部位等,描述发作时的情况,可参加上面的观察发作部分。还要反映癫痫相关的共患疾病及生活情况,比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还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儿童患者的学习情况,成人患者的工作情况?儿童患者的发育情况?是否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是否有睡眠障碍?复诊时,还要详细叙述,自上次就诊以来患者发作演变情况以及患者神经精神行为方面的其他任何变化,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等。2.就诊时材料准备带齐所有既往就诊的资料,包括脑电图的详细图、头颅磁共振或者CT 片子、所有的化验单。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即使复诊也是这样。最好是能够按照时间整理孩子的发作情况和用药情况的书面材料(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文件夹存放),以免在诊室遗忘想要介绍的病情和要问的问题。打印出准备要问的问题,最好每个问题下面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备记录。初诊时一般必须患者本人和家属或发作时目击者当面向医师介绍发作表现、以往诊治情况。复诊时,如果患者没有其他不适或者病情变化,儿童患者可以由其家属来进行咨询。3.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就诊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切忌自以为是,造成治疗差错。三、就诊后的注意事项总体原则,一定要遵医嘱、勤记录、定期复诊。1.遵医嘱拿药后首先就是核对药物和剂型是否正确。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有不理解的重要问题,可以返回诊室询问接诊医生。2.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养成记日志的好习惯,主要是记录患者发作的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睡眠、学习、精神行为、饮食、体重等。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3.定期复诊一般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复诊即可。癫痫控制良好,没有发作者,可半年左右复诊一次。如果刚开始或者调整剂量,还未达到目标剂量,如果发作没有控制,但是也没有加重,则应该按照医嘱继续加量、观察;如果按照医生医嘱治疗,发作不断加重、出现新的发作或者出现不良反应(比如皮疹、肝功能损害等),则应该提前复诊。如果出现快速进展或者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过敏(出皮疹等)或者严重肝功能损害的话,应该尽快就近诊治,因为这些不良反应可以进展很快,少数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复诊需要准备的材料: 病历资料:带齐所有的既往看病资料,尤其是既往看病的病历本和脑电图。 辅助检查:可以在当地复查好血常规、肝功能,必要时复查血药浓度,如果医生另外有医嘱则遵嘱执行 脑电图复查:如果已经连续2 年没有发作,复诊前一定要复查一次长程脑电图(>4 小时,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的)。如果最近发作增加,而且近期(3 月内)没有做过脑电图,最好复诊前复查一个长程脑电图(>4 小时,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的)。
经常会遇到剧烈哭闹的病人,当然,需要考虑消化系等其他系统所致哭闹,现就神经科常见病因总结如下:1.颅内感染;2.颅内占位、出血等所致颅高压;3.代谢性疾病:高氨血症等;4.重度脑功能障碍;5.精神型癫痫;6.难养型气质。
婴儿脑损伤(brain injury)是指出生前到1岁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及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所留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表现有行为神经发育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在儿科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症,尤其是二胎政策开放以来,高龄、高危产妇越来越多,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脑损伤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故在医院住院治疗的同时,家庭训练依然重要,且贯穿始终。致病原因有出生低体重、早产儿,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婴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低血糖昏迷、新生儿重症感染等。先就家庭训练简单介绍,以利于婴儿的早期干预。1.视觉刺激:新生儿即可开始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每日数次,每次1分钟左右。对视觉诱发电位证实有明显视路损伤或眼底检查有视神经发育不全或萎缩的,加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每次光照与不照之比为1~5秒:5秒,每组5次,每日30~60组,组间隔大于5分钟。此法应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造成黄斑部光损伤。可靠坐后用对比度高的黑白图及字卡,较快速度进行视觉刺激,可提高注视能力。 2.听觉刺激: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应每日多次较大声音与婴儿说话。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较明显的可加其它柔和声音刺激,如装有豆子的塑料盒摇晃声等,每次数响,每日30~60次。 3.皮肤感觉刺激:约80%脑损伤儿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长、波幅低,通过抚触、毛刷等皮肤刺激可促进脑损伤康复。抚触、软毛刷、海绵、轻叩击等用于肌张力高者,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肌张力低者可用硬毛刷、空心掌拍打、冷热水刺激等。捏脊是通过皮肤刺激进行全面调理的有效方法。 4.爬行训练:美国医生Temple F、Doman RJ和Doman G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化过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膝手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脑损伤可有相应的运动障碍,下一级的脑损伤可影响上几级的运动功能,因此不会行走或行走姿势异常的,要从爬行开始训练。新生儿觉醒时应练习俯卧抬头、上臂支撑并逐渐引导其向前移动,脑损伤婴儿要从3个月开始进行斜坡板助爬训练,较大年龄不会地面爬行的,也可先用斜坡板练习,并逐渐降低斜坡板,过渡到平地爬行。每天有一定数量正确姿势的匍匐爬及膝手跪爬是脑损伤儿功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匍匐爬向膝手爬过渡中常加入障碍爬,如爬过家长大腿或其它障碍物。爬还有助于纠正斜视、眼颤等。 5.被动模式运动:是一种由三人操持,模拟匍匐爬的被动运动。每天进行4~6次,每次50~250节四肢及头颈部有节律的运动及摩擦,活动肌肉关节的同时向脑输送正确匍匐爬的信息,可促进正确爬行动作的出现、纠正错误的运动姿势、调整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是对较重脑损伤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会爬行及爬行、行走或其它姿势异常的均应有此项目,新生儿脑损伤宜从3个月开始增加模式运动。 6.坐、站、走训练:坐、站、走是人类生活工作的主要体位,坐、立平衡是走及其它协调动作的基础。适时坐、立训练使踝、膝、髋持重可预防骨质疏松、关节松弛等发生,应按6个月坐、10个月站、周岁走的运动发育规律及时开始相关训练。坐的训练有靠坐、盘坐、长坐、高坐等。站的训练有靠墙站、靠架固定站、扶物站、跨步站、凳坐位站起、蹲起、单腿站等。走的训练有扶杆走、扶架走、独走等。对腰背肌较弱的增加腰背肌训练。 7.手功能训练:2~3个月即应开始手抓握、放开练习,逐渐增加抓住近处的玩具,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品等,可用玩具、游戏形式进行。 8.咀嚼、吞咽、发音、语言训练:脑损伤患儿由于神经-肌肉支配障碍,易出现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影响齿槽骨及口腔相关器官发育,可造成营养不良、构音障碍等。适时加辅食并面对面的教小孩咀嚼、吞咽及发音非常重要。学吹小喇叭或气球、用舌尖舔着吃一些小食品、用吸管吸饮料等有助于口腔肌肉的发育。 9.平衡功能训练:部分脑损伤患儿行走困难主因平衡障碍。5~6个月脑损伤患儿即可增加平衡功能训练,较易操作的有于台案上进行的被动左右侧滚,每日数次,每次50米左右,侧滚还有利于听力障碍的纠正。 10.药浴、水疗及按摩:脑损伤患儿存在脑及肌肉关节的微循环障碍及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温热药浴,并辅以浴中、浴后按摩及抚触,可有效改善肢体及脑功能,对新生儿脑损伤仅采用此方法即可干预成功。药浴一般每日进行1~4次,每次浸泡10~20分钟。浴后对肌张力增高较著的肌群、有挛缩倾向的肌腱或关节松弛、僵硬等部位进行按摩,由轻缓开始,灵活运用按揉、牵拉、屈伸旋转等手法,每次10~20分钟。 11.反射性口罩:研究证实一定量CO2自吸入,可改善脑循环、促进脑发育、有助于脑损伤合并癫痫的控制。一种透明塑料特制的口鼻罩可达到CO2自吸入目的,口鼻罩大小、每次时间、每日次数均由专业人员测试并指导实施。 12.阅读兴趣培养:从新生儿期即可用图片培养关注力,2~3个月可天天看,读几次婴儿画报或适宜图片,每次时间不长,视小儿关注持续时间。固定人、时间、地点,小儿易于习惯。 13.针灸、火罐、电刺激及辅助用药:根据情况部分患儿加此治疗。 14.良好习惯培养及情绪障碍纠正:脑损伤儿有情绪障碍者比例较高,自新生儿期即应培养良好习惯,有情绪障碍的要采用耐心、引导的方法纠正,良好的情绪及主动配合是训练收效快的重要因素。 15.物质营养是基础;脑损伤较重患儿1岁后仍应采用适当项目继续训练。 有效医学干预的同时,家庭训练贯穿始终。故有效的家庭训练对脑损伤患儿康复及其有效。加强对该类患儿的家庭训练,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访问量 13,338,538次
在线服务患者 23,860位
直播义诊 16次
科普文章 96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