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简称: 延边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胰腺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外科技术的日益精细化和药物治疗的不断精准化,胰腺癌的治疗模式逐步由外科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尽管外科手术仍为胰腺癌治疗的核心手段,但单纯手术仅可解决局部病灶问题,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以化疗为代表的辅助治疗在胰腺癌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术后常规实施辅助治疗已成为共识。本文就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方向进行探讨。(1)化疗尽管指南普遍推荐所有胰腺癌术后病人常规接受辅助化疗,但我国术后辅助治疗的实际执行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根据2016—2020年中国胰腺癌多中心数据库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完成率仅为24.3%,而欧美国家可达60%~70%。导致我国辅助治疗参与率偏低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人认知与健康教育不足。部分病人及家属对术后化疗的必要性缺乏科学认识,过度担忧化疗可能带来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同时术前及术后缺乏系统宣教,难以准确权衡治疗获益与潜在风险。(2)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导致病人体能恢复延迟,无法及时启动化疗;此外,部分病人因术后长期处于虚弱状态而无法耐受强度较高的化疗方案。(3)人群老龄化因素。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强调尽早启动、足剂量及足疗程的规范化原则。尽早实施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残余肿瘤细胞引起复发与转移的风险,而足量、足疗程的化疗则是提高总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虽然改良FOLFIRIN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AG)、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GEM-CAP)等方案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但目前尚缺乏针对各方案系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总体来讲,FOLFIRINOX毒性反应显著,需要严格筛选适应证。而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逐渐受到关注。NALIRIFOX(伊立替康脂质体)方案在转移性胰腺癌一线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疗效,其所采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增强药物溶解性、优化体内分布并提高靶向性,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AEs。缺点是治疗费用较高。(2)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胰腺癌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KRAS抑制剂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取得一定突破,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通过抗体介导肿瘤抗原的特异性识别结合细胞毒性药物,为精准治疗提供新方向,其中针对Claudin18.2的ADC在晚期胰腺癌中已表现出较好疗效。尽管当前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尚未被纳入术后辅助治疗的常规推荐范畴,但对于存在KRAS突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或高复发风险的病人,未来可考虑在标准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探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因此,参加相关临床试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3)评估进展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团队关注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延迟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其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术后移行性CTCs(trCTCs)阳性病人若延迟(≥8周)未接受辅助治疗,RFS明显缩短,提示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肿瘤进展。因此,建议根据病人体能状态合理评估辅助化疗启动时机,尽可能在术后3个月内启动辅助治疗。类器官(PDO)技术在个体化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步拓展,通过建立来源于病人穿刺或手术标本的PDO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发现接受匹配化疗方案的病人预后显著改善,其中RFS为15.9个月vs.8.5个月,OS为30.3个月vs.19.5个月。但目前PDO技术仍处于商业化阶段,未进入医院层面开展。总结: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已成为综合管理的核心环节,主流方案包括FOLFIRINOX(纳米脂质体NALIRIFOX)、AG、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等。足剂量、足周期的化疗是提高病人生存获益的关键。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等生物标记物,以及病人来源类器官(PDO)药敏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转录组分析等技术,为精准化、个体化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参照】?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5,45(6):645-649.
胰腺癌手术新突破:动脉“剥笋”术联合神奇补片,破解生存难题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10%。约30%的患者确诊时肿瘤已包饶关键动脉,传统手术往往束手无策。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杨峰和傅德良教授团队在《外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通过一种名为“动脉鞘剥离术(PAD)”的创新技术,结合新型材料“神经补片(Neuro-Patch)”,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生存率。这项技术有何神奇之处?本文将为您揭秘。一、胰腺癌的致命困境:当肿瘤“缠上”动脉胰腺深藏腹部深处,周围密布肝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等生命线。一旦肿瘤侵犯这些血管,传统手术需直接切除受累动脉并重建血管,但风险极高:术后大出血、感染、器官衰竭等并发症频发,死亡率可达9%~33%。更棘手的是,许多患者因血管侵犯被判定为“无法手术”,只能依赖化疗,但效果有限。二、动脉鞘剥离术(PAD):像剥笋一样精准“拆弹”研究团队创新的PAD技术,核心在于“只剥肿瘤,不切动脉”。具体操作分为三步:1.术前精准筛选:通过CT扫描区分“光环征”与“束带征”。若肿瘤包裹动脉但未侵入管腔(光环征),则适合PAD;若动脉被压窄或侵犯(束带征),则需放弃手术。2.术中精细剥离:外科医生沿着动脉外膜与肿瘤之间的天然间隙,像剥笋一样逐层分离,切除包裹动脉的肿瘤及神经淋巴组织,同时保留动脉完整性。若术中意外损伤动脉,需立即缝合修复。3.补片加固防出血:对于动脉损伤风险高的患者,使用Neuro-Patch(一种神经外科常用的微孔聚氨酯补片)360°包裹动脉。补片上的微孔可促进组织生长,形成保护层,降低术后血管破裂风险。技术优势:相比传统动脉切除,PAD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避免了血管重建的复杂操作。研究显示,接受PAD的患者术后90天死亡率仅3.2%,远低于动脉切除术的9%~33%。技术创新源自生活三、Neuro-Patch:给血管穿上“防弹衣”术后大出血是胰腺手术的“头号杀手”,尤其是合并胰瘘(胰液泄漏腐蚀血管)时。研究团队发现,使用Neuro-Patch可大幅降低出血风险:补片组术后出血率仅2%,而未使用组高达13.5%。补片通过物理支撑和促进组织修复双重机制保护血管,且未增加感染或动脉狭窄风险。四、生存数据:化疗联合手术,效果1+1>2!研究纳入125例患者,中位生存期达20.6个月,1年生存率73.2%。关键发现包括:1.术前化疗至关重要:接受新辅助化疗(如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0%。2.静脉侵犯是“红灯”:若肿瘤侵犯静脉,生存期显著缩短,提示需更积极的综合治疗。3.根治切除(R0)是目标:尽管PAD的R0切除率仅33.6%,但完全切除者复发风险更低。五、未来展望:从“可行”到“普及”仍需突破尽管PAD联合Neuro-Patch展现出潜力,但研究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且非随机对照试验,补片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验证。部分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提示需优化化疗方案(如采用更强效的FOLFIRINOX方案)。结语胰腺癌治疗正在步入“精准时代”。动脉鞘剥离术与Neuro-Patch的结合,不仅为过去被判“无法手术”的患者争取了机会,也为全球外科医生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这一技术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标准选项,让更多患者看到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