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2缺乏病

(又称:核黄素缺乏症)

就诊科室: 儿童保健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介绍

维生素 B2,又称核黄素,是一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但是又必需的维生素。

维生素 B2 缺乏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 B2,而导致的以皮肤和皮肤黏膜受损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一种疾病。

是我国常见的营养缺乏病。据调查,我国 90% 以上的成年人尿中维生素 B2 水平较低。

本病症状没有明显的特点。严重缺乏时,易引起黏膜病变,如黏膜变薄、黏膜层损伤、微血管破裂,继而出现口角炎、眼脸炎、结膜炎、唇炎、舌炎、口腔溃疡、耳鼻黏膜干燥、皮肤干燥脱屑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缺乏B族维生素会得什么病?

孙普增 主任医师 阳谷县人民医院 消化呼吸内科

发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 B2 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摄入不足:是目前维生素 B2 缺乏的主要原因:

  • 烹调不合理:如淘米过度、蔬菜切碎后浸泡、婴儿所食牛奶多次煮沸等都可导致维生素 B2 流失增加。
  • 加工过程不合理:维生素 B2 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对光敏感,因此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碱、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日光暴晒及不避光,都可能大量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 B2。
  • 长期食用脱水蔬菜,也会导致维生素 B2 摄入不足。
  • 精神因素所致的神经性厌食、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容易导致摄入的维生素 B2 减少。

需要量增加或消耗过多:维生素 B2 在人体内的存储少,因此,当人体对维生素 B2 的需求增加时,很容易出现维生素 B2 的相对缺乏:

  • 在妊娠、哺乳、体力劳动、精神紧张时容易引起维生素 B2 缺乏。
  • 疾病过程中,如高热、肺炎,常因代谢加速、消耗增加,患者对维生素 B2 的需要量增多。

吸收和利用障碍:也会导致维生素 B2 缺乏。

  • 遗传因素:一种较少见的,影响维生素 B2 结合蛋白合成的基因缺陷病,能引起维生素 B2 的缺乏。
  • 疾病因素:消化道系统功能障碍,如长期腹泻、消化道或胆道梗阻、胆汁分泌不足、胃酸分泌减少、小肠恶性肿瘤或小肠切除等因素均可影响维生素 B2 的吸收。
  • 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可以干扰维生素 B2 的吸收利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如氯丙嗪和阿米替林等),癌症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等,都能抑制维生素 B2 的吸收和利用。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维生素 B2 缺乏病,需加以注意:

  • 儿童、孕妇及乳母。
  • 消化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的人群。
  • 长期服用含有抑制维生素 B2 吸收作用的药物的人群。
  • 具有影响维生素 B2,结合蛋白合成的基因缺陷病的人群。
  • 饮食太过精细的人群:精白米中的维生素 B2 存留率只有 11%,而小麦标准粉中含有的维生素 B2 存留率只有 35%。此外,谷类烹调过程中也会损失一部分,而蔬菜在贮存,清洗过程中也会造成维生素 B2 流失。
  • 素食主义者:奶类和肉类提供相当数量的维生素 B2,素食主义者终年以素食为主,而谷类在加工过程中的维生素 B2 也会大量流失,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维生素 B2 的缺乏。

症状表现

维生素 B2 缺乏的症状没有明显的特点。早期表现是疲惫、乏力,眼部出现瘙痒感、灼烧感、溃疡等,口腔及阴囊出现口腔生殖系统综合征。还可能导致脂溢性皮炎、角膜血管增生、贫血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

疲惫、乏力:早期会感觉浑身没有力气、容易疲惫。

眼部症状

早期:瘙痒、灼烧感

病情发展后:

  • 角膜下部溃疡,眼睑边缘糜烂及角膜混浊
  • 怕光、流泪、视物模糊
  • 容易疲劳、角膜充血
  • 暗适应能力下降,出现夜盲症

口腔生殖系统综合征:

舌炎:

  • 早期:舌头的颜色为紫红色,舌头表面出现裂纹,舌乳头(舌头上的小疙瘩)肥大。
  • 病情发展后:舌头上的异常改变有不规则的侵蚀,常发生在两侧的舌头边缘;舌头有疼痛与烧灼感;舌头上有红斑和舌乳头萎缩(表现为舌苔消失,舌头表面变得光滑)。

唇炎:

  • 早期:唇部黏膜肿胀、干裂、溃疡及皮肤颜色变深。
  • 病情严重者:唇部黏膜萎缩(唇部黏膜出现竖纹、呈萎缩状)等。

口角炎:嘴角颜色发白、裂隙、疼痛、溃疡、出血和结痂。

阴囊炎:阴囊皮肤除了渗液、糜烂、脱屑、结痂及合并感染外,还会有浸润(指损害渗透到皮肤里)、皮肤变厚以及皱褶深厚等变化。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有些患者的舌头会出现紫红色或红紫相间,舌头出现中央红斑,舌头的边缘界线清楚如地图样变化(称为地图舌)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角膜血管增生
  • 脂溢性皮炎
  • 贫血
  • 维生素 B6 的缺乏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维生素缺乏引起的体征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调整饮食习惯: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不可太过精细,要合理的摄入粗粮,保证均衡营养。

  • 食物种类
    维生素 B2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平常要多食用奶制品,蛋类以及瘦肉或动物的内脏。

    素食主义者要多吃豆类食物,多吃绿色蔬菜,保证维生素 B2 的充足供给。

  • 重视烹调方法:不要过度淘米,蔬菜先洗后切,都是保存食物中维生素 B2 含量的方式。

  • 孕期和哺乳期
    孕妇要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防婴幼儿先天营养素缺乏。

    如果是多胎、早产的婴儿早期就要补充维生素。

    婴儿期要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 遗传因素:对于本身患有影响维生素 B2 结合蛋白合成的基因缺陷病的人,平时可适度补充维生素 B2。

  • 吸收障碍:对于消化道系统功能障碍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防止本病症的发生。

  • 药物影响:对于长期服用可以干扰维生素 B2 吸收利用的药物的人。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减少用量,改变药物种类,防止维生素 B2 的缺乏。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体征、试验性治疗、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试验性治疗:通过对患者补充维生素 B2 后,看疑似症状有没有明显地改善。目的是检验患者出现的症状,是不是缺乏维生素 B2 引起的,从而帮助确诊本病。
  • 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EGRAC):是评价维生素 B2 营养状况的一个灵敏指标。
  • 尿负荷试验:检验尿液中维生素 B2 的排出量。
  • 尿维生素 B2 和肌酐含量比值测定:比值越小,说明人体内维生素 B2 储存量越低,患本病可能性越大。
  • 血清游离维生素 B2 浓度:可以反映身体的维生素 B2 营养状况的变化。

治疗方式

维生素 B2 缺乏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病因

  • 目的:去除影响维生素 B2 吸收的因素。
  • 方法:如对于各种疾病引起的维生素 B2 缺乏,积极治疗此类疾病;对于药物等引起的本病,设法调整药物,或积极补充维生素 B2。

药物治疗

维生素 B2

  • 作用:补充人体缺乏的维生素 B2,使症状达到有效改善和治疗。
  • 给药方法:一般会口服治疗。如果无法口服或口服效果不好时,可以采用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 同时要注意改善饮食,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抗生素

  • 作用:抑制或杀灭致病菌,治疗感染。
  • 常用药物:阿莫西林类、头孢类、红霉素类等,具体用药应严格遵守医嘱。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维生素B2是任何疾病的克星

吴述良 主治医师 天柱县竹林卫生院 全科

营养与饮食

  • 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膳食搭配,合理的摄入营养素。
  • 多食用牛奶或奶制品、瘦肉、动物肝脏及蛋类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 植物性食物要多进食绿色蔬菜、豆制品等维生素 B2 含量高的食物。
  • 重视烹调方法:不要过度淘米,蔬菜先洗后切,都是保存食物中维生素 B2 含量的方式。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教您正确使用B族维生素

彭军良 主任医师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肛肠科

注意事项

  • 用药:遵医嘱服药,服药期间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麻木、刺痛、灼热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确定继续服用药物还是调整用药。
  • 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多愁善感往往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 运动:可以做一些有氧健身运动,例如瑜伽、慢跑、散步等,目的是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感染。而且运动也可以提高食欲,有利于食物营养的补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不可过量运动,保持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每周运动 3~5 次。

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一般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也不会有后遗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 B2,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感染,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相关科普号

袁云医生的科普号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9902粉丝151.9万阅读

胡洋医生的科普号

胡洋 主任医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科

1.6万粉丝885.5万阅读

靳大川医生的科普号

靳大川 主任医师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消化内科

37粉丝20.8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