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血氧饱和度在92-97之间徘徊,每次测都有波动,网上说是心肺功能不好,请问是吗?
魏春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24日1080
1
5
-
肺功能检查最新共识
肺功能是呼吸医生进行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肺功能检查被广泛应用。然而,国内外关于肺功能的指南在正常预计值制定、参数评价、诊断标准、分级评价等多方面皆未统一。2022年《临床肺科杂志》在线发表《成人肺功能诊断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并深入分析和解答了上述问题。该共识于2014年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肺功能检查指南》,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近期发布的专家共识,更倾向于临床的现实可操作性,今以表格形式整理了本次共识。一、肺功能常见指标读过肺功能报告的都知道,报告上展示的是相关指标英文的简称。所以要了解和读懂肺功能,首选需要知道这些指标简称代表什么意思。二、肺功能诊断三、肺功能障碍分级1、ATS/ERS(2005版/2019版)的通气功能下降分五级:2、COPD通气功能下降分四级:3、换气功能障碍,按照CO弥散量进行分级,分三级:4、特殊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的诊断四、通气功能障碍的几种特殊情况(一)大气道阻塞(二)气流阻塞的可逆性五、气道阻力测定目前,体描法常规测定比气道阻力(specificairwayresistance,sRaw),再根据Vtg换算出Raw,即Raw=sPaw/Vtg。Raw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Raw%pred)升高为异常。采用三级分类法:六、动脉血气异常的诊断七、肺功能诊断报告肺功能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孙普增医生:《胃病》专号2022年11月16日393
0
0
-
肺功能FEV1只有31算不算严重
魏春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04日21
0
0
-
肺功能共识最新出炉!7点解读肺功能的方方面面
速览最新共识要点 肺功能是呼吸医生进行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肺功能检查被广泛应用。然而,国内外关于肺功能的指南在正常预计值制定、参数评价、诊断标准、分级评价等多方面皆未统一。2022年《临床肺科杂志》在线发表《成人肺功能诊断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并深入分析和解答了上述问题。该共识于2014年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肺功能检查指南》,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近期发布的专家共识,更倾向于临床的现实可操作性。我们以表格形式整理了本次共识。事不宜迟,赶紧上干货。一肺功能常见指标 读过肺功能报告的都知道,报告上展示的是相关指标英文的简称。所以要了解和读懂肺功能,首选需要知道这些指标简称代表什么意思。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下表,同时也为了大家在下文看到相关简称时,方便查看中文意思。表1二肺功能诊断表2三肺功能障碍分级1、ATS/ERS(2005版/2019版)的通气功能下降分五级:表32、COPD通气功能下降分四级:表43、换气功能障碍,按照CO弥散量进行分级,分三级:表54、特殊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的诊断表6四通气功能障碍的几种特殊情况(一)大气道阻塞表7(二)气流阻塞的可逆性表8五气道阻力测定 目前,体描法常规测定比气道阻力(specificairwayresistance,sRaw),再根据Vtg换算出Raw,即Raw=sPaw/Vtg。Raw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Raw%pred)升高为异常。采用三级分类法:表9六动脉血气异常的诊断表10七肺功能诊断报告表11 参考资料:[1]朱蕾,陈荣昌.成人肺功能诊断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肺科杂志.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27日263
0
1
-
肺功能检查指南-中国专家共识
肺功能是呼吸医生进行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肺功能检查被广泛应用。然而,国内外关于肺功能的指南在正常预计值制定、参数评价、诊断标准、分级评价等多方面皆未统一。2022年《临床肺科杂志》在线发表《成人肺功能诊断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并深入分析和解答了上述问题。该共识于2014年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肺功能检查指南》,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近期发布的专家共识,更倾向于临床的现实可操作性。我们以表格形式整理了本次共识。事不宜迟,赶紧上干货。一、肺功能常见指标读过肺功能报告的都知道,报告上展示的是相关指标英文的简称。所以要了解和读懂肺功能,首选需要知道这些指标简称代表什么意思。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下表,同时也为了大家在下文看到相关简称时,方便查看中文意思。二、肺功能诊断三、肺功能障碍分级1、ATS/ERS(2005版/2019版)的通气功能下降分五级:2、COPD通气功能下降分四级:3、换气功能障碍,按照CO弥散量进行分级,分三级:4、特殊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的诊断四、通气功能障碍的几种特殊情况(一)大气道阻塞(二)气流阻塞的可逆性五、气道阻力测定目前,体描法常规测定比气道阻力(specificairwayresistance,sRaw),再根据Vtg换算出Raw,即Raw=sPaw/Vtg。Raw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Raw%pred)升高为异常。采用三级分类法:六、动脉血气异常的诊断七、肺功能诊断报告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10日877
0
2
-
肺功能报告该如何看,不同的曲线意味着什么?
拿到一个肺功能报告,我们首先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不是去看各项数值的多少,而是要看每个肺功能报告里都有的一个“环”,即流量-容积曲线。高手过招,看一眼这个曲线大概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诊断。本文教你如何成为这样的高手。肺量测定法,包括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是最容易进行和最有用的肺功能检查。流量-容积环(简称F-V曲线)是在进行最大用力吸气和呼气动作期间,吸气和呼气流量(Y轴)对容积(X轴)的描记图。 来看一下正常流量容积曲线图形: 图1 正常流量容积曲线图形[注:完成一项肺功能检查分为4个阶段:①潮气呼吸:均匀平静地呼吸;②最大吸气:在潮气呼气末,深吸气至肺总量(TLC)位;③用力呼气:爆发呼气并持续呼气至残气量(RV)位;④再次最大吸气:从RV位快速深吸气至TLC位。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 流量-容积曲线正常呼气部分的特征为迅速上升至峰流量,之后随着患者呼气几乎呈线性下降直至残气量。相反,吸气曲线则为相对对称的马鞍形曲线,该曲线必须平滑中途无换气。呼气中点的流量(TLC和RV之间)通常与吸气中点的流量基本相等。 图2标准F-V曲线示意图[注:呼气峰值流量(PEF);FEF x%(用力呼出x%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量)FIF x%(用力呼出x%肺活量时的瞬间吸气流量)]流量容积曲线形态的变化可有助于气道疾病的诊断和定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疾病所对应的图形特点。 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在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此类图形多见。可以见到凹面向上或“凸出”或“内凹”图形。肺气肿患者呼气流量下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由于肺实质丧失导致的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另一方面是气道内分泌物、支气管痉挛或小气道缺失导致的气道阻力增加。阻塞性肺疾病中流量-容积环的凹面向上的特征性改变很可能由以下两种因素所致:1、中央大气道受压伴流量急剧下降。该过程通常称为负性用力依赖,导致气道过早关闭。这在肺气肿患者中可能更突出,主要是由于周围肺实质对气道的牵拉作用缺失;2、呼气后期流量不成比例地降低。具体而言,即肺部病变的异质性导致弹性回缩力较高或气道阻力较低部位的气体排出更快且更早,而病变严重部位的气体排出较慢。上气道阻塞上气道定义为从气管隆突以上至声门的气道部分。可表现为3种不同的图形改变:可变胸外型阻塞、可变胸内型阻塞和固定型阻塞。这几种图形由国外学者Miller和Hyatt最先报道。 胸腔入口投影于前胸胸骨上切迹以上1-3cm,位于第1胸椎水平,上气道被胸腔入口分成胸腔内和胸腔外部分。可变胸外型阻塞该F-V曲线图形也被称为动态或非固定胸外型阻塞。该图形表现为最大吸气曲线的平台样改变。在吸气时胸廓扩张期间,位于胸腔外的上气道部分其管腔内为负压低于管腔外大气压,导致这部分上气道的管腔直径减小,从而加剧任何阻塞性病变对该部位吸气相气流受限的影响。湍流和文丘里效应都将引起气管内压下降,引起进一步的气道缩窄和气流受限。 可变型胸内阻塞也称为动态或非固定型胸内阻塞。表现为最大呼气曲线的平台样改变,是由呼气流量受限所致。机制与胸外阻塞相反,在吸气相,胸内气管周围的胸膜腔压力相对气管内压为负压,因此不会限制吸气气流。相反,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压力相对气道压力变为正压,遇到气流受限,且该部位的任何阻塞性病变都将加重对呼气相气流受限的影响。 同样,湍流和文丘里效应可能导致气道压进一步下降,引发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胸内型气道阻塞临床上不易诊断,易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而延误治疗,应引起临床重视。 可表现为该图形的疾病包括胸腔内气道气管软化、支气管源性囊肿或气管恶性病变。 固定型上气道阻塞固定的气管病变可能限制跨壁压对气道管腔直径的调节作用。气道阻塞病变部位较广泛或因病变部位较僵硬,气流受限不再受呼吸时相的影响时在其图形中,吸气和呼气时气流均受到限制,则为固定型气道阻塞。流量-容积环的上下两支均变扁平。 可表现为此种图形的疾病包括包括气管狭窄(如长时间插管所致)或甲状腺肿压迫气管。同时往往提示气道梗阻病情较为严重。胸腔外气道阻塞 腔外气道阻塞可能导致出现固定型气道阻塞的图形或非典型的胸腔外阻塞图形。一项病例系列研究描述了霍奇金淋巴瘤所致大体积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流量-容积环。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中,未观察到任何这些患者存在胸腔外气道受累的证据。25例患者中有14例(56%)存在异常流量-容积环,包括流量-容积环的上下支均扁平(7例)或仅吸气环扁平(7例)。 胸腔入口处的可变型阻塞如果阻塞的位置位于胸腔入口,随着呼气末临近,缩窄将会从胸腔内移动至相对胸腔外的位置,此种上气道阻塞形式可能导致呼气曲线双峰(也称为双驼峰)形成。有趣的是,由于病变在颈部屈曲时进入胸腔,在颈部后仰时会离开胸腔入口,重复测定流量-容积环可能表现出先胸腔内后胸腔外的定位变化。可表现为此种图形的疾病包括低位气管造口术后疤痕或狭窄,可能位于或高于胸骨上切迹平面。 主支气管阻塞单侧主支气管阻塞患者的流量-容积环可出现不同种类的异常图形。主支气管完全功能性阻塞也导致呼气曲线形成明显的限制性通气图形,反映出患侧功能丧失。 另一方面,支气管部分阻塞可能导致混合的阻塞性和限制性图形。该模式大概是是因为患侧肺气流由于受到阻塞因素的影响而受限,但健侧肺气流却不受影响,因而在吸气/呼气时相的早、中期主要为健侧通气,患侧通气则在后期缓慢吸入/呼出所致。所导致的效应就是在肺容量较低处内凹幅度增大,和哮喘或肺气肿图形非常相似。然而,对于潜在肺气肿患者,这些图形可能被掩盖。 这种图形通常也被称作:吸气末尾征双相肺活量双蝶型改变锯齿图形:已报道有所谓的“锯齿图形”,由呼气和吸气时流量小幅度而快速的波动构成。锯齿图形的出现可能是主观的由于患者配合较差所致,当然与流量-容积环锯齿图形相关的疾病包括:神经肌肉疾病、帕金森病、喉运动障碍、上气道带蒂肿瘤、气管支气管软化、上气道烧伤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限制性疾病是指胸肺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障碍,主要表现为FVC明显下降,流量-容积环具有可识别的图形,最常见于间质性肺疾病、胸廓、胸膜病变。其特征性图形为肺活量降低,并且校正肺容积的呼气流量超过正常。这导致流量-容积曲线较高、有陡峭降支,呈“女巫帽”外观。但由于在气流明显受限的患者FVC也可能有所下降,此时FVC的判断效能会受到影响。反映肺容量更为准确的指标如TLC、RV及RV/TLC比值对限制性通气功能的判断更为精确。 注意:流量-容积环仅仅提示功能性(而非解剖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尽管如此,但该测试的确简单且易行,当怀疑气道病变时,流量-容积环总是能起到一定帮助。然而,流量-容积环的敏感性较差,这提示当临床高度怀疑气道阻塞或限制性病变时仍需要进一步评估。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14日1266
0
1
-
什么是肺弥散功能检查?
儿童肺功能检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肺弥散功能的,有些年长儿可能会需要进行这种检查。它到底是种怎样的检查,又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肺弥散功能,它是指某种肺泡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达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图注: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我们熟知的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但由于直接计算它们的弥散量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透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以及与血红蛋白反应速率与氧气相似,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几乎为零,且CO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CO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临床上可使用一口气呼吸法利用CO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检查时需要患者配合屏气,且最大屏气时间不能低于7秒,所以存在严重气短、剧烈咳嗽,以及由于年龄太小等原因而配合欠佳者不能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肺弥散功能检查前应先准确测定患儿的肺活量或用力肺活量,这是确定肺弥散功能检查中吸气容量是否充分的重要判断标准。操作者应详细介绍检查动作,并亲自示指导孩子依次练习呼气、深吸气、屏气、呼气等动作,包括呼吸动作的幅度和速度。正式开始检查前孩子应熟悉并掌握这些呼吸动作,并能根据操作者的指令连贯完成。一般建议接受检查的孩子年龄应在8-10岁以上。肺弥散功能检查在儿科中有哪些应用呢?1.对累及肺间质的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如间质性肺病、肺水肿、肺气肿、肺部肿瘤等。2.对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损伤或毁损肺的患者查因并进一步了解肺弥散功能。3.胸部外科手术或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变化监测。4.评价系统性疾病的肺部受累,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5.评价药物对肺的影响,监测药物及其他干预性治疗的反应,评估心肺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如何判断?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的参考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种族、生存环境、吸烟、血红蛋白、运动及体位等。目前有众多的以不同人群为受试对象而建立的参考值预计方程,实验室应尽量选取与其相适应(如年龄、地区、种族、检查方法等相似)的正常参考值。肺弥散功能检查结果是否正常,需与正常预计值进行比较,为了临床应用的方便起见,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一氧化碳弥散量与肺泡通气量比值(DLCO/VA)等指标直接以参考预计值的80%为正常值下限(LLN),低于该值则视为异常。表1肺弥散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分级凡能影响肺泡毛细血管膜面积与厚度、肺泡毛细血管床容积、通气血流不匹配以及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反应者,均能影响一氧化碳弥散量,使测定值降低或增高。需要注意的是,弥散功能障碍极少是唯一的生理异常,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评估判断。
袁姝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01日1260
0
0
-
手术未动,评估先行:如何评估肺功能是否可以耐受胸外科手术?
手术是胸外科很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现在大部分胸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微创胸腔镜的方式进行,创伤较以前的开放性手术大大减少,但是,肺功能受损的患者仍然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并影响远期生活质量和预后。所以,我们在胸外科手术前,需要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查,并根据肺功能情况,结合病情,拟定手术方案、切除范围等。因此,术前肺功能评估是术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么常用术前肺功能检测方法有哪些呢?简单来说,分以下几种方式: ”1.肺功能检测常用于手术风险评估的肺功能检测包括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检测。需要在医院使用肺功能检测仪器进行。最简单的通气功能可以用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换气功能可以用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进行评估。常规来说,FEV1>2.0L可行全肺切除术,>1.5L可行肺叶切除术。另外还可根据PPO-FEV1或者PPO-DLCO数值评估手术风险。注:PPO-FEV1对于全肺切除患者:PPO-FEV1=术前检测FEV1(1-所切除侧肺功能所占功能比例)对于肺叶切除患者:PPO-FEV1=术前检测FEV1(1-具有功能并将被切除的肺段数量/具有功能的肺段数量)PPO-DLCO对于全肺切除患者:PPO-DLCO=术前DLCO(1-所切除侧肺功能所占功能比例)对于肺叶切除患者:PPO-DLCO=术前检测DLCO(1-具有功能并将被切除的肺段数量/具有功能的肺段数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很多肺部疾病患者,由于本身疾病的影响(巨大肺大泡、肿瘤等)或者肺功能检查时配合欠佳等因素,可以导致肺功能检测结果被低估,并且每个患者的肺功能还需要根据身高、体重、心功能等具体情况综合才能判断。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以肺功能检测结果为唯一标准来制定手术方案。2.血气分析检查通过采动脉血,分析评估有没有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碱失衡,评估呼吸功能同时还能评估内环境。以上检查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对繁琐,对于患者本人来说,也可以有一些更简便的评估方式进行肺功能的自测,具体方法如下:1.爬楼试验这是一种简易的心肺功能自测方式,通过评估患者一次不停下休息,可以爬楼的层数,来判断患者心肺功能。据Bolton等证实,可以登上3楼,提示FEV1>1.7L,5楼提示FEV1>2.0L。而我个人经验来说,如果可以登上5、6层以上,那么这种肺功能可以耐受肺叶切除手术,如果只能登上1、2层,则肺功能较差。相对来说,爬楼试验是一种比较粗略的评估方式,检测结果受患者的爬楼速度、楼层高度等影响,因此,必要时需要进一步行更详细的心肺功能检测。2.6分钟步行试验方法:首先选择一段30米没有障碍的走道,要求是硬质、平整的地面。在30米的两头做好标记,标记之间最好能有用于参考的直线。然后,在6分钟的时间里,以自己能做到的最快速度往返行走,记录行走的时间和距离。正常人的“6分钟步行距离”通常大于450米,所以“6分钟步行距离”越短,说明运动能力越差。“6分钟步行距离”缩短,提示心肺功能下降,需要进一步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爬楼试验或者6分钟步行试验测试时,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如果出现明显的胸痛、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冒虚汗、面色苍白,就要停止测试;如果在近一个月内有过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动过速、严重的高血压(舒张压>100毫米汞柱,收缩压>180毫米汞柱),不可以进行这两项测试;如果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行走困难等,也不推荐进行这两项测试。临床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肺功能检测方式,包括特殊疾病状态、二次手术前评估等等,相对更为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手术未动,评估先行,术前详细的评估有助于医生综合判断病情,最终制定更个体化,更精细的手术方案。
叶波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06日1817
3
6
-
儿科哪些疾病需要做肺功能呢?
一、适应症:反复咳嗽或伴有喘息;咳嗽持续2~3周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反复“感冒”发展到下呼吸道,持续10天以上;哮喘患儿病情评估;急性发作的呛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与哮喘的早期鉴别;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禁忌症:近一周内有大咯血、气胸、巨大肺大泡且不准备手术治疗;心功能不稳定;喉头或声带水肿;三、肺功能检查对于哮喘儿童的重要性:1、及时诊断:若小儿出现以下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肺功能检查:①反复咳喘;②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③慢性咳嗽,尤其夜间咳嗽:④运动不耐受或诱发咳嗽;⑤气候变化或冷空气暴露后引起的咳嗽或喘鸣;⑥反复或吸收较慢的支气管炎或肺炎等;2、病情评估及检测。
王汉久大夫的科普号2022年04月11日294
0
1
-
阿耀科普|浅谈呼吸及呼吸训练
一、关于呼吸人们通常说的呼吸是指气体进出肺的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来自呼吸运动。具体而言,吸气肌收缩使肺的容积扩大、肺内压降低。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即为吸气。吸气肌舒张或呼气肌收缩使肺的容积缩小、肺内压升高。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气体被呼出,即为呼气。根据呼吸肌的运动可以把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骨和胸骨运动产生的呼吸称为胸式呼吸,主要由膈肌舒缩产生的呼吸称为腹式呼吸。一般情况下,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同时存在,成年人的呼吸运动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混合的形式,只有在胸部或者腹部活动受限时才出现某种单一形式的呼吸。胸式呼吸时,呼吸很浅,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而中下肺叶的肺泡却在“休息”,长年累月,中下肺叶得不到锻炼,容易老化、弹性减退、抵抗力下降。肺炎等肺部疾病大多侵犯中下肺叶,这与长期胸式呼吸造成的中下肺叶老化有着密切关系。呼吸运动既可以自发地进行,又可以受意识支配,属于人体为数不多的节律运动。最基本的呼吸中枢位于延髓的网状结构,这里有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呼吸运动就是由它们的交替兴奋引起的。大脑皮层也可以调节呼吸,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深度和频率。下丘脑等情绪相关的核团也可以调整呼吸,人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呼吸会不由自主地加强,通气量变大。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约为500毫升,而最大呼吸时的肺活量约为3000毫升,这说明肺叶平时并没有得到充分扩张。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腹式呼吸是健肺的好方法,不仅使中下肺叶得到锻炼,还可以锻炼腹部的肌肉,促进胃肠的功能。中医的“吐纳”、印度的“瑜珈”和各种冥想都提倡深呼吸,也就是充分地进行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方法是由鼻腔慢慢吸气,让气体充满胸腔,然后继续充满腹部,稍作屏息,再缓慢呼出胸腔和腹部的空气。二、呼吸训练呼吸康复训练,是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那么,具体需要怎么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01缩唇腹式呼吸缩唇腹式呼吸时通过提高支气管内压,并利用腹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减轻呼吸困难,最终达到提高运动耐力的呼吸训练方式。准备:一只手放于腹部,呼吸时可感受到腹部的起伏。第一步:嘴唇闭紧,从鼻孔吸气。吸气时,可以感受到腹部隆起。第二部:屏住呼吸1-2秒,再将嘴唇缩成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呼气时,可感受到腹部凹进去。注意:如果将另一只手放于嘴巴前一臂距离,呼气时,手掌可以感受到气流。02有效咳嗽训练有效咳嗽咳痰,可以帮助患者清除痰液,减少肺部感染。进行咳嗽咳痰训练时,可采取坐位、半坐卧位。练习频率为每天3次,每次练习2-3次。准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身体前倾。一只手放于腹部,另一只手放于膝盖外侧,支撑身体,防止跌倒。第一步:做几次腹式呼吸后,深吸气。第二步:屏住呼吸3秒,然后张口咳嗽。咳嗽时,腹肌用力,腹壁收缩。注意:体质较弱的患者,需要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进行练习,以防跌倒。03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器是一种主动吸气锻炼装置。不仅可以增加吸气肌的力量和耐力,也有助于肺泡气体排空,改善肺泡侧支通气,及小气道分泌物向大气道流通。用于胸外科手术前后,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手术耐受性、恢复肺的功能,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患者快速康复的信心。注意: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呼吸训练器!需在医护人员评估后,患者才可以使用。第一步:连接软管到呼吸训练器,调整黄色指示针到个人的目标容量(目标容量可以参考说明书上的对照表)第二步:平静呼气,然后含住抗菌咬嘴。第三步:匀速持续吸气,使黄球保持在笑脸位置(使用方法一)或者:匀速持续吸气,使白色活塞升至黄色指示针的位置,或到患者不能吸气位置,然后保持屏气1-2秒。第四步:松开抗菌咬嘴,缩唇做出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为1:2以上。训练频率为每天5组,每一组10次。完成一次训练后,先进行几次平静呼吸,再开始下一次训练。注意:如果出现胸闷、气急、剧烈胸痛,需要立刻停止训练。
张耀国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04日932
1
4
肺功能检查相关科普号

王汉久大夫的科普号
王汉久 主治医师
安徽省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
3563粉丝26.9万阅读

甄立娜医生的科普号
甄立娜 副主任医师
河北省儿童医院
呼吸科
367粉丝27.8万阅读

陈荣医生的科普号
陈荣 主治医师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希望广场儿童院区
呼吸科
148粉丝6.4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