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孩子抽动|你打他,他却依然爱你~
今天上门诊,我看了46个一小朋友,其中一个抽动孩子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孩子既往诊断鼻炎抽动,在我的指导下有好转,近期有反复,孩子奶奶和爸爸带孩子复诊。爸爸很焦虑,有点烦躁,而孩子很开心的样子,虽然有点瘦,双眼透着灵气,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孩子怪动作不明显,偶尔有点眨眼。 孩子爸爸对我说:“孩子最近很严重了,忌口也没效果!” “我没有很严重!我哪里严重了!”孩子听后有点生气,为自己辩驳着。 我问孩子怎么严重了?爸爸回答道:“最近怪动作多了,除了眨眼,还股肚子,甩胳膊……” 我给孩子查了体,孩子结膜非常红,尤其是左眼,结膜特别红,鼻黏膜也很红:“最近换季,抽动孩子确实容易反复,你孩子主要是过敏诱发,不要紧。这个病的特点就是爱反复,不要太累,最近过年是不是睡眠不够,玩的多?” 孩子爸爸对我说:“这孩子不听话,脾气大,还特别爱哭,动不动就哭。” 我对孩子爸爸说:“过敏的孩子敏感,你要多理解他,不能总批评。” 孩子听见我很理解他,不停的对爸爸说:“你听,你听……” 孩子奶奶对我说:“这孩子特别爱哭,他爸也总爱打他,还曾让孩子跪在地上……” “以后可别打孩子了,打孩子是因为你不了解敏儿的特点,多理解他才行,打孩子也是家长的无能啊!” 小朋友听见奶奶的叙述,并没有表现出委屈,怨恨,反而是急促的对爸爸说:“爸爸,你听,你听……” 那渴望家长理解的眼神让我有点心疼,我掏出我的手机对他说:“小朋友,没关系的,都是暂时的,以后都能好,你看这个大哥哥,是我儿子,原来和你一样,现在上大学了,已经好了。” 孩子奶奶有点激动的对我说:“我们主要是看到快开学了,还这样,怕同学笑话他!” “同学们才不会笑话呢,我儿子当年也这样,没人笑话……”还没等我说完,小朋友就插了一句:“就是的,同学从来不笑话我呢,还有某某同学也常眨眼,我们没人笑话。” 我继续说道:“孩子抽动,没什么太担心的,人家该干啥干啥,没多大影响;相反,在意的只有我们这些大人,我们受不了。我讲课,你听了吗?”。 孩子爸爸有点惭愧:“我们太忙,没顾上听。” 我说道:“抽动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我们作为父母的,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和理解,我和我爱人作为过来人,给大家分享,不就是帮你们少走点弯路。你们要学习呀。只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我给孩子开了抗过敏眼药水,告诉他们一定按时用药,同时把我和爱人在好大夫的分享发给了他,希望他回家和爱人能抽出时间听听。 同时,我也把一个抽动孩子家长的分享再贴出来。希望对养育抽动孩子有困惑的家长有启发。 医院故事|从休学到学霸!海燕医生感悟和心得:1,孩子抽动原因很多,关键是家长和医生一起找到了导致孩子生病的原因,不少孩子有过敏诱因,要记得排除;2.敏儿大都敏感,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但同时好动多动,家长要多理解,少打骂,多陪伴。3.如果和过敏关系不大的抽动要多咨询神经专业的医生4.生病的孩子都是翅膀受伤的天使,你再打骂他,他还是非常爱你……5.我和我爱人的分享已经置顶好大夫,希望对您有帮助。6.海燕心声|过敏还在,可是他长大了!
刘海燕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6日164
1
1
-
新冠后我的小孩得了抽动症怎么办?
新冠这三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门诊,家长因孩子“眨眼、耸鼻、清嗓”等抽动表现来就诊或者咨询明显增多,这可能是与学生网课增多、户外活动减少有关,更主要的是家长居家办公增多,对孩子的日常关注度增高,更容易发现这些异常表现。鉴于多数家长对孩子抽动表现非常担心,有各种疑问,本文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科普解答。1.抽动障碍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遗传来的吗?家里并没有其他人有这个问题,怎么就得了这个病?是母亲怀孕时进食或者接触了什么异常物质或者情绪不好造成的吗?是家长教养方式问题导致的吗?回答:病因不明,虽然目前发现部分病例遗传自父母双方,但并没有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而且大多数也确实没有家族史,只要确定家里没有其他人有这个问题,就不用纠结遗传的问题,引起家庭成员关系困扰。关于孕期或者教养方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比如有文献报道母亲孕期吸烟,可能会增加孩子患病的风险,但是这些都不确定。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可能会诱导和加重抽动障碍的表现和程度,比如家长对于孩子过于严厉或者疏忽,发病之后过度关注,特别是因为抽动表现指责和训斥孩子都可能会加重病情,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病因。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寻找病因和责任人引起家庭成员的相互指责,或者家长因孩子生病产生自我愧疚感,甚至焦虑,特别是母亲。家庭关系的紧张、父母情绪的异常都不利于孩子疾病的恢复,所以不要过度纠结这些问题。2.去医院就诊,医生让做了很多检查,比如化验血、脑电图等等一大堆儿,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为什么反倒告诉孩子得了抽动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回答:抽动障碍的诊断是个除外诊断。当发现孩子出现典型的抽动症状:各种突然、短促、间歇的运动(运动抽动)或是发声(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更具体通俗的描述就是“眨眼、耸鼻、歪嘴或张嘴、甩头、伸胳膊、抬腿、腹部抽动”等动作,而“发声抽动”可以描述为“咕噜声、清嗓、吸鼻子、犬吠样音、叫喊”等等。这些异常的表现如果通过化验和检查能确定原因,就可以根据病因诊断为相应的疾病,比如抽动的时候伴随有脑电图异常放电,就可以确诊为“癫痫”。如果化验血提示铜蓝蛋白持续低于正常,“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些能找到病因的抽动就都不能诊断为抽动障碍,所以只有各项检查没有问题,医生才会诊断为“抽动障碍”。3.既然各种验血和脑电图等都不能检查出异常,怎么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回答:目前有各种量表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根据孩子发作的种类、密度、复合程度和频次,以及对日常行为、社会生活的损害程度进行评分,依据评分来判断轻重。也就是同时发作的种类越多、越复杂越密集,特别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损害干扰得越明显,病情就越严重。4.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必须吃药治疗吗?回答:大约有10%的患儿是短暂性抽动(病程不超过1年,不再反复发作),这种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所以,病程在一年之内,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的儿童,可以暂时不用药物治疗。可以先观察,通过行为纠正、家长采取正确的管教方式等办法,减少孩子的抽动发作,如果效果明显,就无须吃药。如果上述方法无效,特别是发作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危及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和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药物干预。如果多种药物效果不好,还可以采取经颅迷走神经刺激等其他方式治疗。5.治疗抽动障碍的西药虽然有效,但是副作用是不是很大,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吗?回答:目前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物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筛选,相对安全,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地用药,一般副作用可控,特别是不会影响大脑和身体发育,目前没有发现远期不可逆的副作用。6.吃西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是会引起药物依赖吗?是不是一旦吃上药,如果停了会更严重,所以不能轻易给孩子吃西药?回答:目前所用的药物无成瘾性,也没有药物依赖。但是抽动障碍本身是个慢性病,特点就是长期反复发作,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病年龄最小可以在2.5岁,而发作的高峰期在10到12岁,只有大约10%的患儿,一年以后不再发作。所以有些患儿吃药控制后,停药就会再次发作,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不是停药导致的反弹。而且多数情况下青春期过后不再加重,成年后会逐渐减轻。所以病情严重的患儿,如果正是在在疾病的高峰期年龄,一般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目的就是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会因为疾病引起孩子及家长的心理问题及学业和社会功能损害,影响成年后生活及事业。在高峰期之前,症状完全缓解后,可以尝试暂停药物,部分可以不再发作,就无须用药,如到年龄高峰期再次发作就继续吃药控制,一般高峰期过后,如果症状轻微,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也可以暂停药物。总之,治疗目的就是控制发作,让孩子的性格养成、社会生活及学习事业不受影响,保持与正常儿童一样。
中国医大一院科普号2023年01月15日530
0
0
-
请问抽动症中药能治疗吗?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13日61
0
17
-
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摘要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2020年8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联盟制订了《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英文版)》,便于指导TD的诊疗与长程管理,以及进行国际交流。现对该共识进行解读,包括TD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共患病、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通常共患各种精神和/或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强迫行为/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behavior/disorder,OCB/OCD)、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对我国1992年至2010年的13项流行病学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中国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TS)的患病率分别为1.7%、1.2%和0.3%。目前我国有20%以上的人群处于0~18岁年龄段,估算近1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TD,其中患TS者高达200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联盟于2020年8月在精神病学前沿杂志(Frontiersin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也是国内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的最新英文更新版本。现主要根据该共识对TD的临床特征及共患病、诊断和治疗更新部分进行解读和总结,供临床医师参考。1病理生理学机制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机制可能在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去抑制。抑制-兴奋信号在这个环路中的失衡是产生抽动和相关症状的分子机制。如纹状体多巴胺的过度活跃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过度敏感可导致抽动症状。TD与多种神经化学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最常见的为多巴胺能、肾上腺素能、γ-氨基丁酸能和谷氨酸能通路。最近,遗传学、药理学和脑功能成像研究显示,组胺能通路可能与TD有关。此外,研究表明,TD伴或不伴ADHD或OCD并不表现明显的疾病特点,主要为源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共同神经发育异常,这些环路调节启动、选择、执行、学习、强化运动、思想、行为和情绪。抽动可能源于感觉运动环路和动眼肌环路的失调,而OCB/OCD症状可能源于前扣带回和外侧眶额环路的失调,而ADHD症状可能源于背外侧前额环路的失调。TD有较高的遗传性,遗传度高达0.77,但未鉴定出明确的易感基因。最近,一项由4819例TS病例组和9488例对照组组成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家系研究仅发现1个有意义的位点(13号染色体上的FLT3基因,rs2504235,OR=1.16),并且在人群样本中TS多基因风险评分可显著预测TS和抽动谱系障碍的状态。另外,有研究在232964例病例组和494162例对照组的样本中,对8种精神疾病(包括独立的ADHD、OCD和TS)进行meta分析,检测到109个位点至少与2种精神疾病有关,这些位点在脑组织高表达的基因中富集,并且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研究表明,TD在本质上可能是高度多基因遗传的,TD与其共患病可能有相同的遗传起源、致病途径和潜在的神经环路。2临床特征2.1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抽动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在TD及其各种亚型中,男童较女童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4∶1。我国TD的Meta分析显示,短暂性TD男女患病率比例为2.22~3.68∶1,慢性TD为1.57~2.79∶1,TS为2.17~10.6∶1。2.2抽动的临床表现抽动是指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指手指、面部、颈、肩、躯干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指口鼻、咽喉及呼吸机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根据抽动的持续时间、参与的身体部分和肌肉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简单性抽动包括单个肌肉或局部的肌肉群的短暂收缩,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或发声;复杂性抽动会激活更多的肌肉群,表现为目标导向的或类似有目的的运动或单词或短语的发音,见表1。2.3抽动的临床特点抽动可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并且在病程中可出现新的抽动形式,但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刻板印象。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在病程中也有明显波动,抽动症状在病程中有增有减,一些因素也可加重或减轻抽动。加重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减轻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和睡眠。运动,特别是精细运动,如舞蹈或体育运动,通常也可减轻抽动。3共患病约50%以上的TD患儿和超过80%的TS患者共患至少1种精神神经或行为障碍,约60%的TS患者共患2种或2种以上共患病,如ADHD、OCB或OCD、学习困难、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自残或自杀行为、品行障碍、愤怒发作或情感爆发。其中,ADHD是最常见的共患病,其次为OCD,对TD患者的影响分别为50%~60%和36%~50%。TD共患病的发生率也存在性别差异。通常,ADHD、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愤怒发作在男童中更多见,而OCD和自残或自杀行为在女童中更多见。TD的共患病增加了TD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个性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增加困难和挑战。3.1TD共患ADHDADHD以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行为为特征,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12%,在TD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50%(21%~90%)。ADHD的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或二者兼有)通常在抽动发作前2~3年出现。共患ADHD可能导致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破坏性行为、较差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执行功能问题,还会增加情绪问题和功能障碍。因此,对于每例TD患者,均应通过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儿童版5.0(MiniInternationalNeuropsychiatricInterview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childversion5.0,MINIKid5.0)筛查是否共患ADHD及其健康问题。也可使用儿童行为量表(the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theConnorsADHDRatingScale,CARS)进行全面评估。3.2TD共患OCDOCD的特征为强迫思维,表现为反复出现和侵入性的思想、想法、图像或冲动以及强迫行为的发生。强迫行为是为了防止或减轻焦虑或痛苦的重复性行为或精神行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5thEdition,DSM-5)中OCD的诊断标准包括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二者同时发生,每天至少1h以上,或造成明显的临床痛苦或功能障碍。约50%的TS患者一生中会共患OCD,在较小程度上,OCB通常表现为对顺序或例行程序的要求,以及对事物对称或特定顺序或模式的要求,如重复检查、重新排序或计数、固定程序或强迫触摸。OCD在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为0.5%~3.6%,在TS患者中的患病率为20.0%~60.0%。OCB/OCD通常出现在青春期早期或抽动发生几年后,经常伴更高频率的攻击性行为,推荐使用儿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Children′sYale-BrownObsessive-CompulsiveScale,CY-BOCS)全面评估儿童强迫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其包括58~80个条目评估强迫性和强迫症状,10个条目评估其严重程度。3.3TD共患焦虑、抑郁障碍据报道,TD患者共患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率为19%~80%,焦虑问题的高危期从4岁开始,情绪障碍的高危期从7岁开始。TS患者共患抑郁的发病率与TS发病早、严重程度高、抽动持续时间长呈正相关。通过MINIKid5.0对TD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常规的焦虑和抑郁筛查,当症状突出需要干预时,使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theMultidimensionalAnxietyScaleforChildren,MASC)和儿童抑郁量表(theChildren′sDepressionInventory,CDI)进行适当评估。3.4TD共患破坏性行为和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症状TD患者中常见的破坏性行为包括爆发行为、愤怒、攻击和冲动控制问题,如有报道TS人群中25%~70%存在爆发行为和愤怒控制问题,这些在询问病史时可识别,在制定干预和治疗计划时需加以考虑。据报道,丹麦一项基于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D患者(死亡率比为2.02;95%CI:1.49~2.66)和TS患者(死亡率比为1.63;95%CI:1.11~2.28)过早死亡的风险较高。当患者有复杂的和更严重的抽动症状,且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共患病,特别是OCB/OCD时,可能会导致与抽动相关的伤害行为、自残行为、无法控制的暴力和脾气,以及自杀意念或企图。另外,秽亵行为和秽亵言语在TD共患自残行为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需要通过精神病学评估识别这些高危症状和行为,同时进行医疗护理和干预,以防止严重后果。4诊断4.1诊断标准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DSM-5将TD分为3种类型,包括TS、慢性TD和短暂性TD。TS:(1)同时有多种运动抽动和1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2)18岁前起病;(3)抽动首次发病后,抽动发作频率可增加或减少,抽动症状持续时间可超过1年;(4)抽动症状不由某些药物或物质或其他医疗事件引起。慢性TD,既往称为持续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不同时出现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2)18岁前起病;(3)首次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4)抽动症状不由某些药物或物质或其他医疗事件引起;(5)不符合TS的诊断标准。短暂性TD,又称暂时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2)18岁前起病;(3)抽动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4)抽动症状不由某些药物或物质或其他医疗事件引起;(5)不符合慢性TD或TS的诊断标准。3种类型间有一定延续性,短暂性TD可发展为慢性TD,慢性TD也可过渡为TS;部分患者不属于上述类型,而属于其他TD,如成年期起病的TD或晚发期TD,以及任何其他未指明的TD。难治性TD是近年来在儿科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当严重TS病例使用经典抗TD药物,如硫必利、氟哌啶醇或阿立哌唑治疗1年以上,但无满意疗效时,一般认为是难治性TD。4.2鉴别诊断和辅助检查抽动症状应与癫痫发作、物质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舞蹈病、肌张力障碍等区别开来。一般情况下,原发性TD的诊断不需要脑电图、神经影像学、心理测试和实验室检查。这种检查的结果可能显示非特异性异常,主要用于辅助共患病诊断或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一些原因或疾病可能导致抽动或类抽动的临床症状:(1)遗传综合征,如唐氏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神经棘细胞增多症;(2)感染性疾病,如链球菌感染、脑炎、神经梅毒等;(3)一氧化碳、汞、蜜蜂中毒等中毒因素;(4)药物不良反应,如哌甲酯、匹莫林、安非他明、可卡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拉莫三嗪等;(5)其他因素,如中风、头部创伤。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病毒抗体、微量元素和铜蓝蛋白的实验室检测有助于确定一些常见的病因或鉴别诊断。4.3严重程度评估抽动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的共患病和功能障碍也是高度可变的。单纯的临床观察可将TD病情简单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症指轻微抽动症状,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或社会活动;中度为经常性抽动症状,以某种方式干扰儿童正常功能和社交活动;重症是指经常性抽动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社会活动。最常用的抽动严重程度测量方法之一是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运动抽动/发声抽动症状的检查项目;第二部分是一个评分系统,分别从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和干扰五个维度来评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严重程度;第三部分是TD儿童在自尊、社会交往、学习或工作方面的功能障碍量表。计算汇总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和功能障碍的得分,得出YGTSS总分(最高100分)。TD患者YGTSS总分<25分为轻度,25~50分为中度,>50分为重度。5治疗通过对抽动进行初步评估从而建立治疗计划,确定是否存在同时发生的心理-社会-行为问题,并明确每个问题所造成的损害。如抽动不影响日常生活或学校活动,许多TD儿童和青少年不需要对抽动进行干预或治疗。在中国,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的适用性也存在差异,不同地方和不同情况下,临床医师的经验也体现了临床指南的合理性。因此,治疗应基于个体化的需求、可用资源、治疗医师的经验,并根据该领域专家和专业组织的建议进行指导。在开始治疗前应确定目标症状,即对患者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会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通常是治疗的主要目标症状,而一些儿童的目标症状可能是更突出的共患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行为等。对于轻度TD患儿,可先行或仅予医学教育和心理支持,适当给予观察等待期,并定期随访。中重度TD的治疗原则同样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行为治疗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提供医学教育和心理支持。5.1教育及家庭干预首先,告知和教育患者及其父母,对于多数TD患者,抽动会在青春期结束时自行消退。积极治疗TD的同时,通过家长管理培训、亲子互动疗法、家长和学校老师互动等形式进行医学教育和心理支持,包括他们的父母、社区同事和学校老师。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TD的诊断,鼓励TD患儿与同学和周围的人自信地互动,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可能引起或加重抽动症状的条件和因素,避免这些“危险因素“。鼓励家长更多地与学校老师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病情,避免TD患儿因“意外或失控的动作“而受到惩罚,也可减轻学业负担,降低压力水平。学校老师也可帮助教育其他学生不要嘲笑、孤立和污蔑TD患儿。可为TD患儿,特别是那些在学习、社会适应和自尊方面存在问题的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支持,帮助和促进患儿恢复健康生活。多数轻度、社会适应性较好的TD儿童,仅通过心理教育和支持就能取得疗效。另外,中国TD协作组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的学术组织,建立了一个健康教育、患者与医师、患者与患者互动、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为TD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规范诊疗信息和支持。5.2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减轻抽动症状及其共患病、改善社会功能的有效手段。多种行为干预用于TD及其共患病的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HRT)、暴露与反应预防、放松训练、正强化、自我监控、回归锻炼等。最常用的是抽动综合行为干预(CBIT),训练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抽动,并教他们具体的行为策略来减少抽动。CBIT在10~17岁的TS儿童中优于支持性心理治疗,并被认为是可用的一线治疗,包括共患OCD和ADHD的儿童。然而,行为疗法不太可能对9岁或更小的儿童有帮助,因为他们在识别和控制冲动方面的认知功能有限,而这是行为疗法的核心;或是患有严重的、未经治疗的ADHD儿童,他们可能难以持续接受治疗。此外,行为疗法比药物疗法安全得多,且已经被证明对年龄较大的TD患儿有效,然而在中国仍面临较大挑战。5.3药物治疗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校和社会活动的中重度TD儿童,当心理教育和行为治疗无效或无法控制时,需要药物治疗。目前的治疗药物可减少超过60%的抽动,如阿立哌唑可减少60.2%,硫必利可减少76.0%。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两级用药和多阶段疗程,对于中重度TD患者使用一线药物,对于难治性TD患者联用二线药物。治疗药物应以最低有效剂量单药治疗开始,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过早或突然更换药物或停止用药都是不恰当的。TD的药物治疗应循序渐进,分多个阶段进行,每一步都要仔细评估。整个疗程通常为1~2年。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任何时候症状复发或加重,则返回前一步或从头开始恢复治疗。(1)急性治疗期:积极控制症状,缩短病程。从最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1~2周增加)至目标治疗剂量。治疗过程取决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直到取得满意效果;(2)巩固治疗期: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抽动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后,仍需持续1~3个月;(3)维持治疗期:预防复发,保持良好的日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巩固期结束后,如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应持续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以前最大剂量的1/2~2/3;(4)减量停药期:维持治疗后,如症状得到控制,可逐步停药,停药期应循序渐进,至少1~3个月。基于临床经验和药物可及性,一些治疗TD患儿的推荐药物见表2,包括2种中成药,这2种中成药为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被《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推荐为TD患儿的一线中成药。药物的选择部分取决于患者的共患病情况,治疗有时需针对多种症状。每例患者都需进行随访,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以评估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和继续治疗的必要性。注:TD:抽动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D2:多巴胺D2受体;D3:多巴胺D3受体;D4:多巴胺D4受体;5-HT:5-羟色胺;GABA:γ氨基丁酸;AMPA:氨甲基磷酸;a推荐剂量根据年龄而定。<8岁患儿使用的最小治疗剂量约为最大治疗剂量的1/2,如硫必利(100~350mg/d)。8岁以上的患儿使用最大治疗剂量1/2至最大治疗剂量,如硫必利(350~600mg/d);b透皮贴剂TD:ticdisorders;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D2:DopamineD2receptor;D3:DopamineD3receptor;D4:DopamineD4receptor;5-HT:5-hydroxytryptamine;GABA:Gamma-amino-butyric-acid;AMPA: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atherecommendeddosageisbasedonage.Patientswhoareyoungerthan8yearsofageusetheminimumtherapeuticdosetoapproximately1/2maximumtherapeuticdose,suchastiapride(100-350mg/d).Forpatientswhoareolderthan8-year-oldusethemaximumtherapeuticdoseof1/2tomaximumtherapeuticdose,suchastiapride(350-600mg/d);btransdermalpatch5.4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计划在2022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11thedition,ICD-11)将首次正式纳入中医分类章节。根据身心功能的阴阳失衡可将TD患者划分为不同的TD亚型,在中国,中医可以单独用于治疗TD。2012年,中国制定了TD的中医药诊断和治疗临床指南,并于2019年更新了版本。一些荟萃分析支持中药单独和中药加西药治疗T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菖麻熄风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治疗TD患儿的一线中药,宁动颗粒、小儿安神汤也可改善TS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样,在中国,针灸被证明是TD的一种有效替代疗法。5.5共患病治疗5.5.1共患ADHDADHD是最常见的临床共患病之一。α2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盐酸托莫西汀等是一线治疗药物,具有抗抽动和提高注意力的作用。盐酸托莫西汀不会诱发或加重抽动,因此也可用于治疗共患ADHD的TD儿童。哌甲酯在治疗TD共患ADHD也有成功的临床经验。以哌甲酯为主的中枢兴奋剂是我国TD共患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精神兴奋剂可能会加重或诱导抽动。在治疗TD共患ADHD患儿时,一般主张使用常规剂量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硫必利与低剂量的精神兴奋剂如哌甲酯(为常规剂量的1/4~1/2)合用。这种治疗可有效控制ADHD的症状,但对多数抽动症状影响不大。过去10年中,药理学研究推荐使用兴奋剂优先治疗TD患者的ADHD症状。5.5.2共患OCD带有暴露/反应预防(ERP)成分的CBT被认为是TD共患OCD的一线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是一线治疗药物。SSRIs是唯一对OCD有主要疗效的药物。SSRIs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丙咪嗪,可作为TD共患OCD的二线药物,但不良反应较严重。新型抗抑郁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TD共患OCD。欧洲临床指南建议将利培酮作为TD共患OCD的一线选择。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常与SSRIs(如舍曲林)联合使用,治疗合并重度OCD症状的TD。5.5.3共患其他行为障碍共患其他行为障碍的TD患者,如学习困难、睡眠障碍、自残行为和品行障碍,应咨询或转给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教育、心理干预和行为治疗。在一些复杂的重症TD病例中,需要及时将患儿转至儿科精神科和/或神经心理中心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5.6难治性TD治疗当疗效不满意时,需考虑甄别假性难治性TD的一些情况,如误诊、用药选择不当、剂量不足、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用药依从性差等。在中国,对于难治性TD患儿,建议转至儿科精神科或多学科团队进行评估和管理。一旦确诊难治性TD,需联合用药、使用新药、非药物治疗(如心理行为治疗和神经调控)和适当的共患病治疗。在西方国家,一些新型药物对成人难治性TD患者有效,包括新的D1/D5受体拮抗剂(如定依考匹泮)、囊泡单胺转运抑制剂(如四苯嗪)、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如梅坎米胺)、大麻类(如大麻二酚)、谷氨酰胺类阻滞剂(如利鲁唑)、γ-氨基丁酸、非那雄胺等。然而,这些新药目前在中国儿科没有使用。另外,各种神经调节疗法也可用于治疗难治性TD,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微电流刺激(CES)、脑电生物反馈和深部脑刺激(DBS),尚存在争议。6预后TD的总体预后较好,多数TD患儿长大后可正常工作和生活。但一小部分TD患儿在成年后可能会有长期的抽动症状和共患病,这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生涯。近50%的TD患儿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完全缓解,另有30%在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高达20%的TD患儿的抽动症状会迁延到成年期或终生。5%~10%的TD患儿的抽动不仅在成年期恶化,且发展为严重的TD形式,特别是那些有共患病者。TD患儿的预后可能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包括家族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史、儿童心理社会压力、儿童抽动严重程度评分较高、尾状核体积较小和精细运动控制差。由于TD症状可随年龄增加和大脑发育而减轻或缓解,因此预后评估应推迟至18岁左右。TD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如管理不当,会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早期干预和有效管理TD及其共患病,适当处理青少年TD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共患病症状,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抽动障碍视频来源:精神卫生686妥瑞症(抽动症)视频来源:精神卫生686叫我第一名视频来源:抖音号K16828参考文献1.卢青,孙丹,刘智胜.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36(9):647-653.DOI:10.3760/cma.j.cn101070-20201229-01967.
师建国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8日730
2
0
-
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眼部、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侯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比例男多于女,约为3:1-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治疗见效较男孩慢。儿童抽动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渐加重,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需及时治疗。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病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1]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习惯及模仿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其他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预防父母方面1、婚前检查。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要尽量注意有无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同时要避免近亲结婚,2、适龄结婚。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3、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4、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5、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孩子方面1、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不可使孩子过度劳累,让其保持充足的睡眠;2、在家庭或生活中,避免用语言直接明示患儿症状;3、在患儿抽动时不要提醒,最好作视而不见状;4、多鼓励患儿,使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缓解精神压力;5、避免让孩子做剧烈运动,最好不要参加军训、长跑及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或重体力活动;6、不应过长时间的学习;7、小心选择儿童玩具。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2]主要表现主要为不自主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某一个时期内常以同一个症状为主,有时可转换为另一群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患儿常伴有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差等心理问题。儿童抽动症以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多以快速的几组肌肉抽动同时出现。眼部肌肉抽动: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上肢抽动症状: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抽动症状: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躯干抽动症状: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喉部发声抽动: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其他行为异常:有重复、刻板的语言和动作,强迫性行为,刺戳动作、冲动性触接动作,甚至模仿别人、猥亵举动或控制不住的下流动作;也可能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撞头、反复咬破嘴唇、咬铅笔、吮指头、挖破皮肤,破坏物品、侵犯别人等。以上各组症状,有人同时出现,有人是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症状或者加一组症状,或症状交替出现。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用意识可以短暂控制,入睡后症状消失,心情紧张时加重。具体症状发音抽动的具体表现通过大量临床病人的研究,专家蒋燕清抽动症说:在儿童抽动症里的发音抽动即表现为异常发音。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人抽动同时出现,发生率为79%~98.5%。引起发音抽动的最多见部位为喉部肌肉,抽动时发出爆破声、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子声;其次是舌肌抽动则则为咂舌声、嘘声、吱声、嘎声,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以鼻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表现在说话时则为口齿不清、含混、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等。多在句子末尾或需要停顿时出现语言障声、嘈杂音喊出障碍部分。感觉性抽动具体表现个别儿童抽动症患者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感觉性抽动,包括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疼,胸闷,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其中嗓子痒较常见,占26%。秽语表现形式儿童抽动症秽语的特点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秽语多见在交谈的初始或结尾时,内容涉及性交配、排泄、亵渎性词语。国外有人用计算机模拟儿童抽动症中秽语的形式,分析发现,秽语概率发生最多的原因设想可能与“脑功能短环路”有关,使类似秽语的相关文字高概率系列出现,产生多量秽语汇。本病患者有良好的自知力,但对秽语几乎无自制力,有时为了控制秽语的出现反而呈现连串的脏话。为了防止秽语,患者常自行修正文字或乔装字语,以解脱难堪境地。另外还有精神秽语和秽语行为。精神秽语是患者头脑中重复思索某个秽语词汇,但不表达出来。秽语行为是用手势或发泄秽语的行为表达秽语内容,其手势表达的方式或姿态与个体文化教养有关。模仿现象在儿童抽动症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出现模仿现象。最常见的模仿形式是模仿人类的语言现象,还有模仿动物的鼻音、叫声、电视中特殊的声响等。还有的是重复叫唤会话的整个句子或重复叫唤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反复执行愚昧诙谐的动作如致意性接吻。呱呱叫,自发地反复出现象征胜利的"V"形手势等。故此又导致抽动症的行为紊乱问题。紊乱问题国外研究儿童抽动症较早,在1985年就有人报道精神不稳定存在于大部分儿童抽动症的病例中,认为精神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另有报道认为85%左右的儿童抽动症患者伴轻至中度行为紊乱,而行为紊乱是本病整体的一部分。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抽动症患者大部分有行为问题,但其轻、重程度不同,轻者只表现躁动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重则呈现难以摆脱的强迫症状、注意力缺陷、多动、破坏行为、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等。疾病的危害第一、在孩子的学业上,会有严重的阻碍。因为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会落后。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第二、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影响。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第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抽动症行为问题强迫障碍(OCD)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抽动症患有强迫性障碍发病率为30%~70%。强迫障碍包括观念或强迫行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是以反复出现地刻板的行为或观念为其特征,强迫观念有强迫怀疑,强迫性回忆或强迫性联想,强迫行为有:强迫计数、强迫性检查、强迫性洗手、或强迫性仪式动作。抽动症伴发强迫障碍可表现为反复从事简单动作,(如反复洗手和反复多劳多得次开门,关门等)重复无目的动作,(如强迫触摸物体,对称性放置物品等),检查仪式(如多次检查锁门、关窗户等),清除身上或物体上污垢的仪式动作,频繁计数,重复写字等。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合并多动症据临床资料来看,抽动症合并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25%~50%。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行为,多动症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之前,约早2-3年,并且是重度抽动患儿常见症状。学习困难抽动症患儿学习困难(LD)的发生率为25%~50%,学习困难是指儿童在适当的学习机会时,学业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成就严重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抽动症患儿的学习困难部分是抽动本身的影响。如:不能控制的抽动和发音,影响注意力集中,严重肢体抽动使患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老师和同学的鄙视和嘲笑使患儿产生厌学情绪等也是不同程度学习困难的原因,强迫障碍干扰抽动症患儿的强迫障碍干扰抽动症患儿的注意力也可造成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抽动症患儿伴有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障碍。抽动症患的学习困难是可逆的,随着病情的好转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高。感知觉缺陷通过国内外资料显示,多动症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觉缺陷,经本中心专家用多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此病患儿在空间、运动和图解技能等方面存在缺陷。情绪障碍经研究发现,部分抽动患儿表现有情绪障碍(ED),即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记忆与注意缺陷据我所专家用Halstead儿童神经心理成套量表测试30例抽动症患儿,提示有空间记忆力缺陷,专家通过进行事件相关听觉诱发电位及Knoxcube测验发现,抽动症患儿特殊注意缺陷及视觉注意广度损害。睡眠障碍(SD)抽动症患儿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占12%~44%,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多梦、梦语、夜惊、梦魇、梦游、遗尿和磨牙及快速眼动相睡眠时间减少。睡眠障碍多发生在抽动症伴多动症行为的男孩子,年龄较小者多见,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的倾向。怒及行凶现象在抽动症家族中有明显性格特征即为性情急躁,有破坏财物及行凶现象,经本中心专家研究发现,这与抽动症的严重程度有关,现将易怒及行凶问题划分为4级。0级:无易怒及行凶现象。Ⅰ级:表现易怒,大喊大叫,打翻东西等,但未涉及破坏财物及袭击他人的行为。Ⅱ级:患者往往以破坏财物,杀死动物,伤害他人等行为发泄其愤怒。Ⅲ级:因易怒与行凶而至法律问题。抽动症患者易恕及行凶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外因,由于其不自主怪异动作遭到他人讥笑或嘲讽,患者本身对躯体失去控制。二为内因:该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多巴胺可使患者在无外界刺激下表现易怒和性情急躁。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决断出焉。肝火旺盛则极易引起难以控制的怒火,从而出现骂人或行凶现象。因此,抽动症患者易怒及行凶现象是病情表现形式,应积极用药物治疗,用压力或暴力是不能解决的。猥亵行为抽动症伴猥亵行为比其它相关行为少,大约百分之六的抽动症患者有此行为。猥亵行为往往与秽语并存,有些病人常以淫猥的手势或其它姿势代替污秽词句来表现鄙陋行为,此行为常发生在家庭中,病人直接对自己的亲人或其它家庭成员进行猥亵活动,在临床上,曾遇到过抽动症患儿喜欢用于触摸其母亲乳房。内向型性格经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300例抽动症患儿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现,内向人格和心理防御水平偏高是抽动症患儿的主要人格心理特征。内向型性格即是抽动症成因之一,又是此病大病理进程中演化的结果,首行内向人格者往往比外向人格者有更大心理压力,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前者积累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适当宣泄,从而转换途径,改由各类运动性抽动强迫症状,以及抽动而发泄出来。以维持潜意识的心理平衡,随着病情发展,其承受的压力也就更大,患者不能被别人理解和同情,反遭训斥、惩罚、厌恶、甚至敌视,患儿产生和加剧了自卑心理,自我强调内省,自我注意的程度也逐渐加大,纠正抽动症状动机强烈,结果适得其反,人格心理更趋内向化。伴发疾病动症伴拨毛癖拨毛癖(trichotillomania)被归为冲动障碍之列是指不能克制地拨除自己毛发行为,导致毛发明显脱失,抽动症病人偶有拨毛癖,有专家认为,拨毛癖与抽动症可能是一种疾病,拨毛是抽动症的一个特殊表现。B抽动症伴癫痫抽动症患者可以伴有癫痫发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有专家认为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神经生理解剖基础。抽动症患儿不自主的抽动,主要在清醒时发生,而常在睡眠中常消失,若患儿在睡眠中有肢体或面部小抽搐甚至全身性抽搐,应作常规脑电图检查。如描记出与临床发作同步的痛性放电,可确定诊断,治疗抽动症的同时,应再给以抗癫痫药物。C抽动症伴精神分裂症在研究中发现抽动症的病程中出现精神异常(如被洞察感、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和形体障碍等,表明抽动症患者伴有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精神分裂症及其思维障碍的基础可能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D抽动症伴偏头痛中医专家组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期偏头痛在抽动-秽语组发生率占26.6%,明显高于一般儿童偏头痛的发生率(4%~7.4%)。认为伴偏头痛的抽动症可能代表此病的一个亚型。主要发病原因是与5-羟色胺代谢功能障碍有关的神经递质紊乱为基础,与偏头痛的发生机理基本相同。所以抽动症和偏头痛同时出现在某些儿童身上,可能基于两者有相似的代谢异常。在临床中见到的抽动症患儿有偏头痛时,要想到是其伴随症状。E抽动症伴有腹痛抽动症的特点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躯干部肌肉包括胸部及腹部肌肉等,由于肌群的不停收缩、放松频繁运动,用意识难以控制,时肌群已疲劳也不停止抽动,产生大量乳酸,不能及时消散、分解,刺激肌内神经而感到酸痛。同样原理,肌群抽动也可引起相应的肌群酸痛,如胸痛、颈痛、上下肢痛等。轻症不用特殊处理,重者可让患儿平卧,深吸气放松,家长或医生轻轻按摩痛处即可。儿童抽动症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一直影响到他的成人时期。发病年龄与病情关系儿童抽动症有轻得之分,我们把它分为3级。Ⅰ级:抽动轻微,不影响学习与生活。Ⅱ级:抽动严重。Ⅲ级:抽动严重,并影响患者生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病人的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有很大关系,平均发病年龄为6.9岁,症状自Ⅰ级至Ⅲ级随发病年龄增加而递增,Ⅰ级合并多动症者发病最早,平均年龄为4.65岁;Ⅲ级平均年龄为8.14岁,提示发病年龄愈晚,抽动症状愈重,愈需积极治疗。罕见症状①裸露癖:有少部分抽动症患者有裸露癖,男性占16%,女性占6%,我院专家把裸露癖分为四级:0级:无裸露现象。Ⅰ级:抚摸性器官。Ⅱ级:在家中限于家庭成员面前裸露。Ⅲ在公众前也有裸露欲及裸露行为。②遗尿:抽动症患者在后期不少合并出现遗尿现象,约占36%(28/77)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二便,如肾先天不足,失于管束,则现遗尿。③攻击性及行为幼稚:经调查研究发现,抽动症患者的行为和社会问题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年龄偏大的一组社会问题较多见。④焦虑、抑郁、纪律问题、狂躁、恐怖症、口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5-20倍。⑤少数人有自残行为,其中包括:自残容貌综合症。少数抽动症患者出现无法克制的,严重的,反复的自伤行为(亲属的),其发生率为17%~53%,自伤行为多种多样,表现为患儿自己咬伤自己或自己打自己,撞头,挖破皮肤,抓破脸等等。严重者导致永久性自残损害。自伤自残行为与抽动症的严得程度相关,自伤自残行为多发于重症抽动症病人。特点⒈儿童在抽动时快速并伴有多组肌群同时出现。⒉儿童抽动症在面部肌肉的抽动,多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头颈部肌肉抽动则为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⒊在躯干部肌肉抽动则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而上肢抽动表现为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下肢的抽动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⒋喉部肌肉抽动会有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情况的发生。以上为儿童抽动症的各部位抽动症状,有人会同时出现,有人会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或加一组症状。儿童抽动症发作时意识清楚,可以进行短暂的自我控制,入睡后减轻或消失,感冒、腹泻、疲劳、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儿童抽动症病情加重或复发。鉴别诊断风湿性舞蹈症(小舞蹈症)儿童多见为、风湿性感染所致、以舞蹈样异常运动为特征、无发声抽动、有风湿性感染的体征和阳性化验结果,抗风湿治疗有效。[1]肌阵挛型癫痫为癫痫的一种类型、症状与运动抽动相似、但症状出现时伴有痫样脑电、发放无发声,抽动脑电图检查有助诊断,抗癫痫治疗有效。预防⒈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不可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睡眠;2.在家庭环境里,应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明示患儿症状;⒊在患儿抽动时应给予忽视,视而不见状;⒋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建立自信,缓解压力;⒌不可让孩子参加剧烈运动,如军训、长跑、竞技性体育活动及重体力活动;⒍学习时间不宜过长;⒎应与学校老师沟通,避免给予患儿敏感性语言批评教育,要很好的配合治疗期患儿的教育工作;⒏注意治疗期的饮食,不吃油腻、生冷、含铅量高的食物,服药期间不吃辛辣、海鲜、方便面、膨化食品,应以清淡佳肴为宜,适当补充营养;⒐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为感冒高发期,应注意患儿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极易引起患儿复发或症状复发、加重。⒑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且不可看过于激烈、刺激画面,对于重症者应避免看电视。避免使用电脑,如确有学习需要,每次使用电脑不宜超过半小时,严禁杜绝过度使用电脑或玩游戏。⒒在治疗期间应按时复诊,确保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提高康复进度。影响儿童抽动的因素①加重的因素:对儿童抽动症患者来讲,有多种因素可诱发抽动加重或复发,其中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生气、惊吓、恐惧、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等比较常见。人多的环境中,有人注意或被他人提醒时,抽动明显加重,此外,受到批评,指责,睡眠不足,疼痛刺激及伴发躯体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热时抽动症状也可加重,内源性过程,如:女性月经期间,或其它内分泌变化均可使抽动加重,当然,抽动也可自发地加重或减轻。②减轻因素:有多种因素可以诱发抽动症状的减轻,其中的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好、极度兴奋、酗酒和睡眠时较为常见,其中睡眠不仅能使抽动减轻而且还可使抽动消失,抽动症患者在完全专心某一行为上时,抽动也常会暂时消失,如弹钢琴,玩电脑游戏,观看感兴趣的节目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普号2022年11月06日1049
0
2
-
关于抽动障碍问答(一)
一、抽动障碍患儿的疾病是怎么引起来的?这个问题是在孩子确诊抽动障碍的时候,家长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关于抽动障碍的病因,西医方面研究目前也不是很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中枢神经递质、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有关系,临床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常有很多孩子是在一些感染以后,比如呼吸道感染或者腹泻这些感染以后,会出现抽动症状或者抽动症状加重;另外就是和情绪因素有关,孩子突然受到一个强烈的情绪刺激,比如说被严厉训斥责骂,或者家庭有重大变故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或者甚至是去完一些惊险的刺激的游戏或看惊险刺激的电影等以后,也会有明显的加重;还有一些是较长时间地看电子产品也会加重。研究发现本病和脑内的神经递质异常相关,但是怎么引起递质失常也不是很明确。从中医上来说,多数医家认为主要与“肝”有关。通过多方学习并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我认为病机主要是以肝为主,和心肺脾肾密切相关。治疗时需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情况进行辨证。抽动时伴有嗓子疼、咳嗽等感冒症状的肺肝同治;孩子脾气燥、脾气急明显,同时伴有这些抽动的症状,属于心肝火旺;还有一些是孩子吃饭不好,面色不华,伴有抽动的症状,属于脾虚肝旺为主。病情久或者素有阴虚者,可能肝肾同治,当然临床上病情复杂,常常三脏、四脏均有涉及,所以需要医生根据情况分析病机。 二、这个病需要治多长时间?抽动障碍是以不自主抽动为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发作、动作比较多样、病程比较长,所以治疗时间也是比较长的,西医疗程还是中医治疗疗程,大约都是1—2年,具体每个孩子治疗多长时间,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病情有没有反复、治疗过程是不是很顺利有关系,所以一开始治疗的时候,医生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而且还有一部分孩子即使经过1-2年的治疗,症状也不会消失,会持续到成年人。所以抽动症的治疗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过分焦虑。有的时候可能一吃药效果挺好的,那是好事儿,但是也存在着反复的可能,甚至症状消失已经停了药以后也存在着复发的可能,所以大家要保持平和心态,遵医嘱配合治疗就可以。其他问题后续再写,有兴趣者可以关注。
郝宏文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30日302
0
0
-
2022年10月28日(今天)晚上抽动障碍家长课堂通知
为了进一步完善抽动障碍儿童的健康管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将于2022年10月28日晚上进行抽动障碍儿童的家长健康讲座,医生和家长一起聊聊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和家庭护理注意事项。期待您的参与!讲座时间:2022年10月28日(今天)晚上19:00~20:00会议平台:医百会议号:154659171
韩颖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28日871
1
4
-
儿童抽动症能治愈吗?
司振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27日53
0
0
-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得多发性抽动症可能是大脑器质性损害,遗传,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小儿得多发性抽动症的原因:1.大脑器质性损害:多发性抽动症可能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发生障碍所致,可能是与胎儿时期母体患病有关,或者是分娩过程中产伤引起的。2.遗传: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那么在该家族内此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孩子可能就会出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心理因素:如果儿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受到各种因素刺激,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等症状,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小儿得多发性抽动症的注意事项:1.日常可以让孩子做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比如画画、书法、下棋、音乐等,尽量避免做一些比较刺激性的游戏,不利于恢复。2.饮食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普号2022年10月21日194
0
0
-
孩子总眨眼,对照这五个原因!
沙海汶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20日35
0
0
抽动症相关科普号

陆小彦医生的科普号
陆小彦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精神心理科
1.1万粉丝140.5万阅读

孙伯民医生的科普号
孙伯民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2519粉丝35.9万阅读

杨光医生的科普号
杨光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儿科
8337粉丝33.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黄艳军 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抽动症 252票
小儿多动症 95票
小儿癫痫 72票
擅长: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6杨圣海 副主任医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抽动症 152票
小儿多动症 18票
小儿癫痫 18票
擅长:抽动障碍、癫痫、发育迟缓、多动症、脊髓炎、脑炎、代谢病、脑瘫等 -
推荐热度4.5陆小彦 主任医师北京儿童医院 精神心理科
抽动症 83票
小儿多动症 34票
自闭症 13票
擅长:儿童青少年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咨询、评估和治疗。尤其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情绪障碍和心身疾病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