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肾

(又称:单侧肾、单侧肾缺如)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小儿泌尿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介绍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有两个肾脏,当胚胎时期一侧肾脏发育不良,或者手术切除一侧肾脏时,人体就只剩下一个肾脏有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孤立肾,也常称为单侧肾。

一般孤立肾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用什么爱护你,我的“孤立肾”

赖学莉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肾内科

发病原因

  • 先天性的原因:即肾脏发育不良。胚胎发育过程中肾脏未能正常发育或发育异常,会造成这一侧的肾脏缺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患者只剩下一个有功能或功能正常的肾脏。
  • 后天性的原因:即一侧肾脏切除。因肾脏恶性肿瘤或肾脏外伤等原因,导致一侧肾脏被切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用什么爱护你,我的“孤立肾”

赖学莉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肾内科

症状表现

由于剩下的肾脏功能正常,因而常无症状,患者很难自我感知,常在体检时被发现,有时甚至终身都没被发现。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衰竭。

如何预防

在生活中,一些可能会损伤到肾脏的因素,尽量避免:

  • 外伤,如交通事故、拳击等,可能会损伤肾脏。
  • 有一些食物和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粗制棉籽油等,也会损伤肾脏。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膀胱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肾功能检查
    主要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
  • 膀胱镜检查
    主要目的是观察膀胱内有无输尿管口、开口是否正常。
  • 影像学检查
    B 超和 CT :是无创伤性的检查,目的是直观地观察肾脏有无积水、是否有缺少肾脏等情况。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腹部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主要目的是观察肾脏外形、是否有缺少肾脏等情况;也可以观察对侧肾脏有无结石等其他病变。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用什么爱护你,我的“孤立肾”

赖学莉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肾内科

治疗方式

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在对侧肾脏出现并发症或合并症时,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症状的不同而有差异。

药物治疗

  • 降压药:目的是降低血压,避免肾脏功能衰竭。常用药物有依那普利、卡托普利、培哚普利、厄贝沙坦、缬沙坦等。适用于患有高血压的孤立肾患者。
  • 抗生素:目的主要是杀灭致病的细菌,减轻肾功能损害。适用于对侧肾脏合并感染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

其他治疗

  • 透析治疗:目的是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减轻毒性反应。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适用于存在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用什么爱护你,我的“孤立肾”

赖学莉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肾内科

注意事项

  • 饮食要清淡,避免过于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并戒烟戒酒。
  • 尽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例如奶制品,豆制品,每天摄入的蛋白需要适量。
  • 定期复查:每 6~12 月需要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肾功能、泌尿系彩超等项目。
  • 运动: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每周可锻炼 3~4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可进行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减少对抗性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避免损伤肾脏。
  • 大小便:不要憋尿,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果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可以使用软化大便的药物,如开塞露。
  • 注意会阴部护理,保持清洁,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用什么爱护你,我的“孤立肾”

赖学莉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肾内科

预后

  •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大多数患者也可以终身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因对侧肾脏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对于孤立肾患者,要定期做好肾脏方面的检查,尽早发现残余肾脏功能异常的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只要残余的肾脏功能正常,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疗,患者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甚至终身不被发现。因此对寿命和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孤立肾相关科普号

郭向东医生的科普号

郭向东 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医院

肾病内科

24粉丝5.3万阅读

方艺医生的科普号

方艺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肾内科

175粉丝4784阅读

陈亮医生的科普号

陈亮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5304粉丝1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