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服拉莫三嗪:应该知道它的优势和缺点
1.机理· 拉莫三嗪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惊厥药联合使用来治疗癫痫。它也可用于稳定躁郁症患者的情绪。· 专家们不确定拉莫三嗪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但有些人认为它可以抑制电压敏感的钠通道,稳定神经膜并调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拉莫三嗪属于一类被称为三嗪类抗惊厥药的药物。2.优势· 可与其他抗惊厥药联合用于治疗部分性发作、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和与Lennox-Gastaut综合征相关的全面性发作。可用作部分发作性癫痫发作的唯一治疗方法。· 可用作维持治疗和稳定情绪并延缓抑郁、躁狂、轻躁狂或双相I型障碍混合发作的发生。· 不需要监测拉莫三嗪的血药浓度。· 在结构上与其他抗惊厥药无关。· 提供速释片和缓释片。· 速释制剂有咀嚼片/分散片和口腔崩解片。· 速释制剂可用于患有与Lennox-Gastaut综合征相关的全身性癫痫发作的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 可与或不与食物一起服用。· 可作为单次每日剂量或分两次服用。3.缺点如果您的年龄在18到60岁之间,没有服用其他药物或没有其他疾病,您更有可能遇到的副作用包括:· 头晕、协调问题、嗜睡、头痛、复视或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和皮疹。较高剂量和某些其他药物(如卡马西平)会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罕见的危及生命的皮疹需要住院治疗并停止拉莫三嗪治疗。年幼儿童的风险更高,拉莫三嗪剂量更高或与丙戊酸盐共同给药时风险更高。大多数(但不是全部)病例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两到八周内。拉莫三嗪也可能引起良性、无问题的皮疹,区分拉莫三嗪引起的不同皮疹可能很困难。在出现拉莫三嗪皮疹的第一个迹象时寻求紧急医疗建议,除非皮疹明显与药物无关。遵守推荐的给药方案。在出现皮疹的第一个迹象时停用拉莫三嗪,除非已知皮疹与药物无关。· 拉莫三嗪很少报告多器官衰竭,通常与其他严重的医学事件有关,如癫痫持续状态、败血症或汉坦病毒感染。其他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血液恶液质,例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不应突然停用拉莫三嗪,尤其是在患有癫痫症的患者中。除非出于安全考虑需要更快速地停药,否则至少在2周内缓慢减量。如果暂时停用拉莫三嗪超过5个半衰期(拉莫三嗪的半衰期为25小时(多次给药)至33小时(单次给药)),则应使用推荐的初始给药方案恢复治疗。· 拉莫三嗪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需要因人而异,具体取决于一个人服用的其他药物。有关推荐的给药方案,请参阅产品信息。对于没有腹水的中度至重度肝病患者,拉莫三嗪的剂量也需要减少25%,对于有腹水的患者,拉莫三嗪的剂量也需要减少50%。肾病患者减少维持剂量可能是合适的,尽管制造商没有提出具体建议。剂量范围的下限应该用于老年人。· 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一种危及生命的免疫系统综合征)或导致器官衰竭的潜在致命超敏反应。如果出现任何皮疹、发烧或淋巴结肿大的迹象,请寻求医疗建议。使用拉莫三嗪还会增加无菌性脑膜炎的风险。· 与其他抗癫痫药一样,拉莫三嗪可能会增加自杀念头或行为的风险;监测恶化的抑郁或情绪变化。· 可能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其他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和一些HIV抗病毒药。· 很少见的与突然不明原因的死亡有关。· 用于肾或肝功能不全和其他一些疾病的人时可能需要小心。· 不建议13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服用缓释片。· 体重低于30公斤的儿童比体重超过30公斤的儿童具有更高的体重标准化拉莫三嗪清除率。· 拉莫三嗪具有风险评估,目的是告知患者与拉莫三嗪相关的严重风险(如自杀向)。· 怀孕期间不应使用拉莫三嗪,除非益处大于风险。妊娠早期接触拉莫三嗪与腭裂或唇裂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在动物研究中,拉莫三嗪降低了胎儿叶酸浓度,这与动物和人类的畸形发生有关。拉莫三嗪可能与某些激素避孕药相互作用,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的拉莫三嗪,哺乳期间不推荐拉莫三嗪。注意:一般来说,老年人或儿童、患有某些疾病(如肝脏或肾脏问题、心脏病、糖尿病、癫痫发作)的人或服用其他药物的人更容易出现范围更广的副作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12日117
0
0
-
热性惊厥,让宝宝抽一会儿。
樊子川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28日143
0
1
-
热性惊厥之健康教育与管理—“三三得九”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热性惊厥小诀窍”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尊敬的家长们,如果您的孩子曾经出现过发热抽搐,再次发热时请按以下方法护理:1、当孩子体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尚未出现抽搐时,护理如下:(1)吃羚羊角(颗粒或滴丸);(2)喝温热开水;(3)添加衣被保暖;2、当体温>38℃时:(1)立即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任意一种退热药;(2)继续适度保暖;(3)喝温热开水;3、当体温>39℃时:(1)在服用退热药的基础上,头部、颈部予局部冰敷;(2)继续适度保暖,避免身体寒冷刺激;(3)继续喝温热开水。俗称三三得九法,即发热时的温护理。如果在家中出现发热抽搐时,家长应保持镇静,松开孩子的衣服,尤其是衣领;如果孩子不省人事,请保持平卧,头向左侧伸,避免误吸和窒息;不要强迫张嘴,或用硬物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再给予任何药片或液体口服。及时送附近医院就诊。
叶佳云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7月10日83
0
1
-
热性惊厥患儿的疫苗与接种
热性惊厥患儿原则上无预防接种禁忌。一些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但这并非疫苗本身对大脑的直接作用。疫苗接种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与其他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患儿不必因此禁忌接种疫苗,否则可能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疾病风险。
卫正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7月09日93
0
0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是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具有年龄依赖性,多见于6月龄~5岁,患病率为3%~5%[1]。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已制定《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2-3]。为进一步促进广大儿科医师和全科医师正确认识并掌握FS的临床诊治,提高FS诊疗水平,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讨论并制定了此《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1定义及分类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AAP)标准,FS为一次热程中(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4]。FS通常发生于发热24h内,如发热≥3d才出现惊厥发作,应注意寻找其他导致惊厥发作的原因。部分FS患儿以惊厥起病,发作前监护人可能未察觉到发热,但发作时或发作后立即发现发热,临床上应注意避免误诊为癫痫首次发作[5]。根据临床特征,FS分为单纯性FS和复杂性FS。其中单纯性FS占70%~80%,发病年龄多为6月龄~5岁,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15min、一次热性病程中发作一次、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复杂性FS占20%~30%,发病年龄多<6月龄或>5岁,发病前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15min或一次热程中发作≥2次,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Todd′s麻痹等[5]。FS持续状态是指FS发作时间≥30min或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达30min及以上。2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FS的常见病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炎、中耳炎、肺炎、急性胃肠炎、出疹性疾病、尿路感染及个别非感染性的发热疾病等,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6]。FS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系患儿脑发育未完全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遗传易感性及发热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本病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及家族遗传倾向,常为多基因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已报道有多个基因和/或染色体异常与FS相关[7]。因此,对首发年龄小、发作频繁或有家族史者建议转诊至三级医院诊断治疗,必要时行遗传学检测。3临床诊断及评估3.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是排除性诊断,应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中毒性脑病、代谢紊乱、急性中毒或遗传代谢病等其他病因所致的惊厥发作相鉴别。3.2 辅助检查 为明确发热的病因,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疾病,同时评估复发及继发癫痫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4,8]。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辅助检查,包括常规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检查。3.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可选择性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及粪常规,如夏秋季突发频繁惊厥者应检查粪常规,以鉴别中毒性细菌性痢疾。3.2.2 脑脊液检查 以下情况推荐脑脊液检查:(1)有原因未明的嗜睡、呕吐或脑膜刺激征和/或病理征阳性;(2)6~12月龄未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或预防接种史不详者[9];(3)已使用抗生素治疗,特别是<18月龄者,因这个年龄段患儿脑膜炎∕脑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且抗生素治疗可掩盖脑膜炎∕脑炎症状[4];(4)对于复杂性FS患儿应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10]。3.2.3 脑电图检查 以下特征均为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推荐进行脑电图检查与随访[11-13]:局灶性发作[11]、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一级亲属有特发性癫痫病史、复杂性FS、惊厥发作次数多。对于脑电图检查的时机选择,Cochrane系统综述报道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明确FS何时应进行脑电图检查[14]。鉴于发热及惊厥发作后均可影响脑电图背景电活动,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慢波或异常放电,推荐在热退至少1周后检查。3.2.4 神经影像学检查 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以下情况推荐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头围异常、皮肤异常色素斑、局灶性神经体征、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或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持续数小时[5]。对于惊厥相关脑部病变的检出,通常磁共振成像(MRI)较CT更敏感,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镇静要求高。FS持续状态的患儿急性期可能发生海马肿胀,远期则可能引起海马萎缩,并可能导致日后颞叶癫痫的发生,必要时应复查头颅MRI[15]。3.3 留观或住院指征 既往有单纯性FS病史的患儿或年龄>18月龄首次单纯性FS发作者,发热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及体征平稳,则无需住院治疗,但应告知家长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下情况需留院或住院观察:(1)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或异常体征者;(2)首次发作年龄<18月龄尤其是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者;(3)FS的感染原因不明或感染较为严重者;(4)复杂性FS或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后续病情变化可能较复杂,建议住院观察;(5)对于无明确家族史者建议住院观察以明确病因[5]。4FS复发及与其相关的癫痫或癫痫综合征4.1 FS复发风险的评估 FS首次发作后的复发与年龄相关,首发年龄<12月龄者复发率高达50%,而首发年龄12月龄及以上者复发率约为30%[6]。复发的危险因素:(1)起始年龄小;(2)发作前发热时间短(<1h);(3)一级亲属中有FS史;(4)低热时出现发作。具有危险因素越多,复发风险越高[12,16]。4.2 FS继发癫痫风险的评估 10%~15%的癫痫患者既往有FS史,FS后继发癫痫的比例不一;单纯性FS、复杂性FS继发癫痫的概率分别为1.0%~1.5%和4.0%~15.0%[5]。FS继发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神经系统发育异常;(2)一级亲属有特发性或遗传性癫痫病史;(3)复杂性FS。具有危险因素越多,继发癫痫的风险越高[12]。另外惊厥发作前发热时间短及FS发作次数多也与继发癫痫有关[16-17]。一些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可以FS起病,表现为发热易诱发,具有“热敏感”的特点或早期呈FS表现,不易与FS鉴别,需引起重视。热敏感相关的癫痫综合征包括Dravet综合征和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等。临床应根据患儿发病年龄、发作表现、脑电图特点、病程演变及家族史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Dravet综合征是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其特征包括:(1)1岁以内起病,常因发热诱发首次发作;(2)主要表现为发热诱发的全面性或半侧阵挛发作,一次热程中易反复发作,易发生惊厥持续状态;(3)1岁以后出现多种形式的无热发作;(4)逐渐出现智力、运动发育倒退;(5)发病初期脑电图多数正常,1岁以后出现全导棘慢波或多棘慢波,或局灶性∕多灶性放电[2]。GEFS+为家族性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在6岁以后仍有FS,伴或不伴全面性、局灶性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包括FS、热性惊厥附加症(FS+)、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失张力发作、FS+伴Doose综合征、FS+伴Dravet综合征等,大多呈良性经过,少数为癫痫性脑病[2]。家族中存在2例以上FS+时则可诊断GEFS+,具有不完全外显性和遗传异质性的特点[18]。因此,对于年龄小、反复发作、局灶性发作或惊厥持续状态、家族史阳性的患儿应警惕热敏感相关的癫痫综合征,建议至三级医院进行专科评估。5治疗与预防FS的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治疗、间歇性预防治疗及长期预防治疗。需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和家长意愿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5.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大多数FS呈短暂发作,持续时间1~3min,不必急于止惊药物治疗[5]。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落或受伤;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其进一步伤害;抽搐期间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避免窒息;同时监测生命体征、保证正常心肺功能,必要时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若惊厥发作持续>5min,则需要使用药物止惊[19]。首选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0.3~0.5mg/kg(≤10mg/次),速度1~2mg/min,如推注过程中发作终止即停止推注,若5min后发作仍未控制或控制后复发,可重复一剂;如仍不能控制,按惊厥持续状态处理。该药起效快,一般注射后1~3min发挥作用,但推注速度过快可能出现抑制呼吸、心跳和降血压的不良反应。如尚未建立静脉通路,可予咪达唑仑0.3mg/kg(≤10mg/次)肌肉注射或100g/L水合氯醛溶液0.5mL/kg灌肠,也可发挥止惊效果。对于FS持续状态的患儿,需要静脉用药积极止惊,并密切监护发作后表现,积极退热,寻找并处理发热和惊厥的原因[2]。5.2 预防治疗 5.2.1 间歇性预防治疗 指征:(1)短时间内频繁惊厥发作(6个月内≥3次或1年内≥4次);(2)发生惊厥持续状态,需止惊药物治疗才能终止发作者。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地西泮口服,每8h口服0.3mg/kg,≤3次大多可有效防止惊厥发生[20]。有报道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间歇性用药可预防FS复发[21-22]。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间歇性用药对预防复发无效[5]。5.2.2 长期预防治疗 单纯性FS远期预后良好,不推荐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12]。FS持续状态、复杂性FS等具有复发或存在继发癫痫高风险的患儿,建议到儿科神经专科进一步评估。6健康教育与管理6.1 健康指导 为减轻患儿家长对发作的焦虑、恐惧,避免寻求不必要甚至不恰当的过度医疗,应重视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6.2疫苗与预防接种 FS患儿原则上无预防接种禁忌。一些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23-24],但这并非疫苗本身对大脑的直接作用。疫苗接种后发生FS的风险与其他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25]。患儿不必因此禁忌接种疫苗,否则可能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疾病风险。7本共识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由于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尤其是针对我国人群的研究结果,本共识在临床的适用性尚待进一步验证。尚需对FS发病、干预及远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高质量研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今后将在以下几方面对FS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母孕期与围生期环境因素及个体遗传易感因素与FS的相关性;(2)FS复发、持续状态及继发癫痫发生的预测指标;(3)FS对智力、行为、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的远期影响及早期干预;(4)有效预防FS复发的临床治疗手段。相信随着神经科学、分子遗传学及癫痫病学的发展,对FS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及临床干预处理规范的优化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8小结FS为年龄依赖并伴随发热的惊厥发作,应除外颅内感染等导致惊厥的其他疾病,同时也应与热敏感相关的癫痫综合征鉴别。临床上应结合患儿表现针对性进行评估检查,对有家族史的患儿需根据病情进行遗传学检测评估。单纯性FS远期预后良好,不推荐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预防复发。对FS患儿家长应做好病情宣教与健康指导。
刘磊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4月13日575
0
0
-
惊跳反射*
当小宝宝突然被响亮的声音吓到,或者头部向后倾斜时,他会表现出四肢弹起,接着双臂呈合拢姿势,这就是惊跳反射。婴儿通常在入睡时会出现惊跳反射,尤其当家长将他放到床上时,体位的改变使他感到自己好像跌倒了,因此会发生惊跳反射或者被惊醒而哭闹。婴儿出生后大约需要6周的时间才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这时惊跳反射强度和频率就会降低。在大多数情况下,惊跳反射会在6个月之内完全消失。为了减轻宝宝的惊跳反射,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点:①尽量避免触发宝宝惊跳反射的事件,如突然的动作、响亮的声音或者宝宝被放到床上时跌倒的感觉;②家长不需要太过惊慌,宝宝惊跳反射时出现的握紧拳头、举起手臂、抬起膝盖等动作,可以尝试安抚宝宝;③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可使用襁褓包裹身体,增强安全感,减少惊跳反射;④超过6个月的宝宝,如果仍有频繁的惊跳反射,建议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3月11日290
0
1
-
急性胃肠炎患儿发生惊厥怎么办
不论惊厥发作时有无伴随发热,其家庭紧急处理方法一样:大多数热性惊厥发作短暂,持续时间约1~3分钟。置惊厥发作的孩子于地板或床上,防止跌落或受伤,远离坚硬和锐利的物体。惊厥期间口咽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室息。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不要向孩子口中塞入任何东西,不要按压或摇晃患儿如果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呼叫120。尽管惊厥患儿就医后,可能会面临过度医疗,但惊厥发作后(尤其是一次生病过程中,2次以上惊厥发作),原则上应就医评估。急性胃肠炎患儿伴惊厥发作(CwG)就医后:如果医生要求住院或留观,应遵照。毕竟部分患儿会再次惊厥,家长难以在家管理;如果医生要求进行血电解质、血糖等检查,应该配合;如果面临腰穿和头颅CT这类有一定创伤的检查,应谨慎选择。如果家长难以决定,可考虑咨询靠谱平台的儿科或儿童神经内科医生来帮助判断。毕竟,CwG总体预后良好,我们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06日316
0
0
-
急性胃肠炎患儿为什么会惊厥
轻度胃肠炎伴惊厥(CwG)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推测有两方面原因:1、患儿因素CwG只发生于婴幼儿的特点,提示该年龄段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可能是引起CwG的主因。该年龄段儿童同样易发热性惊厥。2、病原体因素一种推测是轮状或诺如病毒可能经血流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脑病、脑炎或惊厥发作,因为从部分CwG患儿的脑脊液中可以分离出病毒RNA,但这种情况只占少数。另一个假设是病毒在胃肠道中产生的多种介质(比如部分白细胞介素和一氧化氮)进入循环,间接诱发惊厥发作。另外,诺如病毒感染相关的惊厥发生率远高于与轮状病毒(29.7%vs.5%)。因为诺如病毒正成为病毒性胃肠炎的主因,所以今后CwG的发生率可能会逐渐增高。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06日385
0
0
-
孩子前几天发热2天多,伴有呕吐和腹泻,发热时没有惊厥,但后来体温正常时却出现惊厥,这也是热性惊厥吗?
孩子体温正常时发生的惊厥,不是热性惊厥。确实有部分病毒性肠炎的孩子在体温正常时发生惊厥,我们称之为“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到3岁间的孩子。这种惊厥在一次生病过程中可能会发生1-2次(甚至更多次),但预后良好,不会发展为癫痫,一般也不会复发。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03日245
0
0
-
惊厥处理
惊厥(convulsion)俗称抽筋、抽风、惊风,也称抽搐。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之内,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惊厥的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患儿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 ? 小朋友出现惊厥怎么办? ? 第1,?家长需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第2,?要立即将患儿平躺在安全的地面或者床上,头偏向一侧,或者直接选择侧卧位,有利于口腔内容物流出,防止进入气管,导致窒息; 第3,?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记录惊厥发作时间;仔细观察患儿发作时的样子,呼叫他(她)的名字,看看是否有意识,测量体温看看是否有发烧,有条件可以拍摄视频,需拍摄全身; 第4,?如果惊厥超过5分钟,要及时至就近医院就医或拨打120.请医生帮忙确认引发惊厥的原因,做好以后的预防措施。如发热性惊厥的患儿平时发现发烧后要尽快积极退热。 ? 提醒各位家长,孩子惊厥时的“四不要” 第1,?不要用力按压患儿,特别是按压人中; 第2,?不要接触各种强烈刺激,如声,光刺激; 第3,?不要向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特别是症状换牙的孩子; 第4,?不要喂任何药物、食物和水。 ?
吴玲玲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29日299
0
2
惊厥相关科普号

王开颜医生的科普号
王开颜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2863粉丝18.2万阅读

刘晓英医生的科普号
刘晓英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神经外科
160粉丝3.3万阅读

丁一峰医生的科普号
丁一峰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神经内科
2191粉丝6.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陶哲 主任医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希望广场儿童院区 神经科
小儿癫痫 65票
抽动症 36票
惊厥 18票
擅长:诊治: 1.儿童癫痫。2.抽动障碍。3.各种脑炎。4.头晕头痛。带领癫痫团队诊治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已经开展生酮饮食、迷走神经调控、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等。 -
推荐热度4.7黄艳军 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抽动症 254票
小儿多动症 95票
小儿癫痫 72票
擅长: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6曹蕾 主任医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小儿神经内科
小儿癫痫 52票
抽动症 19票
惊厥 12票
擅长:儿科神经系统及儿科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