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DLS )
一、概述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DLS),也称成人起病的脑白质营养不良合并轴索球样变,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基因(CSFIR)是HDLS的致病基因。由CSF1R功能缺失突变造成小神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而致病。临床最早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逐渐出现类帕金森样锥体外系症状,进展性痴呆突出,可有癫痫发作和锥体束征。磁共振检查中脑白质病变主要集中在中央前回、中央后回或前头部白质,病变为片状,多不对称,可延伸到内囊后肢和脑干锥体束,疾病后期脑白质病变融合为弥漫性,伴有囊变,可见额叶萎缩、胼胝体变薄。病理检查可见弥漫的神经轴索球样变性以及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诊断需结合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治疗为主。二、临床表现HDLS的特征性表现主要有执行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人格改变、运动障碍、癫痫样发作及额叶症状(如判断丧失、社会行为自制力缺乏及洞察力下降等)。随着疾病进展,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个体化差异,甚至同一个家系,携带相同突变个体之间都有显著差异。HDLS发病年龄20~80岁,平均40岁,病程2~11年,平均约6年。症状和体征如下:1.高级皮层功能损害 人格改变、记忆力下降,如运动性失语、失写、失算、失用,视空间障碍、抑郁、原始反射(抓握反射、吸吮反射)亢进,视野缺损、废用性弱视等。2.运动和感觉障碍 步态不稳,锥体束征阳性,偏瘫或四肢瘫;感觉异常(振动觉、位置觉、触觉、痛觉阈值减低、立体觉受损)。3.帕金森和肌张力障碍症状 强直、运动迟缓、震颤(静止性或运动性)、姿态异常、曳行步态,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差;可有肌张力障碍、阵挛样发作、表情减少,常有声音单调。4.小脑和脑干症状 球麻痹症状(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言语不清、腭肌阵挛、小脑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等)。最终HDLS患者多因痉挛、肌强直而长期卧床,完全失语,直至植物状态。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肺炎及其他继发性感染。由于HDLS临床表现的复杂性,易被误诊为痴呆、帕金森病综合征(皮质基底节变性,多系统萎缩);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脑白质营养不良等。三、病理改变HDLS最明显的特征是额叶和颞叶严重的白质病变,也可见丘脑和尾状核以及皮质脊髓束和桥脑基底部出现萎缩(图)。皮质的病变可能提示由于缺乏皮质/皮质下投射纤维的支撑而导致神经元死亡,或者可能因为穿过细胞核的白质纤维束受损而引起这些神经元死亡。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最容易累及,纤维则相对较少累及。MRI检查可见双侧白质异常信号,也可见胼胝体变薄及小脑退行性变,但这些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图1.大脑额叶和顶叶中度萎缩,颞叶轻度萎缩。冠状切片显示侧脑室明显扩张,皮质下白质严重萎缩。四、分子遗传学致病基因是CSF1R,定位于5q32。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是集落刺激因子受体1(CSF1R),为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家族,主要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SF1R激酶结构域的改变,二聚体和(或)其细胞的表达都可能受到影响。突变的CSF1R激酶无活性,影响下游靶点的磷酸化,引起小胶质细胞增殖分化受阻。CSF1R突变影响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是HDLS的病理基础。HDLS基因型与表型无直接相关性,即携带同一突变基因的家系个体,虽然疾病晚期都会出现多种神经功能障碍,但临床表型并不一致。HDLS与家族性颗粒样细胞白质脑病(POLD)的临床表型十分相似,诸多重叠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损伤机制表明,二者很可能属于同一个疾病谱,有人提出二者合并后的新的疾病,应该称成年发病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颗粒样胶质细胞(ALSP),二者可能均为基因突变引起。五、遗传咨询HDL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若父母双方之一为先证者,子代被遗传到该突变基因的概率为50%。2.若先证者的父母双方之一受到影响,同胞患病率为50%。3.若父母双方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同胞的患病率则较低。4.若父母双方不携带先证者致病性基因突变,由于生殖嵌合的存在,同胞的患病风险仍高于一般人群。5.先证者的子代患病率均为50%。6.家族其他成员的患病率,取决于先证者父母任一方基因型,家族成员可能处于危险之中。7.产前诊断,在妊娠15~18周时通过羊膜穿刺术获得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测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基因突变。六、治疗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HDLS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07日208
0
0
-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CPT)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缺乏症是由于CPT缺乏导致中、长链酰基辅酶A(C10~C18)转运进入线粒体进行b氧化受阻引起的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分为CPTⅠ缺乏症和CPTⅡ缺乏症。CPTⅠ位于线粒体外膜上,催化长链脂酰辅酶A与肉碱合成脂酰肉碱,是线粒体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限速反应。CPTⅡ位于线粒体内膜,是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b氧化的重要酶。CPTⅠ缺乏症肝型(CPT1A):主要在肝脏、肾脏、成纤维细胞、胰岛中表达,在心脏中也略有表达;肌肉型(CPT1B):在骨骼肌、心肌、棕色脂肪等组织表达;脑型(CPT1C):仅在大脑中表达,位于神经元内质网,不参与脂肪酸氧化代谢。CPTⅡ缺乏症儿童型:最常见,多于6~20岁发病,且男性发病率高(约占80%);婴儿型:6个月至2岁发病,1岁以内发病的居多,男女发病率相等;致死性新生儿型:出生数小时至4天内即出现症状,部分于出生后一个月内死亡;急性脑病型:以持续高热12~48小时内惊厥为特征,通常导致昏迷、多器官衰竭、脑水肿等,死亡率高。CPTⅠCPTⅠ缺乏症患病率极低。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希腊、奥地利以及我国北京、上海、浙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新生儿筛查中尚未发现该病。CPTⅡ自发现第一例CPTⅡ缺乏症患者以来,国外已报道300余例迟发型,而婴儿型和致死性新生儿型较少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同,目前我国还没有流行病学报道。CPTⅠCPTⅠ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PT1A和CPT1B分别由CPT1A基因和CPT1B基因编码,两者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62%。CPT1A基因定位于11q13.1-13.5,包含19个外显子,编码773个氨基酸,目前已检测出34种突变,多为单个碱基置换。CPT1B基因定位于22q,编码772个氨基酸,发病率低,还未有基因突变报道。CPTⅡCPTⅡ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基因定位于1p32,全长20kb,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编码658个氨基酸;目前,已经发现有60多种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类型,其中大部分为错意突变,也包含2种内含子与外显子交界处的剪切点突变;S113L、P50H、Q413fs-F448L是3种常见的突变类型,其中最常见的S113L突变率约为60%。CPTⅠ的主要功能是催化中、长链酰基CoA与肉碱合成酰基肉碱和乙酰CoA,是进入线粒体参与b氧化反应的主要限速酶。当CPTⅠ的活性降低或缺乏时,肉碱与中、长链酰基CoA合成酰基肉碱过程受阻,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b氧化代谢,导致乙酰CoA生成减少,同时影响肝脏的生酮作用,且长链酰基CoA等大量堆积,尤其是当葡萄糖摄入不足或其他疾病导致能量需求增高时,肝脏损害严重,并出现大脑功能障碍。CPTⅡ在全身所有组织细胞中均有表达,位于线粒体内膜内侧,是一个同源四聚体,其主要作用是把转入线粒体基质的酰基肉碱重新转变为相应的酰基CoA及游离肉碱,是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参与b氧化的重要步骤。当其活性降低或缺乏时,酰基肉碱不能分解为酰基辅酶A及肉碱,长链脂肪酸就不能进行b氧化代谢,大量酰基肉碱蓄积在线粒体基质不能被氧化利用,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最终导致一系列生化异常和脏器损伤。CPTⅠ缺乏症临床表现CPTⅠ缺乏症患者首次出现症状大多集中在出生后数小时至30个月。饥饿和感染性疾病是常见诱因,发病急,常可复发,死亡率高。典型表现有低酮型低血糖或肝性脑病所致的呕吐、意识改变、惊厥、昏迷、肝大伴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血氨、血脂增高等。可伴有酸中毒、碱性尿、磷酸盐排出增多,提示肾小管性酸中毒,脑部远期损害主要取决于低血糖的严重程度。CPTⅡ缺乏症临床表现儿童型:长时间体育锻炼、禁食、感染、寒冷、睡眠不足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发作期表现为肌痛、肌红蛋白尿、肌无力、肌强直及横纹肌溶解,严重可引起肾衰竭和死亡。婴儿型:通常由感染、发热或禁食诱发,典型表现为低酮型低血糖、嗜睡、昏迷、抽搐、肝大、肝功能衰竭等。致死性新生儿型:患儿在胎儿期即有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畸形如多囊肾、神经元移行异常及面部畸形等,出生数小时至数天内即出现症状,表现为低体温、呼吸窘迫、抽搐、昏迷、肝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张力减退等,大部分患儿迅速死亡。急性脑病型:常由感染诱发,感染源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VI型、轮状病毒、支原体等,尤以流感病毒多见。以持续高热12~48小时内惊厥为特征,通常导致昏迷、多器官衰竭、脑水肿等,死亡率高。CPTⅠ常规检查:低酮性低血糖、肌酸激酶增高、高血氨、转氨酶升高、血脂增高。串联质谱检测:血游离肉碱显著增高,多种长链酰基肉碱降低,C16、C18、C18:1降低,C0、C0/(C16+C18)增高。基因检测:基因突变分析可以进一步确诊和用于产前诊断。CPTⅡ常规检查:低酮性低血糖、肌酸激酶及肝酶增高、尿肌红蛋白升高,严重者出现肾功能异常。串联质谱检测:血游离肉碱显著降低,多种长链酰基肉碱升高,C14、C16、C18、C18:1、(C16+C18)/C2升高,C0降低。基因检测:基因突变分析可以进一步确诊和用于产前诊断。CPTⅠ治疗原则:避免饥饿。长期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以减少脂肪动员的供能途径并增加糖原储备。急症处理:急性低血糖发作时,迅速给予足量10%葡萄糖溶液静脉输注,血糖纠正后应继续给予葡萄糖溶液静滴以利肝糖原合成。饮食控制:三大营养素的分配一般遵循: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65%-75%,蛋白质8%-10%,其中必须脂肪酸的补充1%4%。推荐多餐制,尤其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最好每4小时喂食一次。CPTⅡCPTⅡ缺乏症总的治疗原则是避免饥饿和长时间运动,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饮食,对症处理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饮食控制:注意补充必需脂肪酸和限制长链脂肪酸摄入,多餐饮食,给予富含中链甘油酸的食物,夜间给予生玉米淀粉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药物治疗:左旋肉碱:继发肉碱缺乏时应补充左旋肉碱50-100mg/kg.d,维持血中游离肉碱水平稳定•苯扎贝特:苯扎贝特可使CPTⅡmRNA表达增加,残余酶活性增加,用于治疗较轻微的迟发型患者,改善症状及远期预后。急性期治疗:急性能量代谢危象时应持续高速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同时给予左旋肉碱100-200mg/kg.d静脉滴注。对于迟发型患者,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防止横纹肌溶解所致的肾衰竭的发生发展,应充分水化治疗。一旦出现肾衰竭迹象,应尽早进行透析治疗。预防普及该病的新生儿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已检出致病突变明确残余酶活性的家系,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饥饿,坚持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限制运动时间和强度,预防感染,防止急性发病。https://mp.weixin.qq.com/s/3TMWYtf4UDOz-wa8kHF_3Q推荐医生:杨艳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传代谢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15日377
0
0
-
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食物中甲硫氨酸在体内转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被称为“新一代胆固醇”,Hcy代谢途径发生障碍时,可导致血液中Hcy水平升高。Hcy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等不良影响,与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密切关系。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Hcy每升高5μmol/L,心脏病发病率升高32%-42%,中风风险增加59%-65%,糖尿病发病率增加29%,此外Hcy升高还会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将血清Hcy≥15μmol/L,认定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降Hcy没它不行在Hcy代谢过程中,叶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Hcy再甲基化的一碳单位供体和辅酶,可将Hcy转化为甲硫氨酸(下图)。叶酸摄入不足可导致Hcy代谢受阻,水平升高;补充叶酸可降低Hcy水平。虽然叶酸在绿叶蔬菜、动物肝脏中含量较高,但叶酸自身结构不稳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很容易流失,而且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叶酸,因此人们很容易缺乏叶酸。备孕女性以及贫血患者需要补充叶酸,而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通过补充叶酸也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06日130
0
0
-
线粒体病有哪些类型?
线粒体病是遗传缺陷性疾病。根据线粒体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1.线粒体肌病。线粒体病变侵犯骨骼肌为主。多在20岁时起病,也有儿童及中年起病,男女均受累。2.线粒体脑肌。病变同时侵犯骨骼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多在儿童期起病,首发症状为眼睑下垂,缓慢进展为全部眼外肌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双侧眼外肌对称受累,复视不常见。3.线粒体脑病。病变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包括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Alpers病及Menkes病等。
曹玉红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03日67
0
0
-
余医生您好,叶酸不吃同型半胱氨酸就高,那叶酸得吃一辈子吗?会中毒吗?谢谢!
余娜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8日163
0
0
-
什么是PC缺乏?PC缺乏是遗传的吗?
上一期文章我们分享到YU(化名)的案例,她5次妊娠均失败,终被我找到了背后的“凶手”之一——PC缺乏,通过用药方案的调整,按计划备孕后,于2022年8月3日喜迎小宝贝。本期文章将详细讲解“什么是PC?”、“PC缺乏是遗传性的吗?”、“检测蛋白C活性有要求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什么是蛋白C(PC)?蛋白C是血液中的一种抗凝蛋白,可以减缓血栓形成,如果蛋白C的浓度过低或活性不足,就可能会导致凝血过度,因此蛋白C缺乏症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而妊娠状态会导致血栓发生风险进一步增高!PC缺乏是遗传性的吗?PC缺乏分遗传性及获得性两类:1.遗传性PC缺乏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它的发生率约为0.1~0.3%,在血栓栓塞患者中占2~8%。大多在15岁后发病,40岁前发病的占50%。遗传性蛋白C缺乏可分为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类。杂合子型十分常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血栓形成,约有半数40岁以前有过深部静脉形成和(或)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肋静脉或皮肤微血管栓塞,出现皮肤坏死是该病特有表现。纯合子型少见,常见于婴儿,出生后即有内脏静脉血栓广泛形成,导致皮肤及指趾坏死;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着。患儿多在早期死亡,其蛋白C的活性仅为正常值1%以下;而蛋白C水平在5%~20%的纯合子中,血栓形成的发病年龄在11~45岁。2.获得性PC缺乏多见于严重的肝病、肝硬化患者;口服避孕药、妊娠状态;制动、创伤;感染状态;VitK缺乏或应用VitK拮抗剂如:华法林等。检测蛋白C活性有要求吗?1.不能以一次检测结果下结论,至少有二次的复核,所以YU的蛋白C活性:47.9%-32%;2.不能在妊娠状态或口服雌激素类药物状态下测PC,所以YU的蛋白C活性检测是在孕前,没有服用相关药物状态下进行;3.需要在抗凝治疗终止时,比如停用华法林至少2周后才是检测的时机;4.需要避开急性血栓时期,至少在血栓发作后10天检测蛋白C。特别强调,发现PC活性低同时还要明确是否遗传性,这对她以后血栓疾病的预防有积极指导作用,YU是蛋白C基因的第9号外显子发生p.Thr337Ile杂合突变,即使不去怀孕,中老年时期就要注意血栓风险的预防。除了生育时需要对症治疗,更重要的还有今后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降低血栓风险。
鲍时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14日334
0
4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CPS1D)/尿素循环障碍图片/高氨血症/高血氨症鉴别图片
CPS1D是因编码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CPS1活性降低或丧失,致使尿素循环发生障碍,人体内NH3的主要代谢途径受阻,出现高氨血症,因此该病又称“高氨血症1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是人体尿素循环过程中的限速酶,催化尿素循环过程中的第一步反应。尿素循环在肝脏中进行,这些含氮代谢物在CPS1的催化下转化为氨甲酰磷酸,最终化为尿素,随尿液排出体外。CPS1缺陷将会出现血氨蓄积。尿素循环障碍是指尿素循环过程中所需的酶活性降低或缺乏,导致氨的代谢受阻,血氨增高,引起的疾病,共涉及7种酶,引起7种相应疾病,包括CPS1D、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瓜氨酸血症Ⅰ型、精氨酸琥珀酰尿症、精氨酸血症、鸟氨酸血症及N-乙酰谷氨酸血症。CPS的致病基因CPS1基因位于2q35,基因全长约120kb,包含38个外显子和37个内含子。目前国际上已经报道200余种CPS1基因突变类型,多数为单个碱基置换的错义突变,其他为无义突变、剪辑点突变和枢移突变等,亦有小片段及大片段缺失的相关报道。CPS1基因突变具高度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患者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临床表现极为多变,主要表现为高氨血症的相关症状,严重程度与血氨水平、患儿的发病年龄及CPS1缺陷的程度有关。新生儿期发病的患儿病情凶险,可从喂养困难、呕吐、嗜睡烦躁易怒和呼吸急促,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可迅速发展为痉挛、昏迷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幸存者多遗留严重的智力损害。婴儿期发病的患儿症状相对较轻,表现更为多变,生长发育障碍、行为异常、肝大和胃肠道症状多见。儿童和成人期发病者通常有慢性神经系统损伤,以各种行为异常、精神错乱、烦躁易怒和发作性呕吐为特征,常因高蛋白饮食、感染等诱发急性发作。实验室检查血氨水平检测,CPS1D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氨浓度可超过150µmol/L甚至更高(正常值不超过50µmol/L)。血氨基酸测定可发现患者血谷氨酸浓度增高,瓜氨酸和精氨酸浓度降低,而尿乳清酸浓度可正常或降低。血转氨酶水平可升高,且伴有肝大,因此可治误诊为肝炎。肝细胞活检酶学测定可发现患者CPS1活性降低或丧失,但并不能以此确定诊断,还需与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鉴别。明确诊断可通过CPS1基因突变检测。诊断:CPS1D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血氨测定是早期诊断的关键。血氨浓度升高,血甘氨酸及谷氨酸浓度亦升高,瓜氨酸浓度降低,尿乳清酸浓度可正常或降低;结合临床表现,主要为高氨血症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如头痛及呕吐、烦躁易怒、昏睡、行为异常等。肝细胞活检酶学测定CPS1活性丧失或低下;检测出CPS1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CPS1D需与其他几种类型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如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等。有条件者可行可行基因突变分析及活性测定,以排除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此外还需与其他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继发的高氨血症进行鉴别,如丙酸血症和甲基丙二酸血症等有机酸血症,脂肪酸代谢障碍,酮症性甘氨酸血症及线粒体病等。治疗与预防以低蛋白饮食治疗为主,并保证热量供给,减少氨的生成。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必须依据患者血氨和血氨基酸水平随时进行调整,尤其应注意监测血浆谷氨酰胺和必需氨基酸的浓度。饮食治疗:低蛋白、高热量饮食,减少氨的产生。急性期则需禁食蛋白质48小时。药物降血氨:利用旁路代谢途径,促进氨的排出。常用药物有苯甲酸钠、苯丁酸钠、精氨酸及瓜氨酸等,口服或静脉均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若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患者血氨浓度,则应考虑尽快进行透析治疗。活体肝移植治疗:活体肝移植可纠正患者的尿素循环障碍,明显降低血氨水平,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能逆转已经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预防:避免近亲结婚;对CPS1D高危家庭的夫妇及先证者进行DNA分析和遗传咨询,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开展新生儿筛查,及早发现CPS1D患儿,尽早开始治疗,防止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生。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9日226
0
0
-
22q11.2重复综合症简介
一、概述22号染色体的22q11.2重复导致了该综合征,重复片段在1.5Mb-3.0Mb,大多数病例重复片段大小在2.5Mb左右,最大为3.0Mb;涉及到的基因有BCR、IGLL1及RGL4等20余个。22q11.2重复综合征表型谱非常广,从正常到全面发育发育迟缓、面部异常、心血管异常、更多的是学习困难、语言延迟等神经系统的异常及其他先天性异常;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有些自认为是正常的)。这些表现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在孕期无法发现。22q11.2微重复是非致病多态或临床表型多变,且有不完全外显综合征,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但出现症状的比例相对较高。约90%是由于新发变异引起的。有文献报道携带此重复变异的孩子可以是正常的,在羊水穿刺结果中8例携带22q11.2重复,6例出生(均来自父母遗传),其中1例随访到3岁无异常。二、临床表现22q11.2重复综合征患者(出生以后)的临床有以下具体表现。1.生长迟缓63%2.头颈部异常 小头、小下颌、低耳位、耳发育不全、眼内眦赘皮、眼睑下斜、宽鼻梁、鼻梁塌陷、高腭。3.心血管异常 先天性心畸形。4.肌异常 肌张力低下。 5.呼吸道异常 腭咽闭合不全。6.神经系统异常 精神运动迟缓(67%)、学习困难(97%)、语言发育障碍。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基因芯片检查结果确定。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9日589
0
0
-
17q12缺失综合征
一、概述17号染色体上有大约8100万个碱基对,占细胞中DNA总量的2.5%到3%。约有1200到1300基因,为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提供遗传指令编码,这些蛋白质有多种功能。17q12缺失综合征是指17号染色体17q12区域缺失了1.4-1.8Mb的DNA片段,影响了每个细胞内17号染色体2份拷贝中的其中一份,导致染色体拷贝数量与结构发生了变异,导致的一类综合征,主要特征是有多种神经发育异常及器官发育异常。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2万。二、临床表现17q12微缺失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颜面部异、泌尿系统异、生长发育异常、神经行为异常、大脑结构异常(罕见)、少年糖尿病及其他少见异常。1.颜面部异前额高而圆,弓形眉、外侧眼睑赘皮、眼睑下垂,头围大,小下颌。2.肾或尿道结构异常多囊肾(67%-90%)、肾缺如、肾功能异常,尿道异常。3.生长发育异常生长发育缓慢、语言发育落后、智力落后、学习障碍、手脚灵活度不好。4.神经行为异常孤独谱系障碍、少与人社交、运动协调能力差、癫痫、过度兴奋、易激怒。5.少年糖尿病及其他少见异常胰腺发育不良(10%-20%)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其他异常包括大脑结构异常、眼科疾病(眼间距过宽、小眼球、白内障及视力异常等)、呼吸道与泌尿道易感染、脊柱侧弯,女性生殖器官异常(少见),成人期肝病变。三、基因突变17号染色体长臂12区遗传物质微缺失区域包含15个基因,尤其是HNF1B和LHX1这两个基因的缺失,是此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出现某些典型症状的主要诱因。1.HNF1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HNF1B基因与肾、肝及胰发育有关。每个细胞中HNF1B基因缺失一份拷贝,会导致胚胎肾、肝、胰和尿道发育畸形,导致了该综合征的关键囊性肾病、肾发育异常、糖尿病及肝病变。这些病理改变与HNF1B基因单倍剂量不足相关,导致HNF1B基因编码的肝细胞核因子﹣1β对胚胎期肾、肝、肠道及胰岛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调控异常。2.LHX1基因LHX1基因在胎儿发育早期就在大脑中表达,机体内LHX1基因若是缺失一份拷贝,会导致患者出现智力残障、精神和行为方面的障碍。敲除该基因的小鼠没有子宫及卵巢,这可能与17q12缺失的女性可以出现子宫发育异常(MRKH)综合征(包括先天性无阴道及阴道部份缺损)有关。此染色体区域其他基因缺失也可能使得患者出现17号染色体12区遗传物质缺失症的一些典型症状。四、遗传模式此遗传病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即每个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若是缺失一份拷贝即足以诱发此病。大多数患者的家族都没有此病的患病史。少少数是遗传自患者父亲或母亲。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6日612
0
1
-
祖祖辈辈没有患遗传病的,为啥不能排除遗传性疾病?
经常听家长朋友说:“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得遗传病的,孩子不可能是遗传病。”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遵医嘱进行了遗传性疾病相关检查。有些根本不信,也不进行相关检查。不幸的是,有些运气不佳的家庭又迎来了第二个患相同疾病的孩子。令人感觉非常遗憾和无奈。群众口中的遗传病一般是指这个病是从祖辈传过来的(从父辈或者祖父辈)。医学上的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导致的疾病。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核DNA),少部分在线粒体内(线粒体DNA)。我们的遗传物质都来自于上一代(核DNA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线粒体DNA都来自母亲)。胚胎发育早期,受精卵形成后,精子和卵子携带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为下一代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在胚胎发育期,受精卵细胞的复制分裂伴随着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再分配(到各个细胞内)。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病毒感染、射线辐射、噪音等等,遗传物质在复制分离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差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染色体畸形、基因变异(所以,孕期保健避免各种有害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遗传性疾病可以是在某个个体新产生的。因此,广义的遗传性疾病应该有三层意思:1,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疾病;2,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来自于上一代,也可以是新产生的;3,新产生的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变异可以传递给下一代。所以,祖祖辈辈没有患遗传性疾病,还是不能排除患遗传性疾病的可能。尊重临床医师的判断,进行相应的检查才是对孩子、对家庭负责的表现。
常杏芝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1日342
0
1
遗传代谢病相关科普号

张沛医生的科普号
张沛 主治医师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29粉丝24.4万阅读

儿童肝病
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肝病科
4380粉丝12.7万阅读

袁云医生的科普号
袁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8078粉丝138.8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商晓红 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内分泌科
遗传代谢病 18票
小儿糖尿病 7票
内分泌疾病 5票
擅长: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糖尿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各类佝偻病等内分泌疾病;甲基丙二酸血症、戊二酸血症、枫糖尿病、异戊酸血症、线粒体病、高胰岛素血症、低血糖、低血钾等遗传代谢病的防治有研究。 -
推荐热度4.3陈永兴 主任医师河南省儿童医院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矮小症 19票
性早熟 7票
遗传代谢病 5票
擅长:儿童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治(擅长矮小症、性早熟、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甲状腺疾病、肥胖和甲基丙二酸血症等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治) -
推荐热度4.3张也 主治医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小儿甲状腺疾病 19票
矮小症 7票
遗传代谢病 5票
擅长:擅长生长、发育障碍,如身材矮小、性早熟; 糖代谢紊乱如儿童糖尿病、低血糖症; 基因缺陷引起的代谢紊乱; 青春期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肾上腺疾病; 肿瘤术后的代谢及内分泌紊乱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