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和胸腺囊肿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一、病理特征-胸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有多种病理类型,如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等,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和增殖能力。-胸腺囊肿:是一种囊性病变,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胸腺囊肿源于胸腺发育异常,囊壁由纤维组织和胸腺上皮细胞构成,内含清亮液体或胶冻样物质。获得性胸腺囊肿常因炎症、创伤等引起,囊壁可为纤维组织,内容物多样。二、临床表现-胸腺瘤:早期多无症状,肿瘤长大后可能出现压迫症状,如胸痛、胸闷、咳嗽、气短、吞咽困难等,还可能合并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腺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囊肿较大时也可产生压迫症状,但通常较少合并其他特异性疾病。三、影像学表现-胸腺瘤:在CT等影像学检查中,多表现为前纵隔的实性肿块,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边界可清晰或模糊,增强扫描时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胸腺囊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物,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增强扫描无强化。四、治疗方式-胸腺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不能完全切除或术后有残留的胸腺瘤,以及一些恶性程度较高的胸腺瘤,还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胸腺囊肿:对于较小、无症状的胸腺囊肿,可定期观察。若囊肿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有恶变可能时,则需要手术切除,一般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极少复发。
近日,宁波市第一医院胸外科成功为一位患者切除了颈胸交界巨大纵隔肿瘤,该肿瘤一直是困扰胸外科的重大难题,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患者刘女士,胸闷气急十几年,这几年走几步路就气喘,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发现纵隔巨大肿瘤像“小婴儿”样顶立在纵隔大血管气管中间,上极至甲状腺,下极骑跨在主动脉弓上,大小160mm×80mm×50mm,气管严重受压后扭曲狭窄,最窄处4mm,刘女士求助多家医院均无果,后辗转来到我院李晨蔚主任门诊,李主任将其收治入院。手术按计划进行,术前,李晨蔚主任制定了“L型”切口,术中,李主任带领手术团队沿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切口,劈开胸骨至右侧第三肋间,再横断胸骨至第三肋间做右胸部前外侧切口,整个切口长约35cm,充分显露了纵隔肿瘤,最终在甲状腺外科戴永平主任的合作下,以及麻醉科和手术室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该肿瘤被完整取出,历时3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术中快切病理提示:甲状腺肿伴大片出血、钙化及变性。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一周后顺利出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据悉,颈胸交界处肿瘤总体发病率较低,病理性质也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此部位的肿瘤毗邻重要血管神经,且周围为骨性结构所环绕,切除困难,容易损伤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造成严重并发症。这不仅要求主刀医生对解剖结构了然于胸,更考验其手术技术和心理素质。
宁波一院胸外科李晨蔚主任团队今年完成单孔胸腔镜手术800多例,覆盖病种全面:1、单孔肺叶切除术,2、单孔肺段切除术,3、单孔联合亚段切除术,4、单孔肺癌大肿瘤新辅助后根治术,5、单孔复杂肺肿瘤支气管袖状吻合术,6、纵隔肿瘤切除术,7、单孔食管间质瘤切除术,8、单孔脓胸清除+纤维板剥除术,9、单孔胸腔镜交感神经离断术。同时,我们完成了四次单孔胸腔镜手术全国直播,与全省及全国胸外科专家交流,全国数万人次观摩手术。单孔胸腔镜手术是目前为止最微创的胸部手术,具有七大优势:1、只有一个切口,长约3cm,最小2cm,胸壁创伤最小,2、规范,单孔手术发展到现在已经10年,非常成熟,完全达到规范的手术治疗标准,3、省时高效,有经验的单孔手术医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4、术后疼痛减轻,疼痛时间缩短,切口小,肌肉和肋间神经损伤少,避免了大切口的严重损伤,也避免了多孔手术造成的多肋间肌肉和神经的损伤,术后恢复快,5、住院时间缩短,创伤最小,恢复快,6、避免长期慢性疼痛,切口小和孔少,减少了由于肌肉和神经损伤造成的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的机会,7、美容,结合皮内缝合,几乎看不到切口,特别适合女性和年轻患者。结合术中肋间神经阻滞,3mm胸管等无痛无管化ERAS管理,把微创做到极致,让患者获得最佳手术体验!造福广大患者,让病人最佳获益!新的一年我们更加努力!
总访问量 2,640,112次
在线服务患者 6,201位
科普文章 93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