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简称: 北京肿瘤医院
公立三甲肿瘤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骨肿瘤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骨肿瘤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骨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标准化方案帮助患者重获功能骨肿瘤(如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等)的治疗中,保肢手术(Limbsalvagesurgery,LSS)已成为主流选择,90%以上的患者可通过手术保留肢体。然而,术后康复却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尽管早期活动、步态训练和肌力恢复被公认为关键,但具体如何操作?不同手术部位(如股骨、胫骨、肱骨、骨盆等)的康复方案有何差异?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医患双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肿瘤科多年来致力于骨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大量既往病例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填补了骨肿瘤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这一空白,我们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提出了基于解剖部位的标准化康复流程,并在临床中验证了其对功能恢复的显著改善作用。?骨肿瘤手术的五大常见部位: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全股骨、骨盆。每个部位的康复方案均根据手术类型和肌肉修复需求制定,分阶段实施。不同手术部位的康复计划如下,不同情况康复过程会有所差异,请练习前咨询您的主管医生,制定更符合您情况的康复锻炼计划。注:因骨盆患者术后康复在上期已报道,本篇不再重复说明。康复目标:膝关节完全伸直,可屈曲90°术后1-3天:患肢踝关节背伸屈曲运动(图3)背伸时膝关节尽量贴紧床面,背伸时绷住,停留10秒再放松,即为一次。30次/组,一日6组,可以早中晚各做2组,保证每日100-200次避免膝关节主动屈曲。术后1-2周练习勾脚,直腿抬高(图4)。患者取平卧位,要求:勾脚,膝关节呈伸直位,抬离床面10秒,然后慢慢放下,即为一次20次/组,一日6组,早中晚各做2组术后2周左右遵医嘱下地站立,通常股骨远端术后无须佩戴支具。?术后2-6周膝关节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度。术后2-6周有条件者可开始应用CPM(图5)进行膝关节屈曲锻炼,从20°开始,每3天增加10°,至90°为止。继续练习抬腿至可抬离床面。术后6周以后逐步增大膝关节活动度?目标:膝关节完全伸直,不必过分追求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1-5天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佩戴长腿支具,保持膝关节伸直状态,避免屈曲导致髌韧带止点撕裂(图8)。踝关节屈伸活动(图3)。?术后5天—2周禁止膝关节屈曲,严格佩戴支具。练习勾脚抬腿。术后2周—6周可尝试佩戴支具下地站立。术后6周以后去除支具,逐步开始膝关节被动活动。屈曲活动度练至90°为佳。不可过度屈膝,行走时避免跪地摔倒,以防重建之髌韧带止点撕裂。目标:恢复下肢肌力,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1-3天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脚尖向上,需佩戴医用丁字鞋(图11))。全股骨置换术需佩戴腿长型支具(图12)。术后4天到6周在保持外展中立位的同时,开始练习勾脚,直腿抬高(图13)。全股骨置换的患者术后2周可以开始锻炼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周以后逐步下地负重,初期需要助行器及继续佩戴支具。下地后刚开始可坐高凳子,逐步过渡至髋关节屈曲90°,因早期过度屈髋会导致脱位。目标:恢复手、腕、肘关节功能及大部分肩关节功能术后1-10天需要佩戴支具,保持肩外展(图15)。开始手的功能锻炼,屈伸手指、手腕,握球运动。可以在健侧肢体的协助下开始肘关节被动活动。避免肘关节完全伸直,以防缝合之肌肉韧带等撕脱。术后10天到6周逐步开始肘关节主动活动。4周后肘关节可完全伸直。术后6周以后开始被动活动肩关节,并逐步增大活动度。化疗导致的患者疲劳,伤口感染或二次手术(如肺转移切除)可能中断康复锻炼。对这类患者要设计灵活方案,不应为了追求过高的功能要求而强行锻炼,应优先维持基础功能。目前全球仍缺乏针对骨肿瘤术后的统一康复标准,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的康复流程来优化手术效果,让康复有章可循。骨肿瘤手术不仅是切除病灶,更是重建生活的起点。基于手术部位的标准化康复方案能显著提升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未来,结合更精细的手术技术与个体化康复支持,骨肿瘤患者有望更快重返正常生活。小贴士:若身边有骨肿瘤术后患者,请提醒他们——术后康复需耐心遵循专业指导,早期科学训练比“静养”更能加速功能恢复!?参考文献:HematolOncolStemCellTher.?2013Sep-Dec;6(3-4):105-11.
3D打印假体在肢体骨肿瘤“极限”保肢保关节中的创新应用一、3D打印技术的历史:从概念到医疗革命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材料逐层累加制作实体,比如蛋糕制作),相比于既往的减材制造(比如一块布裁剪后制作衣服或一块木裁剪后制作桌椅)和等材制造(比如一锭铁块融化后倒入模具制作成铁器),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革命。该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美国科学家查克·赫尔(ChuckHull)发明了立体平版印刷,3D打印技术也由此正式诞生,因此ChuckHull被称为“”3D打印之父“”。早期的3D打印主要用于工业原型制造,直到21世纪初,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影像学的进步,该技术开始进入医疗领域。在骨科领域,3D打印的首次突破性应用是2000年代初的个性化骨模型制作。通过CT或MRI数据重建患者骨骼三维模型,外科医生得以在术前精准规划手术路径。2010年后,金属3D打印技术(如电子束熔融和选择性激光熔融)的成熟,使得钛合金等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复杂结构制造成为可能。2013年,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成功完成全球首例3D打印钛合金颅骨植入手术,开启了骨科假体定制化时代。二、3D打印技术重塑恶性骨肿瘤保肢新模式在肢体恶性骨肿瘤治疗中,对于肿瘤距离关节面尚有一定安全距离的情况,常规的假体柄无法固定,而3D打印技术通过以下创新实现了“极限“保肢保关节最新理念:1.个性化解剖重建根据术前患者的CT和核磁数据,设计肿瘤精准切除的切割导板,基于患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形态,3D打印可制造完全匹配的假体。比如3D打印的短粗柄,实现最大面积的界面-骨接触,这种情况常采用外加辅助防旋钢板,增加初始稳定性。2.生物融合界面设计假体表面采用仿生松质骨微孔结构(孔径300-600μm,孔隙率60-80%),促进骨细胞长入。钛合金多孔结构6个月内骨长入率达78%,显著高于传统喷砂表面(42%)。3.功能保留最大化3D打印假体保留了患者自身关节,可实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最大化。三、3D打印假体在原发恶性骨肿瘤“极限保肢保关节中的应用”3D打印假体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体现出其在保肢中的优势,许多患者得益于此技术达到了保肢保关节的目的。我在临床使用中也体会很深,“极限”保肢保关节既体现了假体制作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个体化“精准医学”的实施。以下是我精选的几个典型病例和大家分享。典型病例1男性,16岁,术前穿刺活检诊断为右肱骨近端软骨粘液性纤维瘤,低度恶性肿瘤,放化疗无效,广泛切除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如果采取肱骨近端瘤段截除,肱骨近端肿瘤假体置换,则由于肩袖止点切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将严重受限。是否可以保留肱骨头和肩袖止点?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术前根据CT和核磁检查,设计导板和3D打印假体,辅助钢板螺钉。假体为中空设计,插入自体腓骨,外加辅助钢板防旋,为“热狗”重建模式术中精确截骨,将瘤段完整切除,该手术的技巧在于既完整切除了肿瘤,又保留了肱骨头和肩袖止点术后2年,肿瘤未复发,肩关节功能正常术后3年,肿瘤未复发,复查CT示假体-骨界面骨整合良好,自述可以做俯卧撑和引体向上典型病例2:33岁男性,右股骨远端肿瘤,穿刺活检为软骨肉瘤,怀疑骨软骨瘤恶变如果常规行股骨远端瘤段截除,肿瘤性股骨远端假体置换手术,则牺牲膝关节。从术前核磁和CT上看,可以“地图样”完整切除肿瘤,保留股骨远端关节面。不规则3D打印假体设计术中“地图样”完整切除肿瘤,安装假体术后3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正常典型病例3女性,71岁,左股骨近端软骨肉瘤在当地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后6年肿瘤复发,巨大肿瘤包块截骨导板设计,既保证安全的肿瘤切除边界,又保留股骨远端关节面和股骨干骺端术后4个月复查,患者行走正常典型病例423岁男性,左胫骨近端骨肉瘤化疗后,化疗反应良好,复查CT和核磁肿瘤距离胫骨平台尚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截骨后可以保留胫骨平台和关节面典型病例514岁男性,右胫骨近端骨肉瘤化疗后,肿瘤侵犯胫骨范围较长四、3D打印技术在假体翻修“极限”保肢中的应用典型病例6(股骨柄松动翻修)58岁男性,右股骨远端假体置换术后8年松动,假体周围皮质如“纸样薄”,翻修时只能截除,残留的股骨近段较短,常规假体柄无法固定典型病例7(假体柄断裂翻修)29岁男性,左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假体置换术后10年,假体近端柄断裂,患者无法行走。骨水泥固定的折断假体柄取出非常困难,既往采取股骨开槽方法耗时费力,手术创伤大,或将股骨远端假体更换为全股骨假体,患者将牺牲正常的髋关节。现采集患者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采用创新性3D打印技术设计股骨外套筒,外加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不再将折断股骨柄取出,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患者术后3周即可正常下地行走。五、总结与展望3D打印技术正推动恶性骨肿瘤保肢从“结构替代”迈向“生物功能重建”的新时代,挽救了诸多患者正常的关节,实现了“极限”保肢保关节理念。未来,随着生物材料、智能响应系统和再生医学的交叉融合,3D打印假体有望实现“个性化治疗-动态适应-原位再生”的全链条突破,最终使更多患者不仅“保肢保关节”,更能“保功能、保生活质量”。这一领域的进步将深刻改写骨科肿瘤治疗范式,成为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的典范。当然3D打印假体不仅仅局限于肢体骨肿瘤保肢中,在骨盆骶骨肿瘤的重建中也同样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次我重点讲一讲3D打印假体在骨盆骶骨或脊柱肿瘤重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