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渭南市第一医院
>
急诊科
>
推荐专家
渭南市第一医院
急诊科
已收藏
+收藏
主页
介绍
科室医生
门诊信息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推荐专家
疾病:
咬螫伤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张解放
主治医师
渭南市第一医院 急诊科
擅长:各种农药中毒、鼠药中毒、毒蛇咬伤、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及各种急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病(心梗、脑梗、脑出血、心衰)
专业方向:
急诊科
主观疗效:暂无统计
态度:暂无统计
在线问诊:
未开通
预约挂号:
未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2.7
暂无
查看详情
不限
内科
热门
糖尿病
细菌性痢疾
咬螫伤
胆结石
中毒
手外伤
咬螫伤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南京市第二医院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咬螫伤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蜱虫咬伤后,要观察多久才算安全?
孙宝迪医生的科普号
不小心被蜂蛰伤,应该这样处理
在春夏之交,随着气温的回升和花卉的盛开,蜜蜂、黄蜂等蜂类活动频繁,人们外出时遭遇蜂蛰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蜂蛰伤是指被蜂类螫刺后,蜂刺留在人体内并释放出毒液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蜂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肽、酶类、非肽类和脂类等,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和毒性作用。因此,掌握蜂蛰伤的急救知识对于保障个人健康至关重要。蜂蛰伤的危害蜂蛰伤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导致休克和死亡。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一亿以上人群被膜翅类昆虫叮咬,其中约10%的人可能危及生命。蜂蛰伤的发生率因国家和区域而异,受气候、生态参数、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蜂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出行前了解其分布做好防护,并了解急救措施是重要的。蜂蛰伤急救步骤1.迅速拔出蜂刺被蜂蛰伤后,首先要尽快拔出留在皮肤内的蜂刺。可用消毒的针头或镊子轻轻挑出蜂刺,切忌用力挤压或用嘴吸吮,以免将更多的毒液注入体内。如果在野外无法找到工具,可用指甲轻轻刮出或尝试用嘴将刺吸出,但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加重伤口。2.清洗伤口拔出蜂刺后,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以减少毒液的吸收。清洗时要轻柔地按摩伤口周围,但不要用碱性溶液或碘酒等刺激性药物擦拭伤口,以免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对于不同类型的蜂蛰伤,清洗方法也有所不同:蜜蜂蛰伤: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3%淡氨水等弱碱液洗敷伤口以中和毒液。黄蜂蛰伤: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弱酸性液体中和,如用1%醋酸或食醋洗敷伤口。3.冷敷伤口清洗伤口后,可以用冰块或冷湿毛巾敷在伤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但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敷在伤口上,以免冻伤皮肤。冷敷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4.局部用药对于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白色洗剂以消散炎症,或用抗组胺药、止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油膏外敷。红肿严重伴有水疱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此外,也可用生茄子切开涂搽患部以消肿止痛。但请注意,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避免自行使用不当药物。5.口服药物如果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可在医生建议下口服抗组胺制剂或小剂量强的松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对于严重的蜂蛰伤,如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并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被蜂蛰伤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呼吸急促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监测体温,如有发热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被蜂蛰伤后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就医。特殊情况下的急救处理1.大面积蜂蛰伤如果被蜂蛰伤面积较大或同时被多只蜂蛰伤,应立即就医进行抢救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抗过敏、抗炎、抗感染等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蜂蛰伤后出现全身症状如果被蜂蛰伤后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或出现小便减少、颜色加深、黄疸等临床表现时,应立即就医进行抢救治疗。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已经出现了多器官功能损害或休克等严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救治。3.特殊人群的处理孕妇:孕妇被蜂蛰伤后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和胎儿情况。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胎儿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同时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儿童:儿童被蜂蛰伤后由于皮肤娇嫩且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反应。因此应更加注意观察和护理并及时就医治疗。综上所述,蜂蛰伤急救需迅速行动,包括拔出蜂刺、清洗伤口、冷敷、局部用药及必要时口服药物。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预防蜂蛰伤需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惊扰蜂类。此外通过穿着防护衣物,减少使用香浓化妆品也能预防蜂蛰伤我们。此外,了解蜂种特性,也更有助于更精准处理伤口和症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公众能掌握蜂蛰伤急救知识,及时就医和处理,以减少伤害风险。
刘军连医生的科普号
外出游玩被蚊虫叮咬为什么总是我?
齐淑贞医生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