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简称: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
公立三甲中医医院

推荐专家

心衰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心脏乱跳 + 气喘?警惕这对“难兄难弟”——房颤与心衰的纠缠,早查BNP和心超是关键!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紧密相连的心脏问题患者:一种是感觉心脏“乱跳”、“心慌慌”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另一种是“走几步就喘”、“脚踝水肿”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6月6号是“中国房颤日”,和大家聊聊这对“难兄难弟”——房颤与心衰,它们常常相伴相生,相互加重,而早期发现、精准评估(特别是通过脑钠肽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和规范治疗是打破恶性循环、守护心脏健康的重中之重。心衰是房颤的“温床”:心衰意味着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心脏长期“疲劳”工作,心房会被拉大、心肌纤维化,就像给心脏电路布满了“短路”的隐患,极易诱发房颤。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心衰患者最终会发展成房颤。房颤是心衰的“加速器”:房颤时,心房失去规律收缩,变成“乱哆嗦”(颤动)。这带来两大危害:★泵血效率下降:心房的“助力泵”作用消失,心脏整体泵血能力下降约20-30%,这对本已脆弱的心衰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心跳过快且乱:房颤时心室率(心跳)往往又快又乱。长期过快的心跳就像让心脏一直在“百米冲刺”,心肌过度劳累、耗氧增加,会直接损害心脏功能,显著加速心衰的恶化。结果:房颤和心衰一旦“联手”,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心衰诱发或加重房颤→房颤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加重心衰→更严重的心衰又使房颤更难控制,最终导致患者的症状(如气短、乏力、水肿)会明显加重,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都大大增加。要打断这个恶性循环,早期识别房颤患者是否存在心衰,或者评估心衰患者是否新发了房颤及其严重程度至关重要!这时,两项检查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1.?血液检测:脑钠肽(BNP或NT-proBNP)——心脏的“求救信号弹”★它是什么?当心脏压力增高或过度拉伸时,心肌细胞会释放出BNP或NT-proBNP到血液中。它们的水平高低,是反映心脏承受压力和心功能状态非常敏感和特异的指标。★为什么对房颤患者重要?筛查隐匿性心衰:有些房颤患者早期可能没有典型的心衰症状(如胸闷、气喘、乏力、脚肿),但BNP/NT-proBNP升高(房颤时BNP≥105ng/L或NT-proBNP≥365ng/L),就像心脏提前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我们患者可能已经存在心脏功能损害或早期心衰,需要立即干预。评估心衰严重程度:BNP/NT-proBNP数值越高,通常意味着心脏负担越重,心功能越差。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BNP/NT-proBNP水平是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更强效的抗心衰药物)和预测未来风险(如再住院、死亡风险)的重要参考。治疗后BNP下降,往往提示治疗有效。2.?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心超)——心脏的“高清透视眼”★它是什么??无创观察心脏结构和运动的检查,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为什么对房颤患者不可或缺?核心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衡量心脏泵血能力最关键的指标,对选择后续治疗方案(尤其是心衰药物)有决定性影响。评估心房大小:左心房扩大是房颤发生和持续的关键结构基础,也是预测房颤治疗效果(如导管消融成功率)和卒中风险的重要指标。心超能精确测量心房大小。发现心脏结构问题:能清晰显示心脏瓣膜是否有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肌是否肥厚、心包有无问题等,这些都是导致或加重房颤和心衰的潜在病因。重要提示:BNP/NT-proBNP和心超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BNP提供敏感的生化信号,心超提供直观的结构功能影像,两者结合才能更全面、准确评估房颤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尤其是心衰的存在和性质。一旦确诊房颤,尤其是合并心衰或存在心衰风险(如BNP升高、心超异常),治疗目标不仅是控制症状,更要着眼于改善预后,打破房颤-心衰的恶性循环。主要策略包括:1.?心率控制:让心跳“慢下来、稳下来”★目标:将过快且不整齐的心室率控制在相对平稳、合理的范围,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这是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最基础的治疗策略。★方法:使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心功能、血压等个体化制定。2.?节律控制:争取让心跳“重回正轨”★目标:尽可能恢复并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正常心跳)。这对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心功能有优势。★方法:药物复律/维持窦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决奈达隆、普罗帕酮等)。需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和获益,部分药物在心衰患者中应用受限。电复律:用电流瞬间“重置”心脏节律,使其恢复正常。适用于药物无效或紧急情况。导管消融术:这是目前最有效、且推荐级别越来越高的节律控制方法,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3.?抗凝治疗:预防中风——重中之重!★为什么是核心?房颤时心房血流瘀滞,极易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堵塞脑动脉,就会导致灾难性的脑卒中(中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非房颤者的5倍!合并心衰则风险更高。★关键点:是否需要抗凝不取决于是否有症状,而主要取决于卒中风险评估(常用CHA?DS?-VASc评分)。大多数房颤患者(尤其是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都需要终身抗凝治疗,除非有禁忌症。★药物选择:传统抗凝药:华法林-效果确切,价格较低,但需要定期抽血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以调整剂量,受食物药物影响大。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颅内出血风险更低,使用方便(固定剂量,一般无需常规监测),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目前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具体选择需医生根据患者肾功能、年龄、合并疾病等决定。4.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在心功能允许下)、低盐饮食、管理睡眠呼吸暂停(打鼾严重者)等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这对改善心衰、减少房颤复发都至关重要。房颤vs心衰房颤与心衰,常常“狼狈为奸”,严重威胁健康。对于房颤患者,千万不能只盯着“心慌”本身!务必重视:1.?早期筛查心衰:脑钠肽(BNP/NT-proBNP)血液检查是发现隐匿性心衰(心衰B期)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灵敏“警报器”。2.?精准评估心脏:心超是明确心功能(LVEF)、心脏结构(心房大小、瓣膜情况)、寻找病因的“金标准”影像学工具。3.?规范综合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心率/节律控制(药物或导管消融)+抗凝治疗(预防中风)+心衰规范化药物管理+控制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打破恶性循环,保护心脏功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或家人有房颤,请务必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BNP和心超等检查,并坚持规范化治疗。早发现、准评估、强干预,是战胜这对“心脏杀手”组合的关键!
心衰患者可以活几年心衰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是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危重状态!常规心衰患者的寿命,一般5年生存率不超过50%,经过几轮的强心利尿治疗、病情反复发作以后,大部分病人都会快速死亡!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破解的办法?传统医学中,强心利尿治疗是心衰的权威治疗模式,几十年来一直被各级医院广泛应用,然而在这种医疗模式治疗后的病人,最终大部分3—5年的寿命,很少有达到8年以上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无奈的接受!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整体治疗模式中,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也就是通常说的不去根!其实,心衰的病因在于心肌细胞的损害,损害的原因包括1.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坏死.2.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病原体损害。正常的强心利尿治疗模式,没有针对上面两种情况的治疗,当然也就不能彻底消除心衰的原因,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形成心衰的几种原因中,最主要、最广泛的就是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在心肌细胞损害后,收缩功能下降,我们传统治疗是用药强迫损害的心肌细胞收缩,进一步加重了心肌细胞的损害。相当于鞭打病牛。当然会越治疗越严重,几次治疗后,心肌细胞死亡光了,人就死亡了。如何能解决这个致命的问题呢?怎么能破解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病因呢?常规用药扩张冠脉血管效果为什么不好?我们大量的研究发现,引起心脏冠脉血管狭窄的原因,是特定的神经损害,是神经介导的心脏冠脉微循环损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这种心脏血管狭窄,所以以往药物治疗无效。既然没有药物可以解决心衰,那么我们就被动等死吗?现在,突破性的医学新进展出现了,有一种神经调控治疗模式,可以解除心脏冠脉微循环收缩,消除心肌细胞缺血损害,从根本上解决心衰!临床统计发现,同时观察病情,强心利尿治疗5年生存率37.3%,神经调控治疗模式5年生存率78.3%,有些病人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那么,就没有五年生存率的说法了!
为什么会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在心脏超声检查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这个结论是不是说明心脏有异常?很多人都提出这样的疑问?回答这个问题,这就要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起。左心室是心脏最大的腔室,心室壁最厚,收缩力也最强,心室具有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是指心脏在舒张期无法有效松弛,或松弛功能不全,使心室充盈变慢、或不完全,或由于心室顺应性不良、膨胀受限导致心室充盈障碍。舒张功能减低有器质性因素与功能性因素,功能性原因所致者问题不大,而器质性病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器质性因素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常见原因及解释如下1.年龄增长发病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心肌逐渐硬化,弹性下降,心脏舒张期的主动松弛能力减弱。临床表现:老年人常见心脏舒张功能轻度减退,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严重时会引发心力衰竭,发生在舒张期即舒张性心力衰竭。2.长期未控制、2级以上的高血压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壁增厚、左心室扩大、心肌变得僵硬,顺应性下降,舒张期无法有效放松。临床风险:约60%-70%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舒张功能异常,最终可能发展为心衰。3.冠心病与心肌缺血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局部心肌缺血缺氧,影响舒张期的能量代谢,使心肌松弛延迟。临床表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症状。4.糖尿病与代谢异常发病机制:高血糖引发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导致心肌纤维化和脂肪沉积。胰岛素抵抗促进炎症反应,加速心肌硬化。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5.心肌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基因突变导致心肌异常增厚,舒张期充盈受阻。限制型心肌病:心肌或心内膜纤维化使心脏弹性丧失,例如淀粉样变性。心肌炎后遗症:炎症导致心肌损伤,修复后形成纤维化瘢痕。6.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排血阻力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和舒张功能下降。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长期压力升高间接影响舒张功能。二、功能性因素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肥胖:内脏脂肪堆积增加心脏负担,促进炎症和心肌纤维化。2.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反复缺氧导致血压波动和心肌损伤。3.某些药物或毒素:某些化疗药物,例如蒽环类,酒精滥用可直接损伤心肌。4.心动过速:心率加快导致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左室松弛度降低,引起舒张功能减退。5.心律失常、各种早搏、房颤:心律不齐引起心室运动不规则,顺应性降低,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三、如何预防或改善?1.控制基础疾病:严格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心率,纠正心律失常,定期复查心脏超声。2.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3.减轻心脏负荷:肥胖者减重,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4.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的病症,优化治疗方案,选择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利尿剂等,降低血压、血脂、控制心率、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担,可以逆转左心室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