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旨在向血液肿瘤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仅供参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能替代医生检查和治疗,请大家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有任何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文章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病友分享在暖白儿童社群,我们始终致力于分享温暖与有力量的故事。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单亲妈妈陪伴女儿治疗的心路历程。对于这位单亲妈妈和她的女儿而言,白血病复发的阴霾曾一度笼罩,让未来陷入无尽的黑暗。然而,她们没有被苦难打倒,反而在绝境中寻得了希望之光。通过她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信念、选择与成长的重要性,小琪的主治医生陆道培医院杨君芳主任也分享了她对儿童B急淋复发后再治疗的专业建议。希望能为更多在困境中面临治疗选择的家长一些参考,给治疗中的家庭带来鼓舞与希望。以下是琪琪妈妈的讲述:我是一位单亲妈妈,女儿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无可替代。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女儿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从那一天起,我和女儿开启了一段艰难却又充满希望的旅程。这一路,有过崩溃,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成长和信念。今天,我想分享我们的故事,希望能给更多家庭带来力量。第一次确诊与治疗:懵懂中的选择2020年,女儿因高烧入院,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没有特别问题,但白细胞高达100多,被评为中危组。当时,我们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标准化疗。那时,我对白血病几乎一无所知,完全依赖医生的安排,治疗过程懵懵懂懂。医生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那个阶段,我的心态和认知都很局限。两年的治疗结束后,我们停药了,女儿的病情看似稳定。然而,2023年复查时,骨穿结果显示病情复发了。面对复发,周围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复发后希望渺茫,另一种则主张拼尽全力治疗。家人之间也有不同的争议,我面临着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但我知道,崩溃没有用,我必须迅速做出决策。在病友的建议下,我联系了陆道培医院的主任医师,得知仍有希望。尽管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但我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女儿再拼一次。即使最后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至少我们努力过,不会后悔。于是,我决定放手一搏,带着女儿前往河北燕郊。转院:一次正确的选择选择陆道培医院时,我并不了解太多,只是听病友说,这是国内治疗血液病的顶尖机构,是难治型白血病患者的最后一站。事实证明,这是最正确的决定。在这里,医生重新评估了女儿的病情。医生告诉我,女儿初诊时白细胞数值过高,在一些地方可能会被评为中危,但在这里会被列为高危组。我问医生:“为什么我们都已经停药一年多还会复发?”医生解释说,如果没有把癌细胞彻底清除,它会在体内处于一个安全数值内。但如果产生了抗药性,随着药物在体内越来越少,直到没有,癌细胞就可能重新生长出来。那一刻,我意识到第一次治疗中可能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或许与复发存在一定关联性。但很快我也想明白了,过往的事情不必再深究,不同地区的医疗认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说在当时,医生已在其能力范围内尽力了,我也在当时的认知程度上做了我能做的决策。我和女儿开玩笑说,同一个课题又让我们遇到了,可能是因为之前在这个课题上的修炼不达标,所以需要对它有更多了解,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以前觉得复发挺不幸的,但到了这里后才发现,不止我们这样,在这治疗的大家的经历都比较类似,大多是因为当初对疾病不够了解,没有从一开始就客观地选择当下对这个病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方案。其实我也是从孩子复发以后,才真正去了解这个疾病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该怎么做,还能做什么。虽然到现在我也不能说很全面地了解,但相比第一次治疗,我确实能够更好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其实很重要。CAR-T治疗:从迷茫到信任我们到医院后,检查结果显示骨髓形态的淋巴细胞高达95%-96%。打了两个星期的化疗后,仍有80%左右,并且还伴有中枢神经浸润(脑白)。医生建议我们进行CAR-T治疗,再桥接移植。当时,我对CAR-T完全不了解,只是隐约听说过它是治疗复发白血病的前沿技术。医生跟我解释了很多,但说实话,那些专业术语我听得一头雾水。不过,我有一个信念:既然我选择了这家医院,就要全力信任医生。医生特别提醒我们,女儿有脑白,可能在CAR-T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胞因子风暴(高烧等严重反应)的时间会比别人持续得更长。这让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果然,治疗过程不轻松。女儿在CAR-T回输后不久就出现了高烧,还伴有抽搐反应。我一个人没日没夜地守在女儿床边,每天靠喝好几杯咖啡硬撑着。晚上冷的时候就裹着小被子,坐在孩子身边轻轻握着她的手,只要孩子手动动,我就醒了,根本不敢深睡。孩子抽搐发抖时,我真的很害怕,隔一会儿就跑去找医生。当时正是国庆假期,部分医护人员在休息,但对我的咨询却总是耐心回答,给我指导和安慰。那段时间非常煎熬,很考验心态。但最终,我们熬了过来。CAR-T治疗后,女儿的MRD(微小残留病变)清零。医生说我们的情况比较特殊,加之还有脑白,最好在CAR-T结束后半个月内衔接移植,不要超过30-40天。我当时还有疑问,清零了不就意味着安全了吗?但医生告诉我,清零不代表杀死和消灭,只是让孩子处于一个安全的前提,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入移植,为接下来的移植创造最佳条件,只有通过移植才能提升长期生存率。移植:在艰难中迎接希望CAR-T治疗结束后,我通过借款、筹款等方式为孩子准备好了进仓移植的资金,医生也积极为我们争取和协调,在半个月内迅速衔接了移植。移植过程同样充满挑战。作为单亲妈妈,我是女儿唯一合适的供者。我的配型只有60%的匹配度,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医生帮我分析了供体选择的科学依据,并告诉我,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供体造血干细胞的质量,而不是配型来源于亲人还是骨髓库。听完医生的解释,我的心安定了不少。女儿进仓后,经历了清髓的痛苦。采集完干细胞并完成回输后,在女儿相对平稳的几天,我独自回到老家,通过贷款准备了一些后续治疗资金,以应对女儿移植后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虽然我们移植之前挺不顺利,经历了各种挑战和波折,但移植之后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没有严重的排异,只有一些轻微的口腔排异和皮肤排异,这让我感到非常幸运。治疗中,我会积极和医生沟通,及时处理问题。一次凌晨,女儿流鼻血不止,我犹豫是否该找医生。因为按照常规止血方法并没有控制住流鼻血,最终还是放下顾虑给医生打了电话。医生在睡梦中醒来,却清晰告诉我,不要害怕,这是血小板低造成的,只要摁住鼻梁骨两侧,直到血止住就行。于是,我硬生生摁了两个小时,双手轮换,直到鼻血止住。还有一次,女儿呕吐不止,我与医生沟通后发现是低钾引起。我尝试调整饮食,但女儿心情不佳,不愿进食。医生得知女儿是想吃肉夹馍和红烧肉后,亲自到病房告知:“能吃,安排上。”女儿很开心,呕吐症状居然消失了。护理方面,尽管我看过出舱后的护理知识,但真正实战时仍手足无措。我鼓起勇气给护士长发了个消息请教,护士长马上来到病房,亲自示范,教我如何护理。我不仅照做,还会反馈情况。护士长还教我如何通过饮食提升女儿的蛋白质水平,让我每天从一个蒸鸡蛋开始,逐渐增加营养。这些都让我意识到,与医生和护士的沟通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情况都有差异,不能盲目跟从他人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一是保持积极心态,不抱怨;二是打破自我限制,积极学习;三是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能好。回归生活:鼓励孩子在病痛中寻找希望在孩子治疗期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她缓解内心的痛苦,让她重新看待生病这件事。生病本身是痛苦的,但如果以消极的心态面对,只会觉得更加可怜和无助。我希望我的女儿能从这段经历中挖掘出人生的宝藏,提升自己的认知,而不是被病痛打倒。我问她:“宝贝,我们自己很痛苦,那别人会不会也很痛苦呢?我们能不能做一些事情,让别人觉得没那么痛苦,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开心、更快乐、更有价值?”她想了想,点了点头。于是,我鼓励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喜欢画画,我就支持她尽情地画。她画完后,我会问她:“这些画可不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呢?比如送给医生,因为他们也在努力治好你,你很感谢他们。你也可以送给其他小朋友,或者选择把画义卖,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故事,他们愿意为你的故事买单,我们就可以用这些钱买礼物送给其他小朋友。”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她明白,虽然我们生病了,但人生并没有结束,我们依然值得被爱,也值得去体验很多美好的东西。她很认真地听,然后开始行动。她真的把画送给了医生,还联系了一些机构进行义卖。通过义卖,她赚到了一些钱,自己挑选礼物,亲手打包,写贺卡,再亲自送出去。她还学会了烘焙,做出了各种美味的蛋糕和饼干。移植成功后,她身体恢复得很好,还去参与义卖活动。有一次,她去凯悦广场卖花,看到一个小哥哥,就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哥哥,你有没有女朋友?如果有,你可以买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送给她,这是我们对你的祝福。如果没有,你更要准备一朵,随时放着,有了女朋友就直接送出去。”小哥哥被她的真诚打动,买下了花。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帮助了别人,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她的状态越来越好,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生病虽然痛苦,但通过这些努力,她学会了用积极的方式面对生活,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成长。我想,这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帮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让他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移植后半年,我们回到了老家。在家又经过大半年的休养后,我们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女儿重新回到了学校,我也开始了新的工作。经历了这一切,我们都比以前更加坚强和努力。自我成长:从抱怨到信念这场病,不仅改变了女儿,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曾经是一个工作狂,总觉得赚钱是给孩子最好的保障。然而,当孩子生病后,我发现,陪伴和信念同样重要。治疗初期,我也曾崩溃、迷茫,甚至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如果你没生病,我该过得多开心!”但冷静后,我会道歉:“妈妈不是怪你,只是情绪崩溃了。”我告诉她,情绪需要释放,但不能被负面情绪主导。我也希望她有情绪时不要憋着,我们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意识到,人不能只依赖一根支柱,否则很容易崩溃。于是,我会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转移注意力。比如,不想做饭时,我会直接告诉女儿,我们找别人做饭;想看书或出去走走时,我也会坦然去做。同时,我会选择性地倾诉,只和那些能给我正向鼓励的人交流。一路走来,我学会了主动寻求帮助,无论是向医生请教治疗方案,还是通过筹款解决经济困难。面对困难,我的信念是:不去抱怨,去做能做的事。只要还有希望,我就不会放弃。感悟与祝福: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从最初的无知,到现在的坦然,我深刻体会到: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陪伴女儿治疗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也明白了医生的建议是需要信任和配合的。正因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们才能迎来今天的幸福。如果要对和我们有相似经历的家庭说一句话,我想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无论你现在有多迷茫、多无助,只要你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去相信美好,人生就会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和女儿来说,病痛虽然是一场苦难,但它也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和成长。如今,我们带着感激和信念继续生活,也希望我们的经历,能为其他患儿家庭带来一些力量。只要相信、行动和坚持,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专家点评 患儿为什么需要CAR-T后桥接移植2023年9月初,由移植科转入我科。当时孩子肿瘤负荷非常高,且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后肿瘤耐药,化疗无效,可选择的治疗有CAR-T、贝林妥、贝博萨等,因为孩子有髓外侵犯,面瘫症状明显,贝林妥及贝博萨的疗效均不如CAR-T,虽然大家都担心CAR-T的中枢反应,但根据我们中心十几年、2000多例CAR-T的治疗经验,中枢细胞因子风暴可控,于是果断选择CAR-T治疗。CAR-T回输后半个月,孩子的骨髓完全缓解,中枢病灶也得到控制,身体状态恢复良好,鉴于孩子发病时高白,复发后对化疗药物耐药,且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果断建议孩子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复发的B急淋患者,CAR-T后是否需要桥接移植的建议CAR-T后是否要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病情有不同的建议。1、对于原发耐药的患者,因肿瘤恶性度高,CAR-T治疗后非常容易复发,有合适的供者首选移植; 2、复发的患者,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复发,且前期用药充足,CAR-T后首选移植;存在高危因素(TP53突变、MLL等)、复杂染色体核型、伴有多发髓外浸润的患者,CAR-T治疗后首选移植;3、停药复发,且前期用药不足,复发后再次诱导仍有一定疗效,达到PR或MRD状态,CAR-T后可尝试维持治疗。尽管目前儿童B急淋患儿大部分可以通过化疗达到治愈,但仍有部分面临难治或复发,对于这部分患儿可通过免疫治疗达到缓解后桥接移植,仍有很高的治愈率。愿每一位患儿都能在医患的配合下顺利治疗,勇敢面对困境,重获新生。专家介绍陆道培医院血液二病区科室主任自2004年4月开始从事血液病及细胞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及研究工作。2005年5月入职道培医疗集团至今,一直从事血液病的诊治及细胞免疫治疗。自2013年开始研究CART细胞的相关治疗;2015年6月开始在陆道培医院将自体CD19-CART广泛应用于临床;随后开展CD22、CD19/22双CART、CD19/20双CART、BCMA-CART、CD7-CART、UCAR-T等多项临床研究,均取得卓越的临床疗效。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口头报告,并在BLOOD等杂志发表了CART相关的文章。擅长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化疗、靶向治疗及治疗中各类并发症的处理;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CART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淋巴瘤、骨髓瘤等疾病的自体移植。
你是否听说过一种叫“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plasticmyelodysplasticsyndrome,简称hypoplasticMDS)的疾病?它听起来可能很复杂,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它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病情,做出更合适的治疗决策。一、什么是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性MDS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血液病,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一个子类型。MDS是一组造血系统异常的疾病,通常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和质量。而低增生性MDS的特殊之处在于,患者的骨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通常低于正常水平的25%(如果是60岁以下)或20%(70岁以上)。简单来说,低增生性MDS是由于骨髓中的造血细胞产生成熟血细胞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不足,使患者出现疲劳、易感染、出血等贫血相关症状。与普通的血液病不同,它既不像再障那样全靠免疫系统攻击造血细胞,也不像高风险MDS那样会出现明显的白血病转化。它是一种“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二、为什么低增生性MDS会发病?低增生性MDS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它在发病机制上与再障和高风险MDS有一定的重叠。1.免疫系统的“敌对”攻击 在低增生性MDS中,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激活,它会错误地攻击体内的血细胞,尤其是骨骼中的干细胞。这与再障的发病机制相似——再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异常攻击造血细胞。但不同的是,低增生性MDS中还存在癌症相关突变,这些突变使得部分异常血细胞“幸存”下来,逐渐形成恶性克隆,从而影响正常的血细胞生成。2.骨髓微环境的“炎症” 骨头里的骨髓微环境是一个“多功能”区域,它支持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在低增生性MDS患者中,这个微环境常出现慢性炎症,而炎症会进一步导致DNA损伤,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功能。此外,血管老化(如端粒缩短)也会促进这种慢性炎症,从而导致细胞功能受损。3.基因突变与克隆性造血 有一种现象叫做“克隆性造血(clonalhematopoiesis)”,它指的是某些血液细胞因为获得特定的基因变异(如TET2、DNMT3A、ASXL1等),而逐渐“强势”地取代了正常细胞,形成克隆。低增生性MDS中,这些克隆性改变相对较少,但确实存在,这些突变可能在未来引发疾病升级。三、低增生性MDS到底和哪些疾病相似?低增生性MDS常常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混淆,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和一些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S),比如:1.再障(AplasticAnemia,AA) 再障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骨髓导致造血细胞消失的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都很严重。它的特点是骨髓细胞少,但不存在异常克隆性造血细胞。2.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nheritedBMFS) 比如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anemia)、GATA2综合征等,这些是家族遗传的疾病,虽然也有骨髓细胞减少,但伴有一些特征性的身体症状,如身材矮小、头颅小、睫毛突出等,这些是低增生性MDS没有的。3.高风险MDS 高风险MDS是指驱使患者迅速转化为白血病的类型。与低增生性MDS相比,高风险MDS更为严重,它常常伴有明显的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化),且疾病进展迅速。四、低增生性MDS的常见症状有哪些?低增生性MDS的常见表现与贫血、血液病相关,具体包括:疲劳乏力:由于红细胞减少,身体供氧不足。容易感染:白细胞减少,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血: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下降。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或生长缓慢(尤其在儿童中)。肝脾肿大:早期可能表现为器官肿大,但通常比高风险MDS轻微。这些症状通常与多系血细胞减少(如再障)相似,但重要的是——低增生性MDS不是完全“非癌性”,它有转化成白血病的风险。五、低增生性MDS的诊断难点低增生性MDS常常被误诊为再障或其他血液疾病。因为骨髓细胞显著减少,仅凭一次骨髓穿刺有时会误判为采样误差或假性低细胞。因此,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检查、免疫表型分析和基因测序(如NGS)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典型的检查包括:骨髓穿刺:确认骨髓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血液检查:评估血细胞计数是否异常。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是否异常活跃。基因检测:寻找是否存在突变或克隆性血液病。六、低增生性MDS如何治疗?低增生性MDS的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多种策略,涉及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1.免疫抑制治疗(IST)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针对体内异常活跃的免疫细胞。比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CsA)可以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从而保护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某些研究表明,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如环孢素,能有效改善血细胞生成。2.去甲基化药物(HMA)如阿扎胞苷(azacitidine)和地西他滨(decitabine),这类药物通过改变血细胞生成的“开关”,促进骨髓产生更多血液细胞。虽然它更常用于高风险MDS,但对于某些低增生性MDS也可能是有效的选择。3.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BMT)如果病情加重、出现高风险突变因子(如TP53),或进展为AML的风险较高,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疗法,适用于骨髓衰竭严重、细胞减低且进展明显的患者。4.促血细胞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以帮助人体自身产生更多血细胞。但它们主要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根治疾病。七、治疗效果与预后低增生性MDS的预后总体较好,但个体差异明显。大多数低风险MDS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后可以显著改善血细胞数量,延长生存时间。但如果出现某些高危基因突变,如TP53、7q缺失等,则可能更快进展为白血病,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对于没有明显高危信号的患者,尽早开始免疫抑制治疗是关键,因为它们不但能缓解症状,还可能防止血细胞进一步减少。而对于已经出现高危信号或进展为AML的患者,则需要考虑移植治疗。八、患者与家属需要知道的关键信息低增生性MDS的细胞数量少,所以它可能被误诊为再障。记得多次检查会更准确。它既不是完全的免疫性疾病,也不是典型的癌症,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具有潜在风险的“中间型”疾病。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基因突变、细胞数量和临床表现进行个性化选择,而不是“一刀切”的治疗。请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定期监测血细胞数量、骨髓状况以及是否出现转化迹象(如白血病相关的症状或分子标志)。九、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医生对低增生性MDS的理解和治疗将更加深入。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精准的基因检测、针对特定突变的疗法,以及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让低风险MDS患者活得更久、更有质量。十、总结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plasticMDS)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血液病,介于再障与高风险MDS之间。它既有免疫系统的“敌意”,也有内源性的“突变”,使得它的治疗和管理变得复杂。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或家人的病情;按时复查骨髓和血液;与医生保持沟通,了解哪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免疫抑制、药物或移植。低增生性MDS虽然挑战重重,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许多患者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并避免向更严重的白血病发展。如果你或家人正在经历这种疾病的困扰,不要害怕面对它,也不要忽视它的复杂性。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为许多这类患者提供了希望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是战胜疾病的重要一步。
总访问量 1,384,754次
在线服务患者 1,672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9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