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患者王某,男性,66岁,因车祸导致左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于当地医院急诊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髓内钉固定)。术后第7日出现了手术切口红肿、渗液伴疼痛,诊断为术后感染,于当地医院先后接受3次清创术联合VSD负压吸引术,并静滴广谱抗生素(具体不详),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半月后,患者伤口再次出现破溃流脓情况,自行换药处理及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手术后4月伤口仍不愈合,前往南通医院就诊,复查X线提示:骨折断端未愈合,结合局部炎症表现,考虑“创伤性骨髓炎”可能,当地医生未能有好的处理意见,家属与张荣峰主任取得联系,遂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诊疗经过1.入院检查与诊断-影像学评估:PET-CT示左侧胫腓骨内固定术后,局部代谢增高(SUVmax=5.3),符合慢性骨髓炎表现(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12.5×10⁹/L,C反应蛋白(CRP)33.68mg/L,血沉(ESR)93mm/h(图2,图3)。2.治疗-一期手术(治疗感染):取出内固定物,清除坏死骨及周围炎性肉芽组织,行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含万古霉素1g)。-病原学检测:术中取深部组织及脓液培养和NGS检查,结果回报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酿酒酵母真菌,药敏试验提示万古霉素敏感(图4)。-术后管理与治疗:静脉输注万古霉素1.0gq12h,2周后根据炎症指标(CRP降至5mg/L)调整为口服利福平加抗真菌药物治疗,总疗程6周。-术后3周切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术后2月复查,炎症指标都以正常,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热痛、渗液情况。(图5)-二期手术(植骨,修复骨缺损):取出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对髓腔进行清创直至断面新鲜化,填塞自体骨植骨术。3.术后恢复植骨术后4月进行随访,患者恢复自主行走,X线示骨折端见骨痂形成,无感染复发征象。经验总结1.开放性骨折术后持续渗液或红肿需警惕深部感染,尽早行病原学培养及高级影像学检查(如PET-CT、MRI)。2.混合感染(尤其细菌+真菌)需根据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足疗程治疗。3.骨髓炎治疗需多学科协作(骨科、感染科、微生物室),兼顾感染控制与骨结构重建。
患者张某某,男性,36岁,因“左股骨骨折术后伤口破溃、流脓伴活动受限1年余”就诊。 现病史2023年,张先生因高处坠落导致左股骨骨干骨折,当地医院紧急实施了骨折内固定手术。然而术后3个月,伤口突然破溃流脓,清创手术后红肿、渗液仍反复发作。转诊至上级医院后,医生发现更严重的问题:内固定钢板断裂,且确诊为股骨慢性骨髓炎。随后的治疗陷入恶性循环:取出钢板、更换髓内钉、多次清创手术……但感染始终难以控制,伤口经久不愈。直至2024年初,张先生通过线上问诊联系到上海长征医院张荣峰教授团队,跨越2000公里赴沪治疗。术中发现其股骨中上段已出现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周围软组织严重肿胀。最终,张教授团队通过精准感染控制+骨缺损修复手术,仅两次手术便让张先生重获行走能力。疾病聚焦:为什么骨髓炎如此凶险?1.骨髓炎的本质骨髓炎是骨组织(包括骨髓、骨皮质、骨膜)的细菌感染,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或血源性播散。张先生的病例属于典型的创伤后骨髓炎,致病菌可能通过手术或伤口侵入。2.三大致命特点隐匿性强: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伤口感染,延误诊治;破坏性大:细菌在骨内形成“生物膜”,导致骨质溶解、死骨形成;迁延不愈:传统清创难以彻底清除感染灶,易反复发作。3.治疗难点感染骨与健康骨界限模糊,需精准判断清创范围;骨缺损修复需兼顾力学稳定与生物学活性;长期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破局关键:张荣峰教授团队的治疗策略1.多学科协作(MDT)精准控感术前通过微生物基因检测(mNGS)锁定致病菌(如奇异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合影像学(DR+CT+MRI)明确感染范围,制定个体化清创方案。2.创新性清创技术“洋葱式”分层清创法:逐层清除坏死骨直至出现“辣椒征”(健康骨渗血);脉冲灌洗+局部载抗生素骨水泥,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细菌。3.骨缺损修复“双保险”一期植入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感染;二期采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重建骨缺损,联合自体骨移植促进愈合。给骨髓炎患者的科学建议警惕术后“异常信号”:若骨折术后出现持续疼痛、伤口渗液、红肿发热,需立即排查感染;慎用传统“保守疗法”:单纯抗生素或换药对慢性骨髓炎效果有限,可能加速耐药;把握手术黄金期:感染确诊后3-6个月内手术成功率最高,拖延易致骨质广泛破坏;选择专科团队:骨髓炎治疗需骨科、感染科、显微外科等多学科协作,建议优先选择区域性医疗中心。结语:科技赋能下的希望之光张先生的成功治愈,体现了现代骨髓炎治疗的三大突破:分子诊断技术精准锁定病原体;显微外科技术实现精细清创与修复;远程医疗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资源惠及偏远地区患者。骨髓炎虽凶险,但通过科学治疗与医患协作,完全可能实现功能重建与长期治愈。正如张教授所言:“这场与骨髓炎的战争,最终赢在信任与技术的双重力量。”(本文基于真实病例改编,为保护隐私已隐去患者个人信息)作者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本文内容不可替代专业诊疗方案。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
唐某某54岁第一次手术:2020年从高处坠落摔伤右踝,行骨折固定术。2021年3月拆除外固定架1年后出现右踝疼痛。第二次手术:2022年4月于当地医院行清创术后仍疼痛,甚至出现伤口破溃,肿胀发硬,皮肤发黑等症状。不停发作的红肿热痛,让患者夜不能寐,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伤口破溃,不断渗出分泌物。肿胀发硬的部位,挂在脚踝上,每一次移动都牵扯着周围的肌肉和神经,带来疼痛。发黑的皮肤,不仅影响着外观,更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患者因疼痛难以正常行走,日常的活动变得异常艰难,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每一步挪动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曾经简单的行走、站立,如今都成为了奢望。这种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让患者苦不堪言,难以忍受。为了结束痛苦,患者四处求医。后了解到张荣峰教授研究骨髓炎,于2022年9月来长征医院就诊。现在,患者伤口处不再疼痛。窦道消失,之前破溃的伤口,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曾经肿胀发硬的地方,已经恢复柔软,发黑的皮肤也变回了健康的颜色。以前,每走一步都疼得厉害,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挪动。现在,他可以挺直腰杆,大步向前走。术后两年行走视频
总访问量 733,532次
在线服务患者 2,118位
科普文章 33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