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鹤
主任医师 教授
胸外科主任
胸外科邹健勇
副主任医师
3.7
胸外科陈振光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胸外科鲁建军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胸外科顾勇
主任医师
3.6
胸外科巫国勇
主任医师 教授
3.5
胸外科钟佛添
主任医师 教授
3.5
胸外科程超
主任医师 教授
3.5
胸外科马俊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胸外科雷艺炎
副主任医师
3.4
苏春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胸外科张水深
副主任医师
3.4
胸外科刘振国
副主任医师
3.4
胸外科曾博
主治医师
3.4
胸外科朱豪帅
主治医师
3.4
胸外科张昕
主治医师
3.4
胸外科陈瑞平
医师
3.3
胸外科刘智浩
医师
3.3
因为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胸外科医生,所以茶饭之余总会问一些关于肺癌、肺小结节的问题。前几天,有个朋友问到了这个问题,“是不是50岁左右的人肺小结节恶性的概率更大?”这里可以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首先,对于肺小结节是不是肺癌?是不是发生癌变?其实跟年龄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就像我上周做手术的一位年仅30岁的患者,也是查出肺小结节,结合相关CT检查,考虑早期肺癌。这是一个年轻的病人,他就不到50岁!同一天手术的另外一位50岁的病人,术前各项检查都考虑该肺小结节是肺癌,结果手术后病理结果却是良性结节。 患者肿瘤的发生是通过外界致瘤因子作用于机体,通过长期的刺激,使细胞的正常生长失去调控,形成克隆性增殖,最终形成肿瘤。这是一个长期慢性作用的过程。因此,通常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致瘤因子在机体的时间就越久,肺癌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我国肿瘤的检测数据也显示,肺癌的年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在40岁以后其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但是,美国胸外科协会的患者宣教材料上,就明确写着在所有肺结节中,早期肺癌肺结节的比例不足5%。美国的另外一项针对肺癌CT筛查的研究发现,在5848名年纪55岁以上、有30年吸烟史的肺结节被观察者中,最终诊断为肺癌的只有234名,比例为4%。显然,年龄在肺结节是肺癌的问题上是重要,但也并不是决定因素。 事实上,长期吸烟或者二手烟、长期接触污染空气、既往有恶性肿瘤的病史、存在恶性肿瘤的家族史,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形态、位置、变化趋势等等,这些才是目前公认的肺小结节是肺癌的高危因素。
“性格决定命运”,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的是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交际关系、婚姻选择、生活状态、职业取向以及创业成败,从而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格决定着人的一生是悲剧、平庸,还是建功立业、身世显赫。 那么,“癌症性格”? 性格会不会产生癌症? 确实有这种说法,一些癌症的发生似乎与性格存在一定关系。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性格忧郁、感情不外露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更易患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癌症,如胃癌、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淋巴癌等,患癌的危险性高出15倍! 临床观察上也有类似发现,例如患上肺癌的人容易有长期的心情压抑、性格抑郁,情绪不爱表达,情感释放能力也明显要低于他人。食道癌患者常常有性格老大粗的现象,吃饭吃得快,喝茶喝得快,喝酒也喝得快,做事节奏也快,说话也快,什么都快,脾气暴躁,容易出现爱饮热汤热茶导致高温损伤食道黏膜。胃癌患者容易爱生闷气,很多胃癌患者一丝不苟,心理敏感,自我压力,不愿意和人倾诉,带气吃饭。妇科卵巢癌患者性格多数很细腻,卵巢癌性格生活压力比较重的,性格比较黏,很爽快的不多。 最近体检发现肺结节的人士多了,有些人担惊受怕,茶饭不思,感觉世界末日来临,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人还会网上到处“投医”,颇费周折地挂上知名专家的号,花上大半天时间候诊,告知问题不大,但仍然不放心,总觉得体内有“定时炸弹”。然后经常光顾医生,看完这个医生,不放心又换其他医生看,总希望能够明确结节是什么,但内心又惧怕手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焦虑和抑郁。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正常吗? 那么,是不是这些性格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 严格来说,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癌症性格”直接导致癌症发生,但这些性格确实可以影响免疫功能,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长期慢性的压力状态被称为慢性应激状态,可以降低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杀伤功能,也就是说这些不良心理,就像踩油门一样,加快了车的速度,而良好的心理就像踩刹车,减慢了车的速度。 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类性格的差异很可能是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决定的,正常的人体肠道细菌数量近100万亿,大概有100至1500个不同种类,已经发现,社交网络广泛的人拥有更丰富的肠道菌种,而压力较大、焦虑程度较高的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就相对匮乏。 总结一句,长了肺结节,最好学会治心,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性格,学会装糊涂,学会发泄情绪。当发现自己情绪不好胡思乱想的时候,不妨设置一个5分钟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可以想象着把不高兴的事情放在盒子里扔掉,慢慢练习,心情就可以得到控制,坦然面对。心情好,免疫机制就好,内分泌就好,神经系统也好,那么肿瘤的发病率就低。
现在很多人体检的时候都会发现肺结节,有的接受了手术治疗,有的继续随访观察。有的人手术以后,病理结果是“原位癌”,而有的是“微浸润癌”,毕竟心理上总会谈癌色变,那么这几个名词,“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癌”,同样都有“癌”字,应该都是癌症,又会有什么区别呢? 肺结节如果是“原位癌”,是指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层内的某些细胞发生了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但是这些细胞还没有穿透基底膜,基底层仍然完整,因而不会发生转移,切除后也不会复发。举个例子,就好像一个橘子,表皮有霉变,但是剥了皮橘子依然是好的,而肺原位癌就类似这种霉变,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癌症,也不会计入大病医保的范围。 肺部原位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长极其缓慢,大部分保持稳定10年以上,只要肿瘤细胞被正常上皮层的基底膜阻挡,这些癌细胞就跑不出来,也不会影响其他组织,有时会持续很多年,也有可能是终身,所以看到这个结果,心里应该大舒一口闷气。 肺原位癌由于细胞生长规则,密度均匀,因此在 CT上就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的磨玻璃影,不会有实性成分出现,理论上原位癌还会有30%自行退缩的可能。,所以,对于这种可以长期共存共生的肺原位癌类型的肺结节,只要大小不超过8毫米,或者没有逐渐生长的趋势,观察就好了,如果有变化再考虑手术切除。 肺“微”浸润癌,又是什么情况呢? 肺微浸润癌,重点在于这个“微”字,是指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层内的肿瘤细胞,开始侵犯邻近的深层组织细胞,但是这种浸润是非常微小的,小于5毫米,所以称它为微浸润癌,就像一个橘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霉变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霉变开始透入与橘皮临近的果肉中,这时的橘子必须剥掉坏的那部分才能吃。这种微浸润癌属于早期癌症,只要尽早手术切干净,术后治愈率几乎100%,术后往往也不需要放化疗或者药物治疗。 肺浸润癌,是指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层内的肿瘤细胞,开始侵犯邻近的深层组织细胞,并且对周围的浸润超过了5mm,而且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血管供应,这时候不但肿瘤会迅速增长,体积逐渐增大,还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就像一个橘子,霉变已经逐渐向深处果肉发展,甚至已经腐烂,这时候必须果断地扔掉。对于肺浸润癌,手术切除就是王道。
总访问量 3,071,796次
在线服务患者 6,165位
科普文章 310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