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琼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儿科王波
主任医师 教授
儿科主任
儿科曾可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儿科苏海浩
主任医师
3.5
儿科杨琳琳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儿科林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儿童保健科吴婕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儿科彭淑梅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儿科张恒山
主治医师
3.8
儿科李增清
主任医师 教授
3.4
陈爱欢
教授
3.9
儿科谢晓丽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儿科王淑珍
主任医师
3.4
儿科谢丹宇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儿科黄冬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儿科赵聪伶
主任医师
3.4
儿科赵长安
主任医师
3.3
儿科谭艳芳
副主任医师
3.3
小儿肾内科王伟光
主任医师 教授
3.3
儿科叶祥
主治医师
3.3
郭素华
主任医师
3.3
儿科刘蕾
医师
3.3
儿科杨东新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韩颖
主任医师
3.3
儿科邱亿腾
主任医师
3.3
儿科罗文雄
主任医师
3.3
儿科向建文
主任医师
3.3
儿科唐远平
主任医师
3.3
儿科郑亦男
主任医师
3.3
儿科任建兵
副主任医师
3.3
高奎杰
主治医师
3.3
儿科谢梅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刘鸿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胡兢晶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沈海广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高利伟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陈广道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朱波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李容汉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王越
副主任医师
3.2
陈华佳
副主任医师
3.2
儿童保健科胡华芸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徐建锋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王艳丽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袁玉美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刘岚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余莉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郭小燕
主治医师
3.2
儿科赵慧
主治医师
3.2
儿科戴慧敏
主治医师
3.2
失眠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或醒而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睡,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多梦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失眠在古代医籍中称为“不得眠”、“目不瞑”,亦有称为“不得卧”者。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某些精神疾病中凡是有失眠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本文拟对刘老治疗失眠八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1清泻心火法若邪气内扰心宫,甚至阻碍心神入归之道,心神游弋于外而不能归藏静翕,则可导致实证失眠。刘老认为:就临床所见,火为失眠的最常见病因,这是因为睡眠本是动转静、阳转阴、开转翕的过程,需要收敛、需要平静,是为阴气用事。而火为躁动、为开散,故体内有火最易导致失眠。症见:失眠,心中烦乱,急躁易怒,头痛头晕,甚或热盛动风而见振掉、麻木、偏瘫,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治宜清泻心火,苦寒直折,方用黄连解毒汤。兼大便不通者,用栀子金花汤,即于黄连解毒方中再加大黄通腑泻热。兼有血压高者,刘老则于黄连解毒方中加入自拟三草降压汤。三草者,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是也。其中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泻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在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刘老十分重视调治病人的睡眠,保证病人获得比较充足的休息,以助于恢复血压。临证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配合应用半夏秫米汤、温胆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方。其中半夏能交通阴阳,是治疗失眠的佳品,但用量须大,当用15-20g。若能与夏枯草相伍,更有妙意,半夏禀夏气方生,喜阳而恶阴;夏枯草至夏则枯,喜阴而恶阳,二药性异,交通阴阳,阳得以入阴,阴得以守神,故能起到安神催眠的作用。又若兼见阴血不足者,刘老则转方用朱砂安神丸。方中用黄连、朱砂清泻心火,重镇安神,用当归、生地养血制火,甘草缓火之急。朱砂临睡冲服,多可获覆杯而卧之效。然朱砂含有汞毒,不可多服,更不可久服,临证当须谨记之。2清宣郁热法若无形邪热郁于胸膈,蕴郁心胸,扰乱心神则致失眠,《伤寒论》中所谓“虚烦不得眠”是也,多伴见心胸烦闷,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等,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加减。方中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芩、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它。豆豉气轻昧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刘老指出:辨此证重在抓住心胸中烦闷不宁、舌红苔黄的主症。但栀子豉汤在临床中较少单独使用,刘老多采用古今接轨、经时结合的方法,将本方与其它方剂联合运用,或仅于它方中加入栀子一味清热宁心,除烦安神,每收佳效。3滋肾清心法盖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得以维持人体水火、阴阳之平衡。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水不得上济,火不得下降,心肾无以交通,而致失眠。症见:不得卧寐而心中烦,口干口渴,舌红绛、苔黄,脉数或脉洪大,此由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所致。阴亏火旺,故心神不安,不得卧,治用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滋阴清火。刘老指出:本方是治疗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之名方。如果少阴肾水亏虚,心火无制而上炎,就会导致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所产生的最常见病证就是“心中烦,不得卧”。心烦不得卧寐,是说心烦之证为重而并非一般,其舌脉的特点是:舌质红绛少苔或光绛无苔,甚则舌尖红赤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或弦数等。方中芩、连苦寒以泻心火;鸡子黄、阿胶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肾水;芍药与芩、连相配,酸苦涌泄以泻火,与鸡子黄、阿胶相配,酸甘化液以滋阴,同时还能敛热安神以和阴阳。因而全方具有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在临床运用本方时,一定要注意煎服方法:一是阿胶烊化后兑入汤药中;二是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煎,应当等待去滓稍凉时纳入汤中,搅令相得服之。若遵此方法服用本方,临床必收佳效。4滋阴清热利水法本型因阴虚热扰,阳不入阴,故见心烦不得眠,此外,由于水热结于下焦,故尚有口渴,小便不利,舌红少苔,脉数等,治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本方用猪苳淡渗利水,又能入肾以清热,茯苓健脾渗湿,又能入心以宁神;滑石清热以利六腑之邪,泽泻利水而滋阴精之虚。此方在清热利水中,妙在加阿胶血肉有情之品,取其味厚以滋补少阴。由此可见,此方为少阴阴虚有热而水邪不解者设,同时火清阴充,故神得安居静翕,睡眠恢复正常。本证与黄连阿胶汤证、栀子豉汤证虽然都有心烦不寐一证,但本证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故以咳而呕渴,小便不利,舌红苔水滑,脉细数而弦为辨;黄连阿胶汤属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的阴虚火旺证,故以舌质红绛,苔净而光,口燥咽干,脉细数,小便色赤为辨;栀子汤证乃属郁热留扰胸膈,故以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烦郁特甚而使人无可奈何为辨证要点。此等病机不同之处,临床当须明辨之。5清化痰热法若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则不寐心烦,多寐易醒,伴见胸闷痰多,头重目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化痰热,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本方原载《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生姜、枳实、橘皮、茯苓、甘草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用以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寐,惊悸口苦等症。此方素为历代医家所推祟,遂又派生出十味温胆汤等多个名方。刘老运用此方得心应手,其加减变化有出神入化之妙。其于痰热内盛,见舌苔黄腻而脉滑者,多用柴芩温胆汤,或加黛蛤散、滑石清热涤痰。对于心血虚少,舌淡脉弱者,则喜用归芎温胆汤,更加合欢、酸枣仁养血宁神。兼有胃气不和者,则重用半夏,酌加秫米,仿《内经》半夏秫米汤之意。由于辨证精确,立法稳妥,故用之效如桴鼓。6益气养血法若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虚,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刘老认为:此种类型主要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其中,以肝血不足为主者用酸枣仁汤,肝血足则魂归于肝而夜寐得安。刘老认为:此证由于肝血不足,血燥生热,热扰于心,故心烦而不得眠。由于肝血不足所出现的心烦而名曰虚烦,所以它与栀子豉汤“火郁”之虚烦不眠则大相径庭,不能同日而语。刘老尤其指出:治疗失眠不寐之证,动手便用酸枣仁汤,服之无效而反归咎于仲景,殊不知失眠一证,心火上炎者有之,火郁懊恼者有之,痰郁火结者亦有之,而执酸枣仁汤一御万变,则吾不知其可也。如果老年人气血两虚,心脾不足,营卫之行涩,而阴阳水火不能相交,所致精神昏昏,而夜反不能睡,切其脉缓软无力,舌质淡嫩的,可用归脾汤加减,送服珍珠粉0.6克。多服几剂,可望见功。或用珍珠母、龙齿、人参、沉香、远志、炙甘草、茯神、夜交藤、夜合花、炒枣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而有安神定志,交通心肾的作用。若心之阴血不足,刘老则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之。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以滋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获神、远志安神养心;酸冬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以滋心阴。诸药合用,共奏其功。7疏肝清热法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而则心烦不寐,伴见: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等,此证多见于女性患者,治宜丹栀逍遥散调畅肝气,补益脾土,兼以清热。刘老指出:妇人善怀而肝气常郁,气有余便是火,火灼肝阴,而使气郁热结,则阴血为之不足。夫气血者,阴与阳也。气血不调,则阴阳乖戾,心肝血燥,则神魂不安,而失眠少寐证则油然而生。本方以柴胡疏肝而开郁,理气以宣热;当归、白芍补血平肝而润燥;丹皮、栀子清三焦浮游之火,平肝凉血以制阳亢;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以安神魂;薄荷升清阳以透木郁,煨姜健胃气以化浊阴。此方疏肝解郁,补血清热,培土伐木,调和阴阳,通利三焦,而交通心肾,故治月经不调,气血阴阳不和之失眠等证而效如桴鼓也。8温补心阳法本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系由心阳亏虚,神明不安所致。张景岳所谓阴寒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正说明了这一机理。戴元礼也提到“阳衰不寐”。症见失眠、惊悸不安、胸闷,舌质淡苔白,脉细等,治宜温补心阳,重镇安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中桂枝合甘草,辛甘以扶心阳之虚;生姜配大枣,补中益气兼和营卫;龙骨、牡蛎潜镇心神,定其惊狂。夫胸阳不振,则阴霾内生,痰浊之邪可以迷心,故用蜀漆之辛劫痰以开窍。刘老还特别指出:治疗失眠要注意标本结合的原则,必伏其所主,掌握根本原因,从本治疗,治其所起之因,则无有不酣睡者。针对病因治疗,则近期效果好而远期效果亦佳。不过,在治本的同时,医者也应该兼治其标,也就是斟酌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刘老在临床上较多地使用: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合欢花、龙骨、牡蛎、珍珠粉、珍珠母、石菖蒲、远志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心神,引心神入归其宅,故治疗失眠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此标本结合,效果更佳。此外就临床所见,失眠有时只是作为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出现,这时只需治疗主要的疾病,而不必刻意治疗失眠,待主要疾病痊愈,失眠这一症状也多会随之消失。例如身痛、瘙痒证等疾病,患者往往因为疼痛或瘙痒而睡眠不安,此时只要治其疼痛或瘙痒即可,痛止、痒罢,则能安眠。9病案举例孙某,女,60岁。1994年1月4日初诊。患者近日因情志不遂而心烦不宁,坐立不安,整夜不能入寐,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瞷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周身乏力,小便赤涩,大便干结。舌绛,苔白腻,脉沉弦。辨为肝郁化火,痰热扰心之证。治以疏肝清热,化痰安神之法。疏方:柴胡18g,黄芩10g,半夏20g栀子10g,陈皮10g,竹茹20g枳实10g,炙甘草10g,党参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8g天竺黄12g,豆豉10g,大枣12枚服药七剂,心烦、口苦、头眩症减,每夜能睡四小时,惟觉皮肤热痛,二便少,舌苔白,脉沉,守方再进五剂,烦止寐安,诸症霍然。按语:《灵枢·营卫生会》篇云:“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言人之寤寐与营卫气血阴阳的循环转运有关,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今之治不寐一证,多从心神论治,鲜从气机运转角度考虑。殊不知少阳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抑郁不遂,使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达,则阳不入阴而导致不寐,可伴有口苦、头眩、胸胁痞满、脉弦等肝胆气机不利之证。又气郁日久,必化火伤阴,炼津成痰,痰火上扰心胸,而使不寐加重,烦躁不宁。本案出现肌肤疼痛、瞤动,乃气火交阻,痰热内扰有动风之象,治疗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的原则,以疏肝开郁为大法,兼以清火化痰,重镇安神为佐,本方由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胆汤三方加减而成。用小柴胡汤以疏利肝胆气机,栀子豉汤则清热除烦,温胆汤而化痰安神。俾枢转气活,热退痰化,则一身之气机通利,营卫气血相贯如环,阳入于阴,神敛于心肝则人自寐也。
经方从临床实践中创造而来,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受到过严格检验。第六版治疗方案单独列出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多个经方组成,确实证明了经方符合我国人民医疗的实际。以下是运用经典方所记的一些笔记,以供广大读者鉴赏。一、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世界上没有哪个方子是绝对禁用的,只要对证,就能显效。只要有“发热无汗而喘”,那么就属于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二、发热有汗恶风,用桂枝汤大家都知道,表实无汗麻黄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在这里,它适用于外感伤寒或者外邪侵入机体。因风寒所致出现这些症状的,就可以使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包括这次瘟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外感的是风热或者风温,那么就可以用《温病条辨》里面的银翘散。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葛根汤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用葛根汤。四、发热,头痛,脖子强硬,伴有口苦,用九味羌活汤这个症状和葛根汤证好像很类似,但葛根汤证是没有口苦的。所以我们可以选用九味羌活汤。五、发热,肢体疼痛,酸痛,口苦,微呕,用柴胡桂枝汤太阳少阳合证,又有小柴胡汤又有桂枝汤,叫柴胡桂枝汤。那么九味羌活汤和柴胡桂枝汤一个是以头痛为主一个是以肢体酸痛为主,但都有口苦。六、发热,但是伴有心悸,小便不利,或者浮肿,用真武汤七、发热但特别怕冷,但欲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但欲寐”就是我们说的想睡觉,脉象特别弱。这种情况,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然病例不是很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本身体质就是阳虚的。八、发热咳嗽,咳的是白痰有泡沫,用小青龙汤这个症状的关键词是“白痰有泡沫”。在这次疫情中,很多人都是白痰有泡沫,这种人大多数平时就阳虚,感受邪气后,就变成外寒内饮,外面有寒证,肺部又有饮证,所以就出现白痰并有泡沫。九、发热无汗烦燥而喘,用大青龙出现烦躁,说明寒邪入里化热,用大青龙汤。十、发热口渴,咳逆气急这种咳嗽的特点就是咳得气直往上来,一般都有口渴,用麻杏石甘汤。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用银翘散这种人一般平时就怕热或者平时就是阴虚体质,所以感受了外邪后就出现了热象。出现热象后轻症可以用银翘散,若阴虚明显,表现为舌红少苔、脉细数,用加减葳蕤汤。十二、发热,鼻干,眼眶痛。正是柴葛解肌汤的主证。十三、憎寒壮热,身痛无汗,用人参败毒散。这和体质相关,这样的人平时就是气虚体质,感受邪气之后出现这些症状,一般出现在老年人。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没有列出来,和人参败毒散在一起的,有个方子叫再造散,就是特别阳虚的人用再造散。所以我们有句歌诀叫“阳虚外感再造散,气虚外感败毒散”。十四、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状,用达原饮。各大温病大家都曾在达原饮的基础上加减变方,包括吴鞠通在内。十五、寒热往来,口苦口干,默默不得食,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在这次疫情当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用的频率是最高的,除此之外就是三仁汤。有时还可以合在一起使用,比如说口苦口干,午后发热,我们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合在一起的方。十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有的会有便秘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少阳证,因为寒热往来,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合证,所以它又出现了阳明证、少阳证,既有寒热往来,又有胸胁苦满,口苦并伴有肠道问题,或者便秘或者下痢。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用厚朴七物汤前几天发现有一个患者,发热恶寒,他感觉上面怕冷,但却出现了便秘,肚子还胀。这是太阳阳明合证,用厚朴七物汤。十八、憎寒壮热,口苦便秘,用防风通圣散口苦便秘的,憎寒壮热,用防风通圣散,既解表,又通里。十九、头痛身重,午后发热,用三仁汤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阴虚的人会出现午后或晚上发热。三仁汤在这次疫情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是因为武汉的气候本来就多湿,三仁汤就是湿郁化热,湿大于热的代表方剂。二十、发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用藿朴夏苓汤不管是寒湿疫,还是温湿疫,都有湿气,口黏腻代表不仅有湿气还有表证,用藿朴夏苓汤来化湿解表。二十一、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又发热,用黄芩滑石汤这种病人只需要掌握一点,“发热身上痛”,把汗一出,他不发热了,待会儿呢又发热,如此反复,这种要与寒热往来区别,也要区别疟疾。二十二、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用甘露消毒丹为什么叫甘露消毒丹呢?因为上吐下泻有点类似于“中毒”,喉咙还肿了,其实就是体内有湿有热。二十三、发热恶寒,胸满腹胀,上吐下泻,用藿香正气散有的患者不一定上吐下泻同时存在,有的只有吐,或者想吐,有的只有泻,但是都会有恶寒发热,胸闷,腹胀。个人比较推荐服用藿香正气胶囊,因为藿香正气液里含有酒精。二十四、身热胸闷,心烦失眠,用栀子豉汤二十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渴喜饮,用竹叶石膏汤二十六、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用凉膈散二十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用青蒿鳖甲汤我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就背“夜热早凉青鳖甲”,所以只要对证,就有效。二十八、面红,四肢冷,下痢,脉弱,用白通汤这是典型的上有热,下有寒,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戴阳证,这种情况一般是阳虚比较厉害的老人,一旦出现,还很危重。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脉微弱,用参附汤三十、高热惊厥,说胡话,用安宫牛黄丸若有些阴阳两虚、阴阳两绝的甚至可以用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一、寒滞肝脉刘某某,男,58岁,饭店副经理。1966年5月5日初诊。半年前出差去江南,饮食生冷,夜睡冷房,患左少腹隐痛,旬月以后疼痛加重,并腰痛腰冷、食欲不振、恶心、呃逆,曾服附子理中丸数盒,显效甚微。某某大夫按脾胃虚寒治之,主药不离理中汤、吴茱萸汤等,服药1个月,左少腹疼痛仍时轻时重,未能消除,特来诊疗。脉来沉弦,舌质偏淡,苔薄白。辨证治疗:脉象沉弦,主病在下焦,病由寒冷引起,病在左少腹,虽并有腰痛、腰冷、恶心、呃逆,乃属阴冷形症,理中不中与也,病为寒滞肝脉无疑,治当温补肝肾,行气以祛寒冷,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合暖肝煎治之。鲜瘦羊肉半斤,煮30~40分钟捞出,并去上沫,取汁约600g,加入当归30g、生姜20g、吴茱萸9g、沉香9g、甘草9g。再煮,取汁400g许,晚睡前温服200g,早起温服200g。二诊:5月8日。上方连服3剂,患者感到汤味馨适口,左少腹疼痛减轻大半,腰痛、腰冷亦减轻不少,恶心、呃逆基本不作,脉来不若前甚,舌质显露红润之色,苔仍薄白,上方既已显效,仍步上方踵步。鲜瘦羊肉半斤,以水1000g,煮取800g,羊肉捞出,加入当归30g、生姜20g、小茴香9g、甘草9g,煮取药汁600g,日分2次温服。三诊:5月13日。上药又连服3剂,左少腹及小腹疼痛痊愈,腰痛、腰冷亦愈,饮食馨香,呃逆、恶心均平。意欲停药,而患者要求再服几剂以杜宿病再发,余嘱服当归20g、鲜瘦羊肉4两、生姜20g,续进3剂,病必不作。二、寒疝腹痛举某某,男,62岁,蔬菜公司采购员。1972年3月2日初诊。长年外出,山南海北采购,不避寒暑,去秋在江苏涉水后,患疝痛,曾服吴茱萸丸、龙胆泻肝丸等,疝痛迄今不愈。目前:阴囊清冷,结硬如石,控引左少腹作痛,适温则舒,遇寒痛甚,久治不已,十分痛苦,脉象沉弦,舌淡苔白。辨证治疗:《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指出:“寒疝腹中痛,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今宗斯旨,处方如下:鲜羊肉半斤,当归30g,生姜24g,小茴香9g,葱白7寸。上鲜羊肉以水1000g,煮20~30分钟,捞出,去浮沫,取汁800g左右,加入当归、生姜、小茴香、葱白,煮取600g许,每日早晚各温服300g,每次服药时,药中再加黄酒15g。二诊:3月5日。上药服3剂,阴囊冷痛控引少腹作痛减却大半,因药香甜,饮食有所增加,上药既已显效,再与上方续进,观其效果如何,再商。三诊:3月12日。上方继服6剂,阴囊清冷转温、变软,少腹亦不作痛,变通上方续服。鲜羊肉150g,当归30g,生姜20g,葱白7寸,盐少许。煮药方法、服药方法同上。四诊:3月18日。上方断续服药4剂,阴囊变暖,扪之柔软,重按尚有痛感,再与活络止痛之药以和其血络,不必复诊。乌药6g,小茴香6g、赤芍9g、当归12g、橘核9g、山楂核9g、荔枝核9g、川楝子9g、红花6g、牛膝6g。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日分2次温服。三、经行后期少腹疼痛范某某,女,33岁。纺织工人。1982年4月20日初诊。月经过后旬余,少腹经常作痛,迄今3个月不已,昨日左少腹胀痛,并腰痛酸楚,精神欠佳,两下肢疲倦无力,每次经水浅淡,有时感到心悸、头晕,不欲饮食,脉来沉细,舌质淡白,苔薄白。辨证治疗:患者经水浅淡,乃脾之气血不足,并肝肾精血亏乏不能充盈冲任,以致奇脉空旷,腰痛酸楚、精神不佳、心悸、头晕、不欲饮食,脉象沉细等,均为其候也。治以益气养血,填补冲任为法,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调之:鲜羊肉300g、当归30g、生姜20g、大熟地30g、阿胶15g。上药以水1000g,先煮羊肉20~30分钟,把羊肉捞出,去上浮油浮沫,后下当归、生姜、大熟地、阿胶再煮,取汁500g或600g,日分2次温服。二诊:4月23日。上药服3剂,少腹疼痛停止,腰痛酸楚减轻大半,饮食增加,精神振作,脉来不若前甚,上方既显效机,仍守上方续进。三诊:5月3日。上方续服6剂,诸症悉平。四、产后腹痛杨某某,女,31岁,饭店职员。1984年9月20日初诊。产后半月,左少腹隐隐作痛,并引小腹隐痛,按之痛甚,有时腹部冷痛,暖之其痛缓解,并有少量恶露色紫暗,乳汁不多,精神不振,有时心悸,不欲食,脉来沉迟,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舌苔白腻。综合脉证分析,此属产后气血虚弱,元气不足,治以益气活络,调补肝肾冲任,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鲜羊肉150g,当归30g,生姜30g,白术20g,川芎10g,小茴香10g,甘草10g。上药以水800g,煮羊肉熟料捞取出,去汤中浮沫,加入当归、生姜、白术、川芎、小茴香、甘草,煮30~40分钟,取汁400g,日分2次温服。二诊:9月23日。上药服3剂,少腹、小腹痛止,恶露已止,心悸好转,饮食增加,乳汁较前增多,精神好转,脉来较前冲和,仍守原方续服3剂。9月30日,其夫来告病愈。按语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乃养血补虚、温肝活络、散寒止痛之剂。本案病例,偏重于血虚,病变只在于少腹、小腹部位,与肝之经络关系甚为密切,两肋及少腹属肝,肝主藏血,气血虚寒而凝泣。故用当归、生姜温煦肝经之虚寒,补益肝血以和络;羊肉乃血肉有情之品,补虚而生血,益气以温经。《素问·阴阳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既补其形,又补其精,可为两全其美之方。推其仲景心法,实乃炖羊肉汤之法,当归、生姜不过为炖羊肉汤之佐料而已,不以炖羊肉汤名之,而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名之。点宾为主,以俾其为医者之正统方例耳。案一刘某某。患寒滞肝脉,病有寒冷伤其肝之经络,肝之经络在腹部及胁部发病尤多。病在下焦肝肾,理中不中与也。前贤有云:“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如察病在某经,必用某经之药以治之,庶乎药病相当,功效可必也”。由此可见按经选药之重要性。案二举某某。患寒疝,伤及肝之经络,肝经在下焦者“循股阴,过阴器,入毛中”。病多疝痛、遗溺、癃闭等,《金匮要略》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述之尤详,不可不知。案三范某某。患经行后期少腹作痛,病在下焦肝肾及冲任二脉,冲任二经又隶属于肝,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益气养血,填补冲任二脉而获效。案四杨某某,产后气血不复,或感到寒冷,亦易引发腹痛,肝之气虚、血虚,虽有少量恶露,补气补血,其症必瘥,此理之固然也。
总访问量 24,469,623次
在线服务患者 26,637位
直播义诊 3次
科普文章 4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