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毛窦是一种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的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 病因 -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残留于骶尾部,形成藏毛窦。 -后天性因素:长期久坐、局部毛发浓密、臀间裂过深等,导致局部皮肤摩擦、出汗增多,易使毛发刺入皮肤,引发感染,形成藏毛窦。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常感到骶尾部疼痛、肿胀,有时可见局部皮肤红肿,按压时有波动感,部分患者会有脓性分泌物或毛发排出。 -体征:在骶尾部臀间裂处可发现一个或多个窦口,周围皮肤可有瘢痕形成,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硬物。 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如藏毛窦切除术、皮瓣转移术(limberg,bascom等)袋形缝合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感染初期的患者,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局部热敷、坐浴等方法缓解症状。 预防 -保持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尤其是骶尾部,减少细菌滋生。 -避免久坐:定时起身活动,减少局部皮肤的压迫和摩擦。 -控制毛发:可适当修剪骶尾部毛发,减少毛发刺入皮肤的风险。
直肠前突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一些介绍: 定义与病因 直肠前突又称直肠膨出,是指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之间的组织松弛,导致直肠壁向前凸出。主要病因包括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便秘、慢性咳嗽等)、年龄增长导致的盆底肌肉松弛等。 临床表现 -排便困难:是最主要的症状,患者常需过度用力排便,排便时间延长。 -排便不尽感:即使排便后,仍感觉直肠内有粪便残留。 -肛门坠胀:部分患者会感到肛门周围坠胀不适。 -其他:严重者可能出现便血、疼痛等症状。 诊断方法 -直肠指诊: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前壁,可发现向前突出的薄弱区域。 -排粪造影:是诊断直肠前突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直肠前突的部位、大小等。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有助于了解肛门直肠的功能状态。 治疗手段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者,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饮水、适当运动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定时排便等)、药物治疗(如使用缓泻剂等)。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经阴道修补术、经直肠修补术等。
定义与位置 骶前囊肿是指位于骶骨前方、直肠后方间隙内的囊性肿物。 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感染等因素有关。 症状 -压迫症状:囊肿较小时多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逐渐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直肠可导致排便困难、大便变细等;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等。 -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骶尾部或会阴部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 -其他症状:少数情况下,囊肿可能会发生感染、破裂,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等症状。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触及骶前肿物,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有囊性感。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中,MRI是诊断骶前囊肿的首选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囊肿的性质和范围。 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有症状的骶前囊肿,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定,常用的手术入路有经腹、经骶尾部等。 -其他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可考虑采用穿刺抽吸、硬化剂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但这些方法有复发的可能。
总访问量 76,576次
在线服务患者 573位
科普文章 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