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主任医师
科主任
乳腺外科张远起
主任医师
副院长
乳腺外科丁洪飞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乳腺外科许托
副主任医师
3.5
乳腺外科陈小东
主任医师
3.5
乳腺外科黄胜超
主任医师
3.5
乳腺外科梁忠锃
副主任医师
3.4
乳腺外科肖雄升
副主任医师
3.4
乳腺外科黎思毅
副主任医师
3.4
乳腺外科张智
副主任医师
3.4
覃文懿
副主任医师
3.3
乳腺外科黄宝怡
主治医师
3.4
乳腺外科罗康维
主治医师
3.4
乳腺外科吴永康
主治医师
3.4
乳腺外科陈卓婷
医师
3.4
乳腺外科郁丽妍
医师
3.4
乳腺外科郑昌蔚
医师
3.4
乳腺外科陈伟杰
医师
3.4
乳腺外科陈韦彰
医师
3.4
1. 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腺体内的肿块,是甲状腺疾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碘的过少或过多摄入、甲状腺自身的炎症改变、甲状腺良性或恶性肿瘤、甲状腺退行性变等都可以导致甲状腺结节的产生。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发结节比单发结节的发病率高。 2. 为什么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夜生活增多、精神压力增大、过量碘盐摄入相关,同时也与彩超分辨率越来越高有很大关系,因为超声下 2-3mm 的病变都能看到了。 3.甲状腺结节恶变率高吗?如何判定良恶性? 临床中只有 5% ~15% 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即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鉴定在临床主要看彩超结果,根据彩超结果上结节是否有砂砾状钙化、界限是否清楚、周围血流是否丰富来判断。一般来讲,如果彩超报告单上出现以下描述: 单一结节、结节内有砂砾样钙化、结节的 BIRADS 血流分级大于 Ⅳ 级,符合上述一条就高度怀疑恶性结节了。反之, 甲状腺结节在彩超上没有上述几条表现,一般都是良性的,但还是要半年左右复查甲状腺彩超。另外强调一点,结节大小不是良恶性鉴别的标准,临床上 3 mm ~ 4 mm 的甲状腺癌也不少见。 结节的良、恶性与结节的大小无关;与结节是否可触及无关;与结节单发或多发无关;与结节是否合并囊性变无关。 4. 颈部增粗的原因都是甲状腺结节吗? 颈部增粗的原因很多,肥胖、局部炎症导致淋巴结肿大、青春期甲状腺代偿性增大、甲状舌骨囊肿、皮下纤维瘤、脂肪瘤等都可以导致颈部增粗。真正的甲状腺结节,一般体积较小,只有直径大于 1.0 cm,且体型较瘦的人才有明显表现,大部分人还需到医院查甲状腺彩超,以协助明确颈部增粗是否是由于甲状腺引起。 5. 筛查甲状腺结节什么设备最准确? 彩超检查最准确。99.9% 以上的结节都可以被彩超发现,前提是你得到正规医院去检查。CT 可以做,但不作为首选。普通的 X 光片,无法明确甲状腺的情况,但是可以判断甲状腺周围的器官,如气管等有没有受压移位,是甲状腺手术前必要的检查。
乳头溢液在乳腺外科门诊中,占乳腺就诊主诉5%的比例。单纯的乳头溢液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乳头溢液可以是乳腺导管内癌早期表现之一,所以应该引起女性朋友关注。只是略加关注,掌握相关知识,适时就诊便可以了,而决不是说,一旦出现乳头溢液就等于得了癌症。 下面是关于乳头溢液的相关知识: 在非妊娠期和非哺乳期,挤捏乳头时有液体流出称为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房疼痛。 首先我们应该观察乳头溢液出现时的具体情况,并加以判断: 一、溢液是真性还是假性。真性溢液是指液体从乳腺导管内流出。假性溢液常见于乳头凹陷者,由于乳头表皮脱落细胞积存于凹陷处,引起少量形似液性豆渣样的渗出,时常有臭味。一旦拉出凹陷乳头,保持局部清洁,“溢液”即会消失。 二、溢液是双侧还是单侧。双侧性溢液则是生理性的,如停止哺乳一年内,多数妇女仍会有少量乳汁分泌。妊娠中晚期,一些孕妇的双乳可挤出少许清淡色的初乳。少数妇女在强烈的性高潮后,由于乳房血管高度充血,乳房胀大,乳头勃起,也会出现短时间的溢乳。妇女进入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紊乱会使部分妇女分泌少量乳汁。以上都属生理情况,不是病态。但双侧乳头溢液也可以是病理的,如一种叫闭经—溢乳综合征的病,是由于垂体微腺瘤引起,除溢乳外还伴有闭经、头痛、视野变窄,血中催乳素升高等。脑部CT检查可确诊。另一种双乳头溢液见于少许乳腺增生的病人。 三、溢液是单孔还是多孔。乳头有15~20个乳管的开口。出现溢液时要观察液体从哪一个或几个开口溢出。单孔溢液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孔溢液可能是生理性的、药物性的、全身良性疾病或乳腺增生症。 四、溢液是自行外溢还是挤压后溢出的。前者多为病理性的,乳癌病人约有13%有自发性溢液史。良性或生理性溢液以挤压后溢液多见。 五、溢液的性状。乳房不同的疾病,其溢液时的性状也不一致。如: (1)乳汁样。多为生理性,如断奶后或流产后的近期,不是癌症的表现。 (2)脓性溢液,多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 (3)淡黄色溢液是最常见的一种溢液,几乎见于各种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症为多见。也有一部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癌。因此,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4)血性溢液,可为鲜红色、咖啡色、淡黄色、褐色等不同的颜色。此种溢液是危险的信号,应高度警惕,其中50%~75%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5%的乳腺癌。如血性溢液发生于绝经后,则75%是乳癌。 (5)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黏性,溢出后不留痕迹。这种溢液可能是乳腺癌的信号,应进一步检查。 如果出现的乳头溢液是单乳头溢液者,多数跟以下几种乳房疾病有关: 1.乳腺导管扩张症:患有此病的部分病人,早期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多为棕色,少数为血性;溢液化验检查可见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而无瘤细胞。此病好发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发生溢液的乳晕区有与皮肤黏连的肿块,直径常小于3厘米,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质软、有触痛。若并发感染时,肿块局部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 2.乳管内乳头状瘤:此病以40岁~50岁者多见,75%的瘤体发生在邻近乳头的部位,瘤体很小,带蒂而有绒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化验检查溢液内可找到瘤细胞。有时病人仔细触扪乳房,可发现乳晕下有樱桃大的包块,质软、光滑、活动。 3.乳腺囊性增生:以育龄妇女多见。部分病人乳头溢液为黄绿色、棕色、血性或无色浆液样,化验检查溢液内无瘤细胞存在。此病有两个特点:一是表现为乳房周期性胀痛,好发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轻者多不被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及生活。二是乳房肿块常为多发,可见于一侧或双侧,也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结节状且大小不一,质韧不硬,与皮肤无黏连,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在月经后可有缩小。 4.乳腺癌:部分乳腺癌病人有鲜红或暗红色的乳头溢液,有时会产生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黏性,溢出后不留痕迹,化验检查溢液内可找到癌细胞。45岁~49岁、60岁~64岁为此病的两个发病高峰。其起病缓慢,病人在无意中可发现乳房肿块,多位于内上限或外上限,无痛,渐大。晚期病变部位出现橘皮样皮肤改变及卫星结节。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随病程进展彼此融合成团。 总之,乳头溢液是一个重要的乳房症状,其中10%~15%可能是乳癌。出现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乳腺专科就诊,视具体情况做相关检查,比如:B超检查、钼靶照片有相当的准确率。选择性病变导管乳管镜检查可以作为乳头溢液的一种检查方法,对有乳头溢液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肿瘤病人大约有30%~40%是被治疗死的,有30%多是吓死的,只有30%是因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的!”何裕民教授出语惊人。初次见面,记者就被他的坦率和正直所吸引。身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研究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的他,对当前肿瘤患者的过度治疗和不当治疗问题,感慨颇深。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在我国,肿瘤治疗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一位患晚期结肠癌的护士,已经多部位转移,不再是手术适应症了,可是仍然进行了结肠手术切除。术后不久,癌细胞转移到小肠,又切除小肠;不久又转移到胃部,又切除胃。最后,这位护士受尽折磨,瘦得皮包骨,体重只剩下几十斤,每天只能靠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维持。最后一次手术后,她只活了3个月。 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患复混型白血病,本来已经回天无术。可是,医生不顾老人年迈体衰,仍然采用化疗的方法。化疗三天,老人就不能进食,赶紧停药,可是已经晚了。8天以后,老人去世。一位老中医闻讯后痛悔地说,对待这样高龄的衰弱老人,怎么能用虎狼之药呢?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认为得了癌症,只有手术切除或者放疗化疗,才能将癌细胞杀死,才能康复——这也是大多数患者和家属的希望。其实,癌症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对癌症治疗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该采用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情来定,并非像一般人想像得那么简单。如果是早期癌症,可以手术切除病灶,加上化疗或者放疗,有可能根治。如果是晚期已经发生癌症转移的患者,已经不适宜于做手术。如果硬要手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病人的痛苦,降低生存质量,浪费金钱,最后还是人财两失。 按照美国癌症综合网络的肿瘤治疗指南,晚期肺癌患者或者手术后肺癌患者,化疗周期一般不应超过4~6个周期。可是在我国,长达10个甚至20个周期的化疗也一样普遍存在。按照美国的这一治疗指南,年龄超过60岁、已达到3A期,即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不宜进行放射治疗,因为这些患者免疫力极弱,如经放射治疗,很容易出现放射性肺炎,将加速患者死亡。但在我国,不少医院为了经济利益,对70岁以上甚至8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比比皆是,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也是医疗产业化、医院市场化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 出现过度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错误医疗观念的误导,医生治病“以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因而过度强调肿瘤的消除和癌细胞的杀灭,盲目地认为肿瘤没有了,病就好了。而结果往往是“肿瘤还在,钱没有了,人也没有了”。癌症多是人体内循环失调引起的,如果致癌因素不清除,机体的生理和代谢没有恢复正常,即使我们有能力把肿瘤完全彻底地消灭,但病人身体内仍然处于“宜癌”状态,最终难以逃脱癌症再生或者复发的厄运。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过度治疗现象的出现,那就是患者本人和家属以及亲友治病、保命心切,不惜血本使用各种大量的价格不菲的进口药、新药、营养药,甚至病急乱投医,胡乱下药,造成胡乱治疗、过度治疗,有时候反而加重了病情。所谓“过度治疗”,就是指医生给予患者的治疗强度超过病情治疗的需要,其结果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身心伤害,无益于病情,也浪费了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 何裕民教授认为,癌症治疗一定要从病因、病机人手,治疗上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以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终极目的。对晚期癌症患者应该针对病情,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让癌症患者与癌“和平共处”,从而达到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有人认为,对晚期癌症患者实行对症治疗、姑息癌症病灶存在的姑息治疗方式,似乎不太人道。对此,何教授说,这时候的防守就是最积极的进攻。如果对病人过度治疗,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目前西医外科治疗癌症的方法,无非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被称为治疗癌症的“三板斧”,但却不一定适合晚期癌症患者。例如对高龄癌症患者,治疗就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大一部分高龄患者通常可以“带癌生存”,这时候如果强求手术、放疗或化疗,反而会促其使病情恶化。临床常常可以见到,癌症病人的死亡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过度的积极的杀伤性治疗所致。比如,肝癌合并肝腹水、黄疸患者,仍然手术和化疗药物介入,结果常常是导致病人因肝功能衰竭而死。还有,肺癌肺气肿淋巴结转移患者,肺叶切除后再化疗,结果病人呼吸衰竭更严重;白细胞过低仍然坚持高强度化疗,结果患者骨髓衰竭合并感染高热而死亡等等。 让癌症患者与癌“和平共处”,是现代医学治疗癌症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是以提高临床获益率为根本目的。 带癌生存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上海有一位“抗癌明星”叫张柏鼎,40多年前的他大学毕业不久就发现患上了淋巴癌。这种癌症转移很快,死亡率也很高。他从此踏上了求医治癌的路程。十几年间,历尽千辛万苦,病情多次反复,危险时,曾经浑身淋巴结肿大,一度出现腹膜并肝脾肿大,十分凶险,令他痛不欲生。但是他咬紧牙关坚持着,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好。坚持住一定会挺过去的,忍一时之痛,换回来的是生命。经上海肿瘤医院医生的精心治疗,又采用中医、草药和偏方治疗,终于奇迹般地痊愈了。可是,没想到的是,1991年,他又得了第二原发性肝癌,而且体积大得惊人,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他在医院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他又奇迹般地挺过来了。他后来给癌症患者作介绍时说,除了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以外,情绪好坏和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整天愁眉不展、伤心过度、悲观失望,就会造成身心功能的不平衡,降低自身免疫力,给癌细胞以可乘之机。张柏鼎还介绍,多年的抗癌经验,使他明白了科学合理的饮食十分重要,他经常吃精肉、淡水鱼、虾、蔬菜、水果和一些高蛋白食物,忌食那些所谓“发物”——海产品、辛辣食品等。补品中也只服用那些平和的、滋阴的,不服用或者不敢服用那些燥热的、大补的。 张柏鼎的抗癌经验说明,“带癌生存不是梦”!何裕民教授还提出了一些与癌症“和平共处”的要诀:首先是“信心第一”,有时候,病人的精神状态决定病情恶化的进度。把生死置之度外固然很难,可是真的不怕死了,树立起战胜癌症的信心,心胸大度、性格开朗,有很多时候癌症反而退却了。相反,如果听说患上癌症,立刻精神崩溃、痛不欲生,肌体内部环境更加失调,反而帮了癌细胞的大忙。前边说有很多癌症患者“是吓死的”,就是说的这些人。
总访问量 561,608次
在线服务患者 719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