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四川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泌尿外科周荣祥
主任医师 教授
本部泌尿外科主任
泌尿外科吴帅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泌尿外科祝海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泌尿外科张延伦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泌尿外科白鑫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泌尿外科李墨农
主任医师
3.6
泌尿外科高健刚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泌尿外科张劲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泌尿外科綦海燕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刘之俊
主任医师
3.5
泌尿外科贾勇
主任医师
3.5
泌尿外科严博泉
副主任医师
3.5
泌尿外科翁博文
副主任医师
3.5
泌尿外科孙小庆
主任医师
3.5
泌尿外科邱志磊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泌尿外科张晏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泌尿外科赵海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泌尿外科安刚
副主任医师
3.4
泌尿外科邓军
副主任医师
3.4
朱磊一
副主任医师
3.4
泌尿外科王奇
副主任医师
3.4
泌尿外科孙发林
副主任医师
3.4
泌尿外科王鹏
副主任医师
3.4
泌尿外科路义
主治医师
3.4
一位患者就诊,是由于左侧阴囊中没有睾丸,最近逐渐逐渐疼痛,产生担心,遂来到门诊检查。彩超显示,这位患者的睾丸位于左侧腹股沟内,未下降到睾丸内,从而出现“隐睾”。患者称,这种症状从小就有,但并未进行过处理,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隐睾”。什么是隐睾? 隐睾又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小儿外科常见病。胚胎时睾丸位于肾肘水平,随着发育逐渐降入阴囊,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宝爸、宝妈要看一下男宝宝的生殖器之外,还需要摸一下两侧睾丸是否在阴囊中,如果睾丸不在阴囊中,这样的情况称之为“隐睾”。隐睾症是常见的男童先天生殖器异常,足月儿发病率为4%,早产儿可高达45%。对于较小患儿,睾丸可能会自行下降,但出生6个月后,隐睾下降机会明显降低,1岁以后下降率约为1%。隐睾症也可以称之为未降睾丸。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隐睾分为可触及和不可触及两类。临床处理方式主要根据睾丸的位置和是否睾丸缺如来决定。大约80%的隐睾是可触及的。可触及的睾丸可能是隐睾本身,也可能是异位的睾丸。而不可触及的睾丸可能是腹腔型隐睾、腹股沟管隐睾、睾丸缺如、异位睾丸等。 假隐睾--“小蛋蛋”喜欢捉迷藏 临床上,有一种假隐睾经常会与真隐睾相混淆,这种假隐睾我们通常称之为回缩性睾丸。儿童的睾丸对外界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当受到寒冷、触碰、惊吓等外界因素的刺激,睾丸就会回缩至阴囊的上方甚至腹股沟管内,出现“蛋蛋”不见了的情况。这种回缩性睾丸其实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脱离外界刺激后,睾丸很轻松就回落到阴囊中,那很显然属于假隐睾,是正常的。但有时候也会碰到不那么容易辨别的情况,比如天气寒冷时,睾丸始终处于回缩状态,这时候就不好区分。有个比较简单的辨别方法供家长使用——热水坐浴。也就是让孩子坐在一盆温热的水中,如果这时候睾丸能降入阴囊中,那就说明是假隐睾,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疗。如果热水坐浴时睾丸也不能降入阴囊,那就是真隐睾了。医生查体也很重要。检查时将睾丸推入阴囊中,如果松手后睾丸可以在阴囊里停留一段时间,则属于回缩性睾丸,不需要治疗;如果松手后,睾丸立即缩回至原位,这种情况医生往往称之为滑动性睾丸,属于真隐睾的范畴。
总访问量 2,028,814次
在线服务患者 2,521位
直播义诊 18次
科普文章 2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