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上海固生堂真安堂中医门诊部
>
推荐专家
上海固生堂真安堂中医门诊部
已收藏
+收藏
民营
未定级
门诊部
主页
介绍
科室列表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义诊活动
推荐专家
疾病:
抽动症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张原华
副主任医师
上海固生堂真安堂中医门诊部 儿科
抽动症 14票
小儿癫痫 2票
小儿鼻炎 1票
小儿肺炎 1票
擅长:儿童脾胃病,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癫痫综合症、儿童心理问题(学习困难、睡眠困难)各种疑难杂症
专业方向:
中医儿科
主观疗效:93%满意
态度:94%满意
在线问诊:
150元起
预约挂号:
已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3.3
暂无
查看详情
搜索
搜索结果:未搜索到相关疾病
不限
其他科室
热门
抽动症
小儿癫痫
小儿多动症
小儿咳嗽
发育迟缓
自闭症
D
癫痫
G
过敏
J
惊厥
S
睡眠障碍
X
小儿便秘
小儿鼻炎
小儿肠炎
小儿肺炎
小儿感冒
小儿胃炎
小儿哮喘
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遗尿
心理咨询
Y
抑郁症
抽动症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山东省立医院
抽动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抽动儿童吃零食有什么风险
张晋博士讲抽动的科普号
儿童抽动症应该提醒还是无视
张晋博士讲抽动的科普号
别把抽动症当坏习惯!3分钟自测法,第3个症状最危险
“这孩子就是故意捣乱!眨眼眨个不停,说了多少遍都不改!”“清嗓子声音那么大,肯定是学坏了,想吸引注意力!”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动作时,很多家长都会误认为是“坏习惯”“故意调皮”,甚至因此批评、打骂孩子。但事实上,这些难以自控的小动作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简称“抽动症”)的信号。更危险的是,若把抽动症当“坏毛病”来纠正,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今天教你一套3分钟自测法,快速判断孩子是否可能存在抽动症,尤其是第3个症状,一旦出现必须立即重视!一、先分清:“坏习惯”和“抽动症”的核心区别很多家长容易混淆两者,其实关键看3点:?是否能自控:坏习惯(如故意眨眼、学别人清嗓子)可以被孩子自主控制,提醒后能暂时停止;抽动症的动作是不自主、突然发生的,孩子自己控制不住,越刻意抑制,反而抽得更厉害。?是否有规律:坏习惯多在特定场景出现(比如想引起家长关注时);抽动症的发作没有规律,紧张、疲劳、兴奋时可能加重,放松或专注做事时会减轻,睡眠时通常完全消失。?是否伴随“对抗”:被批评时,故意做“坏习惯”的孩子可能会逆反、变本加厉;而抽动症孩子会因“控制不住自己”感到委屈、自卑,甚至主动说“我不想这样,但忍不住”。二、3分钟自测:孩子有这些症状吗?对照以下表现,若孩子符合2条及以上,建议及时就医排查:1.身体抽动:从“小幅度”到“多部位”?面部:频繁眨眼、皱眉、挤鼻子、咧嘴、吐舌头、翻白眼;?颈部/肩部:不自主歪头、点头、耸肩、扭脖子;?四肢/躯干:甩手、踢腿、挺胸、弯腰、突然跺脚,甚至全身抖动。这些动作通常“突发突止”,比如孩子正好好坐着,突然猛地歪一下头,几秒钟后恢复正常,反复出现。2.发声抽动:从“清嗓子”到“不可控发声”?简单发声:频繁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哼气、犬吠声;?复杂发声:突然尖叫、重复他人说的话(模仿言语)、无意义地重复单词,严重时会出现说脏话(秽语)。比如有个7岁孩子,起初只是偶尔清嗓子,后来发展为上课时突然大喊一声,自己也吓一跳,这就是典型的发声抽动加重。3.伴随行为/心理问题:最危险的信号(90%家长易忽视)抽动症若长期不干预,可能伴随这些问题,需立即警惕:?注意力不集中:频繁抽动导致无法专注听课、写作业,类似多动症表现;?情绪异常:因抽动被嘲笑而变得暴躁、易怒,或极度自卑、拒绝社交;?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检查东西、排列物品,不做就焦虑不安。其中,“自我伤害行为”是最危险的情况——比如孩子因抽动无法自控而用力咬嘴唇、打头、撞墙,这说明症状已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必须紧急干预。三、发现症状后,家长最该做的3件事1.停止批评,减少关注:孩子越被指责“别眨眼”“别清嗓子”,越容易紧张,抽动反而更频繁。不如假装没看见,用“我们去玩个游戏吧”转移注意力,多数轻度抽动会在放松时减轻。2.记录症状细节:就诊时医生需要知道: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发作多少次?涉及哪些部位?紧张/放松时是否有变化?有没有被同学嘲笑?这些信息能帮助快速判断严重程度。3.及时就医,别等“自愈”:虽然部分轻度抽动症会随年龄增长缓解,但约30%的孩子会发展为慢性抽动,甚至持续到成年。建议尽早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科就诊,通过量表评估、脑电图等检查确诊,早期干预(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孩子的身体不会“说谎”,那些看似“故意捣乱”的小动作,可能是他们在承受无法言说的困扰。别用“坏习惯”的标签伤害孩子,用科学的认知和耐心的陪伴,才是帮助他们摆脱抽动症的关键。如果自测后发现孩子符合多条症状,别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轻松应对成长。
郭志超医生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