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简称: 中日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甲状腺癌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甲状腺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甲状腺微小癌可以不开刀?一项跟踪5年的研究给出了答案!甲状腺微小癌可以不开刀?一项跟踪5年的研究给出了答案!文章正文: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一直专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既做传统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每天在门诊和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咨询超10万例)都能遇到很多朋友对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感到焦虑。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刚刚发表在JAMASurgery(国际顶级外科期刊)上的重要研究,主题是——“低风险小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动监测”。这项研究来自加拿大,是一项历时近6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了200名患者,其中有155人选择了“主动监测”(ActiveSurveillance,AS),而不是立即手术。结果非常令人鼓舞:在中位随访时间约71个月中,没有一例患者出现甲状腺癌相关死亡或远处转移。你是不是也很好奇:什么是“主动监测”?什么样的人适合?会不会耽误病情?别急,我慢慢给你讲清楚。??什么是“主动监测”?“主动监测”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对低风险、生长缓慢的小癌种进行定期、密切的随访;??包括超声检查、血液指标监测等;??一旦发现疾病进展(比如肿瘤明显长大或出现淋巴结转移),再及时干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越来越被认可,尤其是对于肿瘤小于1厘米、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没有转移的低风险乳头状甲状腺癌。??研究核心发现:用数据说话总体转换手术率不高:只有23.9%的患者从AS转为手术,其中:56.8%是因为疾病进展,40.5%是因为患者个人意愿(比如心理压力大),2.6%是因为超声测量困难。2.年龄是关键因素:o???<45岁:5年内有41.5%的人选择了手术;o???45–64岁:20.9%;o???≥65岁:仅5.1%。这说明:年轻人更倾向于做手术,而老年人更愿意坚持监测。3.安全性极高:无一人因甲状腺癌死亡;无远处转移;手术并发症率低,且无论是立即手术还是后期转换手术,结局都很好。???为什么年龄差异这么大?年轻人:更担心“癌症”两个字,心理负担重,也更倾向于“一刀切”以求安心。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病,手术风险较高,且肿瘤进展更慢,AS的获益更大。??费医生小结与建议: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主动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低风险小癌;重要事情说三遍: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年龄是决定是否选择AS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必对所有甲状腺癌“过度治疗”,合理监测反而能避免手术风险、保护甲状腺功能。如果你或家人正好有甲状腺结节或微小癌,别慌!建议:找专业医生评估风险等级;结合年龄、心理状态、肿瘤特点共同决策;信任科学,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我是费健,一名做了30多年甲状腺手术和消融治疗的外科医生。我相信:好的医疗不仅是治病,更是治心。希望通过科普帮助大家更理性、更从容地面对疾病。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需要的人。我们下次再见!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在线咨询超10万次。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用通俗语言解读“主动监测”这一前沿策略,帮助读者避免过度治疗、做出明智选择。
甲状腺术后优甲乐要吃一辈子?90%患者不知道的“保命真相”甲状腺术后优甲乐要吃一辈子?90%患者不知道的“保命真相”正文: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得主全网粉丝100万+|?线上咨询10万+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话,讲最靠谱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你是不是每天盯着手里的优甲乐药片,心里嘀咕:“这药,真要陪我过一辈子吗?”(别慌,这问题我每天被问10遍!)今天,我就从4个方面,把“术后吃药”这事掰开揉碎讲给你听。一、你的甲状腺,其实是身体的“油门踏板”想象一下:甲状腺就像汽车的油门,它分泌的激素控制全身代谢速度。油门全拆了(甲状腺全切)→?身体彻底“熄火”,必须终身服药替代激素。油门修了一半(部分切除)→?剩余组织可能勉强支撑,但医生常会开药做“双保险”:??补足激素缺口(怕冷、浮肿、记忆力下降?都是激素不足的警报!)??按住复发开关(抑制TSH激素,让残留癌细胞“饿肚子”!)??关键结论:全切患者:基本终身服药,这是保命的“身体燃油”。部分切除患者:低危组且剩余腺体功能强?→?极小概率可减药(需严格遵医嘱!)其他情况?→?长期甚至终身服药,防复发是重点!二、优甲乐:小药片的大使命总有人问我:“甲功化验正常了,能偷偷停药吗?”(赶紧打住!)这药可不止是“替补队员”,更是你的“抗癌保镖”:任务原理擅自停药的后果替补激素.代替缺失的甲状腺激素怕冷、浮肿、心跳慢、抑郁抑制复发压低TSH值,饿死残留癌细胞.复发风险飙升3倍!(研究实锤)真实案例:一位半切术后5年的姑娘,因“备孕想少吃药”自行停药。半年后复查,颈部淋巴结转移!切记:TSH正常≠癌细胞消失,它可能正在潜伏!三、终身吃药≠终身病恹恹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每天吃药像药罐子...”“副作用会不会毁身体?”拍拍肩告诉你:优甲乐很安全:全球用了几十年,只要剂量精准(需定期调药!),副作用极少。生活完全正常:我患者中有人跑马拉松、怀孕生娃、吃遍全球美食!(吃牛奶、豆浆要放在服药4小时后)10年生存率超90%:规范治疗的分化型甲癌,比高血压、糖尿病的预后还好!四、你必须躲开的3个“停药陷阱”??陷阱1:“攒一周药量周末一起吃”→?优甲乐半衰期7天,但突击吃药会引发心悸、骨质疏松!??陷阱2:“用海带/保健品替代药物”→?食物无法精准控制TSH!过量碘反而刺激甲状腺。??陷阱3:“复查正常就自行减量”→?医生要根据你的肿瘤类型、复发风险、心脏功能动态调整药量,普通人玩不转!费医生的小纸条随身带着这张“护甲清单”吧:??服药:早晨空腹吃,清水送服,半小时后(也有专家建议1小时后)再吃早餐??复查:术后1年:每2~3个月查甲功?+B超稳定期:每6~12个月查甲功?+B超?+?Tg(肿瘤标志物)??调药信号:心慌、多汗、失眠(药过量);怕冷、便秘、抑郁(药不足)最后一句真心话:吃优甲乐不是负担,而是你掌控健康的勋章。我的百万粉丝里,太多人带着这小药片活出精彩人生——你,一定也可以!本文依据《中国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管理专家共识》及临床研究撰写原创科普?|?转载请联系授权
告别漏诊和过度检查!交大&瑞金医院黑科技:超声+AI精准狙击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告别漏诊和过度检查!交大&瑞金医院黑科技:超声+AI精准狙击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科普文章正文: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工作了30多年,我深知甲状腺健康牵动着无数朋友的心,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们(数据显示女性发病率更高)。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振奋的医学前沿突破,它来自我们上海交大团队联合瑞金医院、同济大学第四人民医院的顶尖研究,刚刚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影响因子高达15.7分哦!)。这项研究,用人工智能(AI)结合超声,极大地提升了预测甲状腺癌是否发生了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这对咱们患者来说,意味着更精准的治疗决策,更少的担忧和折腾。文章出处: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国际顶级综合性科学期刊)标题:?《可解释的多模态深度学习用于利用超声成像预测甲状腺癌侧方淋巴结转移》发表时间:?2025年8月1日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同济大学第四人民医院等作者介绍?&?推荐理由:我是费健,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老”医生了。30多年来,我既拿手术刀做开放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深知精准诊断对甲状腺癌患者有多关键。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更先进的技术服务患者。这次看到我们上海团队(包括我们瑞金医院)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这项研究,我特别高兴,也特别想推荐给大家。因为它切中了一个临床上的大痛点:如何更早、更准地知道甲状腺癌有没有悄悄转移到侧面的淋巴结??这个难题解决好了,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检查、手术,也能让真正高危的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为什么“侧方淋巴结转移”让人头疼?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最常见的一种),虽然整体预后不错,但它有个“小动作”让人防不胜防——向脖子侧面的淋巴结转移(专业术语叫侧方淋巴结转移,LLNM)。麻烦在于:发生率高:?20%-50%的患者可能发生!影响大:?一旦发生,复发风险会飙升到60%左右,对预后影响很大。难预测:?传统的超声检查,医生靠经验和眼睛看,对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灵敏度只有62%左右,判断准确率大概64.3%。为啥这么难?侧方淋巴结位置深、分散,超声有时扫不全。判断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和主观看法。做活检(穿刺)确认?位置深,难度大,风险也相对高。决策难:?术前搞不清到底有没有转移,医生和患者都很纠结:手术清扫范围要不要扩大?会不会漏掉?会不会过度治疗?AI黑科技“LLNM-Net”闪亮登场,破解难题!这项研究开发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名字叫?“LLNM-Net”。它就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眼力超强、还特别会综合分析的“AI医生助手”,专门用来预测甲状腺癌患者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它的厉害之处在于:2.看得“全”(多模态融合):?它不仅仅看超声图片!它把多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节的形状、边缘清不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不均匀、钙化情况等。结节位置信息(超关键创新!):?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叫“中心点距离变换(CPDT)”的方法,把结节离甲状腺表面那层“膜”(被膜)的距离,精准地转化成了图像上的灰度值。?距离越近,风险越高!模型发现,距离小于0.25厘米时,转移风险超过72%!?而且,甲状腺左右叶的中上部区域风险尤其高。放射科医生的报告文字:?用AI(类似BERT的模型)理解报告里医生写的描述词,比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低回声”等,捕捉医生的经验判断。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3.看得“透”(特征提取精细):?用了改进的YOLO-v8分割结节,U-Net++分割甲状腺,结合特殊算法(如随机mosaic)来精确提取结节的边缘、内部结构(纹理)等特征,减少模糊影响。4.想得“深”(网络架构强大):?模型的核心是一个叫“TMDLtransformer”的结构。先把图像和文字信息都转化成计算机能理解的“令牌(tokens)”。然后用双向注意力块让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比如超声图和报告描述)互相“对话”、印证。再用多层自注意力块深入挖掘所有信息之间的全局联系。5.说得“明”(可解释性强):?这是最大的亮点之一!模型不仅能预测,还能告诉我们它为什么这么预测:可视化热图:?能显示模型最关注结节的哪个部分(比如边缘模糊区、内部不均匀处),就像给图片“标重点”。3D风险分布图:?把所有患者数据映射到一个标准甲状腺模型上,直观展示哪个区域(如左右叶中上部)转移风险最高。特征贡献度:?明确量化了不同因素的重要性:位置信息(占48.8%)>?形态特征(29.9%,其中内部结构最重要)>?放射报告描述(19.7%)。桑基图/实例解释:?对单个患者,能展示各个特征(位置、回声、形状等)的“风险评分”以及它们对最终预测结果的贡献比例,让决策过程透明化。效果如何?一个字:牛!这个模型在包含近4万例患者(来自7家医院)的大规模数据上进行了训练和测试,结果令人惊喜:在独立的测试集上,预测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高达84.7%!?(AUC=0.944)。比经验丰富的医生平均判断准确率(64.3%)提升了超过20个百分点!?也比现有的其他模型提升了7.4%。在识别高危患者时,表现更惊艳(AUC=0.983)!临床价值巨大:精准分层:?有效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患者。优化检查:?指导医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颈部超声检查,尤其关注高风险区域。指导穿刺(FNA):?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使用该模型指导是否进行侧颈淋巴结穿刺(FNA),比“所有患者都穿”或“所有患者都不穿”的策略,带来更大的“净获益”。在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阈值(如0.5)时,能显著提高47.4%的必要穿刺识别率,同时只让5.3%的低风险患者做了不必要的穿刺。优化手术决策:?帮助外科医生更精准地制定手术方案,避免盲目扩大清扫范围或遗漏转移灶。费主任心里话:朋友们,看到这样的研究,作为一位长期奋战在甲状腺疾病诊治一线的外科医生,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振奋。甲状腺癌发病率确实在上升,但科技的力量也在飞速进步!这项研究:抓住了临床真问题:?解决了侧方淋巴结转移这个术前预测的“老大难”。技术有创新有深度:?特别是量化位置信息和多模态融合解释性强。效果经得起大数据考验:?近4万例的数据量,结果可靠。直接惠及患者:?最终目标就是让大家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精准,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也让真正需要干预的患者得到最及时的处理。当然,研究还在不断完善(比如需要更多样本和前瞻性验证),但曙光已现!这代表了未来精准医疗的方向——结合顶尖医生的智慧和强大AI的能力,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诊疗路径。作为医生,我期待这样的技术能尽快、安全地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甲状腺疾病患者!大家也要保持信心,科学在进步,我们守护大家甲状腺健康的“武器”也越来越先进!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保持好心情,定期体检,关注科学前沿,我们一起守护“颈”上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