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先天性耳前瘘管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形形色色的“耳前瘘管”朱雅颖张天宇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耳郭上有小孔,小孔位置可以在耳前,在耳郭边缘,或者位于耳郭突起及凹陷中。大部分出生时就存在,属于先天性耳畸形的一种,一般不影响耳部其他功能。有些小孔很小,直到有分泌物或红肿时才被发现。这些统称为“耳郭瘘”。这些小孔中最有名的当属“耳前瘘管”,一般位于在耳轮脚前方的位置,所以被称为“耳前瘘管“。亚洲人的发病率为2%,所以身边还是会发现一些这样的病人。老人们会把它叫做“耳仓”或“聪明洞”。瘘管深浅长短不一,有的只是个小凹坑,有的长达2cm。一般位于耳轮脚软骨表面或背面,随着分泌物增多,会慢慢变大。如果感染的话,一般红肿位于瘘口周围。我们之前写了耳前瘘管常见问题的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个疾病。但是,你是否还听说过一些”异位“耳前瘘管,它约占了耳前瘘管总数的9%,其中最多见的是距普通瘘管不到1厘米的耳轮脚末端瘘口。瘘管会穿透软骨,向深部走行,在软骨深面形成囊袋。平时较少有分泌物,一旦感染,红肿部位多样化,可以向前方、下方及耳后发展。由于跟耳郭软骨关系密切,疼痛感较剧烈。而当耳后形成脓肿,常常被误诊为“鳃裂畸形”,引起病人恐慌。医生有时也因为认识不足,制定了过于复杂的治疗方案。这类瘘管由于起始段很纤细,需要在显微镜下手术,再结合红肿炎症部位做辅助切口。更少见的是患者同时具有这两种类型的瘘管,手术时可以同时切除它们,但我们发现这两种瘘管是独立存在的,互相之间不连通,所以往往只有其中一个瘘管感染。只能感叹发育异常的神奇之处。还有一个病人经常咨询的瘘口,位于耳轮脚后缘凹坑(医学上称为耳甲艇)。大部分出生时并没有被发现,有些是该部位原有小囊肿,破掉后形成小凹坑,严格意义上说,属于表皮囊肿破裂后的小坑,并不一定是瘘管。这些小凹坑一般很浅,但是因为孔偏大一点,容易积存脏物(类似肚脐眼会分泌一些皮屑融合物)。但是如果经常积极清理,会导致感染。所以一般先观察,如果反复红肿再考虑手术。今天带大家认识了“耳前瘘管”家族更多的成员,记得一个原则——有了症状要及时就医,手术是根除病变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