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阻塞

就诊科室: 耳鼻喉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喉阻塞是指由于喉部以及其邻近组织发生病变,导致喉部发生狭窄甚至阻塞,引起患者发生呼吸困难。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此外,还会有吸气性喘鸣、声音嘶哑等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警惕孩子“失声”

张磊 副主任医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呼吸科

发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喉部及邻近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的,常见的有:

  • 炎症:如急性会厌炎、小儿急性喉炎。喉部邻近部位的炎症,如咽后脓肿、颌下蜂窝组织炎等。
  • 喉外伤:如喉部挫伤、撞伤、烧伤、喉部医源性损伤等。
  • 喉部异物:特别是较大的嵌顿性异物,如塑料瓶盖、玻璃球等。
  • 喉部肿瘤:中老年患者以喉癌多见,小儿以喉乳头瘤多见。
  • 喉水肿:炎症、外伤、变态反应等导致的喉水肿,可导致喉阻塞。
  • 喉痉挛:破伤风患者和喉异物刺激导致喉痉挛可引起喉阻塞。
  • 喉麻痹:双侧声带麻痹不能张开而致喉阻塞,多由于甲状腺手术损伤喉返神经所致。
  • 喉畸形和瘢痕狭窄:前者为先天性,后者由于外伤所致。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此外,还会出现吸气性喘鸣、声音嘶哑、缺氧等症状。

  • 呼吸困难:是喉阻塞的主要症状,患者一般会感觉不适并用力吸气,但这又会导致吸气更加困难。同时可见肋间隙,胸骨上窝等部位发生凹陷。
  • 吸气性喘鸣:表现为吸气时发出尖锐的喉鸣声,声音如小鸡叫。
  • 声音嘶哑:如果病变在声带处,可表现为声音嘶哑。
  • 缺氧:可出现面部苍白,口唇、肢端发绀等症状。

本病根据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 一度:安静时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活动时可有轻度的呼吸困难。
  • 二度:安静时也表现出轻度的呼吸困难及喉喘鸣,且活动时明显加重。
  • 三度: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且吸气时明显,喉喘鸣明显,软组织凹陷呈三凹征或四凹征。
  • 四度:呼吸极其困难,出现面目苍白、口唇发绀、血压下降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可能引起下列并发症:

  • 心力衰竭
  • 血压下降
  • 昏迷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由于喉部及邻近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的,通过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对本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

检查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检查、喉镜检查、心电图检查、喉部 CT 等进行诊断与评估。

  • 血液检查
    肝肾功:可以帮助判断肝肾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血气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有无缺氧、呼吸衰竭等情况。

  • 喉镜检查:可以通过喉镜检查喉部的病变情况以及声门裂的狭窄程度。

  • 喉部 CT:可以帮助判断喉部病变的大小、范围等情况。

  • 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衰。

治疗方式

喉阻塞能危及生命,必须积极处理。应按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原因,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 一度:由喉部炎症引起者,应及时使用激素加抗生素,配合蒸气吸入或雾化吸入等。
  • 二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作好气管切开术的准备工作。如为异物,应立即取出;如为肿瘤,可考虑气管切开。
  • 三度:如为异物应及时取出,如为急性炎症,可先试用药物治疗,若观察未见好转或阻塞时间较长,应及早施行气管切开。因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喉阻塞,宜先行气管切开,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根据病因,给予其他治疗
  • 四度:行紧急抢救手术。利用麻醉喉镜引导进行气管插管,或插入气管镜解救呼吸或行环甲膜切开。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作常规气管切开术,然后再寻找病因进一步治疗。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气管切开,让我来带你研究——不再谈“气管切开”色变

袁伟 主任医师 重庆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注意事项

  •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如发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缺氧症状,如四肢发凉、面色发绀以及血压升高等。

    心衰症状,如脉搏跳动不规律、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

  • 可通过有效咳嗽、拍背等促进痰液排除。

  • 遵医嘱按时服药,如出现喉部肿痛等过敏反应,及时就诊。

预后

本病如不进行治疗,可引起重度呼吸困难,甚至心力衰竭,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喉阻塞相关科普号

张鑫医生的科普号

张鑫 主治医师

鞍山市中心医院铁东院区

甲状腺外科

390粉丝143阅读

张磊医生的科普号

张磊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呼吸科

2885粉丝36万阅读

黄荣卫医生的科普号

黄荣卫 主任医师

昆明市儿童医院

感染科

7850粉丝274.3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