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专家解析】脊髓损伤导致尿潴留、小便感觉减退,骶神经调控手术的效果如何?
47岁的祝先生,2021年5月份由于外伤导致腰1腰2脊髓损伤,随后进行了手术减压治疗,2个月后小便开始有感觉,一直腹压排尿,术后8个月小便感觉减退,平时需要插导尿管排尿,当时小便一个月左右就感染一次,
李旭东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4月06日113
0
3
-
您需要了解的脊髓损伤(一):症状与病因
概述脊髓损伤——脊髓的任何部分或椎管末端神经(马尾)的损伤,通常会导致损伤部位以下的运动、感觉和其他身体功能的永久性变化。如果您最近遭遇脊髓损伤,似乎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精神、情感和社交上都受到了影
吴周睿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4月04日779
0
507
-
再次行走——脊髓损伤第三轮患者招募
再次行走——脊髓损伤患者招募一、脊髓损伤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被称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难题”。该疾病部分或全部阻断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严重影响下行控制信号及上行感觉信号的编码和传输,导致损伤平
陆洋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4月03日1113
0
3
-
再次行走—脊髓损伤患者招募
再次行走——脊髓损伤患者招募一、脊髓损伤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被称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难题”。该疾病部分或全部阻断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严重影响下行控制信号及上行感觉信号的编码和传输,导致损伤平
陆洋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07日398
0
0
-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脊髓损伤
男性,59岁。“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2年;颈部外伤后行走障碍4小时”急诊收入院双上肢麻木、疼痛,躯干部束带感,下肢麻木,勉强独自站立,双手无力、笨拙,勉强持勺子进食。坐轮椅入院。术前JOA评分:8分
郭乾臣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12日70
0
2
-
成人颈椎损伤急诊诊治专家共识 (2022版)
颈椎处于头颅和躯干之间,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节段,周围缺乏坚强的保护,加之颈椎的体积﹑强度较其他椎体小,轻微损伤即可造成严重后果。根据其解剖特点分为上颈椎和下颈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颈椎损伤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中约占20%~33%。上颈椎又称枕颈段,是由枕骨髁、寰椎(C1)、枢椎(C2)三部分组成,位于脊柱顶端,上颈椎损伤在颈椎损伤中约占30%,其中多数合并有下颈椎损伤。下颈椎是指颈3至颈7(C3~C7)节段,约70%颈椎损伤发生在下颈椎。颈椎损伤多为高能量伤,受伤机制复杂,常因脊髓损伤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致死、致残率高,早期正确处置对挽救患者生命、防止脊髓继发性损伤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尚无颈椎损伤急诊诊治相关指南共识,本共识旨在规范和提高颈椎损伤的急诊救治能力,为急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1上颈椎损伤上颈椎损伤是指枕-寰-枢椎复合体任何结构的损伤,患者神经症状轻重不一。上颈髓为延髓的延续,伤情危重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干和高位脊髓损伤,表现为四肢痉挛性瘫痪,可因延髓损伤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迅速致命。然而,多数上颈椎损伤患者神经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度四肢乏力、感觉异常,以枕部和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但这类患者常有潜在危险,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处置。1.1损伤分类1.1.1寰枕关节损伤寰枕关节损伤多由交通事故引起,严重者如寰枕关节脱位,多在事发现场直接死亡,幸存者常有高位颈脊髓及颅脑损伤,多表现为四肢瘫、中枢性呼吸和循环衰竭。1.1.2寰椎骨折寰椎骨折占颈椎骨折的2%~13%,约占上颈椎骨折的25%,可表现为前弓、后弓、侧块骨折和前结节、横突骨折。其中前后弓同时存在的骨折称为Jefferson骨折,受伤机制是轴向压缩应力导致侧块向侧方移位,可合并横韧带断裂和撕脱骨折,因椎管变宽,一般不发生脊髓受压。1.1.3寰椎横韧带损伤寰椎横韧带损伤指寰椎横韧带体部断裂或寰椎横韧带在止点处与侧块分离,横韧带是否完整是评价寰椎骨折稳定性的主要指标,临床上常视寰椎横韧带损伤情况选择治疗方案。1.1.4枢椎骨折枢椎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20%,枢椎骨折分为齿状突骨折、Hangman骨折(创伤性枢椎滑脱)和枢椎椎体骨折。其中齿状突骨折最常见,约占枢椎骨折的60%。1.1.5寰枢椎旋转半脱位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是C1在C2上的旋转半脱位,造成C1-2关节一侧脱位,另一侧位置正常,在成人这种损伤通常是由机动车事故所引起。患者就诊时多有颈部疼痛、斜颈和活动受限,初次就诊容易被漏诊,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可以确定诊断。1.2影像学诊断由于寰椎特殊的解剖形态和位置关系,加之寰椎骨折多没有脊髓损伤的特异性症状、体征,单纯X线检查易导致寰椎损伤漏诊。因此,对怀疑有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均应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CT能良好地显示寰椎的解剖结构和损伤类型,发现隐匿性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首选CT检查,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而不能排除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在CT检查前应预防性颈部制动保护。没有条件行CT检查,X线诊断需包括张口位、正侧位和在监护下的过屈/过伸位动力位片。MRI能显示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disco-ligamentouscomplex,DLC)和脊髓损伤,可与X线、CT联合应用综合评估上颈椎损伤。推荐意见1:多数上颈椎损伤患者神经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度四肢乏力、感觉异常,以枕部和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单纯X线检查易导致漏诊。对怀疑有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均应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从横断面和矢状面观察局部影像表现,避免遗漏隐匿性骨折等,同时在明确诊断前应预防性颈部制动保护。1.3稳定性判断上颈椎包括颈1和颈2复合体,由于结构比较特殊,是颈部活动的主要节段,承担34%颈椎屈伸活动和50%颈椎旋转活动。上颈椎损伤后寰枢椎是否稳定是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是否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1.3.1寰椎骨折的稳定性判断寰椎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寰椎横韧带的完整性,可通过张口位X线、CT检查和MRI进行评估。成人有以下之一情况出现,则提示寰椎横韧带断裂、寰椎骨折失稳:①张口位X线或CT检查显示寰椎两侧块相对于枢椎外缘侧方移位之和>6.9mm;②寰齿前间隙>5mm;③CT显示寰椎侧块内侧缘撕脱性骨折块;④MRI检查显示横韧带断裂。1.3.2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稳定性判断最常见的齿状突骨折是齿状突基底部及枢椎椎体上部的横行骨折,即Anderson-Dalonzo分型中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类型,保守治疗导致骨折再移位和不愈合率高。1.3.3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判断Hangman骨折是发生在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椎弓峡部骨折,不稳定Hangman骨折在动力位X线片上显示枢椎相对于C3移位、成角,MRI显示伴椎间盘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破坏。2下颈椎损伤下颈椎相邻椎体后关节面向前倾斜与横截面呈45°,韧带和关节囊损伤易导致上关节突向前脱位。下颈椎损伤后,脊髓、神经受累与X线、CT显示的骨关节损伤程度相关。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比例高,双侧关节突脱位属于不稳定损伤,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而大部分单侧关节突脱位属于稳定损伤。2.1损伤分类2.1.1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系统临床沿用已久的Allen分类是依据下颈椎损伤的形态学表现(影像学)推测患者的受伤机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强。AO分类着重于椎体骨损伤程度的描述,局限性是缺乏对神经损伤的评估,且过于繁琐,不利于临床推广。近年出现的下颈椎损伤分类(sub-axialinjuryclassification,SLIC)评分系统考虑了椎体形态学表现、椎间盘韧带复合体状态、神经系统评估三方面参数,并给予评分,量化了损伤程度,见表1。循证医学的系统回顾分析表明,SLIC评分系统在合理性和对临床治疗指导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分类。2.1.2脊髓损伤颈段脊髓损伤多表现为四肢瘫,损伤机制包括原发性损伤、二次创伤和继发性损伤。其中原发性损伤依据病理改变分为脊髓震荡、脊髓实质性损伤(挫裂伤)和脊髓受压三类。避免二次创伤、减轻继发性损伤是颈椎损伤急诊处置的关键。2.1.2.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脊髓震荡是暂时性的脊髓功能抑制,表现为驰缓性截瘫,多为不全瘫,病理上无实质性损伤。脊髓功能在伤后数小时内开始恢复,常在几日内完全恢复正常。脊髓休克是急性脊髓实质性损伤的早期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表现为暂时性驰缓性截瘫,脊髓腰骶段支配的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均完全丧失。脊髓休克是暂时性的,可持续24h以上。肛门反射、龟头球海绵体肌反射、Babinski的出现标志脊髓休克终止,随后将出现相对应损伤平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各项临床表现。2.1.2.2脊髓挫裂伤与脊髓受压脊髓挫裂伤是受伤瞬间骨折移位造成的脊髓实质性损伤,可为脊髓实质的部分性损伤,也可能是完全性的横贯伤。脊髓受压是由于移位的骨折块、脱位的椎骨、脱出的椎间盘或皱折的韧带组织等压迫脊髓所致,常合并一定程度的脊髓实质性损伤。2.1.2.3脊髓二次创伤脊髓二次创伤指颈椎损伤后颈椎失稳,由于未能及时发现或处置、操作不当造成脊髓、神经再次受到机械力损伤,脊髓和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1.2.4脊髓继发性损伤脊髓继发性损伤指脊髓损伤后脊髓内部发生出血、水肿、炎性反应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并于伤后12~72h达到高峰,加重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2.1.2.5四肢瘫四肢瘫是颈段脊髓损伤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双上肢、双下肢和躯干部分或完全性运动感觉障碍,分为完全性四肢瘫与不完全性四肢瘫。完全性四肢瘫是颈脊髓的横贯性损伤,在脊髓休克终止后,损伤平面以下仍没有任何感觉、运动的恢复,造成完全性四肢瘫。不完全性四肢瘫是颈脊髓的不完全损伤,脊髓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包括前脊髓综合征、脊髓中央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和后脊髓综合征四种特殊类型。2.2影像学诊断X线是最基本影像学检查。正位片可观察椎体形态、上下棘突间隙或椎弓根间距有无改变,侧位片可观察相邻两椎体间有无移位、成角,颈椎生理曲度有无改变等情况。由于肩部的遮挡,X线检查时应将患者双上肢向下牵拉以显示C6以下椎体。关节突骨折、脱位,峡部骨折在斜位X线片上显示更清楚。因此,下颈椎X线检查应包括正、侧位和双侧斜位片,以避免漏诊。当患者仰卧位时,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常可自行复位,此时常规X线不能发现椎体的潜在不稳,应在监护下进行过屈/过伸位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比X线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脊柱骨性结构损伤,准确了解下颈椎骨折形态、椎管占位情况。MRI可明确椎间盘、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以及脊髓神经受压、损伤情况。因此,下颈椎损伤可联合X线、CT、MRI检查进行综合评估。2.3稳定性判断White标准:①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损伤节段相邻两椎体间移位超过3mm; ②相邻两椎体间成角>11°。符合上述标准说明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确定为不稳定,影像学有以下三点表现作为参考:①相邻两棘突间距离增宽;②颈椎生理弧度消失;③关节突间接触面丧失超过50%,平行关系消失。推荐意见2:下颈椎损伤后,脊髓、神经受累与X线、CT显示的骨关节损伤程度相关。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比例高,避免二次创伤、减轻继发性损伤是急诊处置的关键。当患者仰卧位时,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常可自行复位,此时常规X线不能发现椎体的潜在不稳。对怀疑有下颈椎损伤的患者首选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可避免常规X线检查出现的遗漏,联合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椎间盘、脊髓、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情况。3颈椎损伤现场处理颈椎损伤现场处置包括在损伤发生地点对伤者实施的紧急救护,以及向医院转运途中的救护。现场处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伤者的生命安全及后续治疗的效果。现场处置中,对有外伤史伴颈部疼痛、四肢神经症状者都应按颈椎损伤处置;对创伤后意识障碍或昏迷者也应按颈椎损伤处置;对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多发伤者都应考虑到颈椎损伤可能。3.1现场初次评估颈脊髓损伤,尤其是C3及以上平面脊髓损伤常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现场处置首先应评估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发现有无致死性伤情和重要器官损伤,及时处置。可按照ABCS进行快速评估:A(Airway)—评估气道是否通畅;B(Breathing)—评估呼吸状况是否稳定;C(Circulation)—评估循环状况是否稳定;S(Spine)—检查肢体活动、感觉、反射等,初步评估脊髓损伤平面和程度。3.2急救与转运3.2.1基本生命支持(BLS)对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功能障碍者给予呼吸、循环功能支持,包括:A—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建立确定性人工气道,操作中注意维持颈椎中立位,轴性固定,避免脊髓损伤;B—保证有效通气、吸氧,可采用呼吸球囊等人工辅助通气;C—维持有效循环功能,首先要排查有无外出血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循环功能障碍,实施液体复苏。3.2.2颈椎初期稳定对考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应行脊柱制动,采用硬质颈托固定颈椎,同时用固定带将躯干可靠地固定于带衬垫的硬床(板)上以有效限制颈部活动。外伤昏迷患者不能排除有颈椎损伤,漏诊可造成二次损伤,导致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应按有颈椎损伤予以固定、制动。颈部穿刺伤者不建议颈托固定,可在颈部两侧放置沙袋或衣物等维持颈椎稳定。3.2.3搬运颈椎初步稳定后,在3~4人协助下保持轴位翻身、移动、搬运患者,避免颈部扭转或屈曲、加重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3.2.4转运转运途中配备氧疗、吸痰、机械通气等转运设施,动态监测呼吸、心律、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防止脊髓二次创伤、压疮和低体温。推荐意见3:现场处置首先应评估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发现有无致死性伤情和重要器官损伤并给予优先处置。C3及以上平面颈脊髓损伤常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应给予呼吸、循环功能支持。对不能排除颈椎损伤者都应行颈椎(脊柱)制动,在搬运和转运时防止脊髓二次创伤。4颈椎损伤急诊科处理4.1再次评估通过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对患者伤情和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有无多发伤情及处置先后顺序。4.2再次进行ABCS评估对大出血、张力性气胸等致命性伤情和颅脑、胸腹部重要器官损伤,及时优先处置。4.3对致伤因素、损伤机制、神经功能损伤演变、治疗经过进行评估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全面问诊、查体,了解受伤时间、致伤因素、致伤机制、损伤部位、神经功能障碍演变情况和处置经过等。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Frankel分级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和脊髓损伤严重程度评估。建议伤后第1周每天均进行伤情再评估,避免由于神经功能障碍而遗漏的损伤,包括胸腹部脏器损伤、四肢骨关节损伤等。4.4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肝肾功等实验室检查。4.5影像学检查约20%脊柱损伤为多节段损伤,上颈椎损伤中多数伴有下颈椎损伤,颈椎损伤常规行全脊柱影像学检查,首选三维CT。合并神经功能症状者行全脊柱MRI检查。对多发伤、高能量损伤,创伤后意识障碍或昏迷患者,应行全脊柱、头、胸、腹部CT检查。意识障碍、昏迷和头部损伤者应行常规头颅CT检查。对有颅底骨折、寰枕脱位、横突孔内骨折移位超过1mm及关节突脱位者,建议CT造影(CTA)确定有无椎动脉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可行磁共振造影(MRA)明确是否有椎动脉损伤。昏迷患者应在MRI排除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后才能去除颈托固定。推荐意见4:在急诊科对颈椎患者伤情和全身状况进行再次全面综合评估,确定有无多发伤情及处置先后顺序,避免由于神经功能障碍造成伤情遗漏。建议颈椎损伤常规行全脊柱三维CT检查,创伤后意识障碍或昏迷患者应行全脊柱、头、胸、腹部CT检查,避免遗漏致命伤情。4.6急诊处置急性呼吸衰竭、低血压休克是颈椎损伤最早出现的并发症,常需在急诊科紧急处置。4.6.1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颈椎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应进行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动态监测患者呼吸功能。对于C3-4以上平面脊髓损伤,如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治疗,并加强后续气道管理。下颈髓损伤常因膈肌和肋间肌功能障碍出现进行性呼吸衰竭,可根据患者伤情预防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可采用可视喉镜、经皮气管切开等方式,确保操作中颈椎处于中立位和轴性固定,避免过度仰伸。4.6.2持续性低血压约20%颈髓损伤患者伤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伴心动过缓。不同于血压低、心率快的失血性休克,颈髓损伤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脊髓交感神经传导受损导致的神经源性休克,这种情况下为升压大量补液有可能带来全身状况的恶化。持续性低血压会引起继发性的脊髓缺血性损伤,尽早纠正低血压状态,维持收缩压高于85mmHg,以减少继发性的脊髓缺血损伤。液体复苏治疗时,可辅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4.6.3急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药物治疗临床疗效尚待观察,目前还没有发现对脊髓损伤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部分药物一定条件下的早期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伤后脊髓水肿、局部炎性反应,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等激素冲击治疗仍有一定争议。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用药时间与给药剂量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3h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达24h可显著改善伤者预后,若3~8h开始治疗,则需用药48h才能显著改善预后。目前,只建议对成年急性脊髓损伤8h以内,且无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明确禁忌证者给予24h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第1小时30mg/kg,后23h5.4mg/(kg·h)],时间不超过48h。促红细胞生成素、米诺环素等药物在有限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了对脊髓损伤的疗效,但确切疗效尚待观察。甘露醇可作为早期治疗用药减轻脊髓水肿,应在循环功能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推荐意见5:对于C3-4以上平面完全性脊髓损伤,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治疗。脊髓损伤后持续性低血压会引起继发性的脊髓缺血性损伤,应尽早纠正低血压状态,维持收缩压高于85mmHg。目前临床还没有对脊髓损伤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只建议对成年急性脊髓损伤8h以内者给予24h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时间不超过48h。甘露醇可作为早期治疗用药减轻脊髓水肿,应在循环功能稳定的情况下使用。5颈椎损伤非手术与手术治疗颈椎损伤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是否有神经损伤和椎体不稳定。5.1非手术治疗稳定的上颈椎骨折采用颈围固定、制动等非手术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下颈椎损伤SLIC评分≤3分时,采用非手术治疗;SLIC评分4分时,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5.2手术治疗5.2.1手术目的骨折脱位复位,解除脊髓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即刻稳定,利于早期康复锻炼。5.2.2手术指征不稳定寰椎骨折近年来倾向于手术治疗,但确切手术指征尚不完全明确;不稳定枢椎骨折需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SLIC评分>4分时需要手术治疗。5.2.3手术时机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力争在24h内手术治疗,有进展性神经功能损伤者应急诊手术减压。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损伤12h内超早期手术减压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应除外颈脊髓中央束损伤的患者,此类损伤多数学者建议伤后2周内手术。无脊髓损伤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推荐意见6:稳定的上颈椎骨折采用颈围固定、制动等非手术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下颈椎损伤SLIC评分>4分时需要手术治疗。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结合我国目前医疗状况,建议在伤后72h内尽早手术,以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5.2.4手术方式颈椎损伤有前路、后路、前后联合三种手术方式。入路选择应根据损伤形态、节段、脊髓受压状态、颈椎生理前凸情况,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和术者手术技能进行选择。6颈椎损伤常见并发症防治6.1肺部感染因呼吸中枢或膈肌、肋间肌功能障碍,颈椎损伤患者常出现呛咳反射减弱,咳痰无力,并发肺部感染,因此治疗上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分泌物排除、防止肺部感染为主要目标。应动态监测患者呼吸功能,对有呼吸衰竭倾向的患者早期或预防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助于气道管理和肺部感染防控。对颈椎骨折、脱位者及时手术复位固定、早期康复锻炼,也有利于肺部感染的防控。6.2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脊髓损伤患者较为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约为13%~19%,多于伤后1周内出现,损伤程度越重、平面越高,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脊髓损伤后的低钠血症分为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补钠的同时需限制液体摄入,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补钠的同时需补液扩容。6.3深静脉血栓(DVT)由于长时间卧床制动,肢体失神经支配及肌肉活动减少,DVT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多在伤后2周内发生,应对患者进行DVT危险因素和出血风险评估,并采用物理或药物预防DVT发生。药物可使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利伐沙班等口服,并在除外颅内出血或多发伤出血控制后36h内尽早使用。6.4泌尿系感染因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导致尿潴留,泌尿系感染也是常见并发症,预防膀胱过度膨胀和泌尿系感染是处置重点。脊髓损伤早期应留置尿管保护膀胱功能,每1~2周更换一次尿管以减少泌尿系感染。伤情稳定或每天尿量正常后,开始间歇导尿,每4~6h导尿一次。如尿液浑浊、沉淀物较多时,酌情行膀胱冲洗,定期行尿常规、细菌培养检查,一旦有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6.5体温调节障碍脊髓损伤,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的四肢瘫患者可表现持续高热,主要原因有: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导致散热障碍;颈脊髓损伤后全身皮下血管扩张,汗腺麻痹出汗减少;环境温度升高,机体体温调节障碍,体温升高。可采用保持病室通风、调节室温,酒精擦浴物理降温,冬眠药物降温等方法处置。6.6肠道功能障碍排便困难、腹胀是高位脊髓损伤后常见的肠道功能障碍。可能与结肠平滑肌和骨盆横纹肌的正常协同功能丧失有关,也与脊髓损伤后结肠动力下降,大脑对肛门括约肌控制的丧失,以及躯体大范围肌力的衰减等因素有关。可采用饮食调理,腹部按摩、口服乳果糖,外用灌肠剂、栓剂等措施缓解症状。6.7压疮压疮是截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感觉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无力自主变换体位,体表骨隆突部位皮肤组织持续受压,局部缺氧,最终坏死而形成的溃疡。从脊髓损伤急性期开始加强护理,采用动力床垫、乳胶垫等隔离工具,改变受压区的位置(每2~4h),营养支持,局部用药等措施防治压疮。7颈椎损伤后康复如今,康复治疗已经介入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性期处理,并成为慢性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康复治疗既包括机体感觉、运动功能的康复,也包括患者心理的康复。在专业康复师和心理治疗师联合指导下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对减轻患者心理障碍,配合治疗,改善或增进损伤后尚存的残余功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患者更好适应社会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脊髓损伤急性期就可采用对运动障碍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将关节置于与预期畸形位置相反方向上,主动肌力增强锻炼等措施加强康复。专家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学忠,马可,马骏骐,王成,王旭东,王兴宇,王伯良,王振杰,王海涛,王瑞兰,方邦江,毛恩强,尹文,邓进,邓颖,左永波,卢中秋,田军,田英平,白祥军,邢吉红,吕传柱,朱长举,朱华栋,向强,刘宇鹏,刘红升,刘明华,刘鋳,闫乐媛,闫柏刚,关键,许硕贵,阳文新,苏琴,杜同海,杜贤进,李小刚,李占飞,李仕来,李立宏,李永武,李培武,李湘民,李德忠,杨立山,杨灿菊,肖开提·依不拉音,吴利东,吴国平,吴京兰,何小军,何武兵,狄宝山,沈开金,张文武,张可,张伟,张玮,张茂,张国秀,张建波,张新超,陈中伟,陈凤英,陈旭岩,陈志,陈威,陈海鸣,陈锋,陈翔宇,陈聚伍,陈聪,陈飙,武钢,范晨芳,林炳锵,金红旭,周人杰,周荣斌,郑艳杰,单爱军,赵小刚,赵刚,赵晓东,赵敏,侯利民,洪广亮,费军,姚咏明,姚爱明,秦历杰,聂时南,栗枫,柴艳芬,党星波,钱传云,徐军,徐贵森,徐宪辉,徐峰,高峰,郭浩,唐华民,唐忠志,唐柚青,桑锡光,黄亮,黄鑫,曹阳,曹钰,崇巍,康健,章福彬,商德亚,梁显泉,彭娜,彭鹏,彭磊,蒋龙元,曾冬梅,窦清理,蔺际龑,裴俏,潘险锋来源:中国急救医学2022年3月第42卷第3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普号2022年12月10日433
0
2
-
最专业、最详细的内核心呼吸法讲解,值得收藏起来反复练习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滨海院区脑病三区(0591)28610132市面上非常流行的横膈膜呼吸法、著名杨达疗法里的骨盆链呼吸法适合人群: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焦虑、失眠人群及正常人均可练习,可以提高核心力量还能瘦腰瘦腹。
黄赛娥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02日99
0
0
-
科普时间:脊柱脊髓伤的院前急救及治疗原则
对脊髓伤的治疗仍应遵循骨折的基本原则实施,即急救、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这一顺序。开放性脊柱脊髓应首先将其变成闭合性骨折,再按上述原则处理;对有严重合并伤及合并症者,应视危及生命之程度,择严重者而优先处理。一、院前急救像对任何骨折的急救一样,脊柱骨折者的院前急救必须及时,措施得当,急救顺序正确。这对治疗后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现场急救人员的平时训练及素质培养。【现场处理】除合并有窒息、大出血等情况需紧急采取相应措施外,一般情况下主要判定损伤部位、有无瘫痪、维持呼吸道通畅及予以固定。1.受损部位:可根据患者主诉及对脊柱由上而下的快速检查决定。在检查时,切勿让患者坐起或使脊柱前屈,仅就地左右翻动即可。2.有无瘫痪:主要依据患者伤后双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及有无大小便失禁等检查结果判定之。3.临时固定:最好选用制式急救器材,如用于颈椎损伤的充气式颈围、制式固定担架(指配备于救护车上之担架,质硬,适用于脊柱骨折等)或其他设计成品。无专门器材时,应选择硬质担架或门板、床板等能保持胸腰部稳定的材料将脊柱予以临时固定。在将伤者搬向担架上时,应采取3-4人平托法,切忌两人或一人抱起状的错误搬法(图2-16-5);后者可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快速后送(运)】视患者之伤情及附近医院情况,迅速将患者送到有进一步治疗能力的综合性或专科医院。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现生命体征危象者应及时抢救。对颈椎损伤者应尽可能在利用充气式颈围、一般颈围、沙袋或在一般牵引带的牵引下后送。切忌因脊柱的过屈、过伸或旋转等异常活动而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在输送过程中,应尽量让患者之躯干随救护车的起伏而同步运动。【急诊室快速检查】患者抵达急诊室后,在除外其他更严重的颅脑、胸腹伤外,就脊柱而言,尤应注意呼吸、膀胱充盈状态、双下肢感觉、膝跳反射及足踝部肌力,此均有代表性(图2-16-6)。X线摄片时,应保持患者的平卧位,切忌过多翻动。二、脊柱脊髓伤的治疗原则对各种脊柱损伤的治疗均应遵循以下原则。【单纯性脊柱骨折脱位】按骨折脱位的一般原则予以复位、固定及功能活动,并注意避免引起脊髓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脱位】首先应以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为基本着眼点来进行处理。【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1.脊髓周围有致压物者:应通过手法或手术消除对脊髓的致压物。2.对脊髓休克: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切忌随意施术。3.脊髓完全横断者;减压术虽无效,但对不稳定骨折脱位者可在减压、消除局部坏死组织及减轻继发性损伤之同时,对受损椎节局部做内固定,将能获得早期翻身活动的机会,从而减少局部的再损伤。4.损伤早期应予以脱水疗法:包括地塞米松及高渗葡萄糖静注等,但应注意胃肠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5.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其中尤应注意呼吸道和尿道感染、褥疮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对颈髓伤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C5以上损伤原则上均应做气管切开,其他椎节酌情处理。7.全身支持疗法:对高位脊髓伤者尤为重要。8.四肢的功能活动与功能重建:应采取积极态度及有效之措施。9.其他非手术疗法:包括低温疗法,高压氧及各种促神经生长药物等均可酌情选用,但不可代替手术疗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普号2022年11月25日79
0
2
-
科普时间: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及定位诊断
在当前设备条件下,对任何类型的脊柱骨折的诊断应多无困难。由于磁共振成像的出现,使脊髓损伤与脊髓休克的鉴别已有可能获得解决。但无论如何,临床诊断仍应放在首位。因此,对每位受伤者均要求按正规的临床检查顺序进行检查,在获取初步印象后再去做更进一步的特殊检查,这样更有利于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一、临床检查对伤后早期来诊者,应依序快速作出以下判定。1.外伤史:应扼要、简单询问患者或陪送者有关患者致伤机转、着地部位及伤后情况等,对全身情况不清者应边检查边收取病史。2.意识情况:意识不清者表示颅脑多合并损伤,且危及生命,应优先处理,同时迅速检查双眼瞳孔及对光反应,并注意双耳及鼻孔有无脑脊液样物及鲜血流出。3.心肺功能:检查有无胸部合并伤。对膈肌麻痹者,有可能系C4以上损伤所致;血压升高者多伴有颅脑伤;血压过低者,则多合并有内脏、骨盆及严重之四肢伤,应迅速找出原因。4.脊柱局部:包括局部压痛,双侧骶棘肌紧张度,棘突向后方突出之部位及程度,以及传导叩痛等均易于发现及确定诊断。检查时切忌将患者任意翻动,以防加重损伤之程度。5.感觉与运动:应对上肢、躯干及下肢的感觉、主动运动作一全面检查,以推断有无脊髓受损、受损平面及受损的程度等,对每例患者均不应遗漏。会阴部和足趾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对脊髓受累者,尤其是严重型病例,均应对肛门周围的感觉及缩肛反射、足趾的感觉与运动等作出判定。即使有少许功能残留,而肢体的感觉运动基本消失者,也仍属不全性脊髓损伤。因此,对脊髓受损程度的判定及与完全性损伤的鉴别至关重要,切勿忽视。二、影像学检查原则上以X线平片为主,再酌情辅以CT或MR。对每例脊柱损伤均应进行受损椎节的定位,尤应注意脊髓受累节段的判定。一、椎骨的一般定位当对患者完成临床检查后,依据椎骨的特点及其体表标志,一般不难作出对受累椎节的定位。个别困难者可依据常规X线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二、脊髓受累节段的定位椎骨有外伤存在,与脊髓受累节段多相一致。但如波及脊髓的大根动脉时,则脊髓受累的实际节段明显高于受伤平面。因此,临床判定脊髓受累平面时,切忌仅凭X线平片来决定,以防片面。现将脊髓受累不同平面的主要症状特点分述于后。【上颈髓损伤】上颈段主指颈椎1、2节段者,为便于表达,现将颈髓分为C1-4及C5-8上下两段。颈髓1-4之间受损时,病情多较危笃,且病死率高,约半数死于现场或搬运途中。其主要表现为:1.呼吸障碍:多较明显,尤以损伤在最高位时,常死于现场。视膈神经受损之程度不同而表现为呃逆、呕吐、呼吸困难或呼吸肌完全麻痹等。2.运动障碍:指头、颈及提肩胛等运动受限,视脊髓受损程度不同而出现轻重不一的四肢瘫痪,肌张力多明显增高。3.感觉障碍:受损平面可出现根性痛,多表现在枕部、颈后部或肩部。在受损平面以下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感觉异常,甚至消失。4.反射: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或肛门反射多受波及,并可有病理反射出现,如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掌颌反射等均有临床意义。【下颈髓损伤】指C5-8段颈髓受累,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病情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如下:1.呼吸障碍:较轻,因胸部肋间肌受累而膈神经正常之故。2.运动障碍:主要范围为肩部以下之躯干及四肢。受累局部呈下神经元性瘫痪,而其下方则为上神经元性。前臂及手部肌肉多呈萎缩状。3.感觉障碍:根性痛多见于上臂以下部位,其远端视脊髓受累程度不同而表现为感觉异常或完全消失。4.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桡反射多受波及而出现异常。【胸髓损伤】亦非少见,视其节段不同而表现受累范围不同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在通常情况下,受累范围介于前者及后者之间。【胸腰段或腰膨大部损伤】主要表现为腰髓膨大部或稍上方处的脊髓受累:1.运动障碍:髋部以下多呈周围性瘫痪征,视脊髓损伤程度而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全性瘫痪,轻者肌力减弱影响步态,重者双下肢呈软瘫状。2.感觉障碍:指臀、髋部以下温觉、痛觉等浅感觉障碍,脊髓完全性损伤者,则双下肢感觉丧失。3.排尿障碍:因该节段位于排尿中枢以上,因此表现为中枢性排尿障碍,即呈间歇性尿失禁。膀胱在尿潴留情况下出现不随意反射性排尿,此与周围性排尿障碍有所差异。【圆锥部脊髓损伤】该处位于脊髓之末端,呈锥状,故名。由于T12-L1处易引起骨折,故此处脊髓损伤临床上十分多见,在损伤时主要表现如下:1.运动:多无影响。2.感觉障碍:表现为马鞍区的麻木、过敏及感觉迟钝或消失。3.排尿障碍因系排尿中枢所在地,如脊髓完全损伤,则因尿液无法在膀胱内滞留而出现小便失禁。如系不完全性损伤,括约肌尚保留部分作用,当膀胱充盈时出现尿液滴出现象,但在空虚时则无尿液滴出。【马尾受损】见于上腰椎骨折,临床上亦多见。其主要表现如下:1.运动障碍:指下肢周围性软瘫征,其程度视神经受累状况差异较大,从肌力减弱到该支配肌肉的完全瘫痪。2.感觉障碍:其范围及程度亦与运动障碍一致,除感觉异常外,且常伴有难以忍受的根性痛。3.排尿障碍:亦属周围性排尿障碍。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普号2022年11月25日185
0
2
-
脊髓神经损伤导致排尿困难,应该怎么办?
一部分患者在脊髓损伤之后会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等问题,它主要是由于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源性膀胱,如果排尿困难的症状非常严重,造成尿潴留,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留置导尿管,然后针对脊髓损伤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者营养神经支持治疗。如果脊髓损伤治疗效果比较好,神经恢复的比较快,那么排尿困难的症状就会逐渐的缓解。如果脊髓损伤不能够治疗或者治疗的效果比较差,神经不能够恢复,那么就需要及时到尿控治疗的专病门诊就医。做什么检查能诊断是否神经源性膀胱?第一是影像尿动力学,提示神经源性膀胱,比如膀胱有小梁小柱,肾脏的积水、输尿管的扩张。第二能够找到病变,比如既往有盆腔的手术史(子宫、直肠手术),脊柱的损伤,有椎间盘突出,有大脑的损伤,神经系统的病变。通过这两点基本可以判断是不是神经源性膀胱,当然,还有一些患者找不到病因的,比如脊髓小的囊肿,这类疾病核磁共振检查没有异常,但是患者会有神经源性膀胱的表现,而且尿动力学检查也提示有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都有哪些?1、尿潴留:表现为不能自然、充分的排空膀胱内的尿液。2、尿频:正常成人白天排尿小于8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3、尿急:指的是患者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难以控制。4、尿失禁:表现为尿液经尿道不自主的漏出。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肠道的不适,比如频繁排便或者便秘,有的患者也可出现会阴部感觉丧失、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原发病症状。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如何进行?神经源性膀胱不及时处理,容易并发尿路感染,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率也达到10%~40%,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疾病,长期插尿管给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并且会显著增加膀胱和肾脏结石、狭窄和膀胱肿瘤的发生风险。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上尿路功能(保护肾脏功能)的同时,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其次,恢复∕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排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骶神经调控手术,也就是膀胱起搏器,是一种治疗排尿障碍的最新微创治疗手段,在体内特定的骶神经从处植入电极,持续不断释放低强度弱电脉冲刺激传入神经,调控排尿神经反射,恢复膀胱尿道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在排尿控制方面,治疗或缓解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非梗阻性尿潴溜。此外对大便失禁也有很好的效果。治疗可体验、微创、可程控,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效果显著。术后再配合间歇导尿,排尿困难的问题逐渐好转,同时肾积水等现象也会消失。术后能够改善哪些问题呢?1、可以减少膀胱的神经性过度活动,进而可以保护肾脏、保护膀胱;2、可以减少膀胱的纤维化,进而延缓病情的发展。3、可以使括约肌间歇性的开放,对于有排尿困难的患者就改善。4、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很多患者都有大便干燥的问题,可以使70-80%的患者大便干燥得到改善。
李旭东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03日280
0
1
脊髓损伤相关科普号

范涛医生的科普号
范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脊髓脊椎疾病中心
689粉丝33.8万阅读

李春伟医生的科普号
李春伟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177粉丝420阅读

谭波涛医生的科普号
谭波涛 主治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康复医学科
137粉丝11.6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曹凯 主任医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腰椎间盘突出 78票
脊柱侧弯 61票
颈椎病 52票
擅长: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颈椎病、腰椎疾患微创治疗,尤其擅长显微镜脊柱手术;上颈椎(颅-环-枢椎)疾患;颈椎畸形;脊柱肿瘤、脊髓肿瘤;脊柱感染、脊柱结核;脊柱韧带骨化性疾患;脊柱骨折、脊柱退变性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 -
推荐热度4.8戴大伟 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 神经外科
椎管内肿瘤 169票
脊髓空洞症 70票
脑外伤 53票
擅长:1.脊柱脊髓外科:(1)椎管内肿瘤、脊髓肿瘤、脊柱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复杂椎管内外沟通肿瘤、高难度脊髓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畸胎瘤)、脊柱转移瘤(肺癌、乳腺癌、肝癌等)、脊柱原发肿瘤;(2)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椎管狭窄、韧带骨化、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及后遗症(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脊髓空洞症、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枢椎脱位、脊柱侧弯、脊膜膨出、脊髓拴系综合征、脊柱结核;(4)椎管内囊肿(骶管囊肿、蛛网膜囊肿、硬脊膜夹层囊肿);脊髓血管畸形;神经病理性疼痛。 2.颅脑外科:(1)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脑血管病、脑动脉瘤、烟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顽固性疼痛;(2)颅脑创伤、脑出血及后遗症(脑积水、颅骨缺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昏迷促醒及神经功能重建、神经调控技术、人工智能康复技术、神经康复工程)。 -
推荐热度4.6陆洋 主治医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神经外科
脊髓损伤 5票
椎管内肿瘤 4票
臂丛神经损伤 3票
擅长:擅长: 1)脊髓脊柱疾病的综合治疗:包括脊髓肿瘤,颈椎病、腰椎病,寰枢椎脱位,Chiari畸形等疾病。 2)脊髓、脑功能调控与重建:包括慢性顽固性疼痛,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脊髓损伤后截瘫,尿便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