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

就诊科室: 妇科  妇产科  产科  生殖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我国把妊娠不足 28 周、胎儿体重不足 1 000 克而终止的情况,称为流产。

  •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可以分为
    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 12 周以前。

    晚期流产:发生在妊娠 12 周以后。

  • 按发生的不同原因可以分为
    自然流产:胚胎或胎儿在宫内发育时间过短不能继续妊娠。

    人工流产:因意外妊娠或疾病等原因需要人工方法终止妊娠。

通常,在胚胎着床后,约有 3/10 会发生自然流产,其中绝大多数(约 80%)为早期流产。早期流产中,大半属于隐性流产,即发生在月经期前的流产。

主要症状有阴道流血和腹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生化妊娠会排出组织物吗?

余娜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生殖免疫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自然流产主要病因包括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环境因素,具体如下:

胚胎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在早期流产中最为常见,约占 50%~60%;在中期流产中约占 1/3;在晚期流产中仅占 5%。除了遗传因素可导致染色体异常,孕妇发生感染和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

母体因素

  • 伴有全身性疾病,或内分泌、心血管疾病。
  • 发生病原体感染,例如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虽然对孕妇本身的损伤并不大,但很可能引发流产。
  • 生殖系统器官畸形或功能异常,主要是伴有各种类型的子宫病变。
  • 免疫功能紊乱,例如,自身免疫病者的免疫系统可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或是在某些情况下,母体可产生抗体攻击胎儿。
  • 遭受身心的严重创伤或刺激。
  • 不良生活习惯对孕妇或胎儿的伤害。

环境因素

  • 长期、过量接触放射线。
  • 居住或工作的环境中有高浓度的污染物质。

危险因素

  • 年龄:年龄越大,流产风险越高。
  • 孕次:孕次增加,子宫功能衰退。
  • 既往反复自然流产史。
  • 既往多次进行人工流产。
  • 妊娠期间过于劳累,精神过于紧张或情绪剧烈波动。
  • 大量吸烟、酗酒、大量饮用咖啡或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吸毒。
  • 工作场所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或较强的放射线。
  • 伴有各种慢性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心情不好,老哭会影响胎儿吗,会不会流产?

郭翠梅 副主任医师 北京妇产医院 产科

症状表现

自然流产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阴道流血和腹痛。早期流产时,通常先出现阴道流血,后出现疼痛。晚期流产时先有腹痛,后出现阴道流血。

典型症状

  • 早期流产12 周之前):妊娠物排出前胚胎通常已经死亡,先发生阴道流血,随后排出胚胎及其附属物,产生阵发性腹痛。待胚胎相关物质完全排空后,子宫收缩,出血停止。
  • 晚期流产12 周 ~28 周):先出现阵发性腹痛,后出现阴道流血。胚胎排出时往往还有生命迹象,原因多为子宫结构异常。整个过程与早产相似,最终将娩出胎儿和胎盘。

发展过程:自然流产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 先兆流产:妊娠 28 周前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腹痛或腰背痛。经休息和及时治疗后症状可消失,继续妊娠。如果阴道流血增多或阵发性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 难免流产:进展到这一阶段,流产已不可避免。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出血继续增多,腹痛加剧,并可能出现胎膜破裂,阴道有液体流出。有时会有胚胎组织或胎囊堵塞在宫颈口部位。
  • 不全流产:在难免流产的基础上继续进展,部分妊娠物排出子宫,但还有部分残留于宫腔或宫颈口,影响子宫收缩,可导致大出血,甚至发生休克。
  • 完全流产:妊娠物完全排出,阴道出血逐渐终止,腹痛消失。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早孕期阴道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邓晓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

如何预防

流产是一个自然现象,诱发流产的病因非常复杂,有些先天因素难以预防,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有所帮助: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可能确保妊娠期间的总体健康状况。
  • 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病原体感染。
  • 在获悉怀孕之后,应该及时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避免过于劳累,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 改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健康饮食,戒烟戒酒。
  • 如果工作场所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或较高强度的放射线,应调整工作岗位,以免对胎儿造成损害。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黄体酮到底能否预防流产?

王晨晔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生殖医学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妇科检查:明确流产的进展阶段,作为制定临床应对措施的依据。

  • 实验室检查
    妊娠试验:判断是否妊娠。连续测定血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预测妊娠结果。

    激素测定:测定血液中孕激素的水平,有助于判断妊娠结果。

    病原体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诱发流产的相关感染。

  • B 超
    疑似先兆流产者,确定胚胎是否仍然存活,并制定治疗方案。

    不全流产可借助 B 超进行确诊。

  • 其他:反复流产者可能还需要接受遗传学检查、自身免疫病检查、内分泌疾病检查、子宫形态与功能检查等,以便查明反复流产原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李荔医生小课堂:流产了,怎么知道是优胜劣汰?

李荔 主治医师 北京木棉花诊所 妇科内分泌

治疗方式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胎治疗和终止妊娠。需根据孕妇流产的具体阶段和类型,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保胎治疗

保胎是指出现先兆流产之后,采用医疗措施使胚胎健康发育避免流产的方法。一般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

  • 如果因为劳累、外伤引起流产,需要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
  • 如果是黄体功能有问题,例如早孕期由于某些原因手术切除黄体的,或在辅助生殖(试管婴儿等)过程中因手术操作导致黄体酮水平下降的,可以应用黄体酮治疗。
  • 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补充甲状腺素。
  • 如果是宫颈内口松弛者,可以采取宫颈环扎、卧床、宫缩抑制剂治疗等方法处理。

终止妊娠

  • 适应证:经过保胎治疗 2 星期后,症状持续加重,B 超等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hCG 检测持续不上升甚至下降,说明流产无法避免。
  • 方法:药物流产或手术流产(刮宫术)。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流产不全需要清宫吗?

王素敏 主治医师 邱县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营养与饮食

  • 注意健康饮食,控制盐、糖、脂类的摄入量,避免摄入大量的脂肪和糖类。
  • 每天食用充分的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奶制品,确保足量饮水。
  •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补充适量的维生素补剂,不要随意服用营养品和保健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漫谈叶酸、活性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代谢基因突变

张慧君 主任医师 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免疫内科

注意事项

  • 保胎期间
    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避免性生活

    避免任何外界刺激

  • 保胎失败后小月子期间
    注意个人卫生,可以正常刷牙、洗头、洗澡。

    晚期流产可能会有泌乳现象,尽量少喝汤汁,必要时需要回奶。

    保持生殖道清洁,不要盆浴,应该淋浴,避免性生活。

    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如果持续出血超过一周,或者出现下腹痛、发热、分泌物增多,应该及时复查。

    注意休息,避免进行重体力活动,但也不要一直躺在床上,要进行适当的运动。

    家人应重视产妇的情绪波动,配合安抚其情绪。

  • 再次怀孕:流产后不宜立即怀孕,一般建议至少 2 个月经周期以上或者 3 个月以后受孕。

常见疑问

问:流产后多久能再要孩子?

答:流产后再次怀孕,即再孕之间时间间隔最少大于 6 个月为好,多数女性可以在流产 6 ~ 12 月后考虑再次怀孕。

子宫在怀孕过程中受到性激素的作用,出现进行性增大,但是出现流产后,女性体内的性激素分泌随之下降,继而出现子宫缓慢恢复到未孕状态,称之为子宫复旧,这个时间大致需要 2 月。为了妊娠安全,不建议子宫复旧后立即怀孕,建议最少间隔 6 月,可以适当延长至 12 月,提高再次怀孕以及妊娠的安全性。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判断流产后是否恢复好了

贺淑芳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预后

先兆流产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胚胎发育是否异常,其次是导致流产的各种因素能否及时控制。

对于胚胎染色体异常以及胚胎畸形,流产是一种自然的淘汰选择过程;对于非胚胎原因的流产,如黄体功能不足、子宫畸形及宫颈功能不全等因素,若能纠正,则预后良好。

大多数在流产后可再度正常怀孕、生育,不到 5% 的女性可连续两次出现流产,只有 1% 的女性连续三次流产。

流产相关科普号

张慧君医生的科普号

张慧君 主任医师

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免疫内科

1519粉丝13.3万阅读

塔拉医生的科普号

塔拉 主任医师

丹东市中心医院妇儿院区

妇科

799粉丝3.9万阅读

崔向荣医生的科普号

崔向荣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

83粉丝27.6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