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

(又称:煤气中毒)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高压氧科  职业病科  急诊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中煤气,是一种人因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而引起的急性缺氧性疾病。

按照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可分为以下 2 种:

  • 急性中毒:中毒后立刻出现异常表现,异常表现的种类、程度与中毒的严重程度有关。
  • 迟发型神经精神综合征:发生在急性中毒意识恢复后的 2 ~ 60 天,多表现为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本病好发于从事煤炭或石油开采、加工、储存,液化气加工、运输、储存等行业的人。

主要表现为脑缺氧的症状,如头晕、头痛,严重时可能造成昏迷、死亡。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大夫,孩子总感觉上不来气,心口压的慌,检查唯一的不正常的地方就是二氧化碳多,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贾维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呼吸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是由于暴露于一氧化碳环境中,机体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燃料燃烧不充分
    使用蜂窝煤等含有碳的燃料取暖、烹饪时,如房间密闭,容易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从而增加中毒风险。

    火灾现场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处于火灾现场的人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 燃气泄漏
    以一氧化碳作为主要燃气的家庭,如果在室内通风条件差的基础上,出现管道破损发生燃气泄漏,或烹饪过程中火苗熄灭但燃气灶仍在释放一氧化碳,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 大量吸烟
    短时间内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的 HbCO 升高,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需加以注意:

  • 从事煤炭、石油开采、运输、加工行业的人,以一氧化碳作为生产原料、燃料等行业的人,发生一氧化碳的风险较高。工作中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多与操作不规范、气体泄漏等意外事故有关。

症状表现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性症状由缺氧和应激引起,轻者出现眩晕、心悸、恶心、呕吐;重者出现意识模糊、深度昏迷,甚至可能死亡。

典型症状

急性中毒症状

  • 轻度中毒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和四肢无力。脱离中毒环境并呼吸新鲜空气或吸氧后,症状可消失。

  • 中度中毒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出现幻觉、视物不清、判断能力下降、运动协调性下降、嗜睡、意识模糊、浅昏迷(对疼痛等刺激能产生反应)、口唇呈樱桃红色。

  • 重度中毒
    意识障碍:昏迷、神经反射消失。

    呼吸抑制:呼吸频率降低或无呼吸。

    大小便失禁

迟发型神经精神综合征

多发生在急性中毒缓解且意识恢复的 2 ~ 60 天后,可出现以下表现中的一种。

  • 精神意识障碍:可表现为痴呆、木僵(身体僵直)、谵妄(胡言乱语或情绪激动)、昏迷等。
  • 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出现表情淡漠、四肢肌肉僵硬、肢体静止时出现震颤、走路时呈向前冲样等。
  • 锥体系功能损害:可出现偏瘫、小便失禁、异常的神经反射等。
  • 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可出现不能言语(失语)、失明、不能站立、癫痫发作等。
  • 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可出现视神经萎缩、听神经损害、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肢体皮肤感觉减退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感染
  • 永久性脑损伤
  • 心律失常
  • 流产(孕妇)
  • 高血糖
  • 肺水肿
  • 脑水肿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大夫,孩子总感觉上不来气,心口压的慌,检查唯一的不正常的地方就是二氧化碳多,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贾维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呼吸科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是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家庭预防

  • 煤炉
    使用煤炉一定要安装烟囱。

    烟囱安装要合理,烟囱开口朝下,要经常注意烟囱通道通畅。

    室内使用煤炉时要安装风斗或打开小通气窗,以利煤气从室内排出。

  • 热水器
    要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使用热水器时要打开门或窗。

  • 煤气、天然气
    使用煤气或天然气做饭时,一定要有人照看,防止水、汤煮沸外溢造成煤气灶熄灭,煤气大量排入室内。

    煤气管道或胶皮管要定期检修,胶皮管老化要定期更换,发现煤气灶管道漏气时要通知煤气管道管理部门及时修理。

  • 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

生产作业场所

  • 凡是可能存在一氧化碳的场所,都应加强自然通风和局部通风。
  • 经常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防止漏气。
  • 抢修设备故障时。应佩戴好防毒面具,且无冒险作业。
  • 进人高浓度作业区,先测定一氧化碳的浓度,并进行通风、排风。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警惕“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

丁建章 主任医师 北京市海淀医院 高压氧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检测、心电图、脑线图、头部 CT 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检测:有助于确诊和判断中毒轻重程度。
  • 心电图:一氧化碳中毒会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心脏损伤。
  • 脑电图:由于一氧化碳中毒会引起脑部缺氧,脑电图可呈缺氧性脑病的表现。
  • 头部 CT:CT 可发现脑缺氧较重时出现的脑水肿。

治疗方式

高流量氧疗、高压氧和支持性治疗是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一氧化碳中毒发生的地点和方式,如烧伤、烟雾吸入,也可能有其他损伤需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纠正缺氧和其他治疗。

纠正缺氧

  • 高流量吸氧
    可以促进一氧化碳的排出。所有一氧化碳中毒者都应进行高流量吸氧,不使用的话会造成低氧血症,严重者可能会死亡。

  • 高压氧舱
    作用:改善体内的缺氧状态,并促使一氧化碳从体内排出。可以迅速缓解缺氧。

    目的:预防长期和永久性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

    适应证:神经功能异常(精神状态改变、昏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有长期昏迷史、心血管功能障碍、严重酸中毒。

其他治疗

  • 营养支持治疗
    补充电解质、葡萄糖等,昏迷者可能需鼻饲、静脉营养等。

  • 防治脑水肿
    严重中毒后,多数情况下会发生脑水肿,脱水疗法很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 20% 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

  • 对症治疗
    意识改变或呼吸停止时,考虑气管插管,或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治疗癫痫发作、心脏损害等并发症。

    针对烧伤进行补液治疗,皮肤护理。

  • 监测
    病情可能危重,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应进行密切的心肺和神经监测。

    孕妇需进行胎儿监测,以发现胎儿窘迫等。

就医前急救措施

  • 脱离危险环境
    施救者确认现场安全后打开门窗,保持室内通风,降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如果为燃气管道泄漏,应及时关闭阀门。

    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同时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如现场不安全,不能靠近中毒者,应在安全区域拨打“120”“119”等救援电话,避免靠近危险区域。

    施救者施救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远离该区域。

    夜间施救使用手电筒等进行照明,避免使用打火机等,避免引起爆炸或火灾。

  • 及时施救
    如中毒者清醒,让其自然平卧休息即可。

    出现意识丧失(昏迷)时,应侧卧在地上或床上,避免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引起窒息。

    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中毒者不能配合,避免让其进食或饮水,以免引起窒息或呛咳。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高压氧做多了有什么副作用吗

董月青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天津 线上诊疗科

营养与饮食

  • 选择高热量、易消化、营养丰富且均衡的食物。
  • 进食时应注意速度,避免过快造成呛咳。
  • 如为鼻饲喂食,应将食物温度控制在 40℃ 左右,避免过烫或过冷。
  • 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避免油炸、腌制、烧烤食品。
  •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品,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咖啡、浓茶、含酒精的饮料等。

注意事项

  • 定时帮患者翻身,以防发生压疮和肺炎。
  • 从昏迷中苏醒后,应尽可能休息观察 2 周,以防神经系统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 重度昏迷并发高热者,要注意进行头部降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一氧化碳中毒后怎么预防迟发性脑病

台耀军 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 神经内科

预后

轻、中度一氧化碳中毒者,预后较好,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基本可以痊愈。

重度中毒者病死率比较高,如经积极治疗可以得到恢复,但可遗留后遗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一氧化碳中毒后怎么预防迟发性脑病

台耀军 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 神经内科

相关科普号

王泳医生的科普号

王泳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康复中心

863粉丝73.6万阅读

王星医生的科普号

王星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陕西

心血管内科

1681粉丝762.1万阅读

肖庆医生的科普号

肖庆 主任医师

航空总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

2982粉丝30.6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