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五种最痛苦的疾病之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在患者的脑底部或脑表面,出现病变的血管在破裂之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发年龄段在40-60岁之间,且男性的发病比例要低于女性。据统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在10万分之9左右。2.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时,患者常常会突然感觉到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呈胀痛感或爆裂般的疼痛感,而且疼痛的部位也是随机的,可能是局部头痛,也可能是整个头都会疼痛。另外,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时,患者的脖子上段部位也会出现疼痛感,且持续时间较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出现幻觉等附加症状。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前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段。药物治疗。建议患者结合自身病情,根据医嘱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氨基己酸(预防再出血)、胶体溶液(防治脑血管痉挛)、乙酰唑胺(治疗脑积水)、地西泮(镇静治疗)、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手术治疗。关于手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可采用手术清除血肿(出现体积较大的脑内血肿)、夹闭动脉瘤或介入栓塞动脉瘤等。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05日382
0
26
-
腰椎穿刺后为何要平卧4-6小时?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规操作,做完腰椎后为何要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目的主要是防止颅内压降低引起头痛。原因:1、穿刺时已放出部分脑脊液,一般5-50ml。2、穿刺拔针后,脑脊液可自穿刺点漏出至硬脊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造成颅内压降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引起头痛。所以做完腰椎后我们要嘱患者平卧4-6小时。
曲鑫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7月03日138
2
5
-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有哪些?
蛛网膜出血主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这种病人大约占60%。其他原因有比如病人吃了抗菌药、肿瘤的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血液病的病人等都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从大宗病例统计显示,尤其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还是常见于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这种病人需要常规的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还有一种叫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主要是跟外伤有直接关系,各种外伤,比如交通事故、打架、坠落等外伤都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是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需要详细检查颅内有没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有没有动脉硬化、血压高等引起出血的原因。外伤的常规诊断,根据病人有外伤病史以及CT检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能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诱发因素很多,由于病人长期的血压高、动脉硬化,血管弹性比较差,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际上不是颅内长瘤了,而是动脉瘤是血管壁的膨出,病人一过性血压高。老年人大便不痛快、用力大便、情绪波动等也是很大的诱因,由于血管壁很薄,一用力导致血管壁破裂,破裂之后,血流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请搜索:“高亦深”,选择“好大夫在线”咨询,擅长脑出血、脑梗死、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脑肿瘤、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脑积水、颅内感染等脑部疾病。)
高亦深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22日124
0
0
-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一种常见类型的脑出血,出血位于蛛网膜、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1. 可能是创伤后的,也可能是自发的。颅脑外伤是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出现最常见的原因;2. 大多数自发性SAH的病例是由于动脉瘤破裂;3. 动脉瘤自发性SAH的高峰年龄是55-60岁,约20%的病例发生在15-45岁之间;4. 30%的动脉瘤性SAH发生在睡眠期间,也与引起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的行为(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性生活等)有关;5. 高达50%的患者可有SAH相关发作前的前哨性(先兆性)头痛,可发生在出血前的2-8周内;6. 30%的头痛偏一侧,大部分位于动脉瘤同侧;7. SAH还可并发20-40% 脑实质内出血,13-28%脑室出血,2-5%硬膜下出血,通常是由于脑内动脉瘤,或远端脑前动脉动脉瘤引起的前纵裂内出血;8. 研究表明,春季和秋季(季节交替、温度变化)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较高;9. 70岁以上的患者比例较高,且病情危重; 10. 多达20%的SAH后患者可能发生癫痫发作,最常见的是发生在出血后24小时内,与脑出血、高血压和动脉瘤位置相关;参考资料:美国神经外科权威书籍HandbookofNeurosurgery(2019第9版)
孙力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3月23日516
0
2
-
聊聊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的诊治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预后很差。相关研究显示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就诊前就死亡了,还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死亡,仅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后得以存活。最常见的是动脉瘤。前常用的无创检查是头颅CTA,也就是CT血管成像。但是目前国际上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是DSA,也就是全脑血管造影。通过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我们可以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还可以看到血流情况。临床上处理动脉瘤的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外科开颅手术夹毕,一种是外科介入栓塞的方法。具体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治。
王鹏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19日322
0
0
-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金标准, 为什么做了脑血管造影还是找不到病因?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类型,分自发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SA,Subarachnoid)引起的。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性脑卒中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6%-10%。继发性SAH为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进蛛网膜下腔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有什么?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女性较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颈抵抗,重者可昏迷甚至死亡。SAH的病因很多,最多见的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约占80%左右,其次为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烟雾病(Moyamoya病)等。 为什么脑血管造影(DSA)找不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 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目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金标准”,但仍有约20-25%的患者DSA检查无阳性发现,找不到病变血管,称为DSA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常见病因可能有: 1、确实存在脑动脉瘤,但在脑出血的急性期,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导致造影时动脉瘤不显影,这种情况下脑血管造影(DSA)就不能发现血管的病变。如果贸然开颅探查,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手术风险,所以往往主张2-4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以期发现脑动脉瘤的庐山真面目。 2、确实存在脑动脉瘤,但脑动脉瘤比较小,造影时被正常血管分支的遮挡,导致在常规投照角度下无法发现病灶,如果造影设备能够行三维旋转造影(3D造影),并有三维成像工作站,则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漏诊率。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造影(DSA)采用飞利浦FD20数字减影机,术中可行3D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微小动脉瘤,减少漏诊。造影阴性患者可考虑2-4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DSA),或近日再行头颅CTA检查,以期明确诊断。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DSA)阴性的主要病因。 1991年,Rinkel描述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标准定义:“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的前方,伴有或不伴有出血向环池的基底部扩展。未完全充满纵裂池的前部,一般不向侧裂池外侧扩展,无明显的脑室内血肿。” 另外,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常包含桥脑前池的出血,并可能是唯一的出血部位。磁共振检查出血还向尾侧的延髓前池蔓延。也可有少量的出血沉积于侧脑室枕角。 四叠体池出血也是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一种类型,构成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总数的1/5。 引起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具体病因目前仍在研究,此类患者发病程度较轻,Hunt-Hess分级绝大多数为I-II级。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早期头颅CT检查和DSA。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来源? 学者们提出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各种可能的出血来源: Rosenthal基底静脉及其分枝撕裂,桥脑前纵静脉、后交通静脉或脚间窝静脉出血,豆纹动脉或丘脑穿动脉渗血,脑干隐性动静脉畸形,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颈部硬脊膜动静脉瘘等。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是: ①患者突发的头痛多表现为轻、中度胀痛,呈渐进性,在几分钟内逐渐增强而不是几秒钟,以颞部或后枕部多见,此点不同于动脉瘤性SAH所致的突发剧烈头痛; ②患者多无意识丧失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不以癫痫发作为起病方式,可无脑膜刺激征或仅有后颈部僵硬感; ③大部分患者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预后如何?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临床表现平稳,放射学检查独特,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诊断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节省医疗资源,减轻病人思想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其他原因:血液病、抗凝治疗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可表现为脑血管造影(DSA)阴性,但多有明确病因,临床上较易判断。 脑动脉瘤为致死性疾病,再次破裂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月内,再次破裂的发生率可高达20-30%,一旦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60-70%。故对于早期脑血管造影(DSA)不能排除脑动脉瘤或难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出血来源的患者,有必要2周左右复查脑血管造影,此时患者脑血管痉挛多已减轻或消失,动脉瘤内临时形成的小血栓亦已溶解,这时复查脑血管造影(DSA)阳性率往往较高,过早复查脑血管造影(DSA)阳性率低,过晚复查脑血管造影(DSA),患者面临再出血等风险。还需结合CTA、核磁共振等检查排除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肿瘤性卒中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过度兴奋与悲伤、适当镇痛、镇静治疗、抗脑血管痉挛治疗、预防感染(肺部感染等)、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静脉或口服补钾、补钠并复查血电解质)及防止负氮平衡(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营养支持)等系统治疗。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卒中中心,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是保定市医学重点专科,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医疗设备(CT/MRI/DSA)等硬件条件具有区域领先优势,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脑卒中团队由神经外科博士、硕士、主任医师等参与构建,专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 我们愿意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赵强主任的健康号 301神经外科博士2021年12月10日1036
2
29
-
脑袋突然“爆炸”痛!蛛网膜下腔出血7大注意事项,避免再次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如果平时存在无故恶心、呕吐、晕眩的现象,可以考虑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膜刺激症或者神经障碍。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做检测治疗,避免再次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头部突发剧烈头痛,爆裂样或者炸裂样剧痛,患者可因头痛而倒地,有时有最严重的头痛、颈项强直。如果患者出血量少,可以不表现为颈项强直。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呕吐症状,也有典型的喷射性呕吐、全身冷汗。如果出血量较多,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以一过性意识障碍为多见。少数患者癫痫为首发症状,数天内患者会出现低热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的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有:脱水药物、止血药物以及神经营养类的药。脱水的药物常用的有甘露醇和速尿;止血类的药物常用的有氨甲环酸或者是氨基己酸;营养神经类的药物有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6等等。如果是继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除了使用以上药物之外,还必须使用尼莫地平来预防血管痉挛,以及补充足够的液量,维持正常的灌注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后遗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后遗症,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和近记忆损害;重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约5%到10%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其中2/3发生于一个月内,其余发生于一年内。如何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2月,尽量避免咳嗽、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避免用力排便。2、加强患者生命体征检测,包括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及瞳孔的变化。3、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消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4、意识障碍患者头偏向一侧,定期翻身预防吸入性肺炎,防止痰液堵塞气道。5、意识障碍或下肢瘫痪患者定期翻身防止褥疮的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5个注意事项1、平时的饮食应该清淡,比如鱼,肉类食物,低盐低脂,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补充丰富的营养,多吃水果蔬菜。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适当调整和控制饮食,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3、控制一些高尿酸食物,比如一些海制品、豆制品。4、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5、如果病人清醒,应主张患者少食多餐,多吃一些清淡、低脂、高蛋白及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及芹菜。更多医学科普知识敬请关注“钟书医生”微信公众号:
钟书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9月13日484
0
0
-
腰椎穿刺的注意事项
腰椎穿刺也称“腰穿”是医生从脊髓周围获取脑脊液液体样本的操作。医生为何安排腰椎穿刺?医生可能会安排腰椎穿刺以评估有无累及脑或脊髓或神经的问题,比如:●累及脑或脊髓的感染,如脑/脊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硬化,该病可造成视力问题、麻木和麻刺感、肌无力以及其他问题●已扩散至脑或脊髓周围组织的癌症●神经问题,例如可导致肌无力的吉兰-巴雷综合征●假性脑瘤,该病可造成颅内压迫如何实施腰椎穿刺?准备行腰椎穿刺时,医生可能会让您侧卧并抱住双腿,使背部弯曲成“C”形,操作期间请务必保持不动,如果感觉不适或认为自己无法保持医生要求的体位不动,应告知医生。摆好体位后,医生会触摸脊椎并选择腰椎穿刺部位,该点位于腰部。医生也可能借助超声选择进针点,超声可利用声波显示体内图像。穿刺前,医生会清洁您的腰部周围区域,还可能注射药物以麻醉术区,然后将穿刺针插入腰部的椎骨之间,穿刺针会径直穿过皮肤和围绕脊髓的组织,进入充满液体的间隙。穿刺针插入恰当位置后,医生会测量液体压力,还会收集少量液体样本或按需注射药物,该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腰椎穿刺后,医生可能会让您躺卧至少半个小时再起床。腰椎穿刺有何不利影响?有时,患者在腰椎穿刺后可出现剧烈头痛,这是因为针孔并不一定能立即闭合,若其敞开,脑脊液可漏出并引起头痛。大多数情况下,针孔会自行闭合,头痛会在1-2日内消退。如果在腰椎穿刺后发生头痛,可使用缓解疼痛的药物,躺卧也可能明显减轻头痛。如果头痛在1-2日后未好转,医生可进行“自体血充填”治疗,即抽取少量血液并将其注射入腰椎穿刺施术区域,血液会充填针孔,脑脊液水平会恢复正常,头痛因此可消退。腰椎穿刺可引起的罕见问题包括:●感染●出血–腰椎穿刺前,若您在使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请告知医生。抗凝药物也称“血液稀释剂”,用于预防血凝块形成,包括华法林(商品名:Jantoven)、阿哌沙班(商品名:Eliquis)、依度沙班(商品名:Savaysa、Lixiana)和利伐沙班(商品名:Xarelto)。这些药物会增加腰椎穿刺期间出血的风险,若您在使用,请务必告知医生。医生还会安排血液检测以确认凝血功能正常。●脑疝–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脑部问题,非常罕见,通常仅见于已有危及生命脑部问题的患者。●背部或双腿疼痛或麻木如果我的孩子需要腰椎穿刺该怎么办?儿童与成人的腰椎穿刺非常类似,但儿童在腰椎穿刺前往往必须使用药物使其入睡,因为儿童一般无法保持要穿需要的体位。
朱冬青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6月07日2314
0
0
-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治疗
紧急治疗包括气道管理、密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支持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这可能需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三级医疗中心以确保动脉瘤的安全。 SAH患者的临床干预措施数量有限,但事实表明,通过在拥有大量患者和多学科团队的专业中心治疗患者,可以改善预后。大批量”的目标是每年至少35例,在每年治疗60例以上的中心中能获得最大的收益;通常,治疗的病例数越高,预后越好。 在早期存活下来的病人会受到三种主要并发症的打击:再出血、迟发性脑缺血和脑积水。此外,还可能出现对预后有负面影响的全身并发症。 再出血 再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恶化患者的预后,并且可能与动脉瘤破裂部位自然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血栓溶解有关。再出血的风险发生在最初出血后的4–15%的病例中,并在接下来的2周内逐渐降低。一旦处理了动脉瘤,就不再有这种情况了。 动脉瘤治疗 减少再出血风险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尽早将动脉瘤从引起出血的血液循环中排除。动脉瘤的治疗可以是血管内的,也可以通过在其瘤颈放置一个夹子进行手术。 血管内治疗有避免开颅和术后更快恢复的优点,但它需要后续血管造影随访,因为由于后期弹簧圈的压实,有动脉瘤复发的风险。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动脉瘤颈的位置和形态。对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或定位于迂曲血管的动脉瘤,由于血管内难以到达,一般采用手术治疗,而深部后循环动脉瘤则比较容易行血管内治疗。有合并症的患者更经常接受血管内治疗。 急诊情况下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急诊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临床实践,并逐渐巩固成为大多数病例的治疗选择。但仍有一些例外存在。 一旦确定出血发作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而且通过CT血管造影或血管造影研究确定了出血性动脉瘤,通常的方法是尽快进行干预,通常在发病24 h内进行防止进一步破裂出血,破裂出血很可能会发生(在最初的几周中约有30–40%,在最初的几天中达到峰值)。 血管内治疗是通过从股动脉(通常是右侧股动脉)开始的脑血管导管插入术进行的。在极少数情况下,通常是在股动脉入路失败时通过直接穿刺颈动脉来实现。 血管内治疗是通过插入同轴导管(一个在另一个里面)来进行的。将第一根管子称为血管鞘(口径通常为2.5 mm,长度为15 cm)插入股动脉。该管包含长约90 cm的导管和口径6 French(6 French = 2 mm)的导管,该导管被送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直至或多或少相当于第二至第三颈椎椎骨的高度。 在导引导管内,有一个亚毫米口径的微导管,用于填充动脉瘤。微导管的超选通常是在位于微导管内的微导丝帮助下完成的:一根非常细的金属丝,带有弯曲的尖端,可以沿不同的方向旋转(然后将其推入所需的分支中)。 一旦达到动脉瘤,可以将铂金属丝(螺旋形或线圈形)推入微导管中。弹簧圈具有“缠绕形状记忆”功能,可使其恢复到所需尺寸的三维球,该尺寸对应于动脉瘤的尺寸。 通常需要几个紧密压实的弹簧圈才能完全排填塞动脉瘤囊,但如果动脉瘤很小,则一个弹簧圈就足够了。手术的最终目的是将动脉瘤完全排除在循环之外(以防止进一步破裂),并保持该区域所有动脉的完美通畅。 所有的颅内动脉瘤都可以接受血管内治疗,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脉瘤都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简易性。特别是,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动脉瘤支(外科方法似乎会更好),宽径动脉瘤(需要其他手术器械帮助例如球囊或支架)或夹层动脉瘤(可能还需要使用支架或在某些情况下闭塞载瘤动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瘤破裂的血管内治疗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从本质上说,其基本技术仍然是最初的技术,是由意大利医生Guglielmi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现在使用的可解脱弹簧圈称为GDC:Guglielmi)。该技术成功率极高(90%以上),术中并发症占7.4%。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动脉瘤区动脉分支闭塞或远端血管栓子闭塞引起的缺血。通过插入导丝、微导管或弹簧圈对动脉瘤的机械攻击,可能会使动脉瘤破裂出血。 随机对照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SAT)表明,在符合两种治疗条件的患者中,血管内治疗降低了1年后不良结局的概率(死亡率和致残的绝对风险降低:7%),而在干预1年后再次出血的百分比增加。 在ISAT研究中,与接受手术治疗的组相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组在第一次血管造影随访中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更低(66%比82%)。亚组分析显示,后循环动脉瘤的不良结局绝对风险降低了27%(95%CI 6–48%),而前循环动脉瘤降低了7%(95%CI 3-10%)。 早期观察到的血管内治疗的益处长期维持,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少。血管内组的5年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组(11v 14%, RR 0.77, 95% CI 0.61 0.98;p = 0.03),但在存活5年的患者中,两组患者在独立性方面无差异(83%为血管内独立性,82%为神经外科独立性)。 值得注意的是,经治疗的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以1年生存率为条件)与一般人群相比有所增加(1.57,95%CI 1.32–1.82;p
张毅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6月24日1996
0
1
-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在没有外伤的情况,血液自发外渗到蛛网膜下腔,约占所有卒中的5%。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年轻人,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因此其社会影响和丧失生产寿命的年数可与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造成的影响相当。因此,尽管SAH占卒中总数的一小部分,但它是严重疾病和医疗急症,在急诊科中是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挑战。 流行病学 SAH的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0,000人中有10例,与所考虑的地理区域相关的每年每100,000人中有2至27例。SAH在日本和芬兰发病率最高(分别为每10万名每年22.7和19.7例),而在中国(每10万名每年2例)和中南美洲(每10万名4.2例)发病率较低。在美国和意大利,该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每100,000例9.7和10.8例。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的患病率比白人美国人高。 几十年来,SAHs总发病率下降了0.6%,比观察到的一般卒中发病率要低。 SAH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患有其他类型卒中的患者的年龄,尽管发病率随年龄增加,但约有50%的SAH患者年龄小于55岁。近几十年来,观察到患者的平均年龄从52岁增加到62岁。 就性别而言,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1.24倍),这在55岁以后就很明显,并且在该年龄以后增加。 病因学 在85%的病例中,SAH继发于脑动脉瘤的自发破裂;在10%的病例中,它是特发性SAH,通常位于中脑周围区域;在5%的病例中,这是由于罕见原因引起的,例如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霉菌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征和脊髓血管病变。 风险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高血压和酗酒。每一种高危因素都使动脉瘤性SAH (aSAH)的风险增加一倍。另一个危险因素是交感神经类物质(可卡因)的滥用。 不可改变的aSAH危险因素包括家族病史,即患有SAH的一级亲属,遗传性疾病,如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的多囊肾病,ehler - danlos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和女性。 女性患aSAH的风险随月经初潮、怀孕和绝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初潮较早的女性,正在经历更年期的女性以及第一次做母亲的女性比其他女性患aSAH的风险更高。没有证据表明怀孕、分娩和产后期间的风险增加。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人往往比散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人更年轻,并且有较大的多发动脉瘤。 ISAT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如果存在未破裂的后循环大动脉瘤,特别是有症状的动脉瘤,以及既往存在有或未治疗的残留动脉瘤的SAH,发生SAH的风险就会增加。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国际研究(ISUIA)研究提供了与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有关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信息。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比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对于直径小于7mm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较低(每年约0.1%),破裂风险随着大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这项研究中,75%的未破裂动脉瘤的直径小于1cm。纵向较大的动脉瘤(> 8 mm),随后进行MRI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因此其破裂的风险更大。 此外,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例如瓶状的瘤颈以及动脉瘤的大小与动脉瘤流入道之间的关系,都与破裂风险相关,但仍不清楚如何针对个别患者依据此类信息 预测SAH破裂的风险。 最近,通过对六项队列研究的分析,已经建立了一种模型,从而建立了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图。确定的动脉瘤破裂的预测因素是年龄、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和毗邻区域解剖结构。他们形成PHASES评分,对应于一个精确的5年破裂风险。根据这个分数,与从70岁以下、没有血管危险因素且颈内动脉小动脉瘤(
张毅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6月23日2254
0
0
相关科普号

程海医生的科普号
程海 副主任医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科
246粉丝166.1万阅读

许友松医生的科普号
许友松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25粉丝9万阅读

周国胜医生的科普号
周国胜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97粉丝6.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何川 副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脑动脉瘤 212票
脑血管畸形 61票
脊髓血管畸形 23票
擅长:1,脑动脉瘤,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治疗擅长:(1)微创介入动脉瘤治疗,包括:弹簧圈栓塞动脉瘤,web栓塞动脉瘤,密网支架覆盖动脉瘤。(2)开颅动脉瘤治疗。 2,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脑血管畸形治疗擅长:(1)微创介入栓塞,(2)伽马刀。 3,脊髓血管畸形,包括:硬脊膜动静脉瘘,髓内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擅长:(1)微创介入栓塞,(2)开刀畸形团切除。 4,小儿脑和脊髓血管病,治疗擅长:小儿脑和脊髓血管病微创介入治疗,开刀治疗。 5,治疗特色,擅长上述神经系统血管疾病的开刀和介入治疗的“两栖”神经外科专家。 -
推荐热度4.3孙力泳 副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脑动脉瘤 92票
脑血管畸形 33票
烟雾病 8票
擅长:脑、脊髓血管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等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治疗。 -
推荐热度4.3曲鑫 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脑积水 52票
脑外伤 28票
脑出血 23票
擅长:脑外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颅内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多发外伤、颅骨缺损修补、脑积水分流手术、血肿穿刺引流、低温治疗及促醒等,及小儿神外重症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