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简称: 北京肿瘤医院
公立三甲肿瘤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甲状腺癌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甲状腺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告别漏诊和过度检查!交大&瑞金医院黑科技:超声+AI精准狙击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告别漏诊和过度检查!交大&瑞金医院黑科技:超声+AI精准狙击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科普文章正文: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工作了30多年,我深知甲状腺健康牵动着无数朋友的心,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们(数据显示女性发病率更高)。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振奋的医学前沿突破,它来自我们上海交大团队联合瑞金医院、同济大学第四人民医院的顶尖研究,刚刚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影响因子高达15.7分哦!)。这项研究,用人工智能(AI)结合超声,极大地提升了预测甲状腺癌是否发生了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这对咱们患者来说,意味着更精准的治疗决策,更少的担忧和折腾。文章出处: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国际顶级综合性科学期刊)标题:?《可解释的多模态深度学习用于利用超声成像预测甲状腺癌侧方淋巴结转移》发表时间:?2025年8月1日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同济大学第四人民医院等作者介绍?&?推荐理由:我是费健,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老”医生了。30多年来,我既拿手术刀做开放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深知精准诊断对甲状腺癌患者有多关键。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更先进的技术服务患者。这次看到我们上海团队(包括我们瑞金医院)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这项研究,我特别高兴,也特别想推荐给大家。因为它切中了一个临床上的大痛点:如何更早、更准地知道甲状腺癌有没有悄悄转移到侧面的淋巴结??这个难题解决好了,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检查、手术,也能让真正高危的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为什么“侧方淋巴结转移”让人头疼?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最常见的一种),虽然整体预后不错,但它有个“小动作”让人防不胜防——向脖子侧面的淋巴结转移(专业术语叫侧方淋巴结转移,LLNM)。麻烦在于:发生率高:?20%-50%的患者可能发生!影响大:?一旦发生,复发风险会飙升到60%左右,对预后影响很大。难预测:?传统的超声检查,医生靠经验和眼睛看,对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灵敏度只有62%左右,判断准确率大概64.3%。为啥这么难?侧方淋巴结位置深、分散,超声有时扫不全。判断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和主观看法。做活检(穿刺)确认?位置深,难度大,风险也相对高。决策难:?术前搞不清到底有没有转移,医生和患者都很纠结:手术清扫范围要不要扩大?会不会漏掉?会不会过度治疗?AI黑科技“LLNM-Net”闪亮登场,破解难题!这项研究开发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名字叫?“LLNM-Net”。它就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眼力超强、还特别会综合分析的“AI医生助手”,专门用来预测甲状腺癌患者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它的厉害之处在于:2.看得“全”(多模态融合):?它不仅仅看超声图片!它把多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节的形状、边缘清不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不均匀、钙化情况等。结节位置信息(超关键创新!):?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叫“中心点距离变换(CPDT)”的方法,把结节离甲状腺表面那层“膜”(被膜)的距离,精准地转化成了图像上的灰度值。?距离越近,风险越高!模型发现,距离小于0.25厘米时,转移风险超过72%!?而且,甲状腺左右叶的中上部区域风险尤其高。放射科医生的报告文字:?用AI(类似BERT的模型)理解报告里医生写的描述词,比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低回声”等,捕捉医生的经验判断。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3.看得“透”(特征提取精细):?用了改进的YOLO-v8分割结节,U-Net++分割甲状腺,结合特殊算法(如随机mosaic)来精确提取结节的边缘、内部结构(纹理)等特征,减少模糊影响。4.想得“深”(网络架构强大):?模型的核心是一个叫“TMDLtransformer”的结构。先把图像和文字信息都转化成计算机能理解的“令牌(tokens)”。然后用双向注意力块让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比如超声图和报告描述)互相“对话”、印证。再用多层自注意力块深入挖掘所有信息之间的全局联系。5.说得“明”(可解释性强):?这是最大的亮点之一!模型不仅能预测,还能告诉我们它为什么这么预测:可视化热图:?能显示模型最关注结节的哪个部分(比如边缘模糊区、内部不均匀处),就像给图片“标重点”。3D风险分布图:?把所有患者数据映射到一个标准甲状腺模型上,直观展示哪个区域(如左右叶中上部)转移风险最高。特征贡献度:?明确量化了不同因素的重要性:位置信息(占48.8%)>?形态特征(29.9%,其中内部结构最重要)>?放射报告描述(19.7%)。桑基图/实例解释:?对单个患者,能展示各个特征(位置、回声、形状等)的“风险评分”以及它们对最终预测结果的贡献比例,让决策过程透明化。效果如何?一个字:牛!这个模型在包含近4万例患者(来自7家医院)的大规模数据上进行了训练和测试,结果令人惊喜:在独立的测试集上,预测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高达84.7%!?(AUC=0.944)。比经验丰富的医生平均判断准确率(64.3%)提升了超过20个百分点!?也比现有的其他模型提升了7.4%。在识别高危患者时,表现更惊艳(AUC=0.983)!临床价值巨大:精准分层:?有效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患者。优化检查:?指导医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颈部超声检查,尤其关注高风险区域。指导穿刺(FNA):?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使用该模型指导是否进行侧颈淋巴结穿刺(FNA),比“所有患者都穿”或“所有患者都不穿”的策略,带来更大的“净获益”。在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阈值(如0.5)时,能显著提高47.4%的必要穿刺识别率,同时只让5.3%的低风险患者做了不必要的穿刺。优化手术决策:?帮助外科医生更精准地制定手术方案,避免盲目扩大清扫范围或遗漏转移灶。费主任心里话:朋友们,看到这样的研究,作为一位长期奋战在甲状腺疾病诊治一线的外科医生,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振奋。甲状腺癌发病率确实在上升,但科技的力量也在飞速进步!这项研究:抓住了临床真问题:?解决了侧方淋巴结转移这个术前预测的“老大难”。技术有创新有深度:?特别是量化位置信息和多模态融合解释性强。效果经得起大数据考验:?近4万例的数据量,结果可靠。直接惠及患者:?最终目标就是让大家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精准,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也让真正需要干预的患者得到最及时的处理。当然,研究还在不断完善(比如需要更多样本和前瞻性验证),但曙光已现!这代表了未来精准医疗的方向——结合顶尖医生的智慧和强大AI的能力,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诊疗路径。作为医生,我期待这样的技术能尽快、安全地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甲状腺疾病患者!大家也要保持信心,科学在进步,我们守护大家甲状腺健康的“武器”也越来越先进!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保持好心情,定期体检,关注科学前沿,我们一起守护“颈”上蝴蝶!
【甲状腺癌术后12年,心脏里竟长肿瘤?】别慌!这种罕见转移有救【甲状腺癌术后12年,心脏里竟长肿瘤?】别慌!这种罕见转移有救医学科普文章正文:心脏里也会长甲状腺癌?一个罕见但凶险的转移故事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3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做过很多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也深知大家对这个“蝴蝶形”小器官健康问题的关注。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罕见但值得警惕的病例,它来自最近发表在《JournalofSurgicalCaseReports》上的一份报告:一位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多年,癌细胞竟然悄悄转移到了心脏里!甲状腺癌:常见,但大多“温和”首先,别太紧张!甲状腺癌在咱们国家算比较常见的肿瘤,但幸运的是,绝大多数(尤其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发现早、治疗效果好,生存率很高,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慢性病”来管理。这次报告的主角是另一种类型——滤泡状甲状腺癌?(FTC),它大概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0%左右。滤泡状癌(FTC)的特点:喜欢“走水路”:不像乳头状癌容易淋巴结转移,FTC更倾向于通过血管向远处跑(医学上叫“血行转移”)。这是它的“特色”,也是潜在风险点。目标:肺和骨:它最常见的远处转移目的地是肺和骨头。心脏转移?极其罕见!?虽然喜欢钻血管,但真正跑到心脏里安家落户的,凤毛麟角!文献报道,在所有因甲状腺癌去世患者的尸检中,发现心脏转移的比例也仅在0.1%到2%之间。正因为少,所以容易被忽视。心脏转移:无声的“炸弹”那么,癌细胞怎么跑到心脏里的呢?主要有两条路:“顺流而下”:从颈部大静脉(比如上腔静脉)直接顺着血流“漂流”进心脏。“血液播种”: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像种子一样在心脏里“落地生根”。一旦癌细胞在心脏里扎根生长,形成瘤栓(就是肿瘤形成的“血凝块”样东西),麻烦就大了!它可能:堵住“交通要道”:比如堵住血液进入心脏的入口(上腔静脉综合征),或者堵住心脏血液流出去的出口(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会引起严重的胸闷、气急、头面部肿胀,甚至危及生命!引发“栓塞”:瘤栓碎片脱落,随着血流跑到肺里或其他地方,造成栓塞,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案例中的“幸运儿”:无症状发现,手术成功!报告中的这位62岁阿姨,12年前(2013年)因为滤泡状甲状腺癌做了甲状腺全切和淋巴结清扫。之后一直规律复查。在2017年的一次常规心脏超声(心超)检查中,医生火眼金睛地发现了异常:右心室出口靠近肺动脉的地方,有一个会动的、2cm多的肿块!上腔静脉里还有一个更大的,近5cm的肿块,伸向心脏内部的三尖瓣!关键点来了:这位阿姨当时没有任何不舒服!?没有胸闷,没有气急,没有脸肿!要不是这次常规心超,这个“心尖炸弹”可能还在悄无声息地生长,直到引发严重后果。医疗团队果断决策:手术!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医生们精细操作,成功切除了这条长达10cm、盘踞在上腔静脉、右心房、三尖瓣和肺动脉入口的瘤栓。术后恢复顺利,病理证实就是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阿姨坚持随访,定期查心超、CT和甲状腺球蛋白(Tg,重要的肿瘤标志物),至今情况稳定,没有复发!这个案例完美展示了早期发现、积极手术带来的巨大获益。费医生划重点?&?给甲状腺癌朋友的建议:这个病例虽然罕见,但它给我们,尤其是甲状腺癌患者(特别是滤泡状癌患者),敲响了重要的警钟:滤泡状癌(FTC)患者要更警惕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了解自己癌种的特点,FTC比乳头状癌更容易通过血液远处转移。术后随访至关重要,且要“全面”:甲状腺功能?(甲功)?和?甲状腺球蛋白?(Tg):这是监测有无复发转移的核心指标!务必规律复查。Tg升高是重要预警信号。颈部超声:常规项目,看颈部淋巴结和局部有无复发。警惕“无症状”转移!?就像案例中的阿姨,心脏转移早期可能毫无感觉!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放松警惕。3.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心脏超声?(心超):是筛查心脏结构问题的首选,无创、方便、性价比高。对于有高危因素(如滤泡状癌、已知血管侵犯、Tg不明原因升高)的患者,即使没有心脏症状,也应考虑在随访计划中加入心超检查。增强CT/MRI/PET-CT:当怀疑远处转移时,这些检查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判断转移的范围和性质。4.多学科协作?(MDT)?是制胜法宝:?甲状腺癌,特别是出现复杂转移时,需要内分泌科(管理甲功、Tg、碘治疗)、外科(手术)、肿瘤科(综合治疗、靶向/免疫)、影像科、心血管外科等专家共同制定方案。瑞金医院就有强大的MDT团队。积极治疗仍有希望:?即使是罕见的心脏转移,只要发现相对及时(未引起严重梗阻或广泛转移),像案例那样通过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可能的放射性碘治疗?(131I)?或其他辅助治疗(如TSH抑制治疗),依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显著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分子靶向药物等新疗法也为晚期患者带来更多选择。TSH抑制治疗要坚持:?术后服用优甲乐,把TSH控制在目标范围(通常要低一点),有助于抑制残留或潜在的甲状腺癌细胞生长。费医生小贴士:文章出处:?这篇具体案例来自《JournalofSurgicalCaseReports》2025年7月刊?(doi:10.1093/jscr/rjaf220),由巴西的心血管外科团队报道。我是谁:?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小创伤的选择。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肯定,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帮患者解决问题。我也一直在努力做科普(全网有超过100万朋友关注,线上解答过10万+的咨询),希望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科学管理健康。为什么推荐你看这篇解读:?滤泡状甲状腺癌心脏转移非常罕见,容易被忽视。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第一,规律、全面的随访(尤其是Tg和必要时的影像学检查)多么重要!第二,即使发生了这种凶险的转移,现代医学通过多学科合作和积极治疗,依然能创造生命的奇迹。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滤泡状癌患者更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与医生更好地配合。记住,知识就是力量,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战胜它!如果你或你的亲友是甲状腺癌(尤其是滤泡型)患者,一定要重视术后随访,和医生充分沟通自己的情况。健康无小事,细心和坚持是守护生命的关键!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讨论。
甲状腺癌的“癌细胞身份证”:BRAF检测阳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翻倍?(瑞金专家解读)甲状腺癌的“癌细胞身份证”:BRAF检测阳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翻倍?(瑞金专家解读)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从开刀到微创消融,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拿过几个业内认可的奖项。但我更看重的是能通过网络,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今天,咱们来聊聊甲状腺癌手术前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检查——BRAFV600E基因检测。它就像给癌细胞拍了一张“身份证”,能帮医生更精准地判断病情,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直接影响手术该怎么做!最近看到发表在《中南医学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胡成等,2025年),分析了381位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患者的数据,专门研究了BRAFV600E突变和癌细胞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非常值得关注!结合我的临床经验,给大家解读一下。研究核心发现:BRAF突变是风险信号灯!这项研究发现:BRAFV600E突变很常见:?在研究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超过一半(58%)检测出了这个突变。突变阳性,转移风险显著增高:有BRAFV600E突变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高达?59.7%。没有这个突变的患者,转移率是?43.8%。这?16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突变阳性的患者癌细胞扩散到中央区淋巴结的风险明显更高!3.突变阳性,往往伴随更“活跃”的肿瘤特征:?研究还发现,有BRAFV600E突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以下情况:男性患者比例更高?(虽然总体女性患者更多,但突变阳性的男性相对更多)肿瘤不止一个(多病灶)肿瘤个头更大(直径?>1cm)肿瘤分布在甲状腺两侧(双侧病灶)肿瘤突破了包膜(被膜侵犯)简单说:如果检测出BRAFV600E突变,往往提示你的甲状腺癌可能更具侵袭性,更容易发生早期、局部的扩散(淋巴结转移),并且肿瘤本身的一些特征也显示它不那么“安分”。为什么这个发现对患者很重要?关乎手术决策!乳头状甲状腺癌虽然整体预后很好(10年生存率很高),但癌细胞如果已经悄悄“搬家”到附近的淋巴结(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就意味着:可能需要更彻底的手术清扫:?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传统上,对于临床检查没有发现明显淋巴结转移(cN0)的患者,是否要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一直有讨论。清扫可以更彻底地清除潜在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但也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如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导致低钙、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的风险。这项研究强有力地表明,BRAFV600E突变阳性是一个重要的风险信号!它提示医生,即使术前影像学没发现明显问题,这类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存在“潜伏”转移灶的可能性显著增高。帮助制定更个体化的方案:?知道了这个基因状态,医生就能更好地为你“量身定制”手术方案:突变阳性?+?其他高风险特征(如肿瘤大、突破包膜):?医生可能会更倾向于在手术时,同期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力求更彻底,降低未来复发的几率。突变阴性?+?其他低风险特征(如微小癌、单灶、未突破包膜):?医生可能会更谨慎地评估,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广泛清扫,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3.对未来治疗和随访有提示:?突变阳性也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术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费主任划重点:关于BRAFV600E检测,你需要知道这些它是什么??BRAFV600E?是人体细胞里一个特定基因(BRAF基因)上发生的一个最常见、最关键的突变位点。这个突变就像给癌细胞装了个“加速器”,让它们生长更快、更容易扩散。怎么做??通常在术前,通过甲状腺细针穿刺(FNA)获取的少量细胞或组织样本就可以进行检测。技术成熟,创伤很小。谁该做??目前指南越来越推荐,特别是对于考虑进行甲状腺半切(腺叶切除)手术、或者术前评估淋巴结状态不明确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进行BRAFV600E检测非常有价值。它能提供传统影像学(如B超)无法提供的分子层面信息。结果怎么看?阳性(检测到突变):?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这是医生制定更积极手术策略(如预防性中央区清扫)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医生会结合肿瘤大小、位置、是否突破包膜、超声结果等综合判断。阴性(未检测到突变):?通常是个好消息,提示肿瘤相对温和,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综合评估。5.检测的意义在于“个体化”和“精准化”:?让手术方案更贴合你肿瘤的“脾气秉性”,避免治疗不足(该清的没清)或过度治疗(不该清的清了)。费主任为什么推荐这项研究并重视BRAF检测?数据说话,结论扎实:?这项基于381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用清晰的数字证实了BRAF突变与淋巴结转移风险及不良病理特征的关联,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直击临床痛点:?解决了“中央区淋巴结该不该预防性清扫”这个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让决策有据可依。代表精准医疗方向:?甲状腺癌治疗正走向个体化、精准化。基因检测就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肿瘤的“内在本质”,让我们能更精准地打击它,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功能。关乎患者切身利益:?更精准的手术决策,意味着更低的复发风险,更少的手术并发症,更好的术后生活质量。这正是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瑞金医院甲状腺外科,我们非常重视对每一位甲状腺癌患者的精准评估。术前完善的检查,包括必要的基因检测(如BRAFV600E),是制定最优手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基础。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精准诊疗,并最终让患者受益,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给您的贴心建议:如果你或家人被诊断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并计划手术:主动询问医生:?与你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是否建议进行BRAFV600E基因检测以及这项检测对你个人治疗决策的意义。理解检测结果:?拿到检测报告后,请医生详细解读结果的含义,以及这个结果将如何影响你的手术方案和后续治疗随访计划。综合考量:?记住,基因检测结果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医生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年龄、肿瘤特征、超声结果、个人意愿等)做出最适合你的综合判断。知识就是力量!了解BRAFV600E检测的意义,能让你在治疗过程中更主动、更安心,与医生一起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健康的决策。希望这篇科普能帮你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甲状腺癌的精准治疗!健康路上,我们携手同行!——?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备注:本文核心知识要点提炼自胡成、王佑权发表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5年53卷4期的研究《乳头状甲状腺癌?BRAFV600E?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合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及科普理念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