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艾军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肝病科张冲
主任医师
3.4
肝病科邢文斌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肝病科林雪松
主任医师 教授
3.3
肝病科王拱辰
主任医师 研究员
3.2
肝病科张影
主任医师
3.2
肝病科王淑兰
主任医师
3.1
肝病科杨爱萍
主任医师
3.1
肝病科程宁
主任医师
3.1
肝病科陈树人
主任医师
3.0
丛树荣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崔振兴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高庆伟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綦盛麟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孙伟翔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王金芳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王英兰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战丽芬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张毅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蒲春文
主任医师
3.0
许爱民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盖洪鹏
主任医师
3.0
肝病科李晓栋
医师
3.0
肝病科王园园
副主任医师
3.0
中医肝病科李薇
3.0
肝病科张运刚
2.9
中医肝病科梁恩富
3.0
中医肝病科孙晓平
3.0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Chen等近日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在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中,与肝硬化患者相比,无肝硬化者表现为肿瘤体积更大,有癌症症状的患者比例更高,患者的短期生存率相似,但是长期生存优势显著。 该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0至2014年期间在单中心就诊的487例HBV相关性HCC连续病例,从医疗记录获取患者的实验室检测值、影像学结果和治疗信息,主要转归为短期生存(诊断3年内)或长期生存(诊断后3~10年),对无肝硬化与肝硬化患者的HCC特征和生存时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诊断HCC时,与肝硬化患者相比,无肝硬化者的平均肿瘤体积显著较大[(6.4±4.3)cm vs.(5.0±3.8)cm,P=0.0009],存在体重减轻、腹痛或新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等症状的患者比例更高(43.8% vs. 35.4%,P=0.09),长期生存的患者比例显著较高(P=0.003),两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37)。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的肝硬化患者短期存活的比例显著较低(P=0.015)。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存在肝硬化是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HR=3.76,P=0.003),但并非短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P=0.48)。诊断HCC时伴有明显症状是短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HR=1.76,P=0.006),但并不能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P=0.15)。 研究者强调,需要努力加强对无肝硬化的HBV感染患者进行HCC监测的力度,提高筛查的依从性和有效性。
总访问量 466,992次
在线服务患者 645位
科普文章 2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