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准时高烧?”6岁女孩半年怪病,专家抽丝剥茧揪出真凶!
拨云见日:一例反复高热半年儿童的诊治在儿科门诊中,反复发热的患儿常使家长焦虑不安,也考验着医生的诊疗智慧。近日,我接诊了一位6岁多的小女孩,她的经历再次凸显了细致问诊、精准辨别以及人文关怀在儿科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每月一次”的怪病:反复高热困扰半年余这位小患者的家长带着厚厚一叠外院的检查资料,面带愁容地找到了我。据家长描述,孩子从大约半年前(2024年10月左右)开始,几乎每个月的上中旬都会出现发热,体温常常飙升至39℃以上,甚至更高。每次发热通常持续3到5天,除了咽痛和扁桃体肿大外,并没有明显的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孩子每次发热都被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每次都按医嘱使用了头孢克肟或头孢呋辛等抗生素,但体温往往也需要3到5天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看着孩子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高热的折磨,抗生素轮番上阵却收效甚微,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四处求医,希望能找到孩子反复发热的真正原因。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我专注于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便慕名而来。柳暗花明:PFAPA综合征浮出水面听着家属焦急的陈述,特别是“每月一次”、“扁桃体发炎”、“高热3-5天”这些关键词,我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可能的诊断——PFAPA综合征(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腔炎、咽炎、颈部淋巴结炎综合征)。为了印证这个初步判断,我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史,并仔细查阅了家长带来的所有资料。体格检查发现,孩子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表面附有白色渗出物,这与急性扁桃体炎的表现相似。然而,与典型PFAPA综合征不同的是,我并未在她口腔中发现溃疡,颈部淋巴结也无明显肿大。尽管如此,PFAPA综合征的核心特征是周期性发热和咽炎/扁桃体炎。为了排除常见的细菌感染,特别是链球菌性扁桃体炎,我为孩子安排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以及咽拭子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RADT)。结果显示,血常规和CRP提示炎症反应,CRP达98.9mg/L,但RADT结果为阴性,排除了链球菌感染的可能。综合孩子规律性的发热、典型的扁桃体表现、RADT阴性结果,以及发作间期生长发育完全正常等特点,我高度怀疑PFAPA综合征。精准施治:神奇的“退烧片”与耐心的科普考虑到诊断为PFAPA综合征,我为孩子处方了维生素AD滴剂(作为日常补充)以及小剂量的泼尼松片。我叮嘱家长,在孩子发热时,立即给予4片泼尼松口服,如果之后再次发热,可以再给一次同等剂量。令人欣喜的是,家长当晚回家给孩子服用了泼尼松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没有再发热!这戏剧性的效果,不仅大大缓解了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也进一步佐证了PFAPA综合征的诊断,因为糖皮质激素对PFAPA综合征的发热具有立竿见影的“截断”效果。在复诊时,我再次向家长详细解释了PFAPA综合征。我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疾病,虽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自愈,通常不会对生长发育造成远期影响。我还向他们介绍了目前针对PFAPA综合征的各种管理方案,包括:发作期顿挫治疗:如本次使用的泼尼松,效果显著,但需警惕反复使用激素的潜在副作用。药物预防方案:如西咪替丁或秋水仙碱,可能减少发作频率或缩短病程,但效果因人而异。扁桃体切除术:部分研究表明,扁桃体切除术可能对大部分PFAPA患儿有效,但手术本身亦有其风险和考量。我客观分析了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帮助家长全面了解疾病,并鼓励他们不要过度焦虑。为了让他们对PFAPA有更深入的认识,我还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份我之前写的PFAPA综合征详细科普材料,以便他们随时查阅。孩子一直在我诊所随诊,每天口服VitD3,到目前近2个月,一直没有再发热。仁心仁术:在循证与关怀中守护成长这个病例再次提醒我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面对复杂的病情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以及与患儿、家属有效沟通的同理心。对于反复发热的患儿,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抵抗力差”或“反复感冒”,而应深入挖掘病史中的蛛丝马迹,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结合必要的检查,力求找到真正的病因。PFAPA综合征虽然并非疑难罕见,但其周期性、自限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多数基层儿科医生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和家长的持续困扰。通过这个病例,我深感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给予患者和家属信心与希望。在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同时,充分的人文关怀、耐心的答疑解惑,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应对挑战,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未来,我将继续秉持仁心仁术的初心,在循证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更多孩子和家庭带来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