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红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消化内科钟芸诗
主任医师 副教授
4.6
消化内科陈世耀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普外科姚礼庆
主任医师 教授
3.7
消化内科张轶群
主任医师
3.6
普外科李全林
主任医师
3.7
消化内科陈巍峰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胡皓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消化内科马丽黎
主任医师
3.5
普外科蔡明琰
副主任医师
3.6
时强
副主任医师
3.6
普外科张震
副主任医师
3.6
普外科林生力
副主任医师
3.6
消化内科任重
副主任医师
3.5
普外科胡健卫
副主任医师
3.6
普外科何梦江
副主任医师
3.6
消化内科杜玲
副主任医师
3.5
普外科郜娉婷
主治医师
3.6
普外科秦文政
主治医师
3.5
普外科刘靖正
主治医师
3.5
黄媛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蔡世伦
主治医师
3.4
普外科徐佳昕
主治医师
3.5
普外科徐晓玥
主治医师
3.5
消化内科刘歆阳
3.4
普外科成婧
医师
3.5
消化内科朱泱蓓
副主任医师
3.1
42岁的孙先生怎么也想不到,困扰他多年的肥胖和糖尿病竟能通过一场“不用开刀的胃镜手术”迎来转机。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仅用15分钟,就从他的口腔通过胃镜送入一个特殊支架,在消化道内搭建起一条“代谢高速路”。这种被称为“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内衬术(Duodenal-JejunalBypassLiner,DJBL),即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术”的微创技术,通过物理性隔离食糜与消化液,减少肠道对糖类、脂类的吸收,从而实现安全、有效的减重效果,为肥胖合并代谢疾病的患者打开内镜无创治疗的新大门。孙先生的BMI高达34.11,属于中度肥胖,还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按传统观念,他可能需要面对开腹减重手术的创伤,但他对外科手术开刀的恐惧,使他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经多方打听,孙先生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针对肥胖的治疗,有独特的内镜减重治疗新方法,抱着一丝希望,他来到中山医院,找到钟教授,这场15分钟的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仅耗时15分钟,便完成支架从精准定位到释放的全过程。钟教授先将一根细如发丝的导丝通过胃镜送入消化道,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实时“导航”下,导丝精准抵达十二指肠水平部,确保后续支架不会偏离“航道”,沿导丝送入的胃转流支架是一段带膜软管,前端有可膨开的小球,在胃镜的“现场直播”下,支架如同“伸缩水管”般穿过幽门,通过操作手柄推送导丝,支架前端的小球被送达十二指肠水平部,确认位置无误后,支架如同“自动撑开的帐篷”,从十二指肠起始部延伸至空肠近端,形成约60cm长的独立通道,相当于搭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吃进的食物从胃内出来,走进支架的内部,在隔膜管道里流动,不接触肠壁,不能被消化,从十二指肠乳头流出来的胆汁、胰液,在管壁外和肠壁之间流动,到软管的末端,和食物混合,再进行消化。 这段被“绕道”的十二指肠和近段空肠,其实是人体的“代谢开关”,正常情况下,食物刺激该区域黏膜会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如GLP-1),但肥胖患者的“开关”常因过量营养刺激而失灵,导致胰岛素抵抗;通过物理隔离让食物暂不接触这段肠黏膜,以此来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激活肠道内分泌细胞(如GLP-1),相当于给“开关”按下重启键,改善胰岛素抵抗。置入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通过内镜取出支架。 临床数据显示,术后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可提升30%~50%,血糖控制显著改善,同时体重平均下降8%~15%。 术后孙先生的体重从 104.4公斤降至88.7公斤,腰围、臀围分别减少了11厘米和7 厘米,血糖基本控制正常,代谢指标全面优化,孙先生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肥胖是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心理疾病等多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深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目标。 目前肥胖的治疗方式很多,从生活方式调整到药物治疗,再到消化内镜减重技术及外科减重代谢手术,各有千秋。对于大部分中重度肥胖患者,由于长期依从性有限,仅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往往难以达到足够有效的体重控制,且往往在回归“日常生活”后出现体重反弹,药物治疗受限于成本、副作用及依从性,现阶段,外科减重手术以其出色且持久的减重效果,成为中重度肥胖患者实现持久有效减重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外科手术存在创伤较大、手术不可逆、术后相关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费用较高等因素,最终选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的患者不足其适应人群的 2%。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选择,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内衬术(DJBL),即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是一项新兴的内镜微创代谢干预技术,该技术通过无痛胃镜进行肠道微创介入,无需复杂的手术操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体重管理等多项指标,尤其适用于中度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2024年中国肥胖内镜专家共识明确提出,体重指数(BMI)大于27.5以上,类似的患者,我们就可以进行内镜下的代谢减重手术。 胃转流支架是一种非常安全、简易的办法,术后6小时即可开始进食,次日即可出院,具有“创伤小、易操作、不损伤人体结构、轻松取出、可多次置入”等优势。通过术后饮食、运动健康宣教和进一步多学科:营养科、中医科、内分泌科、康复科等的综合指导管理,减重、控糖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及其团队,常规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尤其对于新兴的内镜微创代谢干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减重选择,也为整个医学减重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在大众普遍认知里,食管癌一旦确诊,大刀阔斧的外科手术往往被视为首要选择。然而,对于部分特殊患者而言,传统外科手术却可能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在食管癌的治疗领域,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作为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然而,这一手术的难度系数极高,对医生的技术水平、经验积累以及医院的综合实力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众多医疗工作者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高难度手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功为这类患者开辟出一条生命新通道,实现了既挽救生命又保留食管的双重奇迹。 71岁的赵女士,命运的轨迹布满坎坷。20年前,左侧乳腺癌初次来袭,外科手术与放疗的痛苦她咬牙扛过。此后,阑尾炎、肺结节、肠粘连伴小肠梗阻等病症轮番折磨,多次手术让她的身体愈发虚弱。10年高血压病史,依靠缬沙坦控制血压,生活刚稍有喘息,新的危机却悄然降临。 半年前,赵女士进食时莫名出现哽噎感,饭后还偶有反酸、烧心,虽症状能自行缓解,却像阴霾笼罩心头。前往外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食管PET-CT检查显示食管上段FDG摄取增高,高度怀疑恶性肿瘤;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隆起型糜烂,位置极为特殊,在距门齿18-22cm的高位食管处,病理确诊为鳞状上皮高级别瘤变并癌变;超声内镜进一步揭示,病灶处粘膜层增厚,部分与粘膜下层融合,甚至累及固有肌层。 面对这一诊断,当地医院的医生告诉她,就该病而言,传统外科手术是常规治疗手段,但赵女士的身体状况却让这条路被彻底堵死。她体质差,多次手术史及多种复杂合并症,使她根本无法承受外科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就在赵女士几乎陷入绝境之时,她的远房亲戚带给她了一线希望,向她推荐了器官保留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她慕名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找到了钟教授。 钟芸诗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经过全面、细致、严谨的术前评估,鉴于赵女士的特殊情况,团队制定了先化疗及免疫治疗的方案,如果治疗有效,病灶退缩,再综合评估是否有内镜下切除机会。两个疗程治疗后,显著效果令人振奋:CT复查显示食管肿瘤明显缩小;再次胃镜复查,原病灶隆起消失,仅留不规则瘢痕样改变,活检病理提示炎症改变,超声内镜也显示出肿瘤相关退缩的变化。此时,赵女士迫切希望可以通过内镜切除食管病灶。要知道,赵女士的病灶,在高位食管这个特殊位置,并且是疤痕样改变,普通内镜下粘膜下剥离的方法,有可能对赵女士来说不能达到根治效果。种种要素,增加了手术难度,难度堪称“在针尖上跳舞”。MDT团队再次讨论后,钟芸诗教授凭借其精湛的内镜技术,毅然决定挑战这一高难度手术,钟教授决定为赵女士实施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钟芸诗教授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副主任,在消化内镜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长期致力于食管癌内镜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对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技术。在钟芸诗教授看来,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既要实现肿瘤的根治,又尽量减少创伤,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食管功能、保留器官,患者术后恢复也快,生活质量较高。钟教授在手术前,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他会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小心翼翼地操作内镜,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在手术后,他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和指导。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患者迎来了关键的内镜切除手术——EFTR。手术过程中,钟芸诗教授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优势。钟教授结合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仔细观察病变退缩范围,精准标记切除区域,确保范围大于残余瘢痕,为彻底清除病灶奠定基础;紧接着,钟教授沿标记点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切开病灶边缘,逐步切开并分离固有肌层,巧妙地分开肌层和外膜间隙,实现病灶的全层切除。最后,钟教授用带鼻固定线的全覆膜食管支架覆盖创面。整个手术一气呵成。术后病理结果更是令人欣喜:鳞状上皮轻度异性增生,未查见肿瘤细胞,切缘阴性,手术大获成功!后续钟教授MDT团队继续为赵女士制定免疫治疗维持方案,如今她正常吃饭说话,生活质量零影响。 目前这位患者,饮食、生活和患病前几乎没有太大区别,这一切都得益于钟教授团队这种综合的器官保留治疗方案,成功达到了器官保留的目的,避免了传统手术对身体的巨大创伤。正如钟芸诗教授所说,“而我们不仅要救命,更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我们追求的不只是肿瘤消失,更是患者重新绽放的笑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面对高位食管癌这一棘手难题,突破传统治疗局限,通过化疗、免疫治疗与内镜微创技术的精妙结合,成功解决了传统外科手术无法攻克的困境。既避免了外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巨大创伤,又凭借高超内镜技术完美切除病灶,保住了患者的食管,维护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尊严。这些成功案例,无疑为众多身处绝境的食管癌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指引了新的求生方向。 随着肿瘤免疫新时代的到来,免疫治疗的加入,为术前新辅助治疗在进展期食管癌病人“器官保留”策略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证实,部分(30-40%)食管鳞癌病人在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能够完全退缩,专业术语为“临床完全缓解”。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食管癌病人,经过内镜切除及病理评估后,若无肿瘤细胞残留,仅需接受免疫维持治疗。这样做不仅能通过微创手段完全祛除病灶,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还能够在保存食管功能的同时保证长期生存质量,这种治疗策略即为“器官保留”策略。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人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病灶都能完全退缩,但有研究表明,食管癌遵循了“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的退缩模式,即在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留存于更深的肌层。此时内镜治疗便发挥了其作用,不论是针对浅表病变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还是适当增加切除深度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均可以做到病灶的完整切除,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管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钟芸诗教授的食管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对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或近临床完全缓解病人的初始肿瘤部位进行完整内镜下切除,将会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病人的长期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治愈肿瘤”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食管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食管癌的病人保食管、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直肠间质瘤的治疗。这是一种什么病?能治好吗?如何治疗?治疗后会影响排便吗?别急,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直肠间质瘤是什么?间质瘤全名叫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长在消化道的粘膜下肿瘤,最喜欢的地方是胃和肠道,而直肠的间质瘤较为罕见,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1%。它是来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间质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一般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大多数直径<2cm的GIST或微小GIST(直径<1cm)被认为是良性的,而肿瘤直径超过10cm则被定义为巨大GIST。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GIST都会出现恶性行为,如体积变大,发生转移,或者术后复发。因此,可以认为间质瘤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恶性潜能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核分裂象等有关。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标准是常用的GIST危险度分级方法之一。根据2008年NIH的标准,GIST的危险度分级如下:1.极低风险:肿瘤直径小于2.0厘米,且核分裂象计数每50个高倍视野(HPF)不超过5个。2.低风险:肿瘤直径在2.1至5.0厘米之间,且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不超过5个。3.中风险:分为以下几种情况:o胃肿瘤直径在2.1至5.0厘米之间,且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多于5个。o任何部位的肿瘤直径小于5.0厘米,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在6至10个之间。o胃肿瘤直径在5.1至10.0厘米之间,且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不超过5个。4.高风险:包括以下情况:o肿瘤破裂,不论大小和核分裂象计数。o任何部位的肿瘤直径超过10厘米,不论核分裂象计数。o任何部位的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超过10个。o非胃来源的肿瘤,直径在2.1至5.0厘米之间,且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多于5个。o非胃来源的肿瘤,直径在5.1至10.0厘米之间,且核分裂象计数每50HPF不超过5个。为什么会得直肠间质瘤?直肠间质瘤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它的发展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GIST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活化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异常,促使细胞过度增殖。这有点像是细胞的“软件”出了问题,让它们不受控制地增长。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有关,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GIST的形成和发展。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间质瘤?直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涉及多个步骤和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一些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1.临床表现:直肠间质瘤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特别是早期。但随着肿瘤的生长,你可能会感觉到腹部疼痛、饱胀,或者出现便血。如果你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告诉医生,及时检查。2.影像学检查:●肠镜及超声内镜(EUS):对于判断肿瘤部位、起源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尤为重要。●CT:尤其是增强CT,是GIST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周边器官毗邻、血供及远处转移等情况。●MRI:对特殊部位如直肠、盆底区域或肝转移GIST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MRI无辐射性,适用于孕妇、儿童青少年及碘剂过敏者。●PET-CT:可用于病灶的综合评估及靶向药物疗效的早期评价。3.病理学诊断: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免疫组化推荐常规检测CD117、DOG-1、CD34、SMA、S-100、SDHB及Ki-67等指标。基因检测应至少包括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4.活组织检查:术前检查疑似GIST且评估为局限可完整切除者,不常规推荐进行活组织检查,可直接手术切除。对于复发转移、原发不可切除或特殊部位需要保留器官功能(贲门、低位直肠)需术前治疗的GIST应行活组织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基因分型。术前活组织检查方式主要包括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EUS-FNA)、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内镜活组织检查及经直肠或阴道穿刺活组织检查等。5.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包括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内镜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肝脏外科、介入科、胸外科、营养科、药剂科、心理医学科等科室及相关护理人员,以实现对疑难GIST患者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这些诊断手段,医生可以对间质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直肠间质瘤怎么治疗?治疗直肠间质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药物靶向治疗和综合治疗。1.手术切除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手术治疗。2.药物靶向治疗是通过特定的药物来阻断肿瘤生长的信号,从而控制肿瘤。3,综合治疗是针对复杂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和靶向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内镜微创治疗和术前靶向治疗联合内镜微创的综合治疗。内镜微创治疗间质瘤1.内镜圈套切除术(EMR):适用于较为表浅、术前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定突向腔内的且可通过圈套器一次性完整切除的直肠间质瘤。2.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适用于直径≥2cm的直肠间质瘤或术前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定肿瘤突向腔内,内镜圈套切除困难的直肠间质瘤。3.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适用于食管、贲门、胃体小弯、胃窦和直肠等易于建立隧道部位的固有肌层来源直肠间质瘤,横径≤3.5cm者。4.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适用于难以建立隧道部位的直肠间质瘤或肿瘤最大横径>3.5cm不适合STER者,肿瘤突向浆膜下或部分腔外生长、术中发现瘤体与浆膜层紧密粘连而无法分离者。术前靶向治疗联合内镜微创:对于直肠GIST,应考虑保留肛门功能,避免外科直肠切除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在保证肿瘤切除的前提下,采用微创的治疗方式。术前靶向治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将原本不能进行内镜治疗的病例转化为可内镜微创治疗的病例,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保肛率。术前靶向治疗联合内镜微创病例分享周女士因持续5个月排便不尽感,来到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离肛门2cm处长了一个巨大的粘膜下肿瘤,病变累及直肠15cm。经过肠镜、超声内镜及腹部磁共振等影像学综合评估,考虑该病变为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肿瘤直径大,病变位置又紧邻肛门,若行传统的外科手术,周女士将面临永久失去肛门功能的问题,后半辈子将和“粪袋”一起生活,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因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多学科MDT团队详细地了解周女士的病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检查评估,并运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直肠粘膜下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肿瘤确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结合全面评估后的病情和患者强烈的保肛意愿,为周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术前使用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如果病灶缩小,可以通过内镜手术切除肿瘤,以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经过MDT团队的指导,周女士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定期进行肠镜、超声肠镜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周女士在服用伊马替尼9个月后发现肿瘤缩小至原来的3/10,经MDT团队综合评估认为现在是进行内镜手术切除肿瘤的最佳时机。随后钟芸诗教授为周女士进行了肠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术,术后创面应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进行内镜下缝合。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见肿瘤退缩,切缘为阴性,无肿瘤细胞残留。周女士术后恢复整体良好,生活质量一点儿也没打折扣。目前,周女士仍在MDT团队的指导下,继续服用伊马替尼,并且按时定期复查。手术后已经两年多了,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迹象。结语直肠间质瘤可能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请记住,现代医学已经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它。微创手术代表着以最小的创伤,解决疾病大问题,体现着以人为本和为患者着想的精神。如今,患者器官保留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解决疾病大问题的同时,保留患者器官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成为医生关注的重点。由于直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位于低位直肠的巨大间质瘤行常规的外科手术难以保留肛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而经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可作为转移或者较大且难以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辅助治疗方式。研究提示患有较大且难以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过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可缩小到服药前体积的30%-50%,为肛门功能的保留带来希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凭借先进的治疗理念和精湛的内镜技术,特别是在低位直肠间质瘤保肛治疗上优势尽显。手术前,钟教授会通过细致的综合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深度以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手术中,钟教授熟练掌握内镜下切除技术,如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凭借精湛的操作技巧,尽可能地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实现“保肛”目标。真正做到了“既保命,又保肛”,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福音!请记住,直肠间质瘤并不是绝症,现代医学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抗它。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有这方面的担忧,不妨多和医生聊聊,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让我们一起努力,保留肛门功能的同时战胜直肠间质瘤!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总访问量 9,438,649次
在线服务患者 14,134位
科普文章 107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