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多武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消化内科陈立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消化内科孙蕴伟
主任医师
3.9
消化内科袁耀宗
主任医师 教授
3.7
消化内科胡梅洁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消化内科许兰涛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张敏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俞丽芬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消化内科江石湖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消化内科王立夫
主任医师
3.5
陈平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范嵘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消化内科王蕾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张晨莉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钟捷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孙菁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何相宜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姚玮艳
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杨翠萍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张玲
副主任医师
3.5
张天宇
主治医师
3.5
消化内科谭继宏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任之洁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程时丹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华英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袁晓琴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马天乐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陈彦文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褚晔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顾于蓓
副主任医师
3.5
鲍昭方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吴巍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消化内科贲其稳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慎睿哲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朱颖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谷雷雷
副主任医师
3.5
消化内科周洁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王晓瑾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谢茹燕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陈颖
主治医师
3.4
黄玮
主治医师 讲师
3.4
消化内科朱时燕
主治医师
3.4
消化内科赵晔
主治医师
3.3
消化内科周春华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王正廷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朱明玉
主治医师
3.3
消化内科王铭杰
主治医师
3.3
消化内科李为光
副主任医师
3.2
消化内科黄佳
副主任医师
3.2
消化内科许斌
副主任医师
3.2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无法正常代谢铜元素,导致铜在肝脏、大脑等器官蓄积,引发肝功能异常、神经损伤等问题。虽然药物治疗是核心手段(如青霉胺、锌剂等),但科学的饮食管理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一份可操作性强的饮食指南。一、饮食原则:低铜、护肝、补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饮食核心是“减少铜摄入,促进铜排出”。具体原则如下:1.低铜饮食:避免高铜食物,控制中高铜食物摄入。2.优质蛋白保护肝脏:选择低脂优质蛋白(如鸡胸肉、豆腐),减轻肝脏负担。3.适当补锌:锌能抑制肠道对铜的吸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锌剂。4.避免维生素C过量:大剂量维生素C可能增加铜的吸收,需遵医嘱补充。二、食物红黑榜:这些食物要记牢【绝对禁忌】高铜食物(每100g含铜>1mg)-动物内脏:猪肝、鸭肝、鸡肝(铜含量是普通肉的10倍以上)。-海鲜类:牡蛎、扇贝、虾蟹、海鱼(尤其是深海鱼)。-坚果类:腰果、核桃、杏仁、花生。-巧克力、可可制品:黑巧克力含铜量极高。-菌菇类:香菇、木耳、银耳。-全谷物杂粮:糙米、燕麦、荞麦。-部分调味品:酱油、腐乳。【限量食用】中高铜食物(每100g含铜0.3~1mg)-豆类:黄豆、黑豆、红豆(建议每天不超过50g)。-部分蔬菜:菠菜、韭菜、南瓜、胡萝卜。-瘦肉:猪肉、牛肉(每天不超过100g,烹饪前焯水去铜)。【推荐食用】低铜食物(每100g含铜<0.3mg)-主食:精白米、低筋面粉制作的馒头/面条。-蔬菜:白菜、西兰花、黄瓜、冬瓜、西红柿。-水果:苹果、梨、香蕉、葡萄(洗净去皮)。-蛋白质:鸡蛋白、低脂牛奶、低铜豆腐(北豆腐)。-零食:米饼、无糖米糕、低铜蔬菜干。三、日常饮食技巧:简单操作就能减铜1.焯水去铜法:蔬菜、肉类烹饪前先焯水(沸水煮3~5分钟),可去除30%~50%的铜。2.避免铜制厨具:铜锅、铜碗可能溶出铜离子,建议使用不锈钢、玻璃或陶瓷餐具。3.控制饮水水质:若家中使用铜制水管,晨起先放掉隔夜水(避免饮用含铜量高的“陈水”)。4.零食选择技巧: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成分表,避免含坚果、巧克力、酱油的产品。四、常见误区:这些坑别踩!-误区1:只控制饮食,不吃药饮食管理是辅助手段,必须配合药物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误区2:所有蔬菜都安全菠菜、韭菜等深色蔬菜含铜较高,需焯水后少量食用。-误区3:素食更健康豆类、全谷物等素食可能含铜高,需根据红黑榜选择。-误区4:喝矿泉水更好某些矿泉水含铜量高,建议选择纯净水或低铜天然水。五、一日三餐参考食谱#早餐-白粥1碗+水煮鸡蛋白2个+凉拌黄瓜-低铜面包1片+低脂牛奶200ml#午餐-白米饭1碗+清蒸鸡胸肉(100g)+焯水西兰花-番茄鸡蛋面(面条用精制小麦粉)#晚餐-南瓜小米粥(小米限量)+清炒白菜+北豆腐炖冬瓜-清蒸鲈鱼(限量50g,需提前焯水)#加餐-苹果1个(去皮)-低脂酸奶(无坚果、巧克力颗粒)六、特殊情况处理1.外出就餐:避免火锅(汤底含酱油、菌菇)、烧烤(酱料含铜高),选择清蒸、白灼类菜品。2.儿童患者饮食:可用低铜米粉、米饼替代普通零食,用水果泥增加甜味。3.孕期/哺乳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锌剂和蛋白质摄入,避免盲目限铜导致营养不良。七、长期管理:定期检测与调整-每3个月检测血铜、尿铜、肝功能指标,根据结果调整饮食。-记录饮食日记,帮助营养师评估铜摄入量。-若出现食欲下降、乏力,需警惕铜摄入不足或锌剂过量。结语肝豆状核变性的饮食管理需要耐心和细心,但并非“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通过科学选择食物、掌握烹饪技巧,患者完全可以享受丰富的一日三餐。记住:饮食控制的目标不是“完美无铜”,而是让铜摄入量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为药物治疗争取最佳效果。
一、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疾病名称变化背后的深意过去,这种病被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简称PBC),很多患者一听到“肝硬化”就吓得以为肝脏已经“没救了”。但实际上,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并没有发展到肝硬化阶段!2015年,国际医学界正式将病名改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仍简称PBC)。这一改动传递了重要信息:1.早期发现≠肝硬化:疾病早期是小胆管发炎,积极治疗可阻止进展;2.减少恐慌:名字更准确反映疾病本质,避免过度焦虑;3.强调可干预性:即使到了肝硬化阶段,规范治疗仍能改善预后。二、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发病机制与高危人群1.核心问题:免疫系统“误伤”小胆管-简单比喻:免疫系统本该攻击病菌,却错误地攻击肝脏内的小胆管(像“友军误伤”),导致胆管慢性炎症、破坏,胆汁淤积损伤肝细胞。-关键证据:90%患者血液中可检出抗线粒体抗体(AMA),这是免疫异常的标志。2.谁更容易中招?-性别:女性占90%以上,尤其是40-60岁女性;-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风险升高;-环境诱因:某些感染、化学物质可能触发易感人群发病;(临床上观察到不少患者有染发的习惯,但确切因果关系有待证实)-合并疾病:常伴随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自身免疫病。三、如何确诊?——检查手段与肝活检的意义1.诊断“三件套”①.血液检查:-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反映胆汁淤积);-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特异性>95%)。②.影像学检查:超声/MRI排除胆管阻塞或肿瘤。③.肝脏病理(部分患者需要):肝活检发现特征性胆管破坏。2.什么情况需要肝穿刺?尽管大部分PBC患者通过上述的标准可以做出临床诊断,但部分患者仍需要进一步肝活检:-AMA阴性但高度怀疑PBC;-怀疑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他肝病;-精准评估胆管炎症或纤维化程度。四、治疗原则:核心药物+对症管理1.核心治疗:保护胆管,减少损伤-一线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作用:促进胆汁排出,保护肝细胞,延缓纤维化;-用法:每天13-15mg/kg(需长期服用);-疗效:约2/3患者治疗后ALP下降,10年生存率接近正常人。-二线药物:奥贝胆酸(OCA)-适用人群:对UDCA反应不佳者;-优势:可进一步降低ALP,但可能引起瘙痒。2.对症治疗:解决困扰症状-皮肤瘙痒:口服舍曲林、抗组胺药物;-骨质疏松:补钙+维生素D,必要时用双膦酸盐;-眼干口干:人工泪液、多饮水。五、长期预后: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真相1.生存率数据-早期治疗(无肝硬化):10年生存率>80%,与健康人相近;-肝硬化阶段:5年生存率约60%,但肝移植可显著改善预后;-死亡主因:晚期肝硬化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或合并心血管疾病。2.关键预后因素-治疗反应:UDCA治疗后1年ALP≤1.5倍正常上限者预后最佳;-疾病分期:纤维化程度越轻,生存率越高;-合并症管理:控制好干燥综合征、高血脂等。六、生活管理:饮食与日常注意事项1.饮食建议-低脂饮食:胆汁排泄不畅时,脂肪消化能力下降,避免油炸、肥肉;-高钙摄入:每天喝牛奶300ml,多吃深绿色蔬菜(对抗骨质疏松);-补充维生素:维生素A/D/E可能缺乏,需遵医嘱补充;-绝对忌酒:酒精加重肝损伤。2.日常防护-防晒保湿:干燥综合征患者需避免日晒,使用温和护肤品;-适度运动:每周3次散步或游泳,增强骨骼和心肺功能;-警惕感染:晚期患者免疫力下降,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七、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①.“这病会传染吗?会遗传给孩子吗?”-答:不传染!遗传风险低,但建议直系亲属筛查AMA。②.“需要终身吃药吗?”-答:熊去氧胆酸需长期服用,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弹。③.“会癌变吗?”-答:进展到肝硬化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比没有肝硬化的患者确有增加,但定期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所以定期检查很重要。④.“能怀孕吗?”-答:病情稳定者可怀孕,UDCA对胎儿安全,需产科与肝病科共同监护。⑤.“肝移植能根治吗?”-答:移植后5年生存率>70%,但需终身抗排异治疗,且原病可能复发。八、总结:科学管理,与疾病和平共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虽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健康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工作生活。记住三个关键点:1.坚持用药:熊去氧胆酸是“保肝基石”,即使无症状也不能停;2.定期复查:每6个月查肝功能、ALP、AMA,每年查肝弹性成像或超声;3.保持乐观:负面情绪可能加重瘙痒等症状,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送给患者朋友的话:“这不是一场与疾病的殊死搏斗,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持久战。医学的进步已让PBC从‘绝症’变为‘慢性病’,你的配合和信心,将是战胜它的最大助力。”
肝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即使出现炎症或纤维化,早期也可能毫无症状。对于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来说,肝活检是帮助医生看清肝脏真实状态的“显微镜”。但许多人对这项检查充满疑惑:为什么要做?疼不疼?会不会伤肝?今天就来揭开肝活检的神秘面纱。 一、为什么要做肝活检?脂肪性肝炎是“脂肪肝”的升级版,肝脏不仅有脂肪堆积,还出现炎症和纤维化。普通B超或抽血检查只能提示脂肪肝,却无法判断炎症程度和纤维化阶段。肝活检是诊断脂肪性肝炎的“金标准”,它能:1.明确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还是肝硬化);2.排除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3.指导治疗方案(是否需要用药、多久复查)。 二、哪些患者需要做肝活检?不是所有脂肪肝患者都需要“挨一针”,以下情况医生可能建议活检:-转氨酶(ALT/AST)持续升高,尤其是血小板偏低甚至减少的患者;-B超或CT提示肝脏异常,特别是脾脏肿大者-肝脏弹性硬度较高,提示有进展性肝脏纤维化风险,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肥胖的高危人群;-参与新药临床试验,需明确病理分期。 三、肝活检会伤肝吗?很多人担心“穿刺取肝组织会损伤肝脏”。实际上,超声引导下的肝活检非常安全:-穿刺针仅抽取1cm大小的肝组织(约占肝脏的1/50000);-肝脏有强大的再生能力,24小时内创口即可愈合;-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发生率低于0.1%,远低于晚期肝病的风险。 四、超声引导肝活检怎么做?整个过程约数分钟,患者需提前验血(确保凝血功能正常):1.躺平定位:患者仰卧,右手上举,医生用超声找到最佳穿刺点(通常为右侧肋骨间隙)。2.局部麻醉:皮肤和肝包膜注射麻醉药,穿刺时仅有轻微胀痛感。3.快速穿刺:在超声实时监控下,用细针(直径约1.2毫米)快速刺入肝脏并取出组织。4.术后观察:腹带包扎,卧床休息6小时,监测血压和脉搏。 五、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肝活检总体风险较低,但需警惕以下情况:-局部疼痛(30%):通常1-2天缓解,个别患者可能持续1周左右;-出血(0.5%):多见于凝血功能异常者;-气胸或误穿其他器官(罕见):超声引导下可有效避免;-感染(极罕见):严格无菌操作下风险趋近于零。提示:若术后出现剧烈腹痛、呼吸困难或发热,需立即就医! 六、检查前后注意事项-术前准备: -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至少5天;-术后护理: -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1周内不要提重物或弯腰用力; -保持穿刺点干燥,2天后可洗澡。-报告解读: -病理报告需结合临床,建议由肝病专科医生分析。 总结肝活检是诊断脂肪性肝炎的“精准武器”,对于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随着技术进步,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已高度安全,患者无需过度焦虑。如果医生建议您做肝活检,请理性看待风险与获益——早一步看清肝脏的真相,才能早一步阻止疾病进展。
总访问量 9,614,068次
在线服务患者 10,864位
直播义诊 17次
科普文章 232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