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东方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肺癌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肺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肺癌基因检测野生型是什么意思?在临床上,我们说一个肺癌是“野生型(Wild-Type)”,通常指的是它没有检测到目前已知的、有成熟靶向药的“明星”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ROS1、BRAFV600E、MET、RET等。但这绝对不等于它没有基因突变。它仍然有导致其癌变的启动基因,只是那个基因可能: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或不常规检测。我们知道了,但暂时没有有效的靶向药(比如很长一段时间内的KRAS)。它是一个难以靶向的抑癌基因失活。可人类的基因图谱不早就被完全测序了么?怎么还会有目前不知道的基因呢?我们要知道:"完成基因图谱测序”和“完全理解基因功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件事:人类基因组图谱就像一本包含了所有汉字但不了解详细含义的《字典》。2003年,科学家宣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相当于我们成功地编纂出了这本《字典》。我们知道了人类大约有2万多个“字”(蛋白质编码基因),并且知道了每一个“字”的笔画顺序(DNA序列)。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但是,初学认字者仅仅拥有一本字典,是不是就能看懂《红楼梦》呢?。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处境。“野生型”肿瘤中那些我们暂时不了解的驱动基因,就是我们还未读懂的《红楼梦》里的复杂章节。具体来说,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认全了字”,但远未“搞懂每个字的含义”字典的比喻:我们知道了字典里有“魑魅魍魉”这四个字,也知道它们的写法。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具体指什么,以及在什么语境下使用。生物学现实:在约2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功能我们仍然不清楚,或者只是一知半解。这些基因被称为“功能未知基因”(GenesofUnknownFunction)。一个“野生型”腺癌的驱动突变,可能就发生在这类我们尚未充分研究的基因上。我们看到了序列变化(字写错了),但因为不理解这个字的作用,所以无法确定它就是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2.问题不在于“字”本身,而在于“语法和标点符号”——非编码区字典的比喻: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只取决于用了哪些字,更取决于语法、语序和标点符号。一句话里加个逗号,或者改变词语的顺序,意思可能天差地别。生物学现实:人类基因组中,真正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相当于“字”)只占不到2%。剩下的98%是非编码区(相当于“语法和标点”),包括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等。过去我们以为这些是“垃圾DNA”,现在发现它们是调控基因“何时表达、在哪表达、表达多少”的开关和旋钮。一个癌症的驱动突变可能不在于编码区(字没写错),而在于调控区(语法标点错了)。比如,一个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导致这个基因被疯狂转录,产量提高了100倍。这同样是致癌的,但传统的基因检测往往只关注编码区,就可能会漏掉。3.重要的不是“一个词”,而是“词语间的复杂组合”——基因网络字典的比喻:要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往往需要一整段话,甚至一整篇文章来解释,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词。生物学现实:癌症很少是单基因事件。它往往是一个信号通路(一个基因团队)的集体沦陷。也许一个“野生型”肿瘤里,没有一个基因发生“明星级”的突变,但PI3K通路上的A基因突变了一点,B基因突变了一点,C基因又突变了一点……每一个突变单独看都不起眼,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致癌驱动力。要识别这种“团队作案”模式,比找到一个“明星罪犯”(如EGFR突变)要困难得多。4.除了基因突变,还有不改变DNA序列的“潜规则”——表观遗传学字典的比喻:想象一下,图书馆里所有的书(DNA)都是好的,字也没错。但图书管理员(表观遗传修饰)在一些关键的书上贴了“禁止阅读”的标签(DNA甲基化),而在另一些书上贴了“优先阅读”的标签(组蛋白乙酰化)。这样一来,虽然书的内容没变,但读者能获取的信息完全变了。生物学现实:很多癌症,尤其是那些找不到驱动基因突变的“野生型”癌症,其真正的元凶是表观遗传失调。比如,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如TP53或RB1的同伴),它的DNA序列完全正常,但它的启动子区域被加上了“禁止阅读”的甲基化标签,导致这个基因被沉默,无法生产出抑癌蛋白。其效果和基因突变是一样的,但常规测序发现不了这种“标签”错误。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说一个肿瘤是“野生型”时,更准确的描述是:“在我们当前常规检测的、已知有明确靶向药的、少数几个关键基因上,没有发现突变”。这绝不意味着它没有驱动基因。它的驱动力可能隐藏在:一个我们尚未读懂的“生僻字”里(功能未知基因)。一段被我们忽视的“标点符号”里(非编码区突变)。一个由多个“普通词汇”组成的复杂句式里(通路共突变)。或者,它根本就不是书写错误,而是贴错了“阅读标签”(表观遗传修饰)。人类基因科学的现状,就是从“认字”阶段,迈向了“阅读理解和文学赏析”的深水区。而“野生型”肿瘤,正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难啃的“文学巨著”。作为以"开刀"为主业的外科医生,在思考与实践如何精准,安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学习分子生物,药学,内科治疗的进展也是每日的必修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