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主任医师 教授
骨科主任
足踝外科崔宜栋
主治医师 讲师
4.2
骨科张文强
主任医师 教授
3.5
骨科张磊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骨科张凯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骨科吴昊
副主任医师
3.5
骨科邹德波
主任医师
3.5
骨科路青林
主任医师 教授
3.5
骨科李晓光
主任医师 教授
3.4
骨科张春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张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骨科王平山
主任医师
3.4
骨科李树锋
主任医师
3.4
骨科王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骨科彭大勇
副主任医师
3.4
骨科韩建波
主任医师
3.3
骨科贺业腾
副主任医师
3.3
骨科钱德俭
主任医师
3.3
骨科迟增德
主任医师
3.3
骨科张明
主任医师
3.3
卢美源
主任医师
3.3
骨科吴莹光
主任医师
3.3
骨科兰丰科
副主任医师
3.3
骨科孙广智
副主任医师
3.3
骨科吕红伟
副主任医师
3.3
骨科肖星
副主任医师
3.3
骨科张晶涛
副主任医师
3.3
骨科任延军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骨科杨允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骨科陈猛
副主任医师
3.3
初向全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骨科单仕营
主治医师
3.2
骨科范长春
3.2
骨科代洪伟
医师
3.2
为了进一步促进踝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与踝关节周围肌群肌肉力量,了解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方法,不仅有助于损伤快速恢复,还能预防习惯性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下面介绍一些运动康复方法。一、关节活动度由于在踝关节损伤后,早期为促进踝关节软组织修复,很多患者需要支具或石膏固定,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踝关节活动度下降的情况。为更好的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在去掉支具固定之后,就要进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康复练习。1.背伸背伸即踝关节向上的活动,由于跟腱挛缩发生率较高,所以背伸活动受限是损伤后较容易出现的症状。早期可以借助毛巾或弹力带进行向上的牵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踝关节所能耐受的运动强度不断增加,可以利用自身体重来进行,踝关节功能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弓箭步深蹲2.跖屈跖屈即踝关节向下的活动,可以利用跪坐的方法,改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早期可利用软垫减轻牵伸强度,进阶时可去除软垫。3.内翻如果是外踝韧带损伤的患者,早期不建议进行内翻的运动,在患者韧带恢复良好的情况下才进行内翻的运动。早期进行内翻角度的运动,可用手辅助进行牵拉。4.外翻外翻与内翻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常踝关节外翻的活动度较小,活动受限主要出现于内踝损伤或骨折的情况,可以借助瑜伽砖辅助牵拉 5.冰敷早期在进行关节活动度康复练习之后,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皮温升高的情况,此时需要冰袋进行冰敷,每次约10分钟即可二.肌肉力量早期提升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较简单易行的方法为,利用弹力带抗阻强度控制,在疼痛耐受的范围内即可,方法如下图:可完全负重后,应采取提踵的方法,提升小腿肌肉力量,后期可进阶为单足提踵。
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目的在于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恢复全部功能,防止继发损伤和骨关节病的发生。目前多数研究报道在恢复关节稳定性方面取得了90%~95%的成功率,对半月板和软骨再损失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普通人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一部分运动员也重新回到了赛场。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活动受限(主要是伸直)和持续的膝前疼痛。由于报道的差异较大,从文献中很难确定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活动范围减少的发生率为1%~13%,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0~34%。但是术后的功能康复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典型病史开始于非接触性减速、跳跃或剪切运动,其他损伤机制还包括作用于膝关节的外力。患者常主诉膝关节被动过伸或有反复的膝关节位置改变后复位,也常可闻及或感受到膝关节内部有弹响。患者通常在摔倒在地时不能立即站起,也不能恢复到伤前的活动水平,甚至伴有行走困难。膝关节在伤后几小时内出现肿胀,关节穿刺显示膝关节内有积血。在这种情况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能性大于70%。在关节积血出现前,进行查体比较简单且更容易发现。反之,一旦出现明显的疼痛和肌肉紧张,查体将比较困难。ACL损伤后,对患者运动功能会造成明显影响。运动员ACL损伤后,除少数人能够继续运动外,大部分都不能进行跑步、跳跃、急停等动作,其实能够运动的那部分运动员也是以损伤关节软骨、半月板为代价。要恢复运动能力和水平,防止关节过早病损,需要进行ACL重建。
总访问量 3,594,923次
在线服务患者 5,253位
科普文章 79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