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
主任医师
科主任
肿瘤内科汪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5
肿瘤内科王志武
主任医师
3.4
肿瘤内科孙国贵
主任医师
3.3
肿瘤内科杨俊泉
主任医师
3.2
肿瘤内科吕立丽
副主任医师
3.2
肿瘤内科宋君利
副主任医师
3.2
肿瘤内科董桂兰
主任医师
3.2
肿瘤内科王晓红
主任医师
3.2
肿瘤内科马守东
副主任医师
3.2
王巍
主治医师
3.2
肿瘤内科张瑞娟
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王轶楠
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张立新
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汪宏斌
副主任医师
3.1
中医肿瘤科朱晓婷
副主任医师
3.4
肿瘤内科熊伟
副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么伟楠
医师
3.1
肿瘤内科赵凯
副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刘春秋
主治医师
3.1
陈明达
主治医师
3.1
肿瘤内科赵郁
副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肖建波
副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孙芳初
副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张静
副主任医师
3.1
肿瘤内科李义慧
主治医师
3.1
肿瘤内科宣立功
主治医师
3.1
肿瘤内科杨朝
主治医师
3.1
肿瘤内科于镓锐
主治医师
3.1
中医肿瘤科王淑珍
副主任医师
3.3
王洪娟
副主任医师
3.0
肿瘤内科翟宏芳
副主任医师
3.0
肿瘤内科张超
主治医师
3.0
肿瘤内科孙璐
主治医师
3.0
肿瘤内科常娜
副主任医师
3.0
肿瘤内科王翠兰
主任医师
3.0
肿瘤外科李宾
主任医师
3.0
肿瘤内科张月恒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李志梁
副主任医师
2.9
肿瘤内科房丽
副主任医师
2.9
黄晓智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王钧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易宣洪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李海丽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谷雪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刘金慧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刘洋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刘丽丽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王连立
主治医师
2.9
肿瘤内科彭玉梅
主治医师
2.9
一、淋巴结穿刺和活检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千变万化,须通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的目的有两个方面:①从细胞形态和病理特征确认恶性淋巴瘤及病理亚型;②免疫学检查可明确恶性淋巴瘤的来源(T细胞或B细胞)。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出血感染机会少,病人痛苦少,只要有病理组织,则诊断迅速。但穿刺涂片取得的标本局限性大,对诊断的可靠性带来一定的困难。淋巴结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淋巴瘤的各个亚型,故只要临床上有条件应以淋巴结活检为首选。淋巴结穿刺和淋巴结活检不仅在患者确诊前必须进行,对于部分惰性淋巴瘤,由于疾病进展,惰性淋巴瘤可演变成侵袭性淋巴瘤,故一旦怀疑病情与惰性淋巴瘤症状不符,则应再次进行淋巴结活检以了解病情变化。二、骨髓穿刺和活检骨髓穿刺是抽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的诊断技术,通过骨髓穿刺可了解恶性淋巴瘤对骨髓侵犯的情况。骨髓活检检查可了解骨髓组织病理学全貌,以补充骨髓穿刺检查中的不足。三、胃、脾脏及肝脏检查部分淋巴瘤病变可累及淋巴结外组织器官,这些患者,唯有通过相应检查,如胃镜、肠镜、脾脏和肝脏活体组织穿刺以获得相应的病理诊断,从而了解结外侵犯的情况。四、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技术。恶性淋巴瘤尤其在T淋巴瘤病变往往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腰椎穿刺不仅可以明确淋巴瘤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还可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腰椎穿刺须反复进行,直至脑脊液检查在正常范围,并在以后予以定期预防性治疗。五、影像学检查恶性淋巴瘤主要侵犯淋巴结,随着各种治疗手段的进行,肿大的淋巴结会逐渐缩小,故临床上常以X线、超声波、CT和淋巴显像技术以明确了解病情变化,尤以CT和B超更为实用。六、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情况。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下降,常常需要10~14天左右恢复,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恢复情况,以判断是否可以开展下一次化疗。七、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尿-微球蛋白(MG)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尿a1-MG往往和肿瘤的负荷有关,治疗后负荷明显下降,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尿a1-MG也会相应下降。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47万,每年全球有28.8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13.15万,每年宫颈癌死亡人数约5.3万(145人/天.中国),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主要病因:持续高危HPV16、18、31、33、45型等感染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浸润癌。 HPV:8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有一次感染,病毒通常会在8到12个月被免疫系统清除。只有少数免疫机能比较弱的女性,造成HPV持续感染。 HPV疫苗只能预防HPV感染,不能治疗。常规筛查能减少70%的发病率,国内接受筛查不到25% 50%的新诊断病例是从不接受筛查的妇女 90%-95%的病例伴有HPV感染. HPV 16 和18 型是宫颈鳞癌和腺癌的最高危险因素 2006年FDA提出对9–26岁妇女应用HPV 6, 11, 16和18 四价疫苗,以阻止宫颈癌发生
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MB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特殊亚型,其在流行病学,临床,及生物学行为上区别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预后相对较好,多见于三四十岁的年轻女性。于发生于纵隔的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相似,多表现为前纵隔肿块,可能侵及局部结构。基因层面上的研究提示PMBL和NSHL有一部分相同基因的异常。因为病例少,多为回顾性研究,诊断标准不明确等原因,目前在治疗上仍有争议。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提示,化疗更倾向于剂量强度更高的方案,Dose-adjusted EPOCH-R最受推崇。关于治疗的主要的争议之一是巩固放疗的问题。有些早期的研究提示巩固放疗在PMBL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项前PET时代的研究中,在MACOP-B方案化疗后给予纵隔的巩固放疗,结果示治疗前66%的病例肿瘤存在gallium活性,这在治疗后降到了19%,这是早期支持巩固放疗的研究之一。如今已然来到了美罗华时代,虽然缺乏前瞻性研究,但不能否认美罗华在PMBL中的重要地位。美罗华带来的疗效提高是否削弱了巩固放疗的地位?就目前现有的研究来看,非高强度化疗联合美罗华化疗后,巩固放疗似乎仍有一定必要,但近期NCI的一项前瞻性单臂研究采用了Dose-adjusted EPOCH-R方案化疗,不做巩固放疗,其5年EFS和OS达到93%和97%,似乎高强度化疗联合美罗华治疗后巩固放疗就没有必要了,但这需要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来证实,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一项前瞻研究对比免疫化疗后PET阴性者接受和不接受巩固放疗的结局差异,因为该研究化疗方案的异质性,所以最终可能在化疗方案,是否巩固放疗等问题上给我们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