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揪出“小个子”里的“坏分子”——预测小体积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进展风险的新工具
引言:您好!我是专注于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研究的医生。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发表在学术期刊《Heliyon》上。这项研究关注的是体积小于2厘米的G1与G2级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类肿瘤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温和”的,绝大多数只需要局部切除(比如内镜下切除)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然而,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这些“小个子”肿瘤,其中也隐藏着一小部分更具侵袭性的“坏分子”——它们可能侵犯更深层的肠壁、甚至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我们称之为“进展性疾病”)。准确识别出这部分高风险患者,对他们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至关重要。我们的研究就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建立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预测模型。研究的核心问题:问题:如何在手术前或制定治疗方案前,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那些体积小于2厘米、看似“温和”的高分化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实际上已经或容易发展成有深层侵犯或转移(进展性疾病)的“坏分子”?挑战: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对于检测这类肿瘤的微小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不高(研究中提到只有约66.7%),容易漏诊。现有的国际指南对于1-2厘米肿瘤的处理也存在一些争议。我们的研究方法与发现:我们分析了来自美国大型癌症数据库(SEER)的超过3200例和来自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131例符合条件(高分化、<2cm、接受了手术)的患者数据。1.关键发现:哪些因素提示风险高?通过严谨的统计分析,我们确定了四个独立的风险因素,它们显著增加了小体积(<2cm)高分化结直肠NENs出现进展性疾病的风险:年龄≥60岁:年龄越大,风险越高。肿瘤大小1-2cm:肿瘤越大(即使在1-2cm范围内),风险显著高于<1cm的肿瘤。肿瘤位于结肠(尤其是右半结肠):与直肠肿瘤相比,位于结肠的肿瘤风险高得多!这是研究中非常突出的发现。肿瘤分级为G2:G2分级(细胞增殖活性中等)的肿瘤比G1分级(增殖活性低)的风险更高。表1:影响进展性疾病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基于研究数据)风险因素风险程度(比值比OR)肿瘤大小1-2cm风险极高(OR=11.071)肿瘤位于结肠风险很高(OR=7.882)年龄≥60岁风险升高(OR=1.486)肿瘤分级G2风险升高(OR=1.768)2.构建预测模型-“风险评分卡”(Nomogram):我们将这四个因素整合,创建了一个直观的预测工具——“风险评分卡”(Nomogram,如下图示意)。医生或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60岁或≥60岁)肿瘤大小(<1cm或1-2cm)肿瘤位置(直肠或结肠)肿瘤分级(G1或G2-通常需要活检病理确定)在评分卡上对应的轴线画线,获得一个分数,最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3.设定风险阈值与分层:研究发现,当总分≥93分时,患者属于高风险组,进展性疾病的概率显著升高。低于93分则属于低风险组。根据这个分数阈值和四个因素,我们还生成了一个更直观的分类决策树:4.模型效果如何?准确性高:在训练集(SEER数据)和外部验证集(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中,模型的预测能力(AUC值分别为0.838和0.807)都表现良好,说明模型可靠。校准性好:模型预测的风险概率与实际观察到的风险概率吻合度高。临床获益大:决策曲线分析(DCA)表明,使用这个模型指导临床决策(比如决定是否做更全面检查或选择更积极手术),比“全部保守处理”或“全部积极处理”的策略能带来更大的临床净获益。预测生存:研究还发现,高风险组(总分≥93)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识别预后较差患者的能力。这项研究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临床意义与建议)告别“一刀切”:我们的模型证明,对于<2cm的高分化结直肠NENs,不能只看大小!位置(结肠vs直肠)、年龄、分级同样重要,尤其是结肠来源的肿瘤风险被显著低估了。个性化精准医疗:这个“风险评分卡”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在制定诊疗方案前进行风险评估:a.低风险患者(如:直肠<1cm):可以更放心地选择内镜局部切除等微创治疗,术后监测方案也可能相对简化。符合既往指南推荐。b.高风险患者(如:结肠任何大小,直肠1-2cm,或结肠<1cm但年龄≥60或G2):需要更全面的评估:强烈建议进行更精细的影像学检查(如针对直肠肿瘤的盆腔高分辨率MRI,必要时考虑生长抑素受体显像/PET-CT)来努力排查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治疗选择更积极:在排除广泛转移后,根治性手术(切除部分肠段并清扫淋巴结)通常是更合适的选择,而不是单纯的局部切除,以尽可能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这与最新版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2023)指南的谨慎态度一致。3.提高早期诊断率:该模型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出那些容易进展的“小个子坏分子”,避免因漏诊或处理不足而导致疾病进展。4.指导未来研究:为什么结肠小肿瘤风险远高于直肠?这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生物学本质差异,是我们未来探索的重要方向。总结:我们的这项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个基于四个常见临床因素(年龄、大小、位置、分级)的预测模型。它能有效区分体积小于2厘米的高分化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是处于低风险还是高风险(进展性疾病)。特别是揭示了结肠来源的小肿瘤具有更高的潜在风险。这个工具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诊疗策略(选择检查手段、决定手术范围、规划术后随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改善生存预后。致患者:如果您或您的家人被诊断为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尤其是体积较小的类型,请与您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这项研究提供的新工具(风险评分卡)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评估您的具体情况和潜在风险,共同做出最有利于您的治疗决策。精准医学时代,我们致力于让治疗更个体化,更有效!
王治杰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8月02日26
0
0
-
结肠肿瘤的位置不同,会差异很大吗?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16日38
0
3
-
结肠癌转移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叶霈智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09日49
0
4
-
聊聊结直肠癌
李雷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02日17
0
0
-
新版结肠癌TNM分期(AJCC/UICC第9版)的专业解析:精准分期的临床治疗革命
核心提示:AJCC/UICC第9版结肠癌分期系统重构了预后评估框架,将原发肿瘤浸润深度(T)提升为预后主导因素,并赋予肿瘤沉积物(TD)独立分期权重。这一变革从分子生物学层面重新定义了风险分层,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导航。一、分期系统更新的核心内涵1.T分期的统治性地位确立生物学基础:肿瘤穿透肠壁深度的增加(T3/T4)意味着突破基底膜屏障,启动上皮-间质转化(EMT),显著提高脉管侵袭和微转移风险。临床证据:大规模预后分析显示,T4期患者5年生存率较T1期下降超40%,该差异远超单纯淋巴结转移(N1vsN0)的影响。治疗启示:对T3/T4期患者,即使淋巴结阴性(N0),也需强化局部治疗(如扩大手术范围)和系统治疗评估。2.肿瘤沉积物(TD)的身份革命定义更新:TD是肠周脂肪组织中>0.1mm的孤立癌灶,无残余淋巴结结构(区别于淋巴结转移)。预后机制:TD本质是肿瘤侵袭性克隆的卫星播散,与脉管侵犯(LVI)和神经侵犯(PNI)高度相关,预示全身扩散风险。分期规则:出现任何数量TD即触发分期升级(如T2N0M0伴TD→IIb期),打破传统T/N主导框架。3.N分期权重的科学降级新定位:淋巴结转移数量仍是重要指标,但其预后价值高度依赖T分期背景(例如:N1在T2期与T4期中风险不同)。持续意义:≥5枚淋巴结转移(N2)仍标志全身性扩散风险激增,需强化辅助化疗。4.分期框架的结构优化I期精简:仅保留T1N0M0(粘膜下层内),剔除T2病变(归入IIa期),反映早期肿瘤的异质性本质。亚型简化:删除临床证据薄弱的IIc亚期,使分期系统更聚焦核心预后驱动因素。二、新版分期对临床治疗的精准导航1.辅助化疗决策的精细化关键例证:T2N0M0患者若检出TD(新版IIb期),辅助化疗绝对获益提升12%(对比原IIa期),堪比部分III期患者。2.手术范围的重新评估T4期病变:侵犯邻近脏器(T4b)时,新版将≥3枚淋巴结转移直接定义为IIIC期(原IIIC期仅含T4bN2),支持更积极的联合脏器切除。TD阳性患者:若术中发现多发TD,需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检出≥16枚以规避分期偏倚)。3.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整合MSI-H/dMMR:新版II期(尤其TD阴性者)中MSI-H占比更高,免疫治疗价值需优先评估。TD的分子标签:50%的TD携带KRAS/BRAF突变,促进靶向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探索。三、现存争议与未来方向TD计数必要性问题:虽有“存在即升级”规则,但研究表明≥3枚TD的死亡风险翻倍(HR=2.1),是否应引入量化分层?新辅助治疗的扩展:对于T3伴脉管侵犯或T4期(尤其高危III期),新版分期可能推动FOLFOX/CAPEOX术前应用。分子预后模型整合:ctDNA动态监测、免疫微环境评分(如CMS分型)有望与TNM系统互补。临床实践总结表核心结语:第9版TNM分期通过T和TD的权重重构,揭示结肠癌转移的生物学本质。临床医生需摆脱“淋巴结中心主义”,转向三维评估(原发灶-局部播散-系统转移),最终实现从“群体化指南”到“个体化作战地图”的跨越。精准分期的时代,每个参数都是生存博弈的关键筹码。
江宁中医院科普号2025年06月17日181
0
0
-
哪些结直肠癌患者适合做日间手术?
对于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患者来说,住院做手术的体验肯定不算愉快,甚至说是遭罪,如果不是为了能够解除病痛的话,应该没有一名患者想住院做手术。为什么结直肠癌患者住院的感受这么差?我想很可能和这么几点有关: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住院手术未知的恐惧,对普通患者来说,对于医学,特别是外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对于手术的理解往往来源于影视剧中的桥段以及网络上的新闻和亲戚朋友的八卦消息。手术前要准备些什么,手术后有多疼,会不会手术后出并发症,会不会手术后有生命危险,这些都是未知,甚至有患者手术前准备好了遗嘱。其次,病房的居住环境也是影响就医体验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经济情况良好,或者有高端商业保险,可以入住单间的特需病房,甚至是私立医院,那么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周到细致的医护服务,以及家属亲友的陪护可以大大缓解住院的紧张感。但如果入住的是普通病房,两人间、三人间、甚至更多的患者同住一屋,隔壁床位患者夜里的呼噜声,其他家属说话走动的吵扰,遇到其他病房发生抢救,走廊里急促的脚步声以及高声的呼叫,都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加重患者的紧张感,甚至引发其他的病症。很多人可能都有过出差开会的经历,虽然出差可能安排了很好的酒店,单人房间,假如住一天可能还觉得挺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充分休息,但如果让人连续住上几天,还被封在酒店里不让外出,两天就会感觉到压抑,三天就会烦躁难受,巴不得早点回家。病人做手术要在两人间、三人间住上十天半个月,可想而知会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再次,常规手术患者术后需要禁食,得饿上几天,尽管每天会静脉输注营养物质,但饥饿感仍然会有,而且输营养液也会导致血管疼痛,烦躁等不适;常规手术后还会留置尿管、引流管、胃管等,大家试想一下鼻子里插一根管子,肚皮上插一根管子,会舒服吗?有敏感的患者,插了胃管,扭动一下头都会导致胃管刺激咽反射引起恶心吐;此外,手术后切口的疼痛,全麻的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也会增加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就医感受。有没有可能在不影响患者手术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减少患者手术的痛苦,并且让患者更快的康复?能不能做完手术后,晚上就能躺在自家的床上休息,吃上家里人给准备的可口的饭菜,追自己喜欢的剧,看自己喜欢的书,家里养宠物的话还能养猫遛狗?随着外科,麻醉,营养,护理等学科的发展,我们觉得如果把日间手术引入到结直肠外科中来的话,就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什么是日间手术?顾名思义,就是白天做了手术,晚上就可以出院回家的手术,但这其实只是日间手术中的一部分,在医学上,把手术后24小时内就可以出院的手术都称之为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强调的是手术后的超级快速康复,运用外科学,麻醉学,护理学,营养学等一切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从围手术期的各个方面,让病人快速康复到可以出院回家的标准,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同时还不增加病人的手术风险。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展结直肠癌日间手术的医学中心,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辽宁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结直肠癌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应用到患者的治疗当中,结合术中精准麻醉管理及镇痛治疗、入院前的营养预处理和出院后的远程护理指导,成功的开展了结直肠癌日间手术。手术前患者只要禁食水两个小时,手术后绝大部分的患者无需留置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等任何管路,手术完毕回到病房两小时后就可以下地活动,就可以喝水、米汤、酸奶、口服营养液等流食,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恐惧,减轻了术后患者的心理压力。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手术当天晚上或者术后次日早晨出院回家,在部分造口还纳的患者中,更是实现了当天住院、当天手术、当天出院。此外还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以及缓解了病人家属陪同看护的困难和压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上百名患者中开展了结直肠日间手术,没有一例患者出现需要紧急再入院处理的比如出血、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获得患者们的交口称赞。在业内,更是被认为是将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梦境变成了现实。既然结直肠癌的日间手术有着这么多的优点,是不是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都能够开展日间手术,享受到医疗进步所带来的福利呢?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开展日间手术,一般说来,只有病情不是太复杂的相对比较年轻、没有太多基础疾病、没有做过术前的抗肿瘤治疗、手术范围不太大的患者才适合开展,因为这一部分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约三分之一的结直肠癌患者适合开展日间手术。我们也根据国外的文献报道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确定了适合开展结直肠癌日间手术的适合标准,我们也称之为“医肿/中国医大一”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应具有良好的一般状况;■没有严重的内科合并症(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不需要常规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没有腹壁神经阻滞麻醉或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禁忌证;■患者≤65周岁,如一般状况好可放宽到70周岁;■医从性好,能理解并严格遵循加速康复外科方案;■采取腹腔镜或机器人等微创手术方式;■未侵犯邻近脏器且无远处转移的上段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肿瘤,及同意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术前未行新辅助抗肿瘤治疗;■亲属或共同居住人员应至少在术后72h内能够提供24h全程陪护,能够理解并遵循手术后饮食、镇痛药物等的阶段性治疗计划。相信随着更多的医疗人员和患者朋友对于日间手术的了解和观念的改变,这一外科治疗模式一定会在更多的患者中获得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医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魅力!
周海涛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07日509
0
5
-
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精准时代的挑战与突破
在结直肠癌治疗逐步迈入“免疫时代”的今天,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或微卫星不稳定型高(MSI-H)的患者,正成为最受益于免疫治疗的一类人群。研究发现,MSI-H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高度敏感,甚至部分患者术前仅接受短期免疫治疗,即可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这无疑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希望”之下,仍有不少“挑战”。从分期评估到疗效判断、从长期随访到并发症管理,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道路并不平坦。本文将通过真实病例与前沿研究,带大家一探究竟。一、术前分期“虚高”?——精准评估的困境传统CT或MRI影像在术前评估结直肠癌分期时,T分期准确率约为83%,N分期约80%。但对于MSI-H患者来说,这样的准确率可能还远远不够。研究发现,MSI-H肿瘤因免疫细胞浸润丰富、组织反应强烈,影像上容易表现为“假性浸润”或“肿大淋巴结”,导致分期被过度评估。案例提示:一位47岁男性患者,术前评估为cT4aN2bM0,但术后病理分期仅为pT3N0,显示出分期偏高的问题。这种误判可能让患者错失保守治疗的机会,甚至被误导进入不必要的治疗路径。二、治疗有效但CT“看不出”?——疗效判断的挑战免疫治疗的“慢热型”反应机制,使得肿瘤体积缩小并不总是与疗效同步。临床上常遇到影像提示疾病稳定(SD),但手术后却发现患者已取得显著病理缓解甚至完全缓解(pCR)。一位69岁横结肠癌患者,初始被判为无法切除,通过3周期PD-1单药治疗后影像仍提示SD,但术后病理为ypT3N1b,TRG评分1级,证实有良好疗效。这提醒我们:对MSI-H患者的疗效评估不应仅依赖影像,更应结合生物标志物和病理评估。三、长期效果惊艳——复发率几乎为零在多个国际研究中,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MSI-H结直肠癌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高达100%。NICHE-2研究:仅4周双免疫(nivolumab+ipilimumab)治疗;多数患者为T4/N+高危分期;术后全部无复发,3年DFS100%。PICC研究:特瑞普利±塞来昔布治疗12周;3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96%-100%。这些数据提示,对于局部晚期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不仅能“转化”为可手术状态,还可能实现长期缓解,极大降低复发风险。四、并发症不可忽视——治疗过程中仍需“外科接力”尽管疗效显著,但免疫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一位接受免疫治疗8个月的59岁男性患者,因肿瘤塌陷和炎性瘢痕导致肠梗阻,不得不紧急手术切除右半结肠和部分腹膜。幸运的是,术后病理为ypT0N0,提示患者已实现完全缓解。术后继续PD-1治疗,至今无复发。这一案例说明,免疫治疗效果虽好,临床观察仍不可松懈,尤其应关注免疫相关“迟发效应”。五、展望未来——从“能治”到“精治”当前已基本明确:局部晚期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率高;短期新辅助治疗(如2~3周期)即可显著提高切除率与缓解率;长期生存数据稳定,复发率极低。但仍需解答的问题包括:谁是真正的适应人群?(如T4肿瘤、低位直肠癌、林奇综合征等)去手术/去化疗是否安全?(CCRvspCR的判断、并发症管理)药物选择和疗程是否标准化?(双免vs单免,疗程3月or6月?)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基于分子分型、影像组学和AI预测模型的个体化免疫策略,为MSI-H患者带来更少痛苦、更长生存、更高质量的“精准治愈”。结语: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已进入“看得见未来”的阶段。面对精准医学的新命题,我们既要有用药的信心,也要有判断的谨慎。在不断积累的真实世界证据中,我们终将实现从“有效”走向“精准”的全面突破。
何义富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30日89
0
2
-
姚主任,增强Ct碘剂过敏,结肠癌复查怎么办
姚云峰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16日39
0
0
-
科学照亮希望之路:BRAF突变晚期结直肠癌精准治疗进展
BRAF基因突变,尤其是BRAFV600E突变,是导致结直肠癌细胞失控增殖的关键因素。这种突变使得癌细胞仿佛失去了基因“刹车”,导致它们疯狂增殖,形成肿瘤。尽管这类患者在所有结直肠癌患者中所占比例不高,约为8%-12%,但他们的生存预后却远不如其他患者。然而,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正通过精准医疗的手段,为BRAF突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1.认识BRAF突变—为什么它是“难缠的对手”?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辆精密的汽车,基因就是控制这辆车行驶的“交通信号灯”。在正常情况下,基因会严格调控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死亡。然而,当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像交通信号灯突然失灵,细胞开始疯狂增殖,最终形成肿瘤。在结直肠癌中,BRAF基因突变就是这样一个“失控信号灯”,尤其是BRAFV600E突变,它让癌细胞获得了“超速行驶”的能力。BRA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成员。正常情况下,这条通路负责传递细胞生长和存活的信号。但当BRAF基因发生V600E突变时,这条通路会被持续激活,就像汽车的油门被一直踩着,导致癌细胞无限增殖、转移和耐药,临床表现出预后差、治疗反应低等特点。预后差指的是BRAFV600E突变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野生型患者的2倍,中位总生存期(OS)通常不足2年,且多伴随腹膜转移和广泛扩散。治疗反应低则是说传统化疗对这类患者效果有限,亟需精准治疗策略。2.为什么传统化疗“力不从心”?过去,化疗(如FOLFOX、FOLFIR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客观缓解率(ORR)仅40%左右,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约半年左右。究其原因,BRAF突变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且容易对化疗产生耐药,而二线化疗的有效率甚至低至个位数,所以很多患者经历多次化疗后,肿瘤仍快速进展。因此我们需要更精准的武器。3.靶向治疗的崛起—直击“失控信号灯”2019年,BEACON研究改写了BRAF突变患者的治疗格局。该研究显示,康奈非尼(BRAF抑制剂)+西妥昔单抗(EGFR抑制剂)的联合方案,将后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提升至20%,中位OS延长至9.3个月,显著优于化疗。康奈非尼直接抑制突变的BRAF蛋白,阻断MAPK信号通路。西妥昔单抗阻断EGFR受体,防止癌细胞通过旁路信号逃逸。因此EC方案成为全球指南推荐的后线治疗方案。类似的方案还包括达拉非尼+帕尼单抗、维莫非尼+西妥昔单抗。中国数据支持方面,NAUTICALCRC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使用EC方案的疗效与全球数据一致,中位PFS达4.2个月,疾病控制率(DCR)高达70%。4.四药方案的“中国智慧”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提出了均衡性创新四药联合方案—维莫非尼+西妥昔单抗+5-FU+伊立替康(IMPROVEMENT方案)。这一组合在单中心研究中表现惊艳:CR(完全缓解率)10%,ORR为85%,DCR为100%。如果把癌细胞比作“强盗”,IMPROVEMENT方案就像派出三支特种部队——维莫非尼负责切断敌军的通讯(BRAF信号),西妥昔单抗堵住逃生通道(EGFR旁路),5-FU和伊立替康则直接发动空袭(化疗杀伤)。而2年之后的全球多中心BREAKWATER研究,使用了与IMPROVEMENT案相类似的双化疗(FOLFOX6)+双靶向(康奈非尼+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案,ORR为60%,疗效也明显高于传统的方案。5.免疫治疗的曙光大部分BRAF突变结直肠癌属于MSS型(微卫星稳定),这类肿瘤对PD-1抑制剂单药反应率极低,被称为“冷肿瘤”。但科学家们并未放弃,而是尝试通过联合治疗“撕掉隐身衣”。一项Ⅰ/Ⅱ期研究探索了康奈非尼+西妥昔单抗+纳武利尤单抗(PD-1抑制剂)的疗效:ORR50%,远超传统EC方案的20%;中位OS15.1个月,较历史数据几乎翻倍。BRAF抑制剂、抗EGFR单抗和PD-1抑制剂三者协同实现“联合作战”。6.未来方向—医学的“星辰大海”全球有数十项针对BRAF突变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例如:CFT1946是一种口服BRAFV600E蛋白降解剂,能直接标记突变蛋白并引导其被细胞“回收站”分解,早期数据显示,其ORR优于传统抑制剂。还有泛BRAF抑制剂,对BRAFV600E在内的多种BRAF突变均有抑制作用。我们也鼓励合适的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参加临床试验就像“抢先体验未来科技”,或许你就是下一个医学奇迹的见证者!BRAF突变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曾是一片荆棘之地,但如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个体化策略的进步,已为患者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科学家的每一次突破、医生的每一分努力、患者的每一刻坚持,都在为这条道路铺就新的砖石。确诊BRAF突变或许令人恐惧,但请记住—医学从未停止进步。今天的“难治之症”,可能正是明天“可愈之疾”。保持信心,与医生紧密合作,未来永远值得期待。
上海长征医院科普号2025年04月16日309
0
3
-
石主任好!肠可以做SBRT吗
石安辉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6日32
0
0
结肠癌相关科普号

刘凡隆医生的科普号
刘凡隆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结直肠外科
1133粉丝3.2万阅读

张跃伟医生的科普号
张跃伟 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肝胆介入科
903粉丝2.2万阅读

高强医生的科普号
高强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
1988粉丝6.8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常文举 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山医院 结直肠外科
结肠癌 267票
直肠癌 215票
疝 16票
擅长:尤其擅长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治疗(腹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结直肠癌肝转移、普外科常见疾病诊疗。 -
推荐热度4.8叶乐驰 主任医师上海中山医院 结直肠外科
结肠癌 156票
直肠癌 146票
肠肿瘤 9票
擅长:结直肠癌(大肠癌)微创根治手术,包括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
推荐热度4.6冯波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 普外科
直肠癌 379票
结肠癌 181票
胃癌 89票
擅长:结直肠癌、胃癌腹腔镜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胆、疝、甲状腺微创手术;结直肠肿瘤结肠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