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又称:神经症)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精神科  心理咨询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康复锻炼
  • 9预后

介绍

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疾病的总称,包括躯体症状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神经衰弱等。患者往往会经历各种辅助检查,但多数都查不出身体组织或器官的病变。

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症状有情绪不稳定、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有明显的痛苦感和强烈的求治欲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漫谈神经官能症/神经症

包祖晓 副主任医师 台州医院 医学心理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复杂,其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遗传:本病有家族聚集倾向。

  • 人格特质:性格内向、自卑、敏感、紧张、抑郁、偏执、天真、胆小依赖等人格特点,更容易发生神经官能症。

  • 脑部损伤:曾经患过脑炎、癫痫、发生过脑外伤等,可能会诱发本病。

  • 生活事件、精神应激事件
    发病前往往遭受较多负性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多具有不可预期、不可控制、不符合主观愿望的特点,容易造成严重的精神刺激,由此导致发病。

    比如,家庭失和、失业、经济困窘、丧偶、人际关系紧张等。

  • 不良的教养方式引发:父母严厉惩罚、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不良养育方式,会使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问题。

  • 其他:有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某些神经递质、化学物质改变有关。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神经官能症,需加以注意:

  • 性别: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易于罹患此病。
  • 文化程度:学历越低,患病率越高。
  • 婚姻状况:丧偶、分居、离婚等婚姻状况是高危因素。
  • 工作状况:下岗、无工作者,比有工作者患病率高。
  • 遗传因素:家中如有成员得过本病,则风险较高。
  • 人格特征:个性古板、焦虑、办事严肃、多愁善感、悲观、敏感、保守、孤僻人格的人,更易患神经官能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常见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常规之神经症

徐道祥 主任医师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症状表现

神经官能症引发的症状复杂多样,多数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有明显的痛苦感和强烈的求治欲望。

有些可伴有头痛、失眠、疲乏无力等;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还有人每当情绪紧张时,就会出现腹泻。

患者一般没有基础疾病,也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神经官能症,所表现的症状有不同的特点。

强迫症

  • 多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
  • 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缺乏现实意义和情绪意向的观念或行为,自己都能感觉到,并且可以意识到自己所强迫的举动是错误的。虽然试图去克制自己,但还是违反自己的意愿,反复去做,难以控制。
  • 例如,反复洗手或洗衣服;反复检查门锁好了没有;看到插电的插座,就有想触摸的冲动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

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好像有特别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又应付不了这种不愉快情绪。

惊恐障碍

  • 惊恐反复突然发作,可没有预测性地自发在任何环境、场所中。
  • 在发作的间歇期,由于对前面所发生的惊恐事件惴惴不安而担心再次发病,会出现预期性焦虑症状,心跳加速、力不从心。
  • 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会出现回避行为。

恐怖症

  • 包括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后两者常常出现在 20 岁之前,部分人可能会有过自杀想法。
  • 特殊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某一个具体的动物或物体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患者大都有着胆小、内向、害羞、过分认真、依赖、争强好胜等性格特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性手抖是什么原因

李蒉煜 主治医师 四川省建筑医院 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尽量避免长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过分思虑、抑郁、忧愁等。
  • 面对各种压力,应当学会采取一些措施释放、排解,比如,与他人沟通交流、多参加娱乐活动等。
  • 多进行社交活动,提高个体应付能力。
  •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 均衡饮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神经系统功能。
  • 如有失眠情况,特别严重时,要积极进行诊治,改善睡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王大夫给您介绍一下神经官能症

王毅 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神经外科

检查

本病一般找不到实际性的器官病变,相关检查很难查出异常,所以,主要是依据患者描述的主观感受和针对不同精神官能症的精神量表进行诊断。

如果有躯体不适症状,还需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以排除可能性的躯体疾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简单判断

黄燕 主任医师 南京市中医院 心血管科

治疗方式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一般以心理疏导为主,同时会酌情给予一些药物,以减轻不适症状。

心理治疗

可进行的心理治疗有很多种,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类型等,一般为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支持性心理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的人,单纯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即可使病情缓解。

    在建立信任、融洽的关系后,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分析症状的本质、病因,消除其顾虑,指导如何去面对、解决,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 森田疗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接受自己的状态,不要对病情过分关注,不要企图排斥。

    应对自己的症状不以为然,逐渐打破精神交互的怪圈,慢慢忘记自己的症状。

    森田疗法的“八字真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 认知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过程,以及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

  • 精神分析疗法
    让患者对个人的潜意识获得领悟,释放被压抑的紧张情绪。

    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的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学头脑。这种疗法治疗的时间较长,但较为彻底,疗效好。

药物治疗

  • 抗焦虑药
    效果:可改善失眠、紧张不安、焦虑等症状

    常用药物: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不良反应:有困倦、乏力、过度镇静、药物依赖等。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服药。

  • 抗抑郁药
    效果:有助于缓解因疾病导致的焦虑、抑郁症状。

    常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和氟伏沙明等。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晕等,服用此类药物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β 受体阻滞药
    效果:可帮助改善紧张、震颤等交感神经亢奋导致的症状。

    常用药物:普萘洛尔等。

物理治疗

  • 电抽搐治疗
    通过给予中枢神经系统适量的电流刺激,使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对强迫和抑郁症状有一定治疗作用。

    对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效的,强迫症状伴抑郁症状患者,可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进行本方法治疗。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我看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张国华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注意事项

加强日常调养,进行自我调节,不仅有助于快速缓解症状,还可减少复发:

  • 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 保持积极的心态,学着去调理自己的心态,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压力时,应寻求合理的排解方式,比如:
    适当做一些放松练习,如深呼吸。

    可以和身边的亲人、好朋友诉说自己的压力,也可选择喝酒放松、聚餐放松、唱歌放松的方法。

    参与娱乐、文体活动。

    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听一些轻松的音乐。

  •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 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安静、整洁、光线明亮。可在床头柜、屋内墙壁上放置一些淡雅花卉和挂画,以调节紧张情绪。

  • 家人应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让患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力所能及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神经症治疗的三个关键点是什么?

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临床心理中心

预后

一般经过规范化的心理和药物治疗后,可较好的控制症状,缓解病情,但部分可因擅自停药或持续处于负面事件的影响中,导致病情复发。

常见疑问

问:神经官能症会自愈吗?

答:神经官能症是否可以自愈,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个人心态,以及婚姻家庭环境等。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轻微的神经官能症,通过针对性调整这些因素,神经官能症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患者无法做到自我缓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药物来调整,在神经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药物。例如可以服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使用对症的药物来进行一个综合治疗,同时再进行心理疏导,一般在通过心理治疗,生物治疗,再加上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之后,就能够取得良好的一个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常见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常规之神经症

徐道祥 主任医师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神经官能症相关科普号

李淑娟医生的科普号

李淑娟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神经内科

80粉丝9.2万阅读

黄燕医生的科普号

黄燕 主任医师

南京市中医院

心血管科

194粉丝41.2万阅读

黄建军医生的科普号

黄建军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临床心理中心

1201粉丝25.8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康复锻炼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