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病因不清患者需要进行肌炎抗体筛查
最近连续看了几个慢性肌肉病患者,其中有患者的病程长达20多年。基因检查没有发现突变,后来抗体检查证实为免疫性坏死性肌肉病。由于病程太长,肌肉损害严重。丧失了治疗时机。如果你有该问题,请检查肌炎特异抗体,进一步明确诊断。任何年龄发病的肌肉病不一定都是遗传性肌肉病,也可以是可以治疗的肌炎,特别是儿童患者。但要考虑到特殊的基因突变检查,在肌炎治疗不好的情况下,再考虑特殊基因检查。
袁云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02日 616 1 3 -
多发性肌炎
是一种结缔组织病,一种主要影响横纹肌,以肌痛、肌压痛、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它以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上升、横纹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肌电图出现肌原性损害、病理学肌肉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为主要特征。本病女性好发,常伴恶性肿瘤。病因:感染:很多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患者在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亦有多发性肌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报道。非感染性环境因素:有相当多的非感染性环境因素被认为与肌炎的发病有关,其中D-青霉胺引起的肌病与多发性肌炎很相似,但这些患者与特发性肌炎患者的遗传风险因子并不相同,提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肌炎的发病中相当重要。糖皮质激素、齐多夫定和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也会诱发肌病,尽管他们在临床上与特发性肌炎相似,但在组化上仍可区别。病理改变多发性肌炎无明显的毛细血管改变,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也不显著,且T细胞浸润在肌束膜和肌内膜更为显著,即使在无坏死的肌纤维周围也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T细胞以CD8+细胞为主,这些细胞毒性T细胞被认为是导致肌细胞损伤的效应细胞。多发性肌炎患者的肌肉处于一种炎性环境下,肌肉通过表达抗凋亡蛋白FLIP而获得对Fas介导的凋亡的抵抗,细胞毒性T细胞损伤肌细胞并非通过Fas介导的凋亡途径。临床表现:肌无力、肌痛及骨压痛,还可累及其他组织系统出现皮疹、关节痛、呼吸困难、干咳。急性期肌酶较高,肌痛明显,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约50%的患者可同时伴有肌痛或肌压痛。肢近端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抬臂困难,不能梳头和穿衣。下肢近端肌受累时,常表现为上楼梯和下台阶斟难,蹲下或从座椅上站起困难。治疗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直至症状得到控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减少探视,避免感染。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根据肌力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到目前为止,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治疗的首选药物。用法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开始剂量为泼尼松。每天2mg·kg(60~100mg/d)或等效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常在用药1~2个月后症状开始改善,然后开始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MTX)最常用的二线药。MTX不仅对控制肌肉的炎症有帮助,对改善皮肤症状也有益处。且起效比硫唑嘌呤(AZA)快。常用的剂量7.5-20mg口服,每周1次。注意事项及时了解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病情缓解后根据肌力情况进行功能锻炼:肌力I级以下的患者:施以被动性运动,帮助患者完成关节运动,运动的关节和活动范围以引起轻微疼痛为限,按摩肌肉,防止肌肉萎缩;肌力II级的患者:施以辅助性主动运动,给予一定的外力协助患者完成关节运动,但施力不可过多,以能协助患者完成平稳运动为度,所施外力应随患者肌力恢复逐渐减少;肌力III级的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完全由患者自行完成动作过程。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29日 530 0 0 -
多发肌炎,肌炎抗体谱RO52阳性。预后怎么样。现病情一直稳定。一粒激素,4粒免疫抑制剂每天。患病一年
爱心肺扬肺动脉高压2022年11月08日 40 0 0 -
出现肌痛、肌无力,要想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指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酶谱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肌肉组织活检可显示炎性细胞浸润的一组肌病,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结节性肌炎、嗜酸性多发性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通常为慢性或亚急性发作,主要包含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包涵体肌炎(IBM)等亚型。成人发病率为19/100万人·年,儿童发病率为4/100万人·年。病例患者,29岁,男性,主诉:“反复两次肌肉疼痛9月余,复发加重2天。9个多月前,患者感冒后出现双下肢近端及小腿游走性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患者未予治疗,数天后肌痛症状自行缓解。3天前,患者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再次出现上述双下肢疼痛表现,不伴发热、皮肤红肿及皮疹、皮损,不伴眼涩、口干、口腔溃疡、关节疼痛,不伴血尿、泡沫尿及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明显升高,患者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谱、抗“O”、类风湿因子、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心电图、心脏超声、双下肢肌电图、腹部超声+腹膜后肿瘤超声检查均阴性。根据患者情况诊断为炎性肌病,感染导致可能性大,给予患者头孢呋辛、单磷酸阿糖胞苷和转移因子胶囊口服治疗一周后,肌痛完全消失,上述各项异常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出院一周后随访,复查ALT,AST,CK,MYO,全部恢复正常。讨论成人肌痛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需要仔细鉴别。导致肌痛的最大一组疾病统称为炎性肌病,炎性肌病可以是自身免疫性介导导致,也可以是感染性疾病导致。从狭义上讲,炎性肌病指的是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这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成人炎性肌病一般预后较好,感染性肌炎大多能痊愈,而IIM也能通过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当然,也偶有文献报道成人急性病毒性肌炎并发肝损害、肌红蛋白尿,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病例,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处理这类疾病的关键。如何治疗肌炎?1诱导治疗时应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①成人:推荐口服泼尼松龙,剂量为0.5-1mg/kg/天,通常为40-60mg。②儿科:口服泼尼松龙1-2mg/kg/天或静脉注射甲泼尼龙30mg/kg/天,静脉注射每天最大剂量为1g。③应考虑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尤其是当担心胃肠道吸收不佳时。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对于肌炎缓解的诱导和维持治疗至关重要。当疾病活动度显著改善时(通常在治疗约6周后),应停用糖皮质激素。2严重和/或难治性肌炎可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推荐用于对激素、MTX、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反应欠佳或由于其副作用而不能继续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对免疫抑制剂禁忌的难治性PM/DM患者,也用于伴有吞咽、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PM/DM患者。联合大剂量激素可作为PM/DM一线治疗。开始剂量常为1g/(kg·d),每月连续2d,或者0.4mg/(kg·d),每月连续5d,持续3~6月。有学者建议,约6~12周需要IVIG以维持PM/DM患者的缓解。3利妥昔单抗是治疗难治性肌炎的一种选择,在青少年发病、肌炎自身抗体阳性或疾病损害较低的患者中可能特别有效。4严重和/或难治性IIM患者可选择环磷酰胺治疗,一般静脉用CTX0.5~1g/(m2·月),连用3~6月,或口服1.5-2mg/(kg·d)。CTX疗效不肯定,且副作用较大,多数学者推荐仅局限于治疗伴有间质性肺病和(或)病情严重的PM/DM患者。与口服环磷酰胺相比,静脉输注给药可降低白细胞减少症、出血性膀胱炎和性腺毒性的风险。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4月13日 968 0 1 -
敲黑板|简述26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图)上篇
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了世界上5%~8%的人口,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迄今,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80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全身性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也有器官特异性的,如1型糖尿病,主要影响胰腺。今天带大家快速了解一些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全身累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0.01-0.09%。 常见症状:特异性皮损;疲乏无力、发热和体重下降等炎症性症状;全身多脏器症状与累及脏器相关。 机制: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等。 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0.5-1%。 常见症状:关节肿胀、早晨关节僵硬和压痛。 机制:滑膜增生导致软骨和骨的侵入和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及介导的炎症参与。 3. 银屑病关节炎发病率:0.06-0.25%。 常见症状:关节肿胀、早晨关节僵硬和压痛。 机制:滑膜增生导致软骨和骨的侵入和损伤。多种天然免疫细胞(DC、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ILC、NK等)及Th1/2/9/17等参与炎症损伤。 4. 中轴型脊椎关节炎发病率:0.3%。 常见症状:慢性背痛和僵硬。 机制:侵蚀、骨生长和椎骨融合。Th1/17及相关细胞因子参与炎症损伤。 肌肉—5. 重症肌无力发病率:0.02%。 常见症状:肌肉无力,上眼睑下垂,双眼视力下降等, 机制: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部分MG患者由抗-MuSK(muscle specific kinase )抗体、抗LRP4(low-density 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抗体介导。 6. 多发性肌炎发病率:0.007%。 常见症状:颈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周围的肌肉无力, 机制:CD8+T细胞侵入肌纤维。 皮肤7.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发病率:2%~3%。 常见症状:皮肤发红、增厚和鳞片等。 机制:真皮和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异常。Th1/17/22等细胞及其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损伤。 8. 天疱疮发病率:0.01%。 常见症状:皮肤水泡和侵蚀。 机制:层状鳞状上皮中细胞nian黏附性缺失。 9. 白癫风发病率:0.5-1%。 常见症状:乳白色的皮肤斑块 。 机制:黑色素细胞被破坏。 神经系统10. 多发性硬化症发病率:0.1%。 常见症状:视力丧失、麻木、刺痛、轻瘫和痉挛。 机制:髓磷脂的破坏。 11. 嗜睡症发病率:0.03%。 常见症状:白天过度嗜睡,睡眠发作,突然失去肌肉控制。 机制:orexin产生神经元的破坏 12. 视神经脊髓炎发病率:0.004%。 常见症状:类似于多发性硬化症,更加严重。 机制:抗水磷脂蛋白-4的自身抗体和髓磷脂的破坏。 内分泌系统13. 1型糖尿病 发病率:0.4%。 常见症状:口渴,喝水增加,尿频,体重减轻。 机制: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被破坏。 更多精彩!请候下半篇!
郭强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8月20日 5968 1 20 -
没有运动但全身肌肉酸痛,该做什么检查?
马佳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7月07日 1652 0 3 -
患有多发性肌炎停药的几率是多少呢?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以肌无力、肌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肌、咽部肌肉无力,肌肉压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为及时、足量、足疗程。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其他还包括生物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药物使用后需定时复查实验室指标以监测身体情况,因每个人体质不同,停药的几率也相应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孔维萍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6月07日 2345 0 0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需谨记!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注意事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保持乐观的态度,足够睡眠,避免劳累。2.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有吞咽和呼吸肌受累者,宜抬高头位,勤翻身,进食时取坐位,不能坐者则取侧卧位,头朝下,防止误吸,细嚼慢咽,少量多次,食物不能太稀或太稠。3.避免日晒:皮肌炎病人的皮损由于有光敏感现象,光照后皮损加重,故应尽量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时带帽子、手套或使用防晒霜等。4.休息与锻炼:急性期皮损和肌无力较重。肌酶很高时,应卧床休息,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而在慢性期肌无力和肌痛不明显时,应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辅以按摩、电疗、水浴等方法以避免肌肉的萎缩。5.预防感染:避免寒冷等不良刺激。6.尽量避免妊娠和人流:因妊娠可诱发本病加重。妊娠并非绝对禁忌,但宜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妊娠期间应定期到医院随诊,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遵循医嘱调整药物。7.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就诊,监测药物副作用和调整用药。
刘医生辨肺结节良恶性2020年02月08日 2077 0 32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肺部疾病有哪些?暨诊治新进展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olymyositis, PM and dermatomyositis, DM)包括一组横纹肌的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和退化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以肢体近端肌、颈肌及咽肌等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PM指无皮肤损害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DM。PM/DM分为7类: ①原发性多肌炎(PM); ②原发性皮肌炎(DM); ③PM/DM合并肿瘤;④儿童PM或DM; ⑤PM或DM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 ⑥包涵体肌炎;⑦其他(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增生性肌炎)。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在发病年龄上有两个高峰, 10岁以内和45-70岁,患者通常有红斑性皮肤损害。 一、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理变化 PM/DM的肌肉、皮肤血管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有:①肌肉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他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浸润);②肌纤维破坏变性、坏死、被吞噬,肌横纹不清; ③肌细胞再生及胶原结缔组织增生、再生肌纤维嗜碱性,核大呈空泡,核仁明显; ④皮肤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表现为表皮角化增厚,真皮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PM/DM患者的间质性肺疾病病理类型主要为NSIP 、OP 、UIP、DAD及肺泡出血伴肺部毛细血管炎。 二、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1、肌肉,本病以肢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受累肌群包括四肢近段肌肉、颈部屈肌、脊柱旁肌肉、咽部肌肉、呼吸肌等,可表现出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下肢抬腿不能,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颈屈肌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咽、食管、小肠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反酸、食管炎、吞咽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2、皮肤,皮肌炎可出现特征性皮肤表现: ①向阳性紫红斑 :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 ②Gottron征:皮疹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肘、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处,表现为伴有鳞屑的红斑,皮肤萎缩、色素减退; ③暴露部位皮疹:颈前、上胸部( "V"区),颈后背上部(披肩状),在前额、颊部、耳前、上臂伸面和背部等可出现弥漫性红疹,久后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④技工手: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如机械技术工人的手相似,故称“技工”手,在抗Jo-1抗体阳性的DM/PM患者中多见。这些特征性皮肤表现对皮肌炎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不时被临床医师及患者本人忽视。 3、肺部以外的其他脏器 ,心脏受累可出现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心包炎。心电图以ST段和T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期前收缩。关节痛和关节炎为非对称性,常波及手指关节,由于手的肌肉萎缩可引起手指屈曲畸形,但X线无骨关节破坏。少数患者也可累及到肾,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三、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肺-胸膜表现 呼吸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可受累,如呼吸肌肉功能障碍,间质性肺疾病(ILD)肺癌,在咽喉肌肉受累的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以及肺动脉高压等,肺部受累是PM/DM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吸入性肺炎(特别是老年人),肺纤维化进行性加重,或是肺癌。 具体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胸膜、肺表现如下: 肺实质病变:间质性病变如 NSIP, UIP, DAD, OP, LIP,以及肺泡出血伴肺部毛细血管炎。 肺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 其他病变:呼吸肌功能紊乱(肺萎缩综合征)。 胸膜病变。 继发病变:吸入性肺炎、肺癌。 PM/DM肺病变的发生率约为40%,较多见于女性,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0岁,可先于肌肉和皮肤表现。在临床上约有40%患者肺部病变先于皮肤和肌肉症状1-24个月出现,亦可与PM/DM同时出现,或在PM/DM已被控制、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发病,个别患者在PM/DM发病10年后出现肺病变。 (一)间质性肺疾病 PM/DM相关性ILD发生率为35% -40%。患者最多的病理表现是NSIP (其中65%-80%为纤维化型或混合型),其次为OP, UIP, DAD等。ILD可能早于、晚于或并发于皮肤和肌肉病变。ILD与肌肉/皮肤病变出现时间、酶学高低和病变范围无相关性。 相当多的PM/DM患者起病初期,无皮肤和肌肉病变,或未被患者注意,也被临床医师忽略。患者发热及肺部阴影通常被临床医师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除发热,皮肤肌肉关节等PM/DM症状外, PM/DM相关性IL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件或不伴咳嗽,听诊可以闻及爆裂音,杵状指少见,这些临床表现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 1、临床类型 PM/DM相关性ILD可呈现以下临床表现类型。 (1)缓慢进展型:为临床最常见类型,患者有呼吸困难和咳嗽,伴或不伴发热。这类患者最多的病理表现是NSIP (其中65%~80%为混合型或纤维化型);其次为OP,或NSIP与OP混合存在; HRCT主要表现为实变影伴或不伴有磨玻璃影,病变主要集中于下肺和外周,实变影呈斑片状,小叶状实变影 ,长条索状实变影,糖皮质激素有效率可达50% ~70% ,但有25%的患者在随后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临床反复复发或恶化,或向肺纤维化过渡;逐步进展为蜂窝肺UIP) ;或急剧进展死于呼吸衰竭。 (2)急性或亚急性间质性肺炎型:此型患者的临床过程与ARDS类似,在发病1-3个月内病情急剧进展恶化;组织病理学多数显示为DAD,少数为OP。此型多出现在无肌炎或肌炎不明显的DM患者,尽管使用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患者预后不佳。 (3)无症状型: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像学检查有间质性肺病变存在。少部分PM/DM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A. HRUI东发病利期肺的外周实变影及磨玻璃影; B. 3周后外周实变影吸收好转,出现纵隔、皮下气肿 (4)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是PM/DM的特殊类型,易累及到肺。主要表现包括PM或DM (63%~100%),间质性肺病(40-100%),雷诺现象(25~100% ),手指端和侧面皮肤增厚并皲裂(技工手),抗合成酶抗体(Anti-Jo-1、PL7、PL12,、OJ、EJ、KS、 Wa)之一阳性。该综合征可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80%的患者出现发热、无力,以及体重下降。5%-8%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患者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结缔组织病如RA、SLE、SSc、SS。抗合成酶综合征病情严重,且间质性肺疾病对激素抵抗或撤药后复发率高(60%),因此预后也差。 (5)无肌病性皮肌炎:皮肌炎(dermatomyo sitis, DM)是炎症性肌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患者往往同时具有皮炎和肌病两方面表现。但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可不平行,少数患者皮疹出现在肌无力之前。近年来临床发现约7%的患者有皮肌炎之典型皮炎,但始终无肌无力、肌痛,肌酶谱正常,缺乏明显肌病依据,这一部分患者被称为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e dermatomyositis, ADM)。无肌病性皮肌炎患者往往表现为急性肺泡损伤或暴发性机化性肺炎,病情进展快,迅速发生呼吸衰竭,需要与急性间质性肺炎或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相鉴别。无肌病性皮肌炎患者表现为发热,呼吸道症状,胸部影像学异常突出,而皮炎表现患者未注意,也被临床医师忽略,被误诊肺炎。无肌病性皮肌炎对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2、诊断,PM/DM相关性ILD的诊断需根据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⑴症状与体征: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杵状指、爆裂音。 (2)胸片和CT异常:肺泡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3)肺功能检查: VC, DLCO, PaO2,下降。 (4)免疫学指标:抗Jo-1抗体阳性,细胞沉降增快, LDH, CPK升高。 (5)病理学检查。 注:根据(2) +(5)条可确诊,根据第(2)条中的1项,除外尘肺及结核等,可以疑诊。 3、治疗, PM/DM相关性ILD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激素、免疫抑制剂为基本治疗药物,但治疗疗程、药物的起始用量、减量、维持治疗方案等尚未达成共识。PM或DM相关性ILD治疗的初始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肺功能损害,胸部影像学累及范围,疾病进展速度, PM或DM疾病本身治疗等多种因素。 (1)皮肌炎(DM)患者或多发性肌炎(PM)患者,如果有放射学ILD改变,但没有症状,且伴有轻度的肺容量和弥散下降,建议给予一段时间的观察、评估临床状况和随访肺功能。 (2)对于DM或PM合并有症状的ILD患者,应开始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初始治疗剂量为泼尼松始于1mg/(kg .d),最大量可至每天80mg;初始剂量泼尼松治疗1个月后,泼尼松减量至30 ~40mg/d, 2个月;后依据治疗反应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泼尼松5-10mg/d, 6~12个月。 (3) DM或PM合并ILD患者多需要联合其他药物,用以控制ILD或者减少激素的用量。可从治疗起始加免疫抑制剂,另一种方法可先评估患者对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如果是难治性ILD或泼尼松减量困难时,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麦考酚酯(MMF)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对于无肌病性皮肌炎或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合并ILD患者,即使ILD轻微,免疫抑制剂也被部分专家推荐使用。 (4)对于急性和亚急性型的PM/DM合片ILD的患者,可采用激素冲击疗法,甲泼尼龙0.5-1g/d静脉冲击治疗3天, 3天后继续给予足量激索(泼尼松每天1mp/kg)治疗,再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肌酶水平激素逐渐减量。并可联合环磷酰肢,或环孢素A;可视虑者情况给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3-5天(10-20g/d) (5)对于不严重ILD,但对糖皮质激素与硫唑嘌呤或麦考酚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用其他替代药物,如他克莫司或环泡素A。当ILD对两种药物联用效果不理想时, 3种药物联用通常是下一步选择,3种药物应用仍无反应者,应加用美罗华或者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但相关临床试验证据有限 (6)对接受糖皮质激索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卡氏肺孢子菌感染,复方磺胺甲恶唑(160mg /800mg), 3次/周。 (二)吸入性肺炎和机会性感染 吸入性肺炎是PM/DM最为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5%-20%,而当患者出现吞咽闲难时,其发生率可达40%-45%。出现吸入性肺炎和吞咽困难是广泛肌肉受累的表现,提示预后不良。吸入性肺炎也使得细菌性肺炎、肺脓肿以及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咳嗽呼吸肌相关的咳嗽减弱、食管功能失常所致的吸人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相关,感染的病原多种多样,与死亡明显相关。 (三)呼吸肌功能异常和肺动脉高压 这类患者常有的临床症状为劳累性呼吸困难。较严重的呼吸肌功能异常导致低通气呼吸衰竭,甚至需要机械通气。肺功能检测可以发现患者肺容量降低,最大吸气和呼气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此时检测吸气和呼气过程中最大压力有助于评价呼吸肌力,影像学多无阳性发现。少数患者呼吸肌力降低较外周骨骼肌更加明显,此时Ⅱ型呼吸衰竭或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胸部影像学可以表现出中心肺动脉扩张。肺功能检查可以正常,也可以有弥散功能降低。患者可出现肺心病表现,通常预后差。前列环素类药物可改善生存。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和超声心动图可提高肺动脉高压的检出率。 (四)肺癌 大约15%的患者在诊断后出现癌症。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无论是PM还是DM均患肺癌的风险增加, DM最高。多数患者(70%)在诊断PMDM后出现,诊断后1年发病率最高,但这种风险在PM中持续5年, DM甚至更长。 希望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肺部疾病患者看了这个科普会有所帮助。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新进展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是一组少见的结缔组织病(CTD),以骨骼肌无力和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疾病可累及其他器官,包括肺、皮肤、心脏和胃肠道等。IIM年发病率为(4.27~7.89)/10万,如果在早期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不良。近年来,对IIM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识别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 antibodies, MSA)和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associated antibodies, MAA)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组织病理学分类与IIM临床表型不断发展,IIM的治疗方案和对疗效的评估得以更新。有关肌炎抗体谱、IIM亚型、IIM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IIM-ILD)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目前有哪些临床进展呢? 一、肌炎抗体谱有哪些指标 IIM的诊断通常采用1975年Bohan/Peter诊断标准,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肌酶谱升高、肌电图肌源性表现、肌活检异常和皮肤特征性表现。近来不断深化对IIM自身抗体的研究,将其分为MSA和MAA, IIM抗体与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和治疗反应相关,并在疾病亚型分类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MSA是IIM的高度特异性抗体,包括抗氨酰-转移RNA合成酶(ARS)抗体、抗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5抗体、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抗核小体重塑去乙酰化酶复合物(Mi-2)抗体、抗小泛素样修饰物活化酶(SAE)复合物抗体、抗转录中介因子1γ(TIF1γ)抗体等。其中抗ARS抗体是常见的MSA,也是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的标志性抗体,包括抗组氨酰-转移RNA合成酶(Jo-1)抗体、抗苏氨酰-转移RNA合成酶(PL-7)抗体、抗丙氨酰-转移RNA合成酶(PL-12)抗体、抗亮氨酰-转移RNA合成酶(OJ)抗体、抗甘氨酰-转移RNA合成酶(EJ)抗体、抗门冬氨酰-转移RNA合成酶(KS)抗体、抗苯丙氨酰-转移RNA合成酶(Zo)抗体、抗酪氨转移RNA合成酶(YRS)抗体、抗谷氨酰-转移RNA合成酶(JS)抗体和抗赖氨酰-转移RNA合成酶(SC)抗体等。 MAA是针对细胞核和核仁的抗体,可见于IIM和其他CTD,包括抗干燥综合征A(Ro)52抗体、抗多发性肌炎/硬皮病(PM/Scl)抗体、抗U1小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和抗Ku抗体等。 自身抗体更多地用于辅助IIM亚型诊断、临床表现预测、治疗方案选择和发病机制研究。抗ARS抗体阳性的IIM患者常合并ILD,其中抗Jo-1抗体与肌炎相关,抗PL-7和PL-12抗体与早期进展性ILD和胃肠道疾病相关。抗Mi-2抗体是典型皮肌炎(DM)的标志物,该抗体阳性患者对类固醇治疗反应性良好。相反,抗SRP抗体是多肌炎(PM)和治疗耐药性的标志物。抗TIF1-γ抗体与DM患者发生肿瘤强相关,是肿瘤相关性肌炎(CAM)的重要标志物。抗泛素样小分子修饰因子-1(SUMO-1)激活酶抗体,是新报道的DM特异性自身抗体,该抗体的意义有待研究。自身抗体在IIM起病中的作用,对病情变化的影响,与临床表现和合并症的具体相关性尚未明确,需要继续研究。 二、IM亚型的临床特征 对已发表的有关IIM的文献进行回顾,目前较多地将IIM分为PM,DM、自身免疫性坏死性肌病(NAM)、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和ASS,每类疾病都其特定的临床特征。 DM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和典型皮疹,包括披肩征、V形红斑、Gottron征、以上眼睑为中心的眶周水肿性紫红色斑。患者可仅出现皮疹而无肌无力症状,称为无肌病性皮肌炎;患者也可出现肌无力和肌活检异常,但缺乏皮疹,称为无皮炎性皮肌炎。肌活检可见巨噬细胞、B细胞和CD4+T细胞。PM常表现为肌无力,缺乏典型皮疹,肌活检CD8+T细胞占主要地位。ASS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活检病理与皮肌炎一致,此外可出现间质性肺疾病、关节炎、雷诺现象、发热、“技工手”等,独特的临床表现使其区别于其他IIM亚型。 NAM在IIM中约占20% ,早期可出现显著肌无力,呈急性或亚急性病情变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常高于PM或DM患者,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倍,抗SRP、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抗体是NAM的特异性MSA。 s-IBM发病隐匿,在50岁以上患者中进展尤为缓慢,主要影响男性。不同于IIM的典型临床表现,s-IBM早期影响肢体远端骨骼肌,如手腕伸展、前臂运动、手精细活动等。s-IBM特征性肌活检表现为肌细胞质和(或)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和镶边空泡纤维,可与IM其他亚型区分,但在疾病早期可缺乏该病理变化。 三、IIM-ILD发病情况 ILD是IIM肺部受累的主要表现,在肌炎中的发生率为20%~78%,与IIM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关,超过50%的病死率与合并LD有关。40%的患者在诊断为DM/PM后发生ILD,20%~30%的患者在诊断为CTD前发生ILD, ILD可发生于IIM所有亚型,包括幼年型肌炎,但更常见于DM和重叠型肌炎。IIM还可合并快速进展型ILD(RP-ILD),即24个月内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用力肺活量(FVC)相对下降≥10%,一氧化碳弥散量相对下降≥15%,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加重伴随FVC相对下降5%~10%。 CTD患者合并RP-ILD常提示IIM的诊断,以DM、CADM可能性大。IIM还存在其他呼吸系统受累表现,如肺动脉高压、胸膜病变、感染、药物毒性、恶性肿瘤和呼吸肌无力。 抗ARS抗体可见于35%-40%的IIM患者,共有20种ARS,现已发现10种抗ARS抗体。除外个别情况,大部分患者仅有1种抗ARS抗体阳性,并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包括肌炎、ILD、关节炎、发热、“技工手”和雷诺现象,称ASS, ILD是ASS常见的肌外表现,发生率为70%~95%,其中抗Jo-1抗体阳性患者1LD的发生率高达90%;合并ILD的PM或DM患者中,抗ARS抗体阳性率为40%~60%,抗ARS抗体是RP-ILD相对的保护因素。 抗Jo-1抗体是最常见的抗ARS抗体,阳性率为75%。抗J0-1抗体阳性的患者常表现为肌炎,其肌炎、关节炎、“技工手”的发生率较非Jo-1抗ARS抗体阳性患者增加近50%。非Jo-1抗ARS抗体阳性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和1LD,其中抗PL-12、 OJ和抗KS抗体阳性患者以ILD为主要临床表现。 抗MDA5抗体可在DM中检测到,主要与CADM、RP-ILD和预后不良相关。Hoshino等比较21例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和61例该抗体阴性DM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组ILD发生率较高(95% υs.32%, P
王智刚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2月25日 4548 1 9 -
儿童转氨酶升高可能与肌肉有关
转氨酶被认为是检查肝细胞损害程度的灵敏指标,常做的转氨酶检查项目有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检查。转氨酶除了来源于肝脏外,还有一些其他来源,比如肌肉、心脏、肾脏和红细胞等。由于肌肉组织中存在大量转氨酶,所以转氨酶升高也常见于很多肌肉类疾病,并且在疾病早期就会升高。 如果孩子没有任何肝功能异常症状,比如厌油腻、黄疸、消瘦,胆红素、白蛋白等其他肝功能指标也正常,仅仅是转氨酶升高。这时就要考虑带孩子前往小儿神经肌肉门诊进行常规肌肉疾病检查,比如肌酸肌酶(CK)等,看肌肉是否出了问题。 专家指出,小儿肌肉类疾病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种类也很多,比如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周期性瘫痪以及代谢性肌病等。患上肌肉类疾病后,往往表现为四肢肌肉无力、萎缩,也可出现麻木、肌肉疼痛等症状。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1月16日 4899 2 50
多发性肌炎相关科普号
李英楠医生的科普号
李英楠 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风湿免疫科
370粉丝0阅读
孙国民医生的科普号
孙国民 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1809粉丝179.1万阅读
谢宝钊医生的科普号
谢宝钊 主任医师
梧州市工人医院
风湿免疫科
1717粉丝12.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张白玉 副主任医师中山六院 风湿免疫科
类风湿性关节炎 7票
红斑狼疮 7票
多发性肌炎 2票
擅长:各类自身免疫病及风湿病的诊断及治疗,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银屑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成人斯蒂尔病及各种血管炎等 -
推荐热度4.9吴庆军 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
红斑狼疮 10票
结缔组织病 5票
皮肌炎 5票
擅长:擅长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系统性血管炎(包括多发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伴多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白塞病等)、抗磷脂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成人斯蒂尔病、风湿性多肌痛、复发性多软骨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痛风、骨关节炎、IgG4相关疾病、骨质疏松症、纤维肌痛症等各种风湿免疫病。 -
推荐热度4.8王迁 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
皮肌炎 30票
红斑狼疮 14票
间质性肺疾病 8票
擅长:各种风湿性疾病常见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的临床诊治,尤其擅长肌炎/皮肌炎及风湿病疑难心肺及神经系统合并症(如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纤维化、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