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简称: 北京肿瘤医院
公立三甲肿瘤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胃间质瘤内镜微创治疗周末在家乡县医院与当地医生协作完成一例考虑胃间质瘤内镜下EFTR术(全层切除术)。患者胃镜查出2-3cm黏膜下隆起,质地较韧,胃内此种病变绝大多数考虑间质瘤。因当地县医院超声内镜购买中,还未到位。患者又碘过敏,因此术前只能行上腹部CT平扫,充分喝水撑开胃腔后,瘤子轮廓较清晰。沟通交流后,家属充分信任,考虑内镜下微创切除。手术非常顺利,瘤子完整切除,避免了外科腹腔镜/开腹手术。术后病灶性质明确及是否需要进一步靶向药口服等有待进一步病理评估。结合病例诊疗谈谈几点感悟:1.充分的术前评估很重要,有时候不可能装备精良,那也得用好手头已有的武器,此例患者没有做超声内镜条件,术前CT评估做得很漂亮,患者自身准备的好,水喝的很足,病灶显示也很清楚。2.多与相关科室进行讨论,术前与兄弟科室普外科交流讨论,明确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做好多种方案,有备无患。3.与患方多沟通交流,解答对方困惑,建立良好医患信任。患方非专业人士,难免有困惑及焦虑。浅显易懂将治疗相关原理与可能发生情况及应对策略告知他们后,不但有助于他们解除困惑及焦虑,也有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4.引用我科熊光苏主任科普相关文@消化内镜熊光苏医生。消化道疾病提倡早诊治疗,以胃肠道间质瘤为例。绝大部分小瘤子(小于1cm)可以选择定期内镜随访,但是越大的瘤子,恶变风险越大(量变引起质变),较大的瘤子还是建议切除,具体是内镜还是外科还需具体评估。5.对于一些交界性大小病变(例如1cm左右的),切还是不切的纠结问题。我个人建议是:综合年龄及患者个人心态,如果能够接受定期复查不想切,可以选择随访。如果心态上就有定时炸弹??思想,那还是早点前往权威医院寻求经验丰富医生行切除治疗,一劳永逸。
胃间质瘤和胃癌有区别吗?——从病因到治疗的全方位解析胃间质瘤和胃癌虽然都发生在胃部,但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区别对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一、本质区别:肿瘤起源不同胃间质瘤(GIST):起源于胃壁的间叶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属于软组织肿瘤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约85%存在c-kit基因突变,5%-10%存在PDGFRA基因突变胃癌:通常指胃腺癌(占胃癌的90%以上),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吸烟等?二、临床表现差异1.症状特点胃间质瘤:早期多无症状,肿瘤增大后可能出现:腹部包块(可触及)消化道出血(黑便、呕血)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较少出现胃痛或消化不良胃癌:早期可能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早饱感体重进行性下降(半年内下降>5%)晚期可出现呕吐、贫血、腹部肿块2.发病年龄胃间质瘤:好发于50-70岁,男女比例相近胃癌: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高发年龄45-65岁?三、诊断方法的区别1.影像学检查胃间质瘤:增强CT可见边界清晰的肿块,内部常有坏死或出血超声内镜(EUS)可明确肿瘤起源于胃壁肌层胃癌:胃镜可见溃疡型、肿块型或弥漫浸润型病变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和周围脏器侵犯2.病理诊断胃间质瘤:免疫组化标志物:CD117(阳性率95%)、DOG-1(阳性率98%)基因检测明确c-kit或PDGFRA突变类型胃癌:病理分型: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免疫组化检测HER2、PD-L1等指导靶向治疗?四、治疗策略的差异1.手术治疗胃间质瘤:肿瘤直径<2cm且低风险者可观察手术目标是完整切除(无需清扫淋巴结)微创手术(腹腔镜)是首选,术后复发率约15%胃癌:早期以根治性切除为主,需清扫D2淋巴结进展期需联合脏器切除(如全胃切除+脾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30%-50%2.药物治疗胃间质瘤:靶向治疗是核心:伊马替尼(一线)、舒尼替尼(二线)中高危患者术后需服药1-3年,降低复发风险胃癌:化疗方案:FLOT(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多西他赛)HER2阳性患者可联用曲妥珠单抗PD-1抑制剂用于MSI-H或CPS评分高的晚期患者?五、预后对比1.生存率差异胃间质瘤:低风险患者5年生存率>90%高风险患者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约50%-70%胃癌:Ⅰ期5年生存率>90%,Ⅱ期60%-70%Ⅲ期40%-50%,Ⅳ期<10%2.复发模式胃间质瘤:复发多发生在腹腔或肝脏靶向药物可有效控制进展胃癌:局部复发(吻合口、淋巴结)占60%远处转移(肝、肺、腹膜)是主要死亡原因?六、患者管理的重点1.随访监测胃间质瘤:术后每3-6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持续5年基因突变类型决定靶向药物选择胃癌: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胃镜和肿瘤标志物定期评估营养状态(如白蛋白、前白蛋白)2.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建议:戒烟限酒,控制腌制食品摄入少食多餐(每日5-6餐),避免过饱特殊注意:胃间质瘤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防肿瘤破裂)胃癌术后需补充铁剂、维生素B12预防贫血?七、医学进展带来的希望胃间质瘤:四代靶向药(瑞派替尼)使耐药患者生存期延长至2年以上液体活检技术可提前6个月预警复发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使部分晚期患者获得手术机会CAR-T细胞疗法在Her2阳性胃癌中初见成效?胃间质瘤与胃癌的本质差异决定了完全不同的诊疗路径。精准的病理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规范的术后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积极与主治医生沟通,在基因检测指导下选择最优治疗策略,将疾病管理转化为长期生存的希望。
胃小间质瘤:揭秘“潜伏”在胃里的小肿瘤在我们的胃里,有一种比较“低调”的肿瘤——胃小间质瘤(小GIST,直径小于2厘米)。它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的诊断和治疗。一、什么是胃小间质瘤?胃小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壁间质细胞的肿瘤,通常位于胃壁的固有肌层。它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一种,是胃肠道间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虽然大多数胃小间质瘤生长缓慢,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它们具有潜在的恶性风险,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增大、转移甚至复发。二、如何发现胃小间质瘤?胃小间质瘤早期往往“悄无声息”,很多患者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感觉胃部饱胀。?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其他表现:如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大便变黑。目前,诊断胃小间质瘤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超声内镜(EUS):这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内部结构。如果超声内镜发现肿瘤有高危因素(如血流丰富、边界不清等),可能提示肿瘤恶性风险较高。2.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3.病理检查:通过取样活检,明确肿瘤的性质。三、胃小间质瘤怎么治疗?治疗胃小间质瘤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有高危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密切随访:对于绝大多数没有高危因素的小肿瘤,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通常每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内镜。两年稳定的话,可以进一步延长随访间隔。多数肿瘤终生不变或生长非常缓慢。2.手术切除:这是最常用的较为积极的治疗方法。如果肿瘤有高危因素,或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肿瘤增大,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手术的目标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胃的功能。3.内镜下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位置合适的胃小间质瘤,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还能保留更多胃功能。但是,有的部位不便操作,可能有残留或穿孔出血的风险。需要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治疗。四、高危类型的小GIST术后需要怎么随访?即使手术成功,中高危险度的小间质瘤也有可能复发或转移,因此术后定期随访非常重要。随访内容包括:?定期复查超声内镜或CT,观察是否有复发。主要关注原来发病的部位,以及肝脏。?注意身体变化,如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及时就医。五、写在最后胃小间质瘤虽然听起来有些可怕,但只要早期发现、科学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如果你或家人有相关症状,或者体检中发现了胃部小肿瘤,不要过于紧张,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六、诊治信息辽宁省肿瘤医院设有GIST专病门诊,周一,周四上午,在1号楼25诊室,为GIST病人提供健康咨询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