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南区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肠息肉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结直肠息肉十问十答:为您解开肠道“小肉球”的疑惑“医生,我体检做胃肠镜发现了息肉,能不能当场切掉?”这是消化内镜门诊最常听到的问题之一。结直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突起的“小肉球”,就像皮肤上长的“小疙瘩”。它可能单个或多个出现,多数是良性的,但部分类型(如腺瘤性息肉)可能随时间发展成肠癌。接下来通过十个快问快答,解答您关于息肉的常见疑惑。?疑问1:什么是结直肠息肉?解答:结直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突起的“小肉球”,就像皮肤上长的“小疙瘩”。它可能单个或多个出现,多数是良性的,但部分类型(如腺瘤性息肉)可能随时间发展成肠癌。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肠镜检出率超过20%,因此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疑问2:我没有任何症状,是否还要做肠镜排查息肉?解答:随着年龄增加,息肉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大多数息肉早期不会引起不适,等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时,可能已经进展到较严重阶段。由肠息肉演变为肠癌的发展通常需要5-15年,而肠镜检查能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可能。因此,即使没有症状,45岁以上人群也应定期筛查,息肉发生的高危人群(如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建议40岁就开始。?疑问3:病理报告上息肉的分型有很多,哪种比较危险?解答:从病理活检的角度,大肠息肉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锯齿状腺瘤。非腺瘤性息肉极少发展为恶性肿瘤,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在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为30%-50%;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为3%-8.5%;管状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的癌变率居中,为5%-22%。?疑问4:息肉会自己消掉吗?发现息肉一定要切吗?解答:大部分小型息肉生长极为缓慢,可自行消退的很少(如炎性息肉),多数息肉建议切除,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可降低癌变风险。?疑问5:排查息肉的方式有哪些?解答:①普通肠镜:会有轻微腹胀不适,但大多数人可以耐受。②无痛肠镜:麻醉下进行,全程无感,适合怕痛或紧张的患者。③其他筛查:粪便潜血试验、粪便DNA检测(如常卫清)可作为初筛,但肠镜仍是确诊和治疗的“金标准”。?疑问6: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什么?解答:术后1-3天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正常。如果使用了止血夹封闭创面,不要进食粗纤维的水果或蔬菜(如菠菜、芹菜等),以免引起止血夹脱落。?疑问7:进行完息肉切除,我要多久复查肠镜?解答:对于腺瘤性息肉,首先要对其危险度进行分层,低危腺瘤定义为只有1-2个管状腺瘤且直径均<1cm。高危腺瘤定义为只需包涵以下任一条件:((1)息肉的数目≥3个;(2)直径>10mm;(3)病理提示有绒毛状结构成分或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低危腺瘤患者应在内镜下治疗后3年内行结肠镜复查;高危腺瘤具有高度恶变倾向,复查时间应缩短至1~2年,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大于10个,推荐患者进行遗传性息肉病筛查,并进行家族史调查、绘制家系图谱,有特殊的复查方案。非腺瘤性息肉中,比如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因其恶变程度更低,在3年内复查肠镜即可。?疑问8:肠息肉会遗传吗?家人需要检查吗?专家解答:部分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遗传倾向。如果直系亲属有肠癌或高危息肉,建议家人提前筛查(如40岁前做肠镜)。?疑问9:中医能治息肉吗?解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中药能消除已形成的息肉。西医的内镜切除是主流方法,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手段(如改善便秘、调节肠道功能),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疑问10:预防息肉,最该做什么?解答:?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少吃烧烤、腌制品。?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筛查:45岁起定期肠镜,高危人群更早开始。?友情提示:结直肠息肉是可防可治的,一次肠镜检查可能挽救一个生命。别让“害怕检查”耽误了健康!
得了肠癌,就只能开刀吗?我们都知道肠镜技术越来越成熟,肠镜下可以切除肠息肉等多种小肿瘤,可以避免开刀。那多大的小肿瘤才能在肠镜下处理呢?对于最大直径2cm以上的肿瘤病变,建议使用ES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进行内镜切除术吗?对于最大直径2cm以上的病变的内窥镜切除法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MucosalResection,EMR)、分段EMR、ESD等。只要您所在医院内镜医生的水平够高,就可以考虑选择内镜切除的方法。如果是疑似癌症的病变,原则上是要保证一次性切除;如果判断一次性EMR有困难,则强烈推荐由具备相应技术水平的内镜医生进行ESD(确保一次性切除)。腺瘤、cTis癌和cT1癌浅层浸润(<1000μm)适合内镜下治疗,而cT1癌深层浸润(>1000μm),不论病变大小都不适合内镜下治疗。肠癌细胞穿透结直肠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Submucosa,SM),但未累及固有肌层(Muscularispropria,MP),为T1期。当SM浸润深度超过1000μm时(深层浸润),应考虑追加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包括局部切除和根治手术)。为了对切除的标本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需要将病变组织整块切除,由于圈套器的尺寸限制,所以一般能用内镜切除的病变最大直径为2cm左右。如果腺瘤内已有部分发生了癌变(腺瘤内癌),通过分段EMR(但保证癌变部分整块切除)的根治性已得到确认;一些最大直径大于2cm的LST(laterallyspreadingtumor,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也推荐分段EMR切除。但是应该注意分段EMR需要找可靠的医生,该医生应该避免难以正确组织学判定的多段分割切除,以免标本在组织学上难以评价和判断。非颗粒型LST比颗粒型LST具有更高的恶变率,与病变的大小无关。另外,对于腺瘤和腺癌的判别,可利用靛蓝胭脂红喷雾和结晶紫染色的色素内镜观察,可放大图像的NBI(NarrowBandImaging,窄带成像术)/BLI(BlueLaserImaging,蓝激光成像术)等模式和pitpattern诊断方法。如果内镜医生熟练掌握了ESD技术,直径2cm以上的病变也可以一次性切除,但ESD的操作难度比EMR高,非熟练者实施时,造成肠穿孔的发病率也挺高(此时需急诊做外科手术补救)。所以选择熟练操作的医生就非常重要了。-END-广西南宁大肠癌找区医院孔凡彪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