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疾病: 抑郁症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抑郁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重性抑郁症的病因一.宏观方面⒈遗传: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一级亲属患重性抑郁障碍危险性是常人的2~4倍,常人的年患病率是7%,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一级亲属的重性抑郁障碍的年患病率则为14%~28%,早年发作(理解为儿童和青少年期发作)和反复发作的患病率应该往28%上靠,遗传易感性很大程度上是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遗传,即易怒、焦虑、恐怖、强迫性思维反刍。重性抑郁症的遗传力比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都低。?⒉神经发育不良:青春期抑郁发作可看做是神经发育不良,20~29岁抑郁发作达高峰,可看作是神经发育不良的晚期结果。?⒊神经退变:60岁以上的老人抑郁发作可看做是神经退变的后果。18~29岁的抑郁患病率是60岁以上老人的3倍,提示神经发育不良性抑郁是神经退变性抑郁的3倍。⒋心理应激:不良童年体验、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认知缺陷、缺乏适应性应对方法、个人重大失败、社交孤立、生活不满意、患躯体疾病、对老化不适应,都增加了抑郁的危险性。二.微观方面㈠谷氨酸浓度增加⒈致头痛:细胞外谷氨酸浓度过高,能激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钙内流过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中毒。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回收谷氨酸,在泡质中将谷氨酸转化为谷氨酰胺,然后又送至细胞外,被神经元所吸收。长期应激能减少了海马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导致细胞外谷氨酸积累,引起细胞兴奋性中毒【6039】。其中胞浆Ca2+浓度升高→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从磷脂膜上降解为类二十烷酸→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白细胞趋化性和粘附性增加→头痛。⒉抗头痛:丙戊酸钠阻断神经元上的钠通道,通过抑制去极化兴奋,从而抑制谷氨酸释放,避免兴奋性中毒,保护神经元;碳酸锂短期抑制谷氨酸回收,增加谷氨酸传导,故短期服锂有时更加烦躁;长期服锂则增加谷氨酸回收,降低谷氨酸传导,避免兴奋性中毒,保护神经元,减轻头痛。氯胺酮直接阻断NMDA受体,能快速抗抑郁,缓解头痛【6039】。㈡炎症增加心理应激→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长期过度激动→脑和外周的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结合到其靶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激活核因子κB通路→环氧化酶基因2的转录↑→前列腺素E2↑→子宫肌纤维收缩→痛经。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的白介素-1β增加与重性抑郁症的嗜睡相关联;核因子κB通路↑→神经树突缩回→海马和前额皮质的树突棘↓→疲劳、社交退缩和快感缺失【6039】。前列腺素E2↑导致抑郁症女性的原发性痛经率是非抑郁女性的2~3倍。㈢线粒体功能不足抑郁与脑能量不足(如线粒体功能不足)相关联,女性比男性的总代谢率低40%,故女性的脑能量不足可能性比男性为大,所以青少年后期女性抑郁的患病率是男性的1.5~3倍。频繁的负性情感体验将经常引起线粒体功能应激,线粒体功能失代偿就导致抑郁。⒈激动5-HT1A受体抗抑郁:鲁拉西酮和阿立哌唑激动5-HT1A受体,通过增加苏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促进了轴突中线粒体的转运。线粒体转运到突触前膜,通过提供三磷酸腺苷,来保证单胺递质释放,抗抑郁。⒉阻断D1受体恶化抑郁: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1受体,降低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阻断5-HT1A受体促进线粒体的转运效应,进而抑制单胺递质释放,恶化抑郁。⒊.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抗抑郁:在突触前膜内,单胺氧化酶-A型能降解从突触前膜回收的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降解的副产物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能产生反应性氧核素,反应性氧核素能损害线粒体,线粒体损害能导致神经元凋亡。而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能抑制单胺氧化酶-A型,抗抑郁。㈣三低⒈.脑源性促神经营养因子降低:脑源性促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生长、分化和可塑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导致皮质酮(醛固酮前体)长期升高,降低了海马齿状回的脑源性促神经营养因子,促抑郁发作。氟西汀能增加脑源性促神经营养因子,抗抑郁发作。⒉食欲素降低:基底节苍白球腹侧有食欲素受体1和2型,用外源性食欲素,就能减轻抑郁样行为,而用食欲素拮抗剂阿托西班(atosiban)则回到抑郁样行为。临床上,重性抑郁症自杀的病人食欲素降低。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苏沃雷生(Suvorexant)、莱博雷生(Lemborexant)抗失眠,理论上会恶化抑郁症。⒊大麻素降低:受到社交独立应激的小鼠服用非特异性大麻受体激动剂,能逆转抑郁样效应,而服用大麻拮抗剂则引起抑郁样行为。脂肪酸酰胺水解酶能降解大麻素;长期应激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过多→脂肪酸酰胺水解酶活性↑→大麻素降解↑→大麻素水平↓→抑郁发作。??三。漏电原理⒈??点对片激活:焦虑和抑郁都可有双额叶白质区小脱髓鞘病变,神经科医生认为不是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小脱髓鞘病变意味着神经纤维外的绝缘层破坏(类似于电线的绝缘层破坏),神经纤维与纤维之间发生漏电,这种漏电导致神经纤维信号不仅传到了下一个神经元,而且还横向扩散到平行的其他神经纤维,导致原来的点对点的激活,变成点对片的激活。⒉??丙戊酸钠的抗点燃效应:正常人是点对点的激活,有助于冷静思考,得出处理办法。焦虑抑郁病人是点对片的激活,一点小事就将之过度放大,过度焦虑;不知所措和泪奔(抑郁),像是玻璃人,一压就碎。许多焦虑病人如果不启动担心,则如常人;一旦担心2分钟以上,就停不下来,进入焦虑怪圈而不能自拔;许多抑郁病人经治疗后,平时情绪稳定,稍遇挫折就大哭,这可以用小脱髓鞘病变的漏电来解释。正因为类似癫痫的点燃模式,而丙戊酸钠抑制放电,能抑制由点到片的扩散,除抗癫痫外,也能抗焦虑,抗抑郁的精神奔溃。苯二氮卓类药物也抑制神经放电,抗焦虑,抗抑郁的精神奔溃。⒊由点到片导致脑能量失代偿:残留期抑郁病人在无任何精神压力时,其脑能量能维持基础脑功能,例如,抑郁病人休学在家时,情绪正常,看手机,刷快手,一旦有精神压力,神经传导由点到片,脑能量消耗高于正常,导致勉强维持基础脑功能的能量失代偿,抑郁发作。⒋焦虑如何促发抑郁:本来,焦虑病人在静止期,脑能量代谢能维持正常脑功能,但稍一遇事,焦虑病人的神经传导由点到片,脑能量消耗增加,导致脑能量耗竭而陷于抑郁,这种抑郁可随焦虑的缓解而缓解,称焦虑抑郁状态,比重性抑郁症轻。故有焦虑、有抑郁,抑郁达不到抑郁症的严重度,不能因抑郁的诊断级别比焦虑高,就立即诊断焦虑性抑郁症。而要看哪个原发,哪个继发,假如单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缓解了焦虑,抑郁随之缓解,则焦虑症是原发,抑郁是继发。一些报道氯硝西泮和阿普唑仑有抗抑郁效应,可能就是这个原理。⒌多发性硬化如何引起抑郁:多发性硬化的特征就是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如果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发生在前额皮质眶部或边缘系统,就会因为神经纤维漏电而短路,导致这些脑区因过度兴奋而能量耗竭,引起抑郁。⒍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位置:抑郁病人的脑能量代谢本来就倾向不足,焦虑增加脑能量消耗,促发这种不足,即使焦虑缓解,这种不足已固定下来,这就是焦虑诱发的重性抑郁症,称焦虑性抑郁症。这时再单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即使缓解焦虑,抑郁也不能缓解;如果是无焦虑的纯抑郁症,单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仑)抑制了本已抑制的神经元,就恶化了脑能量代谢的抑制,加重抑郁。故焦虑性抑郁症可以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抗抑郁药治疗;纯抑郁症则禁止单用苯二氮卓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