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丁凡博士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ofthegallbladder)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此病。但因其名称中带有“腺肌症”,不少患者会误以为与肿瘤相关,甚至产生焦虑。本文将从临床角度解答胆囊腺肌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建议。一、什么是胆囊腺肌症?胆囊腺肌症是胆囊壁的增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胆囊黏膜上皮向肌层增生,形成“罗-阿氏窦”(黏膜凹陷),可能伴胆囊壁增厚或结石形成。它属于胆囊良性病变,并非肿瘤,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囊长期慢性炎症、胆汁淤积或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有关。二、如何诊断胆囊腺肌症?1.超声检查(首选):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内部可见无回声的“小囊腔”(罗-阿氏窦)或“彗星尾征”。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或增强CT:用于进一步鉴别诊断,排除胆囊癌或其他占位性病变。3.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CEA):若指标明显升高,需警惕恶性可能。三、发现胆囊腺肌症,需要治疗吗?胆囊腺肌症是否需要干预,需结合症状、病变范围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综合判断:1.无症状且无高危因素:定期观察即可•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肝胆超声,观察病变是否进展。•无需治疗:若胆囊壁增厚均匀、无结石、无息肉,且肿瘤标志物正常,可暂不手术。2.局限型腺肌症经严格评估可行针孔无痕保胆手术,切除病变的腺肌症组织,保留胆囊功能。3.有以下情况,建议手术切除胆囊•出现症状:如反复右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尤其餐后加重。•合并高危因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局部显著增厚(>4mm)或结节形成。•疑似恶性可能:影像学提示病变快速进展,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4.特殊情况处理•合并胆总管结石:需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或ERCP取石。•高龄或基础疾病多:若无法耐受手术,可对症治疗,但需严格随访。四、胆囊腺肌症会癌变吗?目前研究认为,单纯性胆囊腺肌症的癌变率极低(<1%)。但若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或存在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因此,定期复查和评估至关重要。五、患者常见疑问解答1.问:胆囊切除后会影响消化吗?答: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切除后短期内可能有脂肪消化不适,但多数人在3-6个月后可通过胆管代偿适应,不影响正常生活。2.问:有药物可以消除腺肌症吗?答:尚无特效药物可逆转病变。若合并胆囊炎或胆汁淤积,可短期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缓解症状。3.问:饮食需要注意什么?答:建议低脂饮食,避免油炸、辛辣食物,规律进食,减少胆汁淤积。六、总结胆囊腺肌症多为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恐慌,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随访或治疗计划。无症状者定期复查,有症状或高危因素者及时手术,是避免病情进展的关键。若您体检发现此病,建议携带报告至门诊进一步评估,切勿自行解读或延误诊治。作者简介:丁凡,医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治医师,擅长胆囊良恶性疾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及个体化管理。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希望通过此文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胆囊腺肌症,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理性选择治疗方案!
丁凡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31日364
0
1
-
相比胆囊切除术,保胆取息肉或切胆囊腺肌症有哪些危害?
保胆取息肉或切胆囊腺肌症vs胆囊切除术——核心危害对比:1.息肉像韭菜,割完还长: 保胆取息肉只摘“果子”,但胆囊内胆汁成分异常或炎症没解决,1-3年内30%的人又长新息肉。腺肌症如果只切局部,周围组织可能继续增生,复发率高。切了胆囊,连“根”拔掉,彻底断后患。2.漏诊癌症要命: 胆囊息肉或腺肌症可能是癌变前兆(尤其是>1cm息肉或弥漫性腺肌症)。保胆手术只能取局部组织,万一隐藏的癌变没切干净,相当于“把地雷埋更深”,耽误治疗。胆囊切除后能完整病理检查,避免漏诊。3.术后胆囊变“废柴”: 保胆手术后胆囊缩小,胆囊可能因创伤或炎症丧失收缩功能,胆汁淤积,反而更容易诱发结石或慢性疼痛,约20%的人最后还得二次手术切胆囊。4.手术并发症更坑人: 保胆操作需精细剥离病灶,甚至需要切除部分相邻的肝脏,比直接切胆囊更容易损伤胆管或血管,术中出血、术后感染风险更高。胆囊切除术已标准化,医生闭着眼都能做(夸张说法),安全性碾压保胆。5.花钱买焦虑: 保胆手术费比切除贵2倍,术后每3-6个月就要做B超+肿瘤标志物复查,生怕癌变,心理压力巨大。切了胆囊,每年体检一次足矣,省心省钱。总结: 小息肉或腺肌症观察即可,不需要治疗,也无特效药。超过1公分首选胆囊切除,硬保胆囊就是“赌命”。腺肌症和风险息肉留不得,切胆囊虽少个器官,但不影响生活和寿命,保命又省事。医学界共识:该切就切,别和隐患较劲。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武汉协和医院科普号2025年02月04日221
0
1
-
胆囊腺肌症是啥?需要手术吗?
胆囊腺肌症是啥?需要手术吗?胆囊腺肌症,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它是一种胆囊的良性病变。它的全称是“胆囊腺肌瘤病”或“胆囊腺肌增生症”,简单来说,就是胆囊的粘膜和肌肉层异常增厚,同时胆囊壁上的“罗-阿氏窦”(一种小囊腔)数量增多、变大,甚至穿入肌肉层。虽然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也有一定的癌变风险,所以需要引起重视!胆囊腺肌症会癌变吗?根据专家共识,胆囊腺肌症确实存在癌变的可能,尤其是以下两种情况:合并胆囊结石;分型为节段型(即胆囊壁局部增厚)。这两种情况会显著增加癌变风险。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积极治疗,而不是放任不管。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目前,胆囊腺肌症的治疗主要有两种选择:1.手术治疗:推荐胆囊切除术:这是最彻底的治疗方式,可以完全消除癌变风险。术中病理检查:手术中会对切除的胆囊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不推荐局部切除:因为局部切除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还可能增加复发风险。2.密切观察:如果暂时不想手术,也可以选择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病变进展或出现症状,还是建议尽早手术。总结胆囊腺肌症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或节段型病变时。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适时进行胆囊切除术,以降低癌变风险。如果不选择手术,也需要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刘立国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19日380
0
0
-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比较的比较
在诊断胆囊腺肌症中,超声造影(CEUS)和常规超声都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下是两者的比较:诊断准确性:常规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约为67.9%至69.6%。常规超声的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囊壁内可见细小无回声区,个别伴强回声、后方“彗星尾”征。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则高达95.7%至96.4%。超声造影的典型表现为动脉相及静脉相均呈不均匀增强,内见散在细小无增强区。图像特征:常规超声能够显示胆囊壁的非特异性增厚,但对于早期病变或深部病变的显示能力有限,容易受到肥胖、胃肠道气体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超声造影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显示组织微循环灌注特征,能够实时显示病变内的血流信号,对于显示较小的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sinuses)更为有效,这是诊断胆囊腺肌症的关键特征。优势与不足:常规超声的优势在于其无创、便捷、成本较低,但检出率较低,漏诊或误诊现象较高。超声造影的优势在于其高诊断准确率和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但可能存在对某些病变的误诊,如将慢性胆囊炎误诊为胆囊腺肌症,或将胆囊癌误诊为胆囊腺肌症。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诊断胆囊腺肌症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常规超声,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和更准确的诊断信息,但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患者的具体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赵刚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26日127
0
1
-
MRI 诊断胆囊腺肌症 1 例
患者,男,56岁。主诉:右上腹疼痛20余天,伴乏力、怨油、食欲减退。外院超声检查提示胆囊占位,体查右上腹轻压痛,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MRI显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伴水肿,增厚囊壁间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亮点,约3~10mm,内壁尚光滑,最厚达13mm,增强呈渐进性强化,见图1~5。行胆囊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回示胆囊腺肌增生症弥漫型。胆囊腺肌症MRI表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囊壁可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厚度可大于10mm)、囊壁可见散在小点状含液小憩室,以T2显示最佳,有一定特异性,囊壁多平整、光滑,有时罗-阿氏窦内可含有胆汁、胆固醇沉积或小结石而表现为信号不均质;增强扫描增厚胆囊壁表现为渐进性明显均匀强化。MRI见到扩大的罗-阿氏窦有助于胆囊腺肌症的诊断。脂肪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亢进,有助于诊断。本文选自:宋义光,MRI诊断胆囊腺肌症1例原文链接地址:MRI诊断胆囊腺肌症1例-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12日292
0
0
-
磁共振提高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鉴别诊断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位置的肿瘤,多为恶性,胆囊腺肌症则是发生于胆囊位置的增生性疾病,多为良性。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在影像资料上带有相似性,尤其是早期患者,鉴别上存在难度,误诊率较高,对于疾病的治疗存在不利影响。研究指出MRI结合MRCP可较为有效的进行疾病鉴别。观察组MRI扫描过程与对照组相同,额外应用MRCP诊断,采用加强序列法,通过静脉通道给予Gd滴注,行横断扫描、矢状面扫描,以冠位成像。对胆囊癌和胆囊腺肌症的临床表现、疾病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类疾病均存会导致胆囊位置出现病理性改变,这是导致二者在诊断过程中出现误诊、混淆的主要原因。如单发的局限型胆囊腺肌症,患者胆囊壁增生情况突出,与周围组织出现了明显不同,进行影像诊断时,由于增生与肿瘤外观特异性缺乏差异(尤其是早期发病患者),误诊率较高。胆囊癌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无明显疼痛感,也有部分患者本身对胆囊癌缺乏清醒认识,重视程度不高,这也导致疾病无法得到早期诊断。少数患者合并有胃溃疡或者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对胆囊腺肌症、胆囊癌认识不清,也会增加疾病混淆、不能鉴别的可能。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组织的情况是接近、类似的,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的出现,会导致磁共振所成图像带有特异性,且不同疾病影像信息也存在差异,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然而由于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尤其是单发的局限型胆囊腺肌症)十分相似,且两类疾病的早期影像资料表现十分接近,MRI鉴别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准确率往往在70%~80%之间。在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的鉴别中,胆囊腺肌症患者的假性憩室病变信息,可作为辨别两类疾病的关键性特点,常规磁共振成像也能获取对应信号,但对比并不鲜明,无法完全有效进行病情判断。在MRCP的支持下,即便患者存在单发的局限型胆囊腺肌症,也可以有效提升该疾病与胆囊癌的鉴别准确性,实现特异性、敏感性提升。患者邱某,男,34岁。以上腹部疼痛、肿块为主诉疾病入院,经MRI造影发现病灶区域呈现团状阴影,可捕捉病灶图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胆囊癌。因患者体内无其他肿瘤原发灶、继发灶信息,而胆囊癌原发率仅为1%,因此改行MRCP进行二次扫描,敏锐捕捉患者胆囊形态出现不规则变化,且伴有上胆管扩张情况,不符合肿瘤病变特点,与胆囊腺肌症更为接近,加权成像后发现患者胆囊部位存在假性憩室病变信息,应属胆囊腺肌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胆囊腺肌症。综上所述,在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鉴别诊断中。应用MRI结合MRCP法可提升鉴别准确性,可作为胆囊癌与胆囊腺肌症鉴别诊断的首选方式。本文选自:付泉水等,MRCP与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原文链接地址:MRCP与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12日351
0
1
-
CT 检查诊断胆囊腺肌症的典型病例
1、患者,男性,58岁,CT扫描可见:胆囊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延迟强化,胆囊底见囊性低密度,呈串珠状,邻近肝脏见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延迟强化,胆囊内壁光滑,其内见多发点状高密度。最终诊断结果:胆囊腺肌症并邻近肝脏炎性浸润,胆囊多发结石。见图1.2、患者,女性,60岁,CT扫描可见:胆囊底壁增厚,边缘毛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楚,胆囊内壁光整。最终诊断结果为胆囊腺肌症。见图2.本文选自:宫凯等,CT检查诊断胆囊腺肌症的临床意义研究。原文链接地址:CT检查诊断胆囊腺肌症的临床意义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5日231
0
0
-
胆囊腺肌症关键看大小变化#胆囊腺肌症
孟泽武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3日45
0
0
-
CT 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准确性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胆囊粘膜腺体和肌层慢性增生,伴有粘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特征性罗-阿氏窦的胆囊良性疾病,较多患者常并发胆囊炎、胆囊结石,临床出现恶心、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但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与其他腹部疾病混淆,故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显得极为重要。超声因操作方便、价格廉价、结果准确等优势,已成为诊断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但传统二维超声对于局限型胆囊肌腺症与早期厚壁型胆囊癌等病变的诊断特异度偏低,且易受腹部脂肪和胃肠道气体的影响而难以得到准确的诊断。CT清晰地显示胆囊壁形态、病变位置和胆囊壁增厚特征等,对局限型胆囊腺肌症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在组织学上,胆囊腺肌症多表现为胆囊粘膜、肌层、胆囊壁过度增生、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可形成多数小囊状突起。目前诊断胆囊腺肌症的关键是罗-阿氏窦(RAS)的存在,胆囊肌层的RAS窦被认为是胆囊腺肌症的特征性表现。超声诊断时无法显示较小的RAS窦,而可能导致误诊的现象发生。CT增强扫描时扫描速度快,减少了胃肠道蠕动对胆囊显示的影响,对细微的解剖结构也能清晰地显示,故而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研究发现CT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于超声检查,提示CT扫描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其原因在于胆囊癌患者CT扫描门静脉期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与胆囊腺肌症的CT增强图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可通过是否出现临近侵犯、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等全身情况来鉴别两种疾病。胆囊腺肌症是以黏膜上皮陷入或穿过肥厚肌层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其中弥漫型和节段型的超声声像图具有特异性易于区分,但局限型与胆囊癌容易混淆,而两者的临床处置方法和预后存在巨大的差异。既往研究表明,胆囊壁增厚形态及其特征、肝胆界面清晰度、胆道梗阻水平、肝胆直接受侵犯等对区分胆囊壁良恶性增厚病变具有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两种疾病患者的CT征象,结果发现胆囊腺肌症组在胆囊增厚方式为弥漫型、胆囊壁光滑、RAS窦显示、肝胆交界清楚方面发生率显著高于胆囊癌组,表明胆囊腺肌症患者出现弥漫型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光滑等CT征象的概率显著高于胆囊癌,这主要与胆囊腺肌症为黏膜上皮和肌层的过度增生,而胆囊癌为浸润性生长有关,提示可通过仔细发现CT这些征象以区分疾病类型。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胆囊壁光滑、RAS窦显示对胆囊腺肌症的鉴别价值大于胆囊壁增厚方式或肝胆交界清楚,这主要是因为胆囊癌多表现为肿瘤局限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与局限性胆囊腺肌症易混淆,而胆囊腺肌症患者炎症进展累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时,可出现一过性强化或环形强化,从而影响了肝胆交界清晰度,故而会降低诊断价值。综上所述,CT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优于超声检查,该病患者的主要CT影像学特征为胆囊壁光滑和RAS窦显示等。故而,可通过观察患者胆囊的这些影像学特征并综合全身病情而做出正确的早期诊断。本文选自:杨帆等,CT检查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的效能分析原文链接地址:CT检查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的效能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28日258
0
1
-
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ofthegallbladder)是一种良性、非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和肌层的增生。胆囊腺肌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胆囊的退行性变,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类似胆囊结石、胆囊炎,如上腹部不适、隐痛等。胆囊腺肌症的特点:-病理变化:胆囊壁增厚、肌层增生,Rokitansky-Aschoff窦扩张,可能形成小囊状结构。-病因: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囊长期反复的机械性刺激、胆汁淤积、慢性炎症等有关。-影像学表现: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壁明显增厚,甚至可见腺肌性增生引起的小囊状结构。药物治疗与缓解胆囊腺肌症是一种结构性的病变,因此药物通常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改变病变本身。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而对于有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以下药物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1.解痉药物:如阿托品或山莨菪碱,用于缓解胆囊收缩引起的疼痛和不适。2.胆道调节药:如乌拉胆酸(UDCA),有助于改善胆汁流动,减少胆囊功能障碍引起的不适。3.消化酶制剂:对于伴随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给予消化酶制剂改善消化问题。控制和管理-定期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检查,以监测病变的进展。一般情况下,如果胆囊腺肌症没有恶化、症状轻微且可耐受,定期监测是主要的管理方法。-饮食调理:建议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减轻胆囊的负担。饮食清淡、规律有助于减少症状的发作。是否需要手术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症状: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且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建议进行手术治疗。2.并发症:如果胆囊腺肌症伴有胆结石、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或者胆囊壁增厚较为严重,有癌变的风险,手术可能是必要的。3.癌变风险:尽管胆囊腺肌症本身为良性病变,但某些患者可能有胆囊癌变的风险。如果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壁显著增厚,或出现异常结节,应考虑手术。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治疗胆囊腺肌症的手术方式。如果症状严重或存在癌变风险,手术可以根治症状,并降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良好。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袁鹏医生2024年09月13日1320
0
1
胆囊腺肌症相关科普号

张飞医生的科普号
张飞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普外科
838粉丝2.5万阅读

章爱斌医生的科普号
章爱斌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
8242粉丝21.1万阅读

高鹏骥医生的科普号
高鹏骥 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普通外科
3359粉丝35.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黄安华 主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 胆石病中心
胆结石 406票
胆囊息肉 67票
胆囊炎 29票
擅长: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萎缩性胆囊炎、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复杂胆道疾病;各种微创手术(针孔保胆、单孔切胆、二孔切胆、常规切胆、腹腔镜胆总管、ERCP),包括胆结石治疗和预防,保胆与切胆个性化选择,胆囊息肉治疗方案,疑难胆道疾病的诊治 -
推荐热度4.9陈涛 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胆胰外科
胆结石 367票
疝 137票
胆囊息肉 49票
擅长:腹膜后肿瘤、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腹股沟疝的诊疗,能熟练开展普外科各类肝胆胰大手术,包括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等。尤其擅长微创腹腔镜手术,包括腹腔镜胆胰手术,腹腔镜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及食管裂孔疝,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 -
推荐热度4.8麻勇 主任医师哈医大一院 肝脏微创外科
胆结石 303票
肝囊肿 73票
肝血管瘤 62票
擅长:肝脏、胆道、胰腺和脾脏良恶性肿瘤、胆结石、胆管结石、胆管癌、胆管囊肿、胆息肉、胆囊癌、肝囊肿、肝囊腺瘤、肝包虫、肝腺瘤、FNH、脾囊肿、脾脉管瘤等肝胆系统疾病的腹腔镜及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