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

(又称:高心病)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指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引起心脏改变,好发于中老年人,症状以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为主。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心脏超负荷工作。

危险因素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 年龄:男性 45 岁以上,女性 55 岁以上,高血压病发生的风险升高。
  • 遗传因素:高血压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父母均患高血压病,子女发病概率高达 46%。
  • 不规律服药:已查出高血压,但不规律服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者。
  • 抽烟:抽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增高。
  • 过量饮酒
  • 饮食:高钠低钾饮食可导致血压的升高。
  • 超重和肥胖:随着体重及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
  • 精神应激: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以及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 糖尿病
  • 血脂异常
  • 药物:长期口服避孕药物、麻黄碱、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等易患本病。
  • 缺乏体育锻炼
  • 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睡眠期间出现多次憋气或呼吸较浅症状者,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也较高。
  • 感染:感染引起的发热可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部分感染,如心肌炎更能直接损伤心肌,引起心力衰竭。

症状表现

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典型,可能只有轻度不适,如头痛、头晕、胸闷等。当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为主,左心功能不全晚期可累及右心,导致右心功能不全。

左心功能衰竭

呼吸困难

  • 早期表现为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运动耐力下降的表现,休息后可缓解。
  • 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夜间不能平卧睡觉或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需要坐位或者高枕卧位方可好转。

咳嗽咳痰

  • 夜间平卧睡觉时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坐位或者站立时咳嗽咳痰减轻。
  • 当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可出现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和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乏力、虚弱

  • 是由左心功能不全,长期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需要所致。
  • 老年人还可出现意识模糊、记忆减退、焦虑、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

尿量改变

  • 严重的左心功能衰竭时,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出现少尿的症状。

右心功能衰竭

消化道症状

  • 胃肠道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水肿症状

  • 长时间站立或者坐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指凹性水肿(手指按压皮肤后出现明显凹陷 ),平卧位时水肿可减轻。

颈静脉症状

  • 在卧位或者半卧位时,出现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明显(青筋明显)等。

如何预防

高血压性心脏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除了年龄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或延缓高血压性心脏病:

  • 戒烟、远离二手烟。
  • 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 控制健康体重。
  • 适量运动。
  •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 预防感染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疾病。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高血压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血、尿检查:有助于发现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或疾病。
  •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隐蔽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评估血压升高程度、昼夜节律以及治疗效果。
  • 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可显示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颈部血管超声可初步评估血管硬化情况。
  • 心电图检查:用于在超声明确心脏结构发生变化之前发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 胸部 X 线检查:观察心脏外形以及心胸比例,判断有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其他检查: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多合并高血压所致的其他器官的损害(比如心、脑、肾等),因此患者还需要接受眼底检查、头颅磁共振、肾及肾脏血管超声、肾上腺超声、睡眠呼吸监测等。

治疗方式

高血压性心脏病目前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压和抑制心室的重构,改善心功能,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目前基本认可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降压目标是把血压控制在 140 / 90 mmHg(毫米汞柱)以下。

60 岁以下者,可以控制在 120 / 80 毫米汞柱,如果本身有糖尿病或者肾病,应该控制血压在 135 / 85 毫米汞柱以下。

药物治疗

  • 降压药:包括 ACEI/ARB(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由于高血压疾病的个体化差异较大,且合并疾病不同,所以药物的选择应严格遵循医师的指导,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可随意自行改变药物及其用法用量。
  •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 降糖药:如有糖尿病,单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不理想时,就要积极用降糖药。
  • 降脂药:医生一般会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
  •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降低血栓风险。
  • 抗凝药物:合并心房颤动时可用此类药。

手术治疗

  • 机械装置辅助手术: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终末期,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必要时需要植入机械辅助装置(机械泵,可部分取代心室功能),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和频率。
  • 心脏移植: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办法。改善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注意事项

  • 戒烟限酒。
  • 健康、均衡饮食:采用“ 一高三低”(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西式甜点等。多吃蔬菜水果。
  • 适量运动: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应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出现心力衰竭时应在不诱发症状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有氧运动(比如走路、游泳等)。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
  •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人群应减重。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应每日监测体重,观察每日的出入水量(入量即进入患者体内的量,包括饮食、水、输液量等;出量包括尿量、大便、呕吐量等),帮助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 管理好危险因素:尽量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胆固醇(尤其是“ 坏胆固醇”)的水平。
  •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后

  • 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病因难以去除,且心脏的病理改变不完全可逆,因此无法治愈。
  • 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并逐渐进展,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 患者的生存期与血压水平、治疗是否及时且规范、日常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患者间差异很大。

相关科普号

张恩圆医生的科普号

张恩圆 主治医师

天津市胸科医院

心血管内科

94粉丝2万阅读

李寰医生的科普号

李寰 主任医师

深圳大学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2449粉丝16.5万阅读

王星医生的科普号

王星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陕西

心血管内科

1685粉丝762.2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