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大便先干后软是什么回事?
从原料采购,加工,产品进入市场,在这个世道,每个环节都有猫腻。医学发展有种趋势叫量化,量化了就方便比较或统计,哪一种效果好哪一种效果差。量化的好处是明显的,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很容易造“量化”的假,明明有效率只有70%,却可以写成95%,明明好多地方还没有脱贫,硬说我们已经奔小康了,世界大同就差最后一公里了,溜达溜达就到了。这个不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今天的话题有点low,实际上肛肠科的话题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她的爱。大便的量化有个比较常用的Bristol分型,把活生生地大便分成七型,有病人很仔细地看着分型图,“这七型我都有。”“你是开网店的吗?”实际上来就诊的病人中,有不少大便开始干结随后变软,也就是前头干硬,后边软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便的形成需要经过胃对食物的初步消化,小肠的消化吸收以及大肠的吸收,塑形等步骤而形成的。1.胃是机体暂时储存食物的部位,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胃在消化食物后,会把初步的消化的食物送到小肠。2.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将需要的蛋白质,脂肪和葡萄糖等物质吸收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把剩余的食物残渣排入大肠。3.大肠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等,同时大肠还有一定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粘液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粪便整个塑形过程主要在乙状结肠中进行,也就是说,在乙状结肠末端决定了粪便排出体外的形状。目前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三个方面。1.肠道菌群的紊乱。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的Jean-FrancoisBrugere博士研究发现:粪便转运时间延长,可导致结肠中间和远端部分的菌群数量和多样性明显降低。另一研究报道,肠道中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降低会导致排出大便先干后软的现象。2.肠易激综合症。指的是肠道神经紊乱,加上炎症刺激,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习惯受影响的病症,不少临床表现为排便干结,便后畅快。3.大便在直肠内停留过长。从理论上讲没有便意,直肠内是空虚的,没有大便,但是文明的社会使这种现象成为可能。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提供给人类排泄的空间太有限了,人类经常处于有便意,难以找到适合的排泄场所,憋着,憋着的实质是大便停留在直肠延长,如果常常憋着,大便对直肠刺激产生的便意减弱,直肠进一步吸收水分,前端的大便就干结。1.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适当补充含有乳杆菌和双岐杆菌的益生菌。2.有便意的时候或便意来临时,医学上叫对便意要畅快地表达,即马上找个地方解决,千万不要憋着。3.要定时排便,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饥饿时要及时吃点东西等都会有利于改善肠道蠕动和神经功能。总之,排便就像炒股票,该抛出就得抛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犹豫。吃喝拉撒及时的表达才是文明的标志。
林国强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20日650
0
2
-
肠道与情绪之间的联系
收录于合集#肠道#微生物#陆小兵#精神疾病#广州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人体的情绪和肠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体的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对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将详细介绍情绪与肠道之间的关系。肠道与情绪的联系肠道神经系统:肠道内有着独立的神经系统,即肠道神经系统,它由大脑和肠道之间的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传递着信息和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 2.肠道内微生物:肠道内存在着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3.肠道-大脑轴:肠道神经系统,它有5亿个神经组成,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直接相联,形成肠脑轴,即肠道-大脑轴。这条轴将肠道内的信息和信号传递至大脑,同时大脑也可以通过这条轴对肠道进行调控。情绪对肠道的影响压力与焦虑:情绪压力和焦虑状态会影响肠道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引发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 2.抑郁和情绪低落:抑郁和情绪低落会对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导致肠道内的微生物失衡。这种微生物失衡可能进一步影响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3.饮食习惯: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如压力过大时可能产生暴饮暴食或者食欲下降。这些饮食习惯的改变又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微生物群落。肠道对情绪的影响消化吸收:肠道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肠道的健康状态会影响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情绪状态。 2.生物合成: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合成一些调节情绪的物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这些物质的生成与肠道内微生物的平衡密切相关,不平衡可能会导致情绪的波动。 3.免疫功能:肠道内的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免疫功能。当肠道内的微生物失衡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怎么养护好自己的肠道?①规律饮食不要有一顿没一顿,也不能暴饮暴食,养成规律并健康饮食。②少喝酒过多摄入酒精,会造成破坏肠道菌群,对肠道环境损伤巨大。③适度运动运动有助于我们提升自体新陈代谢,而且一定量的运动,可以让肠道产生有益激素,例如内啡肽等可以保持愉悦快乐状态。④适当吃点益生菌定期服用一些有效的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⑤保持心情舒畅这点比较难,但是可以通过训练专注力,例如瑜伽、打坐、冥想等等来保持一个正能量状态。 人体的情绪和肠道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肠道内的微生物、肠道神经系统以及肠道-大脑轴共同参与了情绪的形成和调节。同时,情绪的波动也会对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和功能产生影响。因此,保持肠道的健康,调节情绪的波动,对于维持人体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陆小兵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02日683
0
6
-
谈谈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关联!
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被称为“肠脑轴”。这个概念指的是肠道和大脑通过神经、免疫和代谢途径之间的双向沟通。肠道与大脑通过迷走神经进行直接的沟通。这条神经传递肠道中的信息到大脑,同时也把大脑的指令传回肠道。这就是为什么情绪和压力可以影响肠道功能,如紧张时可能出现胃不适。肠道中的细菌群落(肠道菌群)对整体健康和大脑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调节着大脑的神经活动和情绪状态。研究发现,肠道炎症、菌群失调和肠道渗透性增加等问题可能与抑郁症、焦虑症和自闭症等脑部疾病有关,保持肠道健康,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减少压力,可能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健康。
钟华清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02日969
0
15
-
大便前头干硬后边软粘什么原因?
大便虽然是人体的一种排泄物,但也能反应身体的健康与否,异常的大便形态或许是身体的求救信号。正常情况下人的大便应该是棕黄色或金黄色,呈香蕉状或圆柱状的,排便次数多是每天1-2次,一般能轻松完成排便是不会便秘的。那大便时出现前头是硬的,后面粘软又是怎么回事?1.饮食影响有关,有些人喜欢暴饮暴食、吃宵夜,后续的消化能力会变差,粪便就可能会有先硬后软的现象出现。2.与喝水不够有关,平常喝水少会导致新陈代谢率降低,从而影响肠胃的蠕动,肠胃蠕动需要水分,就会从大便中吸收水分,导致大便先硬后软。3.疾病因素导致的现象。(1)肠胃功能失调:肠胃功能失调后,里面的菌群失调,有益菌会越来越少,影响大便,导致大便前硬后软,甚至会有排便困难现象。(2)便秘:被便秘盯上后,排便会变得困难,也会有大便前硬后软的现象出现,最好及时进行调理治疗。(3)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进入人体的食物需要先经过口腔、食管,再到达人体的胃部,然后经过消化液的分解、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进入肠道,经肠道菌群分解,再变成粪便排出。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后,食物中的部分营养物质无法被完全吸收,也会有粪便前硬后软的症状出现。(4)可能和肠癌有关,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及便血等症状,都可能是肠癌在作祟,要引起重视及时要医院就诊。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8月13日307
0
23
-
李主任好,我是Uc,请问培菲康可以长期吃吗?我所在的医院大夫推荐我吃半年,说是调理肠道菌群。
IBD科普健康号2023年08月08日99
0
0
-
胃神经官能症吃什么药能缓解呢?谢谢医生
IBD科普健康号2023年08月06日62
0
1
-
消化系统疾病如何养胃?
1.胃溃疡患者。患有胃溃疡的人群,建议要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例如豆制品、鸡蛋、鱼肉等高蛋白质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的各类蔬果。而且,饮食上要定时定量,尽量选择蒸、炒、炖等的烹饪方式。2.消化不良患者。食欲差、消化不良的患者,尽量要用餐规律,同时适当按摩足三里穴和中脘穴,以便更好的改善消化不良。3.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患者想要养胃,要尽量清淡饮食,同时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同时还要适当运动,建议每周运动三次。4.反酸、烧心症状人群。被反酸、烧心等症状困扰的人群,建议吃饭不要吃太饱,七分饱为宜。吃完饭也不要立马就躺下,睡觉时尽量选择左侧卧,左侧卧胃的位置较低,这样食管高于胃,防止胃酸反流。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5月01日299
0
24
-
胃肠道菌群的组成是什么?
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如果这个平衡打破了,就会导致机体生病。肠道菌群是由哪些细菌组成的呢?肠道内有很多很多细菌,有100万亿个细菌,有1000多种细菌。所以常用菌群来描述细菌的多少、多样。一般来说,常用菌群的密集度(bacterialdensity)和菌群的多样性(bacterialdiversity)来分析肠道菌群。菌群密集度是指微生境中细菌的分泌、排列的密集程度,结合标本来源的微生境的容积大小,反映出某微生态区域中菌群总生物量的大小。密集度是指细菌量的多少。用CFU/g来表示,也就是是每克标本中的菌落数。菌群多样性是指某一菌群组成中,细菌种类的多少,主要反映菌群所处微生境选择压力的大小。胃肠道不同的部位,微环境不同,微环境也就是微生境,定植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是不一样的,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菌群的密集度和菌群的多样性是不一样的。下面两张图中,表示了人类胃肠道菌群的空间分布。一、胃内菌群正常情况下,胃内有胃酸,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空腹时胃内的酸度比较高,胃液pH值为1-2,这样酸度的环境里,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会被胃酸杀死。但是也有少数细菌是耐酸的,不会被胃酸杀死,比如幽门螺杆菌、真菌等。它们可以定植在胃黏膜内。二、小肠菌群小肠从近端到远端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近端小肠,如十二指肠、空肠,由于有胆汁、胰液鞥的作用,流动性较大,机械清除作用强,细菌不利于定植和存留。胃与小肠菌群数量比较低,约10的三次方~四次方,菌群种类比较少,多为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如白色念珠菌、乳杆菌和链球菌等。回肠中细菌数量可以达到10的七次方,种类也比十二指肠和空肠多,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如类杆菌、梭菌、肠杆菌和入杆菌为主。三、结肠和直肠的菌群结肠和直肠是大肠。结肠是肠道菌群主要定植的部位,肠道食物残渣粪便停留时间较长,营养供给充足,肠道蠕动和消化液体流动比较慢,氧化还原电位较低,都有利于菌群的定植、生长繁殖。菌群的密度高、种类多,细菌数量为10的11次方以上,细菌的多样性复杂,以厌氧菌占据绝对优势,数量是兼性厌氧菌的100-1000倍。主要的细菌是类杆菌、优杆菌、双歧杆菌及消化性球菌等。四、粪便中的菌群粪便主要反映结肠菌群的情况。正常粪便中,细菌占比40%以上,且90%以上都是活菌。活菌的95%以上为专性厌氧菌,如真杆菌、双歧杆菌、人身攻击、球菌等。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肠粘膜中。与肠粘膜的密切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深层。菌群主要定植于肠粘膜的深层,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和厌氧乳酸杆菌。第二个层次:中层。菌群主要定植于肠粘膜的中层,主要细菌是类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优杆菌等。第三个层次:浅层。菌群主要定植于肠粘膜浅层,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深层和中层的菌群紧贴粘膜,稳定,也称为固定菌群(indigenousflora),或称为膜菌群。大部分属于原籍菌群(autochthony),或常住菌群(residentflora)。浅层菌群又称为腔菌群,大部分属于外籍菌群(allochthony)或过路菌群(transientflora)。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它们是由消化道内的细菌组成的,不同的部位,菌群的数量、种类是不一样的。肠粘膜不同的层次,细菌定植也是不一样的。了解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的分类、功能、失调、相关疾病、保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玉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12日598
0
0
-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我们知道人体肠道内有大量的细菌,种类多,数量大。肠道菌群的细胞数量高达10的14次方,是正常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细菌的种类有1000多种以上。正常情况下,这些肠道微生物参与了人体营养的消化、吸收、免疫等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健康。这个系统我们称之为肠道微生态系统。这个肠道微生态系统,也被称为肠道菌群。在肠道菌群中,有致病菌,也有益生菌。顾名思义,致病菌,就是能够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益生菌就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两大类细菌保持平衡状态。如果这个平衡打破了,我们就说是菌群失调了。菌群失调后,会诱发或加重各种疾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肠道的菌群中,以细菌为主。根据需要氧气的程度,分为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在肠道中,厌氧菌为主。肠道的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的分类肠道菌群与人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处于动态平衡。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Ⅰ度:细菌定量上发生改变,无明显或仅有轻微临床症状,病变为暂时性和可逆性,去除引起菌群失调的病因后可自行恢复;Ⅱ度: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症状明显,为不可逆性,去除病因后仍维持菌群失调的状态;Ⅲ度:肠道正常菌群被过度繁殖的过路菌所替代,引起感染症状,又称菌群交替症。二、定位转移。定位转移,也称细菌易位,是指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越过肠道粘膜屏障向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等肠外组织迁移的过程。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高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都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的易位。细菌易位,可以分为横向易位和纵向易位。横向移位是指肠道的正常菌群由原来的位置向周围转移,如小肠的菌群向小肠转移。纵向易位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由原来的位置向肠粘膜深层转移或转移至全身。如细菌可以通过肠粘膜向深层转移,通过肠粘膜屏障进入血液。三、自身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肠道的正常菌群可以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机体感染。自身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或危重病患者,通常是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有哪些?1.药物使用不当。如长期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等,会导致肠道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增加,从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加重。2.饮食不健康。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高脂饮食等,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变肠道菌群,导致菌群失调。低渣饮食纤维素过少,也会影响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粗纤维饮食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3.年龄因素。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与年龄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肠道的益生菌数量减少、种类减少,如双歧杆菌、乳酸感觉等数量减少,而肠杆菌、肠球菌等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粘膜功能也减弱,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功能退行性改变,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易患性增加。所以,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需要倍加关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在老年人健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4.肠道动力异常。正常情况下,肠道运动是协调的,对于调整肠道菌群的平衡是有帮助的。小肠消化期和消化间期的正常运动,有助于清除有害菌。如果小肠动力障碍,运动减弱,或运动失调时,小肠转运速度及食物推进速度减缓,致使细菌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细菌会大量繁殖,促进了肠道菌群失调的形成,诱发相应的疾病。5.人体免疫功能障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粘膜内固有层有免疫细胞,如浆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对抗肠道细菌,抑制细菌的繁重,抵抗入侵的病原体,对于维持肠道正常免疫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抑制细菌易位。如果肠道免疫功能出现能障碍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缺乏,肠道细菌会因失去监控而过度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如重症感染、外科手术、化疗、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外伤等情况下,会削弱肠道免疫功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会有哪些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大便异常,如腹泻,水样便、粘滞便、脓血便等,有的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肠鸣,严重者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乏力、口干、水电酸碱失衡、低蛋白血症等,甚至休克等。常见的细菌性肠炎有白假丝酵母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难辨梭状芽抱杆菌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变形杆菌肠道感染及肺炎克雷伯菌肠道感染等。肠道菌群是非常复杂的,菌群失调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常玉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08日751
0
1
-
我一直存在肠胃咕噜咕噜响不停,晚上安静情况下听得更清晰,平时做肠胃镜没有发现问题,什么问题?
余月华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19日127
0
0
相关科普号

王蔚虹医生的科普号
王蔚虹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2745粉丝2万阅读

李镇伟医生的科普号
李镇伟 副主任医师
普宁华侨医院
肛肠科
764粉丝13.1万阅读

刘继喜医生的科普号
刘继喜 主任医师
北京宜和医院
内科
553粉丝70.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宋志强 主任医师北医三院 消化科
胃炎 197票
胃病 99票
功能性胃肠病 65票
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及疑难杂症: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功能性胃肠病、胃肠早癌/息肉/黏膜下隆起的内镜下切除(EMR、ESD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泻/腹痛、小肠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良性和恶性肿瘤、胶囊内镜、小肠镜等。 -
推荐热度4.0沈骏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消化科
胃炎 46票
溃疡性结肠炎 26票
克罗恩病 20票
擅长:擅长胃肠疑难病,尤其是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多年研究胃萎缩、肠化 -
推荐热度3.9张亚历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胃炎 121票
胃病 24票
功能性胃肠病 14票
擅长:1、胃炎症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 2、功能性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便秘。 3、肠道炎症性病变: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溃疡。 4、消化道息肉:胃息肉,肠息肉。 5、消化道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肠早期癌。 尤其擅长: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病理诊断、内镜和临床诊疗工作,擅长胃肠疾病的病理、内镜和临床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