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容易被误诊的黑色素瘤:肿瘤科医生教你识别肢端与黏膜型病变
前言“为什么我脚底的痣会被误诊为普通色素痣?”“黏膜上的黑斑真的只是普通色素沉着吗?”“黑色素瘤早期能通过肉眼识别吗?”这些疑问常出现在门诊中。作为肿瘤科医生,我发现许多患者因对特殊部位的黑色素瘤认知不足,导致延误治疗。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与科学方法,帮您掌握肢端与黏膜型病变的识别技巧。一、为何肢端与黏膜型黑色素瘤易被忽视?52岁的李女士因足底黑痣反复破溃就医,最初被诊断为真菌感染。直到病理检查后,才确诊为肢端黑色素瘤。这类案例在中国尤为常见——约60%的黑色素瘤发生于肢端(足底、手掌、甲下)及黏膜(鼻腔、消化道等),与欧美国家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的特点截然不同。两大“隐蔽“特性:1.位置特殊:足底、指甲下等部位易被误认为摩擦导致的老茧或瘀血;黏膜黑斑常被当作普通色素沉着。2.症状隐匿:早期仅表现为颜色加深或轻微隆起,无明显疼痛,易与痣细胞痣混淆。二、识别肢端与黏膜型病变的三大关键1.肢端型:警惕“摩擦区的异常信号“-观察要点:-ABCDE法则升级:除形状不对称(A)、边界不规则(B)、颜色不均(C)、直径>6mm(D)、隆起(E)外,需特别关注甲下黑线(宽度>3mm且颜色不均匀)或足底结节(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动态变化:30岁后新出现的痣,或原有痣在短期内增大、出血、瘙痒。-典型误区:误认为“痣长在脚底是福气“,忽视持续摩擦可能加速恶变。2.黏膜型:留意“看不见的危险“-高发部位:鼻腔、口腔、食管、直肠等黏膜表面。-识别信号:-黏膜黑斑短期内增大、破溃;-不明原因的鼻塞、便血或吞咽困难(需结合内镜检查)。-典型误区:将口腔黑斑归咎于吸烟或炎症,未及时活检。3.科学鉴别:皮肤镜+活检是金标准-皮肤镜检查:准确率>95%,可观察色素分布、血管形态等细微结构。-病理活检:任何疑似病变均需完整切除后送病理,避免激光或冷冻治疗导致误诊。三、如何降低误诊风险?1.定期自查:每月检查全身皮肤,重点关注肢端与黏膜。2.高危人群筛查:有黑色素瘤家族史、长期日晒不足(肤色较深者)、痣数量>50个者建议每年专科体检。3.避免过度治疗:非摩擦部位的良性痣无需切除,反复激光刺激可能增加恶变风险。结语黑色素瘤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若发现特殊部位的痣出现异常变化,或黏膜出现不明黑斑,建议尽早就医。记住:科学认知是防癌的第一道防线。
朱陵君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8月06日56
0
0
-
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
肿瘤医生白楚杰2025年07月30日32
0
0
-
黑色素瘤和痣的区别
01什么是黑色素瘤?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癌症。虽然它不像肺癌、胃癌那么常见,但它生长快、转移快!它可能长在除了头发之外的任何地方。黑色素瘤分为5种类型:皮肤型、肢端型、粘膜型和眼型,还有一部分找不到原发灶,定义为原发灶不明型。02.哪些人容易得黑色素瘤?1.肤色白皙、有多发痣(>50个);2.先天性巨痣或者后天出现的皮肤不规则痣;3.严重日光晒伤史;4.黑色素瘤家族史;5.皮肤、手或足的创伤、烧伤迁延不愈并伴局部破溃;6.各年龄段均可发病,50-55岁更高发。03.黑色素瘤常发生于哪些部位?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占50%左右,包括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原发于粘膜,如直肠、肛门、外阴、口腔、鼻腔、牙龈的黑色素瘤占20-30%;原发于头颈部、四肢及躯干皮肤的黑色素瘤占20%左右;还有极少部分发生于眼球周围的黑色素瘤,不到5%。04.鉴别“恶黑”有方法:身上的痣,要不要“留”?我们可根据早期黑色素瘤检测的“ABCDE”法则自我判别05发现“可疑痣”怎么办?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部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还需要进行辅助治疗。确诊时不能手术的患者会根据基因突变等状况给予靶向、免疫、抗血管、化疗等方法的综合治疗。因此建议黑色素瘤患者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基因突变情况对肿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科普号2025年07月20日161
0
1
-
黑色素瘤研究进展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原创 CACA前沿 中国抗癌协会
黑色素瘤研究进展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原创 CACA前沿 中国抗癌协会 2025年04月17日23:20 天津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1.概述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肿瘤,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中国,黑色素瘤的整体发病率相对较低,所以大多数医生接触的病例数量有限,导致诊疗经验不足。更为棘手的是,黑色素瘤的诊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皮肤科、肿瘤内科、骨科、整形科、普通外科、烧伤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妇科、肛肠科、泌尿科等,其规范化诊疗是长期困扰中国黑色素瘤诊治的难题。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黑色素瘤学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专委会委员来自全国各省市,涵盖各个相关学科领域。专委会特组建了由两个中心及31个分中心的中国黑色素瘤临床研究中心,并成立了科普宣传、继续教育、学术会议等多个专业团队,此外,专委会还积极协助各省抗癌协会组建省级黑色素瘤专委会,为中国黑色素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以及科普宣传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专委会成立两年多来,针对中国黑色素瘤的特性,包括:肢端和黏膜亚型占比超过8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低于欧美人群、驱动基因与欧美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手术规范性欠佳、干扰素α1b在肢端及黏膜黑色素瘤中展现出的卓越疗效等问题,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展望未来,尽管中国黑色素瘤的诊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黑色素瘤专委会卓有成效的努力,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专委会提出的10年内将黑色素瘤致死率降低90%的目标定能实现。2.我国黑色素瘤研究进展2.1黑色素瘤概述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1]。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黑色素瘤可分为四种主要亚型: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结节性黑色素瘤和恶性雀斑样痣黑色素瘤[2]。根据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黑色素瘤可以分为皮肤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和眼部葡萄膜黑色素瘤[3]。中西方黑色素瘤分型存在显著差异,欧美人群中以皮肤黑色素瘤为主,约90%的黑色素瘤诊断为皮肤黑色素瘤,而在中国,肢端黑色素瘤是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4]。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色素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根据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全球约有331,647例新发病例和58,645例死亡病例,提示黑色素瘤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挑战[5]。原位黑色素瘤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实现完全治愈,且预后良好。然而,黑色素瘤的侵袭和转移直接影响疾病分期,并且显著影响患者生存预后[6]。因此,黑色素瘤的有效管理需要深入理解其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生物学基础。由于中西方黑色素瘤差异,中国黑色素瘤BRAF突变少见,现有的BRAF/MEK抑制剂在中国黑色素瘤人群中疗效不佳。免疫治疗的出现给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然存在治疗响应率低的问题。因此,深入剖析中国黑色素瘤发病机制对制定中国人群黑色素瘤的有效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最新研究也进一步强调了深入研究黑色素瘤进展的分子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开发更有效治疗策略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系统回顾综述了2024年度中国黑色素瘤研究进展。2.2黑色素瘤基础研究进展2.2.1黑色素瘤恶性行为调控研究发现,缺氧诱导的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可以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促进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进展和转移[7]。NRAS是黑色素瘤中的重要驱动突变基因,针对NRAS突变型黑色素瘤的有效治疗策略仍然有限。有研究表明,caseinkinase1δ(CK1δ)是NRAS突变的关键调节因子,抑制CK1δ可显著破坏NRAS突变体的稳定性并抑制其致癌功能[8]。此外,Prohibitin2通过调控原癌基因CANT2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肿瘤抑制基因CCBE1的转录,加速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为理解黑色素瘤增殖和转移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9]。另外,既往研究表明黑色素瘤的耐药性可能与其对凋亡的耐受性有关[10]。因此,诱导其它类型的细胞死亡可能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潜在策略。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11,12]。Propafenone能够通过促进线粒体相关的铁死亡,显著增强黑色素瘤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13]。此外,抑制USP22能够激活铁死亡,增强黑色素瘤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同时抑制肿瘤的转移。2.2.2多组学视角探究黑色素瘤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等)、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ECM)等多种成分[14]。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等多模态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肿瘤领域对复杂肿瘤微环境的深入认识[15]。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能够解析细胞类型及其功能状态的多样性,揭示细胞分化或重编程的动态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空间转录组学技术通过对同一组织样本的相邻或连续切片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基因表达的空间分布信息,揭示了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16]。单细胞技术和空间转录组学的结合,为剖析肿瘤微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深度,帮助深入理解黑色素瘤的异质性、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空间组织结构。北京大学医院李航、张宁、薛瑞栋教授团队的研究利用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Bulk转录组以及蛋白组学系统,解析了肢端黑色素瘤从原位到侵袭性黑色素瘤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发现,侵袭性肢端黑色素瘤亚群的特征包括亚克隆多样化、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加,以及APOE+/CD163+巨噬细胞的空间富集,为理解肢端黑色素瘤的异质性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1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顾建英教授团队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肢端黑色素瘤早期传播的动态演变过程,揭示了肢端黑色素肿瘤间和肿瘤内的异质性,以及高度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和复杂的细胞间通讯网络,特别是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结果显示MYC+黑色素瘤(MYC+MEL)和FGFBP2+NKT亚群与LN转移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LN转移需要黑色素瘤细胞经历由MITF(MYC+MEL细胞中的关键转录因子)诱导的向脂肪酸氧化(FAO)的代谢转变过程[18]。此外,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解析特殊类型黑色素瘤的肿瘤微环境方面展现了强大的潜力。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了结膜恶性黑色素瘤远端转移肿瘤微环境的独特特征: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高度富集,以及总CD8+T细胞比例的显著下降[19]。2.2.3黑色素瘤肿瘤微环境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20]。分子生物学研究为黑色素瘤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制定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GF)与黑色素瘤和T细胞表面表达的TrkA结合,可以导致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排斥,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抑制NGF的作用可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并诱导持久的记忆T细胞保护[21]。MerTK+巨噬细胞通过激活AhR-ALKAL1信号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的进展及免疫治疗耐药性[22]。Vps34通过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维持调节性T细胞(Treg)的存活和功能,进而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23]。抑制PRMT1可通过激活干扰素通路增强抗肿瘤免疫,并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的效果[24]。Mi-2β是调节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关键黑色素瘤内在效应因子,它通过激活EZH2甲基化抑制IFNγ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促进黑色素瘤的免疫逃逸。靶向Mi-2β可能有助于增强免疫治疗效果[25]。RORA通过抑制PD-L1的表达,增强黑色素瘤的免疫监视。激动RORA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26]。2.2.4黑色素瘤治疗新手段探究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涌现出多种创新策略,包括肿瘤疫苗[27]、过继T细胞疗法[28]和溶瘤腺病毒疗法[29]等。最新研究表明,肿瘤特异性环状RNA(circRNA)circFAM53B通过非经典途径翻译的抗原肽能够有效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黑色素瘤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中,使用由肿瘤特异性环状RNA或其编码肽组成的肿瘤疫苗,可显著增强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浸润,从而有效控制肿瘤生长[30]。溶瘤腺病毒疗法由于全身注射后难以充分递送至肿瘤部位,疗效受到限制。然而,溶瘤病毒-T细胞嵌合体的开发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其利用T细胞作为载体实现溶瘤病毒的精准递送,这种嵌合体不仅增强了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还通过溶瘤病毒释放肿瘤抗原,进一步激活全身免疫反应[31]。此外,溶瘤病毒与mRNA疫苗的联合治疗也显示出协同抗黑色素瘤的效果[32]。过继性T细胞疗法,特别是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革命性成功[33]。然而,实体瘤的异常血管化、致密基质以及免疫抑制性微环境限制了T细胞的浸润和功能[34]。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利用细菌的先天免疫刺激特性重塑肿瘤微环境。例如,肿瘤内注射大肠杆菌MG1655可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并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重编程为M1表型,产生丰富的CCL5,从而促进过继T细胞在黑色素瘤中的浸润[35]。此外,通过工程化改造使CAR-T细胞分泌IL-10,能够对抗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功能障碍,实现黑色素瘤的清除并诱导持久的免疫保护[36]。2.2.5纳米递送手段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同时,随着近年来纳米技术和局部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这些技术通过精准递送药物、调控免疫反应,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并降低了副作用。例如:非侵入性透皮递送系统的开发,能够高效递送生物大分子(如免疫治疗药物和病毒疫苗),为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方法[37]。靶向淋巴结的高密度脂蛋白模拟纳米疫苗,能够递送多种肿瘤抗原,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38]。磷酸钙纳米颗粒共递送抗PD-L1抗体和CD73抑制剂,可以显著增强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毒性[39]。2.3黑色素瘤研究新平台搭建肿瘤微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肿瘤进展和治疗反应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2D细胞培养模型无法完全模拟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而3D肿瘤类器官虽然更接近体内环境,但在模拟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声学虚拟3D支架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通过声学虚拟3D支架,肿瘤类器官和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能够在三维空间中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更真实地模拟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讯[40]。此外,肿瘤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机制复杂且难以在传统实验模型中完全模拟。尽管肿瘤类器官在研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将Transwell系统与类器官芯片相结合的新型平台。该平台能够同时模拟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过程,为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提供了更接近体内环境的实验模型。同时,这一平台还可用于筛选抑制肿瘤转移的药物,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41]。2.4黑色素瘤临床研究进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黑色素瘤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部分特殊类型的肢端黑色素瘤(如无色素性肢端黑色素瘤,痣相关肢端黑色素瘤)仍缺乏系统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与色素性肢端黑色素瘤相比,无色素性肢端黑色素瘤的诊断延迟时间更长,溃疡发生率更高,从而导致预后较差,这进一步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42]。此外,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482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发现与新生肢端黑色素瘤相比,痣相关肢端黑色素瘤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显著较低,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可能更为惰性[43]。在治疗领域,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黑色素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填补了国内免疫治疗的空白,还为患者提供了经济可及的治疗选择。POLARIS-01II期临床试验的5年随访结果证实,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具有长期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44]。另一项研究探索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型抗CTLA-4抗体HBM4003在晚期黑色素瘤和其他实体瘤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但其抗肿瘤效果仍需更多数据支持。此外,一项Ib期试验评估了新辅助溶瘤病毒(orienx010)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在可切除肢端黑色素瘤中的疗效,初步结果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且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疗效[45]。与此同时,国内的临床研究也在积极推动黑色素瘤新药的研发。一项Ib期研究评估了VEGFR抑制剂安罗替尼(anlotinib)联合PD-L1抑制剂TQB2450在晚期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证据[46]。另一项研究报道了重组L-IFN腺病毒YSCH-01在晚期实体瘤(包括黑色素瘤)中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表明其在难治性肿瘤中的治疗潜力[47]。此外,一项II期研究评估了MEK抑制剂tunlametinib在NRAS突变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这一难治性亚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48]。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有望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2.5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计划2.5.1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202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团队申报获批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皮肤恶性肿瘤精准化防治体系研究》,该项目主要针对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皮肤肿瘤开展研究,拟建设全国多中心皮肤恶性肿瘤大数据的随访系统和生物样本库,探寻我国皮肤恶性肿瘤的疾病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构建皮肤恶性肿瘤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图谱绘制与分子分型体系并对关键靶点进行验证;开展皮肤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新技术研发和新策略探究,最终制定中国人群的皮肤恶性肿瘤相关共识/指南。临床研究项目维A酸胶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单臂、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恩沃利单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及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单臂II期研究;评价TQB2916联合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在实体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单臂I/II期临床试验;基于肿瘤基因分型使用含索凡替尼药物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III~IV期黑色素瘤的II期伞式临床研究;PD-1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评价重组人GM-CSF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OH2)注射液对比研究者选择的挽救性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BSC)在标准治疗失败的黑色素瘤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评价HSK42360片在BRAFV600突变的晚期实体瘤中疗效的I期临床研究;MEK抑制剂妥拉美替尼治疗NRAS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III期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注射用BL-B01D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泌尿系统肿瘤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的IIa/IIb期临床研究;黏膜恶黑术后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单臂、前瞻性、II期研究等。 2.5.2国内研究计划未来中国黑色素瘤研究计划将依据目前临床诊疗的难点及痛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基于多组学深入解析黑色素瘤肿瘤微环境,建立中国肢端黑色素瘤分子分型体系;2.挖掘中国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无应答的机制,提高免疫检查点治疗应答效率;3.探寻黑色素瘤危险因素,指导黑色素瘤早期干预治疗及科普宣教;4.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差异因素及与疗效反应的关系5.基于中国人黑素瘤遗传背景的新功能药物靶标的发现及药物研发;6.临床试验探究黑色素瘤治疗新策略。2.6国内重要研究平台与研究团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建立于1953年,形成了皮肤肿瘤、面部损容性皮肤病、银屑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衰老与毛发再生等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实力雄厚,积淀深厚,构建了临床、教学、科研、转化一体化的皮肤健康生态圈,众志成城,致力于为中国人皮肤健康和疾病防治贡献湘雅创新驱动力。在黑色素瘤研究领域,湘雅医院皮肤科团队围绕于代谢免疫调控、细胞死亡、医工结合等方向开展系统研究。2024年新增国家级人才3人,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洪教授、国家卫健委国家优秀青年医师粟娟教授、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赵爽教授。全人才梯队覆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卫健委国家优秀青年医师1人。2024年在THELANCET、TheInnovation、JAMAInternalMedicine、SciAdv、NatCommun等杂志共发表论文和评述128篇,其中SCI论文125篇,Q1区102篇,包括IF值>30分论文5篇,IF值>10分论文31篇;陈翔教授牵头制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49年,已经发展成一支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和卓越科研能力的团队。该团队专注于黑色素瘤的研究,持续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并不断创新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团队已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的资助,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团队核心高天文教授在治疗方法上大胆创新,提出了以侯云德院士自主研发的“干扰素α1b”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成功发展出独特的“西京方案”,这一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并培养出朱冠男、石琼等中青年临床专家。2024年,该团队牵头制定了《人干扰素α1b治疗黑色素瘤专家共识(2024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黑色素瘤的规范化诊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在陈勇教授的带领下,培养出徐宇、张晓伟、孙伟、胡涂等中青年专家团队,形成了以外科治疗为主,并联合肿瘤科、放射科、免疫治疗等多个学科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方案,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今,已有近2000名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了该中心的治疗,5年生存率高达65.9%,与欧美顶尖诊治水平相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所推广的“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复旦规范,已成为国内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国内外患者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治疗选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恶性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体系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该科室专注于以恶性黑色素瘤为代表的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治,致力于医疗、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注重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作为亚洲规模最大且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恶性黑色素瘤诊疗中心,该科室还担任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编写的牵头单位,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软组织肉瘤的内科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主导并参与了70余项黑色素瘤相关的临床研究,涵盖所有黑色素瘤药物的CFDA注册研究。通过不懈努力,科室成功推动了5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肿瘤新药获批,包括维莫非尼、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帕博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等,使更多患者受益。在科研方面,科室聚焦于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策略、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以及靶向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科室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SCI论文,其中包括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Blood、AnnalsofOnc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ClinicalCancerResearch等权威期刊。其中,研究成果被纳入美国NCCN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并多次在ASCO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为全球黑色素瘤诊疗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黑色素瘤与肉瘤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黑色素瘤与肉瘤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黑色素瘤与肉瘤科于2009年设立了黑色素瘤内科治疗病区,并启用了符合GMP标准的生物治疗实验室。这使其成为国内第二家、华南地区首家专门接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医疗单位。2010年,该中心被授予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的“华南生物治疗基地”称号。中心致力于肿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研究,特别是在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及如何通过增强免疫系统抗肿瘤作用方面开展创新性探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团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团队,自1979年建科以来该团队一直坚持“扫黑除恶”行动。杨蕴主任成立了天津唯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参与的科室包括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生物治疗科、放疗科、病理科、化疗科、介入科、放射科及超声诊疗等其他相关科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吉龙教授等在2020年筹办天津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该团队首次基于肢端型黑色素瘤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揭示了肢端型黑色素瘤的肿瘤细胞异质性、免疫抑制状态以及潜在的联合免疫治疗策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姚煜教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姚煜教授团队,专注黑色素瘤、肺癌等的临床诊疗综合治疗,同时积极推进多肽药物的设计和递送在黑色素瘤中的疗效研究,牵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项、陕西省高校联合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4项,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吴阶平基金1项,西安交通大学学科综合交叉类科研项目1项。3.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国内外研究在治疗策略、靶向药物开发及免疫治疗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但受人群亚型、基因突变谱及药物可及性差异影响,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存在一定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国内外进展进行比较分析:3.1国际黑色素瘤学科发展现状3.1.1国际黑色素瘤学科发展现状(1)研究活跃方向【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热门领域。例如,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如CheckMate-066研究对比了纳武利尤单抗和达卡巴嗪在既往未经治疗的BRAF野生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一线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组的ORR为42%,显著高于达卡巴嗪组的14%[49]。2020年,JCO公布了其5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纳武单抗组和达卡巴嗪组的中位OS分别为:37.3个月VS.11.2个月(P<0.01);中位PFS分别为:5.1个月VS.2.2个月(P<0.01)[50]。CheckMate-066证实了纳武利尤单抗相较于达卡巴嗪在所有终点都有显著的益处,并增加了支持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长期生存的证据。RELATIVITY-047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PD-1抑制剂)联合relatlimab(LAG-3抑制剂)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尤其在低CD8+浸润的肿瘤中获益更明显[51]。【靶向治疗】BRAF/MEK抑制剂:BRAF突变(如V600E)在西方皮肤型黑色素瘤中占比约50%,针对BRAFV600突变的黑色素瘤,BRAF/MEK抑制剂的研究不断深入。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等药物的联合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中位PFS和OS均有明显延长[52-54]。其他靶向药物:如KIT抑制剂、NRAS抑制剂等,也在不断探索中,为具有相应基因突变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新兴方向细胞疗法:TIL疗法、CAR-T细胞治疗等细胞疗法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Lifileucel(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在抗PD-1治疗失败的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ORR达50%,中位OS为19.4个月,为晚期难治患者提供新方向[55]。基因治疗: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也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编辑,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3)热点研究方向新辅助治疗:研究如何通过新辅助治疗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改善预后,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尤其是新辅助治疗在提高EFS率、MPR和pCR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试验】NADINA研究:这是首个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辅助治疗黑色素瘤的3期研究。共纳入423例可切除III期黑色素瘤患者,212例接受2个周期新辅助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211例术后接受12个周期辅助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新辅助治疗组中47.2%的患者达到病理完全反应,总计59.0%的患者达到主要病理反应。中位随访9.9个月时,新辅助治疗组12个月无事件生存率为83.7%,辅助治疗组为57.2%[56]。SWOGS1801临床试验:这是一项随机Ⅱ期试验,纳入313例Ⅲb-Ⅳc期黑色素瘤患者,分为新辅助-辅助治疗组和辅助治疗组。新辅助-辅助治疗组术前接受3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术后接受15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组仅术后接受18个周期辅助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平均14.7个月随访期内,新辅助-辅助治疗组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2%,辅助治疗组为49%,且两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和14%[54]。【靶向与免疫联合试验】NEO-TIM研究:比较了维莫非尼、考比替尼和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或序贯治疗高危可切除黑色素瘤的效果,结果显示靶免联合治疗并没有进一步提高pCR和MPR率,BRAF野生型组增加MEK抑制剂并未提高疗效[57]。【局部注射药物相关试验】Neo-DREAM研究:探索了局部注射药物Daromun作为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黑色素瘤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其显著提高了R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主要毒副反应为局部副反应,突出了局部溶瘤治疗在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中的新前景[58]。【辅助治疗】药物联合辅助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是当前的另一热点方向。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等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显示出优势。最新的研究如KEYNOTE-942研究是一项关于mRNA-4157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根治术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患者的随机、开放标签的Ⅱb期临床试验,与帕博利珠单抗相比,mRNA-4157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作为切除高风险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可显著延长RFS和DMFS,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个性化的新抗原方法可能对癌症患者有益[59]。【晚期治疗】晚期治疗主要聚焦在免疫联合、靶免联合、疫苗等新药物联合方案的尝试。双免联合:如NIVO+RELA对比NIVO单药(RELATIVITY-047研究)显示,NIVO+RELA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和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期(MSS)方面均优于NIVO单药。两组3年PFS率分别为31.8%和26.9%,3年OS率为54.6%和48%,且NIVO+RELA颅内转移控制率和PFS2更优[60,61]。疫苗联合治疗:SCIB疫苗联合NIVO/IPI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黑色素瘤的SCOPE研究(NCT04079166),纳入27例IV期患者,13例评估疗效,ORR达85%,疾病控制率(DCR)92%,SCIB1相关毒性多为1-2度注射部位反应。IL-6受体抑制剂Tocilizumab联合NIVO/IPI(单中心研究NCT04940299):纳入70例患者,ORR57%,DCR65%,中位随访23个月,PFS为9.1个月,2年OS率75%,3-4度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发生率22%,疗效和安全性优于Checkmate511的NIVO3/IPI1组[62]。3.1.2国际新技术发展现状(1)影像学技术影像诊断技术:PET-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ET-CT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肿瘤的代谢活性,发现远处转移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放疗技术:重离子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重离子放射治疗具有能量沉积在射程末端、侧向散射小、剂量边缘清晰等优点,能够更精确地治疗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2)分子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下一代基因测序(NGS)、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黑色素瘤的分子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手段。能够检测出BRAF、NRAS、KIT等基因突变,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的改进,如PD-L1表达的检测,有助于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3.2国际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计划3.2.1国际重大研究项目(1)基础研究项目黑色素瘤发病机制研究:国际上开展了多项关于黑色素瘤发病机制的研究项目,旨在深入了解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例如,对紫外线照射、创伤、遗传因素等与黑色素瘤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在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临床研究项目大型临床试验:如CheckMate系列试验、KEYNOTE系列试验等,这些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前瞻性研究:一些前瞻性研究关注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预防和复发监测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面,为提高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新的思路。3.2.2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国际癌症研究计划: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等组织开展的癌症研究计划,将黑色素瘤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全球协作,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为黑色素瘤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持。国际肿瘤免疫治疗计划:随着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上也开展了多项肿瘤免疫治疗计划,旨在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3.3我国研究现存优势与不足3.3.1存在的优势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我国在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方面。一些大型医院的黑色素瘤治疗团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国内在黑色素瘤的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国产药物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例如,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的研发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2024年,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在III期MELATORCH研究中显示(NCT03430297),对比传统化疗(达卡巴嗪),其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延长(15.1vs.9.4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29.2%,并获批用于一线治疗。针对可切除的黏膜黑色素瘤,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的新辅助治疗实现33.3%的病理缓解率,显著延长无复发生存期(RFS),填补了亚洲人群围术期治疗的空白。在NeoPlus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新辅助治疗黏膜黑色素瘤显示出中等抗肿瘤疗效,并且在病理缓解的肿瘤中观察到CD8+T细胞的浸润增加。患者群体独特:我国黑色素瘤患者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与国外以皮肤型为主的患者群体有所不同。这为我国开展针对特定亚型的黑色素瘤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例如,我国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中,C-KIT突变率约17.1%,尽管疗效低于BRAF靶向药物,伊马替尼(KIT抑制剂)在此类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63]。有助于通过基因分型推动精准治疗,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3.3.2存在的不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与国外相比,我国在黑色素瘤的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基因突变谱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临床研究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的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此外,临床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提高,缺乏与国际顶尖研究团队的合作。药物可及性问题:特瑞普利单抗作为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的PD-1抑制剂,大幅降低患者负担。但一些先进的治疗药物和技术在国内的可及性较低,如欧美已批准多种靶向及免疫联合方案(如PD-1+CTLA-4抑制剂,TIL疗法,mRNA药物等),但价格高昂,部分疗法尚未进入国内,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3.4国内外比较科研活跃领域方向国际: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细胞疗法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TIL疗法、CAR-T细胞治疗及双特异性抗体(如PD-1/CTLA-4双抗)在临床试验中表现突出,尤其在耐药患者中展现潜力。中国: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特瑞普利单抗、卡瑞丽珠单抗等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如卡瑞丽珠+阿帕替尼+替莫唑胺治疗肢端黑色素瘤(CAP03研究):纳入50例患者,确认ORR66%,中位PFS21.2个月,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88%和64.8%,LDH升高亚组OS显著更差[64]。在PD-L1单抗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肢端黑色素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b期研究中,19名患者中有18名(94.7%)经历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但大多数为1级或2级。客观缓解率为26.3%(2例完全缓解和3例部分缓解),ORR为73.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30.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0.3个月。与抗PD-1单药治疗相比,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有前景的抗肿瘤活性,且无进展生存期有所延长[47]。同时,中国在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优势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方向国际:在肿瘤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肿瘤微环境研究等领域具有优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中国: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黑色素瘤、中药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研究。湘雅医院开发的纳米复合微针贴片,整合近距离放疗与光热治疗,可穿透皮下组织清除残留肿瘤细胞,同时促进伤口愈合,为术后管理提供新策略。新兴热点研究领域国际:在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等方面是新兴热点研究领域。侧重新型免疫联合疗法(如LAG-3抑制剂)及细胞疗法,覆盖人群更广。中国:在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方面是新兴热点研究领域。国内研究更聚焦于本土高发亚型(如肢端、黏膜型),并依托国产PD-1药物快速推进临床转化;综上所述,国际上恶性黑色素瘤的学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细胞疗法等是研究的热点方向。我国在黑色素瘤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和改善药物可及性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我国恶性黑色素瘤学科的发展。同时,国内外在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各有优势,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CentenoPP,PavetV,MaraisR.Thejourneyfrommelanocytestomelanoma[J].NatRevCancer,2023,23(6):372-390. [2]张学军等.皮肤性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4[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4]LongGV,SwetterSM,MenziesAM,etal.Cutaneousmelanoma[J].Lancet,2023,402(10400):485-502. [5]BrayF,LaversanneM,SungH,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2022:GLOBOCANestimatesofincidenceandmortalityworldwidefor36cancersin185countries[J].CACancerJClin,2024,74(3):229-263. [6]MilletA,MartinAR,RoncoC,etal.MetastaticMelanoma:InsightsIntotheEvolutionoftheTreatmentsandFutureChallenges[J].MedResRev,2017,37(1):98-148. [7]SunJ,DingJ,YueH,etal.Hypoxia-inducedBNIP3facilitatestheprogressionandmetastasisofuvealmelanomabydrivingmetabolicreprogramming[J].Autophagy,2025,21(1):191-209. [8]WenY,WangH,YangX,etal.Pharmacologicaltargetingofcaseinkinase1deltasuppressesoncogenicNRAS-drivenmelanoma[J].NatCommun,2024,15(1):10088. [9]DingT,XuH,ZhangX,etal.Prohibitin2orchestrateslongnoncodingRNAandgenetranscriptiontoacceleratetumorigenesis[J].NatCommun,2024,15(1):8385.[10]ChenX,KangR,KroemerG,etal.Broadeninghorizons:theroleofferroptosisincancer[J].NatRevClinOncol,2021,18(5):280-296.[11]ZhouQ,MengY,LiD,etal.Ferroptosisincancer:Frommolecularmechanismstotherapeuticstrategies[J].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2024,9(1):55.[12]MengY,ZhouQ,DianY,etal.Ferroptosis:ATargetableVulnerabilityforMelanomaTreatment[J].JInvestDermatol,2025.[13]ZhouQ,DianY,HeY,etal.Propafenonefacilitatesmitochondrial-associatedferroptosisandsynergizeswithimmunotherapyinmelanoma[J].JImmunotherCancer,2024,12(11).[14]HanahanD,CoussensLM.Accessoriestothecrime:functionsofcellsrecruitedtothetumormicroenvironment[J].CancerCell,2012,21(3):309-322.[15]VandereykenK,SifrimA,ThienpontB,etal.Methodsandapplicationsforsingle-cellandspatialmulti-omics[J].NatRevGenet,2023,24(8):494-515.[16]StahlPL,SalmenF,VickovicS,etal.Visualizationandanalysisofgeneexpressionintissuesectionsbyspatialtranscriptomics[J].Science,2016,353(6294):78-82.[17]LiuH,GaoJ,FengM,etal.Integrativemolecularandspatialanalysisrevealsevolutionarydynamicsandtumor-immuneinterplayofinsituandinvasiveacralmelanoma[J].CancerCell,2024,42(6):1067-1085.[18]WeiC,SunW,ShenK,etal.Delineatingtheearlydisseminationmechanismsofacralmelanomabyintegratingsingle-cellandspatialtranscriptomicanalyses[J].NatCommun,2023,14(1):8119.[19]ShiH,TianH,ZhuT,etal.Single-cellsequencingdepictstumorarchitectureandempowersclinicaldecisioninmetastaticconjunctivalmelanoma[J].CellDiscov,2024,10(1):63.[20]FridmanWH,ZitvogelL,Sautes-FridmanC,etal.Theimmunecontextureincancerprognosisandtreatment[J].NatRevClinOncol,2017,14(12):717-734.[21]YinT,WangG,WangL,etal.BreakingNGF-TrkAimmunosuppressioninmelanomasensitizesimmunotherapyfordurablememoryTcellprotection[J].NatImmunol,2024,25(2):268-281.[22]WuN,LiJ,LiL,etal.MerTK(+)macrophagespromotemelanomaprogressionandimmunotherapyresistancethroughAhR-ALKAL1activation[J].SciAdv,2024,10(40):eado8366.[23]FengP,YangQ,LuoL,etal.Vps34sustainsTregcellsurvivalandfunctionviaregulatingintracellularredoxhomeostasis[J].CellDeathDiffer,2024,31(11):1519-1533.[24]TaoH,JinC,ZhouL,etal.PRMT1InhibitionActivatestheInterferonPathwaytoPotentiateAntitumorImmunityandEnhanceCheckpointBlockadeEfficacyinMelanoma[J].CancerRes,2024,84(3):419-433.[25]LiC,WangZ,YaoL,etal.Mi-2betapromotesimmuneevasioninmelanomabyactivatingEZH2methylation[J].NatCommun,2024,15(1):2163.[26]LiuD,WeiB,LiangL,etal.TheCircadianClockComponentRORAIncreasesImmunosurveillanceinMelanomabyInhibitingPD-L1Expression[J].CancerRes,2024,84(14):2265-2281.[27]HuZ,OttPA,WuCJ.Towardspersonalized,tumour-specific,therapeuticvaccinesforcancer[J].NatRevImmunol,2018,18(3):168-182.[28]ChanJD,LaiJ,SlaneyCY,etal.CellularnetworkscontrollingTcellpersistenceinadoptivecelltherapy[J].NatRevImmunol,2021,21(12):769-784.[29]MelcherA,HarringtonK,VileR.Oncolyticvirotherapyasimmunotherapy[J].Science,2021,374(6573):1325-1326.[30]HuangD,ZhuX,YeS,etal.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gcrypticpeptides[J].Nature,2024,625(7995):593-602.[31]ChenY,ChenX,BaoW,etal.Anoncolyticvirus-Tcellchimeraforcancerimmunotherapy[J].NatBiotechnol,2024,42(12):1876-1887.[32]FuR,QiR,XiongH,etal.CombinationtherapywithoncolyticvirusandTcellsormRNAvaccineamplifiesantitumoreffects[J].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2024,9(1):118.[33]KhalilDN,SmithEL,BrentjensRJ,etal.Thefutureofcancertreatment:immunomodulation,CARsandcombinationimmunotherapy[J].NatRevClinOncol,2016,13(5):273-290.[34]MiloneMC,XuJ,ChenS,etal.EngineeringenhancedCART-cellsforimprovedcancertherapy[J].NatCancer,2021,2(8):780-793.[35]ZhuC,LiuC,WuQ,etal.RemoldingthetumormicroenvironmentbybacteriaaugmentsadoptiveTcelltherapyinadvanced-stagesolidtumors[J].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2024,9(1):307.[36]ZhaoY,ChenJ,AndreattaM,etal.IL-10-expressingCARTcellsresistdysfunctionandmediatedurableclearanceofsolidtumorsandmetastases[J].NatBiotechnol,2024,42(11):1693-1704.[37]ZhuW,WeiT,XuY,etal.Non-invasivetransdermaldeliveryofbiomacromoleculeswithfluorocarbon-modifiedchitosanformelanomaimmunotherapyandviralvaccines[J].NatCommun,2024,15(1):820.[38]LiuM,FengY,LuY,etal.Lymph-targetedhigh-densitylipoprotein-mimeticnanovaccineformulti-antigenicpersonalizedcancerimmunotherapy[J].SciAdv,2024,10(11):eadk2444.[39]LiuP,GuoJ,XieZ,etal.Co-DeliveryofaPD-L1andCD73InhibitorUsingCalciumPhosphateNanoparticlesforEnhancedMelanomaImmunotherapywithReducedToxicity[J].AdvSci(Weinh),2025,12(7):e2410545.[40]ShanH,ChenM,ZhaoS,etal.Acousticvirtual3Dscaffoldfordirect-interactingtumororganoid-immunecellcoculturesystems[J].SciAdv,2024,10(47):eadr4831.[41]ChenM,ShanH,TaoQ,etal.MimickingTumorMetastasisUsingaTranswell-IntegratedOrganoids-On-a-ChipPlatform[J].Small,2024,20(27):e2308525.[42]WuQ,PanJ,LinW,etal.Clinicopathologicfeatures,delayeddiagnosis,andsurvivalinamelanoticacralmelanoma:Acomparativestudywithpigmentedmelanoma[J].JAmAcadDermatol,2024,90(2):369-372.[43]ZhangY,WuJ,CaiX,etal.Nevus-associatedacralmelanomahaslowerriskofrecurrenceandmortalitythandenovoacralmelanoma:Amulticenter,retrospectiveanalysisof482patients[J].JAmAcadDermatol,2025,92(3):538-545.[44]TangB,DuanR,ZhangX,etal.Five-YearFollow-UpofPOLARIS-01PhaseIITrial:ToripalimabasSalvageMonotherapyinChinesePatientsWithAdvancedMelanoma[J].Oncologist,2024,29(6):e822-e827.[45]TangB,ChenY,JiangY,etal.ToripalimabincombinationwithHBM4003,ananti-CTLA-4heavychain-onlyantibody,inadvancedmelanomaandothersolidtumors:anopen-labelphaseItrial[J].JImmunotherCancer,2024,12(10).[46]LiuJ,WangX,LiZ,etal.Neoadjuvantoncolyticvirusorienx010andtoripalimabinresectableacralmelanoma:aphaseIbtrial[J].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2024,9(1):318.[47]DuY,DaiJ,MaoL,etal.PhaseIbstudyofanlotinibincombinationwithanti-PD-L1antibody(TQB2450)inpatientswithadvancedacralmelanoma[J].JEurAcadDermatolVenereol,2024,38(1):93-101.[48]HeY,HuangX,LiX,etal.PreliminaryefficacyandsafetyofYSCH-01inpatientswithadvancedsolidtumors:aninvestigator-initiatedtrial[J].JImmunotherCancer,2024,12(5).[49]RobertC,LongGV,BradyB,etal.NivolumabinpreviouslyuntreatedmelanomawithoutBRAFmutation[J].NEnglJMed,2015,372(4):320-330.[50]RobertC,LongGV,BradyB,etal.Five-YearOutcomesWithNivolumabinPatientsWithWild-TypeBRAFAdvancedMelanoma[J].JClinOncol,2020,38(33):3937-3946.[51]TawbiHA,SchadendorfD,LipsonEJ,etal.RelatlimabandNivolumabversusNivolumabinUntreatedAdvancedMelanoma[J].NEnglJMed,2022,386(1):24-34.[52]LongGV,HauschildA,SantinamiM,etal.AdjuvantDabrafenibplusTrametinibinStageIIIBRAF-MutatedMelanoma[J].NEnglJMed,2017,377(19):1813-1823.[53]RobertC,GrobJJ,StroyakovskiyD,etal.Five-YearOutcomeswithDabrafenibplusTrametinibinMetastaticMelanoma[J].NEnglJMed,2019,381(7):626-636.[54]AtkinsMB,LeeSJ,ChmielowskiB,etal.CombinationDabrafenibandTrametinibVersusCombinationNivolumabandIpilimumabforPatientsWithAdvancedBRAF-MutantMelanoma:TheDREAMseqTrial-ECOG-ACRINEA6134[J].JClinOncol,2023,41(2):186-197.[55]SarnaikAA,HamidO,KhushalaniNI,etal.Lifileucel,a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herapy,inMetastaticMelanoma[J].JClinOncol,2021,39(24):2656-2666.[56]BlankCU,LucasMW,ScolyerRA,etal.NeoadjuvantNivolumabandIpilimumabinResectableStageIIIMelanoma[J].NEnglJMed,2024,391(18):1696-1708.[57]AsciertoPA,CioliE,Chiarion-SileniV,etal.Neoadjuvantplusadjuvantcombinedorsequencedvemurafenib,cobimetinibandatezolizumabinpatientswithhigh-risk,resectableBRAF-mutatedandwild-typemelanoma:NEO-TIM,aphaseIIrandomizednon-comparativestudy[J].FrontOncol,2023,13:1107307.[58]MiuraJT,ZagerJS.Neo-DREAMstudyinvestigatingDaromunforthetreatmentofclinicalstageIIIB/Cmelanoma[J].FutureOncol,2019,15(32):3665-3674.[59]WeberJS,CarlinoMS,KhattakA,etal.IndividualisedneoantigentherapymRNA-4157(V940)pluspembrolizumabversuspembrolizumabmonotherapyinresectedmelanoma(KEYNOTE-942):arandomised,phase2bstudy[J].Lancet,2024,403(10427):632-644.[60]LongGV,LipsonEJ,HodiFS,etal.First-LineNivolumabPlusRelatlimabVersusNivolumabPlusIpilimumabinAdvancedMelanoma:AnIndirectTreatmentComparisonUsingRELATIVITY-047andCheckMate067TrialData[J].JClinOncol,2024,42(33):3926-3934.[61]TawbiHA,HodiFS,LipsonEJ,etal.Three-YearOverallSurvivalWithNivolumabPlusRelatlimabinAdvancedMelanomaFromRELATIVITY-047[J].JClinOncol,2024:JCO2401124.[62]HailemichaelY,JohnsonDH,Abdel-WahabN,etal.Interleukin-6blockadeabrogatesimmunotherapytoxicityandpromotestumorimmunity[J].CancerCell,2022,40(5):509-523.[63]GuoJ,SiL,KongY,etal.PhaseII,open-label,single-armtrialofimatinibmesylateinpatientswithmetastaticmelanomaharboringc-Kitmutationoramplification[J].JClinOncol,2011,29(21):2904-2909.[64]MaoL,LianB,LiC,etal.CamrelizumabPlusApatinibandTemozolomideasFirst-LineTreatmentinPatientsWithAdvancedAcralMelanoma:TheCAP03Phase2NonrandomizedClinicalTrial[J].JAMAOncol,2023,9(8):1099-1107.[65]TangM,DuanT,LuY,etal.Tyrosinase-WovenMelaninNetsforMelanomaTherapythroughTargetedMitochondrialTetheringandEnhancedPhotothermalTreatment[J].AdvMater,2024,36(44):e2411906.[66]YangY,ZhangB,XuY,etal.Animmunotherapeutichydrogelboosterinhibitstumorrecurrenceandpromoteswoundhealingforpostoperativemanagementofmelanoma[J].BioactMater,2024,42:178-193.[67]WeiX,ZouZ,ZhangW,etal.AphaseIIstudyofefficacyandsafetyoftheMEKinhibitortunlametinibinpatientswithadvancedNRAS-mutantmelanoma[J].EurJCancer,2024,202:114008.[68]LianB,LiZ,WuN,etal.PhaseIIclinicaltrialofneoadjuvantanti-PD-1(toripalimab)combinedwithaxitinibinresectablemucosalmelanoma[J].AnnOncol,2024,35(2):211-220.
东直门医院科普号2025年05月03日214
0
0
-
龟头或阴茎长了痣,切还是不切?(二)
半年前,我发表了一篇关于龟头或阴茎部位色素痣,需不需要切除的文章(龟头或阴茎长了痣,切还是不切?)。很多患者朋友看到后前来咨询。大部分的色素痣都是良性的,可以密切随访观察。也有很多患者朋友出于谨慎考虑,选择了预防性切除,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幸的是,在众多的患者当中,有少部分患者的色素痣发生了恶变,表现为黑斑面积变大,增厚,颜色不均匀,甚至出现破溃现象。其中一位患者,2年前龟头在药物过敏之后出现了一处色素痣,逐渐增大增厚,颜色变得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形状也不对称。来到门诊后,他接受了皮肤镜的检查,皮肤镜下表现出了很多黑色素瘤的特点。对于这种明显恶变的黑色素瘤,外观就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我们为患者进行了扩大切除,同时考虑到该部位比较特殊,也对局部器官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术后采用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方式继续巩固该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粘膜黑色素瘤,它的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为黑色素瘤的第二位(占22.6%)。相对于皮肤黑色素瘤来说,粘膜黑色素瘤更容易侵犯血管,也更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所以术后的辅助治疗也非常关键。需要密切随访,监测病情。
温广东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8日1484
0
1
-
甲下黑色素瘤病例报告
一、病例报告1、临床资料姓名xxx男57岁 主诉:左手示指甲下病变4年余现病史:患者于2020年初无意中发现左手示指指甲纵行条纹,四年后指甲纵行条纹宽度增加,颜色加深,遂于2024年6月就诊于xx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活检确诊为“甲下黑素瘤”,建议行“局部扩大切除术”。2024年7月10日就诊于xx省肿瘤医院,7月12日行“左示指瘤床扩大切除术+拔甲+冰冻+植皮术”,术中取病灶上、下、内、外切缘送冰冻,结果回报:(上、下、内、外切缘)切片内均未见明确恶性证据。手术后五月余发现左手示指术区出现黑色斑点,遂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议行截肢处理。2024年12月17日就诊于山西医大二院骨科显微手外科专家门诊,以“左手示指甲下黑素瘤术后复发”收住入院,于2024年12月25日行“左手示指近节远端截指”,术中标本与近侧切缘送病检,结果待回报。2、第一次手术前活检报告:xx医院活检:2024.6.25考虑甲下黑素瘤,建议进一步免疫组化MelanA、SOX-10、P16、PRAME明确诊断。免疫组化光镜所见:MelanA、SOX-10、P16:阳性;PRAME:阴性。3、第一次手术后病理检查报告:xx省肿瘤医院病理检查:2024.7.9(左食指甲下)鳞状上皮基底层小灶黑素细胞不典型增生,伴上皮内生长,结合原单位免疫组化,不除外原位肢端黑素瘤可能。《上、下、内、外切缘)切片内均未见明确恶性证据。4、第二次手术前检查资料2024年12月山西医大二院骨科显微手外科病区❶超声检查报告单(筛查转移)检查项目:肝、胆、胰、脾(特疾),双腋窝(特疾),双锁骨上(特疾)。超声描述:双侧锁骨上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双侧腋窝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光点分布尚均匀,肝实质内见数枚无回声结节,较大的约26mm23mm(右肝),边界清。肝右叶另见高回声结节,大小约6mm7mm,边界清。肝内血管走行清,门脉内径正常,CDFI示:血流未见明显异常。胆囊大小正常,壁尚光滑,胆囊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胆总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未见异常,未见明显异常肿块,主胰管不扩张。脾脏未见肿大,未见明显异常肿块。超声提示(仅供参考):1.肝多发囊肿2.右肝结节(血管瘤考虑)❷CT胸部薄层平扫(筛查转移)診断結果Diagnosis1.两肺多发微小结节,建议复查。2.两肺少量慢性炎症及纤维灶。3.右肺上叶肺大泡。4.两侧第3、4肋骨皮质形态扭曲,请结合外伤史。5.冠脉少许钙化斑。6.胸1椎体左侧附件致密影,考虑良性。附见:肝内多发低密度灶。❸MR左手诊断结果Diagnosis左侧第2指远节指骨区域小片状异常信号,请结合临床。5、第二次手术@截指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待回报山西医大二院骨科显微手外科病区。二、讨论 甲下黑色素瘤(Subungualmelanoma)是以指甲及其周围组织为主要受累部位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黑色素瘤患者的0.7%~3.5%,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儿童发生甲下黑素瘤非常罕见。(一)病因⒈基因因素GeneticFactors:研究表明某些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与位于9p的抑癌基因P16的缺失有关。2.局部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LocalViralInfectionandLowImmuneFunction:3.甲床外伤NailBedInjury:机械性损伤可导致甲床局部破裂,甲板剥脱,继而引发感染,一系列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癌变。(二)临床表现1、好发部位PredilectionSite:拇指、踇趾及食指等。2、初期InitialTageofDisease:可见指(趾)甲出现一条纵向的褐色条纹,边界模糊不清且易出现甲营养不良。3、后期TerminalStageofDisease:形成溃疡结节性损害,或累及甲周皮肤,即Hutchinson征阳性。Hutchinson征:纵行黑甲伴甲皱襞或甲下皮肤的色素沉着。该征被认为是诊断甲下黑色素瘤重要的临床标志。(三)诊断1、患者病史及趾(指)甲局部表现MedicalHistoryandLocalSymptoms:2、全身检查PhysicalExamination: 体表彩超—局部淋巴结 胸腹部彩超、CT、ECT等—远处转移 3、Levit等提出甲下黑色素瘤的ABCDEF诊断方案:A(age)即年龄,多为成人,尤以50~70岁中老年人好发,<12岁者罹患甲下黑素瘤者十分罕见。B(band)即甲板纵线宽度达3mm,颜色不均一,边界模糊。C(change)即甲损变化很快,经充分治疗后指甲毁损情况无改善。D(digit)即受累甲以拇指、踇趾及食指为主。E(extension)即甲周皮肤受累,Hutchinson征阳性。F(familyhistory)即有发育不良痣综合征或黑素瘤家族史。【Hutchinson征(Hutchinson′ssign)是甲周皮肤或甲皱襞的色素沉着,若仅见于皮肤镜下,则称为微Hutchinson征。对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黑素瘤细胞增殖,提示病变为甲黑素瘤,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黑素瘤的Breslow厚度】4、病理诊断Pathologicalexamination:❶黑色素瘤细胞的病理特点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MelanomaCells:黑素瘤细胞呈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胞核大,可见到核分裂及明显核仁,胞质内可含有色素颗粒。❷免疫组化 S-100蛋白、SOX-10、Melan-A、Vimentin、HMB45和酪氨酸酶等特异性标志物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有助于诊断。S-100蛋白:敏感性强,特异性差。MelanA、SOX-10、HMB45、MITF和酪氨酸酶等:敏感性差且强度不一,但是特异性强。 因此,同时选用2~3个上述标志物,再加上S-100蛋白,以提高恶性黑色素瘤的检出率。(四)治疗外科手术SurgicalOperation:治疗甲下黑色素瘤的最主要方法,但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1、手术前检查❶物理检查-其他皮肤病变,肘部和腋窝淋巴结有否肿大;胸部X片 胸部CTECT肝功以判断有否远隔部位转移。❷若年龄超过16岁,甲母痣恶变几率会大幅度上升,建议手术切除。❸建议:超过2月甲下色素沉着,应手术局部活检(易激惹),一旦确诊需行外科手术治疗。2、主要手术方式:局部扩大切除手术、超关节截指(趾)术、序列截指(趾)术、区域淋巴清扫术。❶局部扩大手术Locallyenlargedoperation:主要适用于原位甲下黑色素瘤,切缘辐射半径>5mm,深度包括甲板、甲床、甲母质、骨膜及浅层指骨。可采用中厚层或皮片移植等进行修复。❷超关节截指趾术Overarticularosteotomy(fingerortoe):截除平面位于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无淋巴转移者,可选择此法。远期效果优于局部扩大手术。 ❸序列截指趾术Sequencetruncation(fingerortoe):截除平面位于掌腕关节或跖跗关节。 ❹区域淋巴清扫Regionallymphnodedissection: 术前体表彩超发现有淋巴转移者,需同时进行淋巴清扫。若患者合并淋巴转移,超关间关节截指(趾)术与序列截指(趾)术预后无明显差异。 使在没有正式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淋巴结切除术。MortonDL,ThompsonJF,CochranAJ,etal.Sentinel-nodebiopsyornodalobservationinmelanoma. 3、辅助治疗:如果甲下黑色素瘤术后或术前已经发生转移,此时,通常需要行化疗、生物治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方法进一步治疗。❶化疗chemotherapy:化疗药物是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化疗常会合并恶心、呕吐、粘膜损伤、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副反应,通过处理一般可以控制。—甲下黑色素瘤对化疗不是很敏感,单纯化疗疗效差。❷生物治疗(也叫免疫治疗)BiologicalTherapy(immunotherapy):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抑制或杀灭肿瘤。1)过继免疫效应细胞治疗Adoptiveimmuneeffectorcelltherapy: 通过血液分离的方法获得部分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再次回输给患者来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发挥其肿瘤杀伤作用。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reatment: 从切除的肿瘤组织或转移的淋巴结中分离获得淋巴细胞,经过诱导活化、大量扩增后回输给病人。从而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但对正常组织细胞则无杀伤作用。 ❸靶向治疗Targetedtherapy:是目前治疗的热点,主要针对肿瘤细胞生长通路或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某些关键靶点,通过特异阻断肿瘤细胞增殖、转移来抑制或杀灭肿瘤。特点是使用方便、副反应较轻,但是价格昂贵。 ❹放疗radiotherapy: 1)放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杀死肿瘤细胞,一般认为甲下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2)黑色素瘤脑转移、骨转移、反复淋巴结复发,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和减轻症状。 总结:1、甲下黑色素瘤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低,北京积水潭医院报道5年生存率为33.3%(18例)。2、甲下黑色素瘤预后与”延迟诊断”、组织浸润深度、局部溃疡的发生有关。3、延迟诊断主要原因是SM表现的多样性,对疾病认识不足以及组织病检取材不充分。4、由于SM原发病灶侵袭深度及范围术前是未知的,因而导致治疗的复杂性,直接影响患者预后。5、甲下黑色素瘤常侵犯甲基质,易误诊为甲下血肿。生长2月以上可掀起指甲,切取断层病变活检。如确诊可带边缘切除甲基质内病变,深达骨骼,自体足趾甲床移植或皮片移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显微手外科2024年12月26日于太原联系方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显微手外科 特需骨科门诊地点:山大二院体检中心二楼特需骨科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梁炳生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地点:山大二院门诊南1层骨科1017诊室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梁炳生主任医师)预约挂号:“健康山西网”预约挂号预约加号:“好大夫网”预约加号病房地点:山大二院住院部3号楼7层病区病房电话:0351-3365107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科普号2024年12月26日1144
0
2
-
黑色素瘤
治疗前还是一例黑色素瘤病例。在外院切除多次后又生长。仍可见疤痕及下方未切净的黑色素瘤。治疗后治疗后即刻肿瘤需要完整整块切除。黑色素瘤有时是散在多发的,虽然整块切除对眼表功能有影响,但不连续病灶也需要整块切除,不然会一直复发
许诗琼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19日831
0
0
-
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前足底部不规则黑斑,逐渐增大,摩擦负重部位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术前设计切口,精准切除肿瘤,切除肿瘤后如图治疗后治疗后4月采用修复术后,切口愈合可,术后4月后复查,足底皮肤像新张的一样,周围未见复发
郑必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06日716
0
1
-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张维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06日55
0
0
-
关于黑色素痣 黑色素瘤,你想知道的 都在这里?动画科普黑色素瘤
张晓伟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5月12日589
0
16
黑色素瘤相关科普号

胡晓莺医生的科普号
胡晓莺 主任医师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美容医学科
101粉丝2.7万阅读

卫愉轩医生的科普号
卫愉轩 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足踝外科
265粉丝9万阅读

张俊萍医生的科普号
张俊萍 主任医师
山西白求恩医院
肿瘤中心
139粉丝16.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赵建红 主治医师西京医院 皮肤科
黑色素瘤 92票
皮肤肿瘤 83票
痣 72票
擅长:1、黑素瘤、表皮囊肿,脂肪瘤,基底细胞癌,鳞癌等皮肤良、恶性肿瘤的切除及其创面的美容修复 2、甲部病变的手术治疗,包括炎症疾病的病理检查,嵌甲的甲沟重建,挂线治疗,钳形甲的手术矫正。良、恶性甲部肿瘤的切除手术及手术后缺损的修复治疗,如甲下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甲乳头瘤病,鲍温病,鳞癌,纵行黑甲等,尤其是甲下黑素瘤等。 3、疤痕疙瘩综合治疗 -
推荐热度4.6邹征云 主任医师南京鼓楼医院 肿瘤中心
黑色素瘤 50票
痣 4票
乳腺癌 2票
擅长:擅长各种常见肿瘤、罕见肿瘤和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与精准治疗。 -
推荐热度4.1张晓伟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软组织肿瘤 32票
黑色素瘤 21票
肺癌 11票
擅长:实体肿瘤化疗和靶向,免疫等药物治疗,尤其软组织肉瘤,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皮肤肿瘤,胃癌,肠癌,食管癌,胰腺胆道肿瘤,原发不明多原发肿瘤,头颈鳞癌等常见肿瘤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