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新术式TCAR的前景预期
骶管囊肿的健康科普园地2025年07月06日41
0
1
-
发现颈动脉斑块不用药非要等着它长大才治疗吗?
胡嘉禄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23日160
0
2
-
颈动脉重度狭窄,血压要严格降到正常吗?
冯睿-血管外科国之名医2025年04月01日32
0
1
-
查出颈动脉斑块还能运动吗?
45岁的张先生查出颈动脉斑块后,坚持每天暴走2万步“消斑块”,结果半年后斑块体积反而增大!我国4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40%,但很多人像张先生一样陷入运动误区——要么“不敢动”,要么“拼命锻炼”。究竟哪些运动会“引爆”斑块?怎么动才科学?今天我们一起梳理清楚。1:斑块是“定时炸弹”还是“哑弹”?稳定斑块(表面光滑、钙化):运动风险低;易损斑块(表面溃疡、脂质核心大):剧烈运动可能增加破裂风险。2、血管狭窄程度:狭窄<50%:可安全运动(合理适量,指定个体化方案);狭窄≥50%:需医生评估后制定方案(尤其合并头晕、黑曚症状时)。研究证实: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通过以下机制改善斑块状态:减少炎症:运动降低血液中的炎性因子;改善血脂:升高“好胆固醇”(HDL-C),促进血脂代谢;稳定血压:减少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降低斑块破裂风险。权威建议:颈动脉斑块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快走/慢跑:强度: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微喘但能说话;注意:避免突然加速或冲刺。2、游泳/骑自行车:优势:对关节压力小,适合超重或合并关节炎者;警告:泳池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3、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频次:每周2次,每次8-10个动作(重点练下肢和核心肌群);禁忌:不做屏气发力动作(如硬拉、深蹲大重量),防止血压骤升。4、太极拳/八段锦:作用:调节自主神经;注意:防止运动损伤竞技类运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项目(易碰撞颈部或剧烈晃动头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心率波动大,可能诱发斑块破裂;倒立:头部低于心脏的动作,增加脑血管压力;冬泳/冷水浴:低温刺激易导致血管收缩痉挛。1、先评估,再开练:完成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排除高风险因素。2、警惕这些信号:运动中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单侧肢体麻木,立即停止并就医。3、药物不能停: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需规律服用,运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每天暴走2万步,斑块就能消失”:过度运动反而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进展。“斑块小就不用动”:早期干预效果最好,等斑块长大再动就晚了!真相:运动虽不能完全消除斑块,但可延缓生长、降低脑梗风险。动or不动?关键在科学!颈动脉斑块患者不仅要运动,还要“会运动”。建议:找专科医生定制个性化方案;优先选择持续、温和的有氧运动;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动态调整计划。血管健康需要“科学维护”,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运动、规范用药,让斑块可变得“相对安全”。 本文仅为医学科普,不替代专业诊疗,个体治疗方案请以临床医生指导为准。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王雅薇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1日317
0
0
-
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后血压管理须知
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后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血压下降等情况。术后住院期间需要监护血压24-48小时控制血压目标收缩压90-120毫米汞柱出院后仍需要测量血压,一月内早中晚各一次,一月后一天一次,目标收缩压90-120毫米汞柱。
江泓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3日119
0
0
-
检查出颈动脉斑块,怎么办?
颈动脉比较表浅,它除了外面有一层皮肤外,没有其他遮挡,所以可以直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来检测颈动脉有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大脑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可形成脑卒中,心脏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可形成心肌梗死。那么,我们能不能提前知道动脉粥样硬化呢?美国弗洛明翰的一项研究显示,颈总动脉的斑块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关系十分密切,颈内动脉的斑块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有关系。简单来说,颈动脉如果查出斑块了,心脑血管可能也有斑块了。斑块形成的过程和进展如下第一步,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家族史、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慢慢地血管壁上有一些条纹的脂质沉着,即脂纹。第二步是形成一些纤维的斑块。第三步称为粥样斑块,也就是里面的血脂越来越多,逐渐隆起,从内膜突入管腔,慢慢地血管就狭窄了。第四步就是斑块可能会破裂或出血,从而把血管堵住。从整个过程来看,刚开始的时候仅仅是血管内膜有点厚,后来凸出来了才叫斑块,所以超声检查首先要看内膜厚度怎么样。正常颈动脉的平均内膜厚度是0.68mm,如果超过0.8mm,可能有点厚;超过1.0mm,那就是内膜增厚;而超过了1.5mm,就有可能是斑块了。有时候体检报告上提示内膜厚度为1.4mm,但还是打上了“斑块”的诊断,说明突出的部分比旁边至少高了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值的50%以上,它非常突兀地凸出来了。研究显示,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检出率与年龄相关,一般50岁以下的人检出率在6%~7%;但如果超过了50岁,可能有30%~40%的检出率;如果是70岁以上的人,可能有70%~80%的检出率。检出斑块并不代表血管马上就会被堵塞,因为斑块还有稳定和不稳定两种情况。稳定斑块虽然是斑块,但它不会出现问题,也就是它不容易堵住血管;而不稳定斑块很容易出现上面提到的斑块内出血、溃疡破裂,从而引起血管堵塞。所以在做超声检查的时候,要看一看斑块是不是稳定的。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回声简单来说,就是超声波触及斑块后反弹回来的声波,有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还有抑制回声几种情况。高回声说明这个斑块已经硬了、钙化了,所以超声波打上去全弹回来了。高回声的斑块基本不会破,因为它已经硬得像块石头,只要不太大,可以不必在意,这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低回声则说明这个斑块里有很多血脂,很软、容易破,所以低回声是一种相对高危的表现。抑制回声就是整个斑块有点“糊里糊涂的”,好像不止一种东西,可能里面已经出血了,所以也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是低回声和抑制回声,最稳定的是高回声。2.连续性整个纤维帽很连续的斑块可能是稳定的,但如果当中有个溃疡,那也是不稳定的。单从超声检查一方面看还不能确诊,可以做超声造影、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来检出不稳定斑块,这也是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经常听到医学名词硬斑还是软斑,两者怎样区分?颈动脉斑块中的硬斑和软斑存在多方面区别,以下是具体分析:1.形成原因硬斑: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胆固醇、脂质等物质在血管壁内沉积,逐渐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的硬化斑块。软斑:多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以及局部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成的较松散的斑块。2.成分构成硬斑: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纤维组织等,使得斑块质地较硬。软斑:成分则以血小板、脂质、炎症细胞等为主,使得斑块质地较软。3.稳定性硬斑:相对稳定,不易破裂,但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软斑:稳定性较差,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4.形态学特征硬斑:通常呈不规则形状,表面较光滑,边缘清晰。软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粗糙,边缘模糊5.形成时间硬斑:形成时间较长。软斑:形成时间较短。那么,怎么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呢?以下是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方法:1.预防健康饮食:多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食物,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等。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活动最好不低于6000步。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3天,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都要起来活动。戒烟:吸烟会损害动脉内壁,促使斑块形成。控制慢性疾病:管理好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2.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抑制斑块生长,并且让斑块变得更稳定。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若斑块稳定,仅造成血管轻度狭窄,血脂正常,则可不服用他汀;若血脂异常,则建议服用他汀。若颈动脉无狭窄或轻度狭窄,但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危险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建议服用他汀。若斑块不稳定,或血管狭窄超过50%,无论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均需服用他汀,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建议强化降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若斑块较小,仅造成血管轻度狭窄,且不合并冠心病或下肢动脉严重狭窄等情况,可暂不予抗血小板治疗。若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或下肢动脉狭窄等情况,需医生综合判断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个体化考虑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若斑块不稳定,引起中度以上血管狭窄者,推荐抗血小板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建议常规抗血小板治疗。3.手术治疗:当颈动脉斑块引起一定的血管狭窄时,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进行颈动脉血管重建,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引起血管轻度或中度狭窄的患者,可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血管狭窄程度≥70%时,需医生充分评估手术获益和风险之后再考虑是否手术治疗。4.定期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明显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吸烟、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如股动脉斑块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查一次颈动脉超声,以便及时发现颈动脉斑块。
罗露露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2日819
0
3
-
做了颈动脉狭窄手术,想不到把脖子痛治好了。
冯睿-血管外科国之名医2025年02月27日35
0
2
-
我的斑块会脱落吗? 神经内科医生为您揭秘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
“医生,我的颈部血管彩超查出颈动脉斑块,最近还总头晕,是不是斑块掉下来堵住脑子了?”诊室里,60岁的李阿姨攥着报告单,声音微微发抖。她的担忧并非个例——每5个中老年人中就有1人查出颈动脉斑块,而斑块是否会“脱落引发脑梗”,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血管里这些“不定时炸弹”的真面目。颈动脉斑块通过超声检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硬斑(钙化斑):像“石头”一样坚固,表面光滑,通常较稳定,短期内脱落风险低。软斑(脂质斑块):类似“软泥”,内部充满脂质,表面纤维帽薄,容易破裂引发脱落。混合斑:兼具硬斑和软斑特点,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 特别提醒:超声报告中的“低回声斑块”多为软斑,需重点关注;而“强回声斑块”多为硬斑,相对安全。 斑块脱落主要与两类因素有关:斑块本身不稳定:斑块像汤圆一样,有皮(纤维帽)有馅(脂质核),软斑的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薄皮大馅”,容易破裂,在血流冲击或血压波动时明显外界刺激可能成为导火索,随时引爆斑块:猛地甩头跳广场舞 ——突然转头、甩臂动作,让血流“咣当”撞向斑块跟人吵架拍桌子——血压瞬间飙升,血管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快速吹胀气球 抽烟几十年,每天一包烟 ——烟雾里的毒素天天剐蹭血管,斑块表面越磨越薄,随时破裂 听信偏方使劲揉脖子 ——错误按摩可能把斑块直接“搓”下来 其他隐藏“导火索”: 冬天直接用冷水洗头 便秘时使劲用力炒股盯盘情绪大起大落 突然停用降压药1、稳住“三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近3个月血糖水平的“金标准”)控制在<7.0%(高龄或易低血糖者可放宽至<8.0%),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将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目标设为4.0~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目标为5.0~10.0mmol/L。高血脂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目标值需遵医嘱(通常<1.8mmol/L)2、戒烟限酒: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生长,吸烟者需戒烟;不饮酒者不建议饮酒;饮酒者限量:男性每日酒精≤25克(约1两白酒/红酒2两/啤酒半瓶),女性减半。3、科学运动:推荐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建议老年人应在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锻炼。避免突然发力、憋气动作(如举重、倒立)4、定期复查:稳定斑块:每6-12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不稳定斑块:遵医嘱3-6个月复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如他汀、阿司匹林)有问题随时就医 李阿姨的其他问题问题1:斑块脱落一定会脑梗吗?不一定!只有脱落的斑块碎块随血流堵塞脑血管才会引发脑梗。问题2:需要做手术吗?多数患者通过药物和生活干预即可控制。严重狭窄(>70%)、不稳定斑块、有临床症状者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评估。问题3:吃深海鱼油有用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但需选择高纯度产品并咨询医生。发现斑块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通过科学管理,大多数斑块可以“稳住不闹事”。记住健康口诀:控三高、戒烟酒、适度动、常复查,血管健康有保障!
王雅薇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6日92
0
0
-
颈动脉软斑需要怎么治疗及注意事项
李圣耀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02日25
0
0
-
颈动脉斑块的六问六答,你知道多少?
近年来,中国人颈动脉有异常的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最新的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显示,有1/3的中国成年人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男性多于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从青春期开始逐渐发生,40岁后变得明显,到了60岁,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让我们一起看看颈动脉斑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斑块越大越危险吗?有了斑块都需要吃他汀吗?01颈动脉斑块是什么?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个精密的机器,而血液就是流动其中的液体,颈动脉则是其中一条主要的输液管道。现在,如果在这条输液管里堆积了一些杂质,比如说“斑块”,那这台机器的运转就可能出现问题了。颈动脉斑块,正是这样一种在我们身体内悄无声息形成的“杂质”。简单来说,颈动脉斑块是由脂肪、胆固醇、钙质、细胞残骸等物质在颈动脉内壁上积累形成的。它们就像是沉积在水管壁上的水垢,时间长了会让管道变窄,影响水流。在我们的身体里,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意味着血液流向大脑的通道可能会被阻塞,当阻塞不大时,我们可能自己没有感觉,但是任由发展,后果可就大了——从头晕、乏力,到更严重的中风、心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因此而起。02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危险因素是不可控的,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有些危险因素则是可控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乏运动等等。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预在颈动脉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03什么样的斑块比较危险?斑块导致卒中最重要的机制是两点:(1)斑块脱落,形成栓子;(2)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供血不足。因此,评估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当我们拿到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报告时,应重点关注超声对于斑块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描述: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斑块呈低回声或者是混合回声斑块但以低回声为主,提示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又称软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高;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呈强回声,则提示是稳定斑块(又称硬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低;混合斑块的卒中风险介于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此外,颈动脉狭窄的程度<50%,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在50%~70%,为中度狭窄;70%以上的狭窄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越高,卒中风险越大。通常情况下,轻度狭窄或稳定的斑块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如果重度狭窄或伴不稳定斑块的中重度狭窄,则导致卒中的风险较大,需要积极治疗(如手术等)。04是不是斑块越大越危险?斑块大小常用「长度(mm)×厚度(mm)」表示。在判断斑块是否危险时,斑块的大小意义不大,重点是看斑块内中膜厚度(或管腔狭窄的程度)以及斑块的性质是否稳定。尤其是斑块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如果斑块不稳定,即使斑块很小,也容易脱落形成栓子,阻塞血管,引起脑卒中。05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吗?根据《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并非所有颈动脉斑块都需要治疗。具体如下:(1)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2)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斑块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3)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可根据斑块稳定性和用药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06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预防颈动脉斑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热量摄入,注意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2)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BMI在18.5~23.9之间,BMI=体重(kg)÷身高(m)²],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4)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焦虑。(5)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总之,对于颈动脉斑块,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能过度恐慌,又不能放任自流。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评估、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
南京市溧水区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科普号2024年12月08日405
0
1
颈动脉狭窄相关科普号

伊志强医生的科普号
伊志强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2343粉丝9.2万阅读

秦彦文医生的科普号
秦彦文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动脉硬化
2581粉丝35万阅读

厉祥涛医生的科普号
厉祥涛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血管外科
461粉丝1.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王涛 主任医师北医三院 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 393票
颈动脉体瘤 285票
脑动脉瘤 8票
擅长: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脉狭窄、烟雾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等)、脑肿瘤(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脑外伤、脊髓椎管内肿瘤、先天性畸形(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功能性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手术。尤其擅长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方面走在国内前列,颈动脉CEA手术,颈动脉手术包括大量复杂、高危颈动脉手术、外院转诊的疑难手术、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脉搭桥术、巨大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瘤手术等。 -
推荐热度4.6陈飞 副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颈动脉狭窄 197票
脑梗塞 133票
脑血管病 39票
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支架治疗;房颤,卵圆孔未闭导致的脑栓塞;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 颈动脉斑块,高脂血症的强化治疗。 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基底动脉闭塞,烟雾病,夹层等脑血管闭塞的造影评价 急性脑梗死的取栓,溶栓治疗 -
推荐热度4.3高鹏 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 148票
脑梗塞 50票
脑血管病 32票
擅长: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急诊脑卒中取栓、颅内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支架、颈动脉内膜剥脱、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栓塞术等)